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换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车平台及换电站。
背景技术:2.换电站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更换电池,电动车辆驶入换电站的载车平台并可靠定位后,由换电设备对电动车辆进行换电,换电完成后电动车辆驶出载车平台。
3.电动车辆的车轮将停靠在车轮定位装置上,车轮通过在车轮定位装置上位置的调节,从而来适用不同车型实现可靠定位。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车轮定位装置一般都固定设置在载车平台上,位置调节非常不方便,且使得载车平台仅能够适用某些特定类型的车辆,载车平台的适配范围较窄。
4.另外,现有技术中即便有将车轮定位装置设置为相对于载车平台的位置可调的载车平台,其中,为了增大载车平台的适配范围,对驱动部也均具有较高的要求,使得载车平台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载车平台的车型适配范围对驱动部要求高的缺陷,提供一种载车平台及换电站。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一种载车平台,包括平台本体、车轮定位装置和水平移动机构,所述车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上,所述水平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车轮定位装置水平移动,所述平台本体包括移动部和固定部,所述车轮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部上;
8.所述水平移动机构包括驱动部和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移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驱动部的伸出端与所述伸缩组件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伸缩组件的两端之间,并用于驱动所述伸缩组件伸展,以使所述移动部沿着伸展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水平移动,且所述移动部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驱动部的伸出行程。
9.在本方案中,驱动部能够带动伸缩组件进行伸缩变形,从而实现平台本体的移动,进而实现车轮定位装置沿伸展方向水平移动,且移动部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驱动部的伸出行程,从而能够以较少的驱动部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水平移动量。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实现移动部同等的水平移动距离的情况下,本技术能够降低对驱动部的要求。
10.较佳地,所述伸展方向为平行于预设的车辆前后方向,所述驱动部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下表面;所述伸缩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下表面和所述移动部的下表面。
11.在本方案中,伸展方向为平行于预设的车辆前后方向,从而当伸缩组件伸缩变形时,能够实现车轮定位装置沿着预设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以调整车辆的位置。此外,驱动部的固定端和伸缩组件的两端均位于固定部的下表面,能够避免这些部件占用固定部上方的
空间,防止与车辆干涉;以及,伸缩组件还连接于移动部的下表面,能够减小移动部与固定部之间的竖直距离,使得传动更为平稳。
12.较佳地,所述驱动部的固定端的第一位置通过铰接座铰接于所述固定部的下表面,且所述驱动部的固定端的第二位置通过固定箍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下表面。
13.在本方案中,通过铰接座可以限制驱动部的固定端的第一位置位移,通过固定箍可以限制驱动部的旋转,使得驱动部与固定部能够形成稳定连接,从而能够使得驱动部平稳推动伸缩组件的变形。
14.较佳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伸缩单元,至少两个所述伸缩单元沿着所述驱动部的伸出端的伸出方向依次布置;
15.相邻两个所述伸缩单元公用两根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以使当其中一个所述伸缩单元伸缩变形时,另一个所述伸缩单元随着伸缩变形。
16.在本方案中,相邻两个伸缩单元通过公用两根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从而任一一个伸缩单元收到驱动部的驱动变形时,其他的伸缩单元均能随着伸缩变形,从而驱动部与除尾端的任一伸缩单元连接,均能够带动移动部移动,并使移动部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驱动部的伸出行程。
17.较佳地,位于首端的所述伸缩单元和位于尾端的所述伸缩单元均包括两根第二连杆,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相互铰接;
18.其中,位于首端的所述伸缩单元是指所述伸缩组件中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伸缩单元;位于尾端的所述伸缩单元是指所述伸缩组件中与所述移动部连接的伸缩单元。
19.在本方案中,通过在首端和尾端的伸缩单元设置第二连杆,使得首端和尾端的伸缩单元中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组成四边形结构,相比于通过第一连杆直接与固定部或移动部连接的方式,这种结构形式可以避免两个第一连杆相对移动时而导致其连接处需要在固定部或移动部上滑动;而是通过四边形结构的一个点与固定部或移动部固定连接,可以降低伸缩组件与固定部或移动部连接的复杂程度,简化结构。此外,当伸缩组件伸展时,伸缩组件整体可以以首端和尾端连接点的连线作为伸展或压缩的轴线,进行直线移动,便于驱动部的布置。
20.较佳地,位于首端和尾端之间的所述伸缩单元与两侧相邻的伸缩单元各公用两根所述第一连杆,其中一侧的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分别与另一侧的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铰接。
21.在本方案中,中间的伸缩单元可以由四个第一连杆的部分相互铰接形成四边形结构,从而使得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并且一侧的两根第一连杆相对转动时,能够带动另一侧的两根第一连杆同时相对转动,使得伸缩单元整体压缩或者伸展。
22.较佳地,两根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间点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的一半。
23.在本方案中,通过以上的结构形式,伸缩单元能够形成菱形结构,使得伸缩组件的整体移动更为平稳。
24.较佳地,所述驱动部的伸出端与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铰接处连接,或,所述驱动部的伸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铰接处连接。
25.在本方案中,驱动部可以与两根第一连杆的第一铰接处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二铰接处连接,当其与第一铰接处连接时,其能够推动伸缩单元的中间位置,使得驱动部的驱动过程更为平稳;当其与第二铰接处连接时,其能够推动伸缩单元变形的同时,还能够使得伸缩组件整体的变形量更大,移动部的移动距离也更大。
26.较佳地,所述驱动部的伸出端与位于首端的所述伸缩单元的第一铰接处连接。
27.在本方案中,与首端的第一铰接处连接,不但能够使得驱动部的驱动平稳,而且相比于与其他伸缩单元的第一铰接处连接,其能够使得伸缩组件对移动部的移动距离更大。
28.较佳地,所述移动部移动的最大距离为所述驱动部的伸出行程的n倍,其中n为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之间的比值,所述第一间距为沿着所述驱动部的伸出方向,所述伸缩组件与所述移动部的连接处和所述伸缩组件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间距为沿着所述驱动部的伸出方向,所述驱动部的伸出端与所述伸缩组件的连接处和所述伸缩组件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之间的间距,所述n的范围为1.25~2。
29.在本方案中,在有限的布局范围内,驱动部的伸出端伸出时,移动部水平移动的距离要高达驱动部的伸出端的n倍,n大于1,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对驱动部的要求,且能够进一步保证以较少的驱动部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水平移动。进一步地,n的范围优选为1.25~2,从而在以较少的驱动部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的水平移动的同时,还能够便于驱动部拉动伸缩组件回缩。
30.较佳地,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检测机构,所述载车平台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移动部的移动改变所述检测机构的检测值,以根据所述检测机构的检测值实现所述车轮定位装置的移动或停止移动。
31.在本方案中,通过检测机构来进行检测并控制车轮定位装置,实现对车轮定位装置移动到位的精确控制,大大提高了包含该载车平台的安全稳定性。
32.较佳地,所述检测机构为电子尺,所述电子尺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电子尺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移动部。
33.在本方案中,采用电子尺实现检测,检测精度较高,稳定性高;且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设置方便,成本低。
34.较佳地,所述电子尺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移动部,所述连接件为弯折结构,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固定孔,所述电子尺的另一端伸入并连接在所述固定孔内。
35.在本方案中,通过连接件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电子尺的另一端与移动部的安装,且连接件的结构可以设置地比较简单。
36.较佳地,所述驱动部包括气缸、液压缸或电推杆。
37.较佳地,所述固定部设置有导向件,所述移动部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在所述导向件内移动,使所述移动部沿所述导向件的水平导向方向移动,所述水平导向方向为平行于预设的车辆前后方向。
38.在本方案中,通过导向件对滑动组件进行导向,使得移动部能够沿着导向件的水平导向方向相对固定部移动,不但能够提升移动部移动的平稳性,而且能够提升移动部的移动精度。
39.较佳地,所述固定部的导向件为用于避让所述滑动组件的通孔,
40.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三
板分别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二板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板的上表面用于放置车轮,所述第三板用于与所述伸缩组件连接。
41.在本方案中,通过以上结构形式的移动部,使得移动部能够以夹设的形式连接于固定部上,使得移动部的移动更为平稳。
42.较佳地,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的接触区设置有滚动部,所述滚动部露出于所述固定部的表面。
43.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滚动部,能够减小摩擦力,使得移动部的移动更为平滑,也能进一步提升移动部移动的平稳性。
44.较佳地,沿着所述移动部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二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通孔的内侧壁贴合。
45.在本方案中,第二板与通孔相贴合,能够对移动部的移动进行导向,提升移动部水平移动的精度。
46.较佳地,所述载车平台还包括举升机构,所述举升机构连接于所述平台本体的底部并用于举升承载的车辆;所述车轮定位装置用于承载车辆的左前轮。
47.在本方案中,通过举升机构能够对平台本体进行升降,使得平台本体位于竖直方向上的适当位置。此外,车轮定位装置能够对车轮的左前轮进行承载,从而对车辆的位置进行调整,便于后续的换电操作。
48.一种换电站,其包括如上述的载车平台。
49.在本方案中,换电站通过采用上述的载车平台,驱动部能够带动伸缩组件进行伸缩变形,从而实现平台本体的移动,进而实现车轮定位装置沿伸展方向水平移动,且移动部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驱动部的伸出行程,从而能够以较少的驱动部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水平移动量;进而能够实现对车辆位置的调整。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实现移动部同等的水平移动距离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对车辆的移动时,本技术能够降低对驱动部的要求。
50.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驱动部能够带动伸缩组件进行伸缩变形,从而实现平台本体的移动,进而实现车轮定位装置沿伸展方向水平移动,且移动部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驱动部的伸出行程,从而能够以较少的驱动部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水平移动量。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实现移动部同等的水平移动距离的情况下,本技术能够降低对驱动部的要求。
附图说明
5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载车平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2.图2为图1中示出的载车平台下表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3.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4.图4为图1中示出的载车平台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包括固定部、移动部、伸缩组件和驱动部;
5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伸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6为图2中载车平台下表面具有伸缩组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7.图7为载车平台上表面的局部结构平面示意图,其中位于固定部以上的移动部的部分区域被剖开,以展示下方的结构;
58.图8为图1中示出的载车平台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为在图4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除了固定部;
5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载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载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平台本体的下方设有举升机构。
61.附图标记说明
62.载车平台1,平台本体10,车轮定位装置20,限位部21,水平移动机构30,车轮地滚装置40,举升机构50,举升驱动部51,举升支撑部52,
63.移动部100,第二连接柱110,第一板120,第二板130,第三板140,固定部200,铰接座210,固定座220,第一连接柱230,通孔240,驱动部300,固定端310,伸出端320,伸缩组件400,首端伸缩单元410,中部伸缩单元420,尾端伸缩单元430,第一连杆440,第二连杆450,第一铰接处460,第三连接柱470,第二铰接处480,电子尺510,连接件520,滚动部600,滚动件610,
64.伸展方向x,第一间距l1,第二间距l2。
具体实施方式
65.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6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车平台1,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平台本体10、车轮定位装置20和水平移动机构30,车轮定位装置20设置于平台本体10上,水平移动机构30用于驱动车轮定位装置20水平移动。
67.如图1和图2所示,平台本体10包括移动部100和固定部200,车轮定位装置20设置于移动部100上;水平移动机构30包括驱动部300和伸缩组件400,伸缩组件4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部200和移动部100,驱动部300的固定端310设置于固定部200上,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与伸缩组件400的连接处位于伸缩组件400的两端之间,并用于驱动伸缩组件400伸展,以使移动部100沿着伸展方向x相对于固定部200水平移动,且移动部100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
68.驱动部300能够带动伸缩组件400进行伸缩变形,从而实现平台本体10的移动,进而实现车轮定位装置20沿伸展方向x水平移动,且移动部100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伸缩组件400在实现运动传递的同时,还能够以较少的驱动部300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100水平移动量。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实现移动部100同等的水平移动距离的情况下,本技术能够降低对驱动部300的要求。
69.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伸展方向x为平行于预设的车辆前后方向。从而当伸缩组件400伸缩变形时,能够实现车轮定位装置20沿着预设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以调整车辆的位置。
70.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和图2所示,车轮定位装置20位于平台本体10的上表面,水平移动机构30位于平台本体10的下表面。车轮定位装置2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部21,限位部21凸出于平台本体10的上表面,两个限位部21之间的空间能够用于容纳车轮,以通过水平移动机构30对车辆的位置进行调整。当车辆驶入载车平台1上后,车轮定位装置20能够
对车辆的车轮进行定位,水平移动机构30在驱动车轮定位装置20水平移动的同时,能够避免占用平台本体10上方的空间,防止与车辆或者其他部件产生干涉。
71.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图3和图4所示,驱动部300的固定端310设置于固定部200的下表面;伸缩组件4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部200的下表面和移动部100的下表面。驱动部300的固定端310设于固定部200的下表面,从而能够将驱动部300的固定端310的位置定位在平台本体10的下方;能够避免驱动部300占用固定部200上方的空间,防止与车辆干涉。
72.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驱动部300的固定端310的第一位置通过铰接座铰接于固定部200的下表面,且驱动部300的固定端310的第二位置通过固定箍固定于固定部200的下表面。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位置处于驱动部300的端部位置处,第二位置处于驱动部300的中部位置处;固定箍为u形固定座220,固定部200的下表面设有铰接座210,驱动部300的固定端310的第一位置处与该铰接座210铰接。固定部200的下方还设有u形固定座220,驱动部300的固定端的第二位置处与u形固定座220连接,从而限制驱动部300的移动和转动。
73.另外,伸缩组件400的两端均位于固定部200的下表面,能够避免伸缩组件400占用固定部200上方的空间,防止与车辆干涉;以及,如图3和图4所示,伸缩组件400还连接于移动部100的下表面,并位于驱动部300的上方,能够减小移动部100与固定部200之间的竖直距离,使得传动更为平稳。
74.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4所示,伸缩组件400包括至少两个伸缩单元,至少两个伸缩单元沿着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的伸出方向依次布置;从而伸缩单元能够沿着驱动部300的伸出方向伸展或者缩回,提升驱动部300的输出对伸缩单元变形的作用能力。
75.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相邻两个伸缩单元公用两根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40,以使当其中一个伸缩单元伸缩变形时,另一个伸缩单元随着伸缩变形。从而任一一个伸缩单元收到驱动部300的驱动变形时,其他的伸缩单元均能随着伸缩变形,从而驱动部300与除尾端的任一伸缩单元连接,均能够带动移动部100移动,并使移动部100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
76.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伸缩组件400具有三个依次布置的伸缩单元,自靠近驱动部300向远离驱动部300的方向,分别为首端伸缩单元410、中部伸缩单元420和尾端伸缩单元430,其中首端伸缩单元410和中部伸缩单元420的一端,中部伸缩单元420的另一端和尾端伸缩单元430均公用两根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40。当驱动部300驱动首端伸缩单元410变形时,中部伸缩单元420和尾端伸缩单元430同时变形,从而与尾端伸缩单元430连接的移动部100的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可以采用更多或者更少的伸缩单元,以及伸缩单元的尺寸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合。通过配置如图2中的三个依次布置的伸缩单元,其不但能够在使伸缩组件400伸展时,使移动部100的水平移动距离大于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而且在使伸缩组件400压缩时,便于拉回伸缩组件400,便于回位以及对移动部100的位置进行前后调整。如图5所示,该第一连杆440为一体成型的整体构件,这种结构形式能够使得相邻两个伸缩单元的变形更为协调一致。
77.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位于首端的伸缩单元和位于尾端的伸缩单元均包括两根第二连杆450,两根第二连杆450的一端分别与两根第一连杆440的一端铰接,两根第二连杆450的另一端相互铰接;其中,位于首端的伸缩单元是指伸缩组件400中与固定部200连接的伸缩单元;位于尾端的伸缩单元是指伸缩组件400中与移动部100连接的伸缩单元。
78.如图5所示,首端伸缩单元410和尾端伸缩单元430均设置有两根第二连杆450,并与第一连杆440铰接,使得首端和尾端的伸缩单元形成四边形结构;以及,首端伸缩单元410的两根第二连杆450的铰接处还与固定部200连接,使得两根第二连杆450的铰接处能够相对固定部200具有确定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时,固定部200的下表面可以向下延伸有第一连接柱230,首端伸缩单元410的两根第二连杆450可以与第一连接柱230连接,并且能够相对第一连接柱230转动。移动部100的下表面可以向下延伸有第二连接柱110,尾端伸缩单元430的两根第二连杆450可以与第二连接柱110连接,并且能够相对第二连接柱110转动。
79.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首端伸缩单元410的两根第一连杆440的端部与固定部200连接,将尾端伸缩单元430的两根第一连杆440的端部与移动部100连接。当伸缩组件400在驱动部300的作用下变形伸展或者压缩时,两根第一连杆440中的至少一个需相对固定部200或移动部100滑动以适应伸缩单元的变形。
80.相比于通过第一连杆440直接与固定部200或移动部100连接的方式,通过设置第二连杆450可以避免两个第一连杆440相对移动时而导致其连接处需要在固定部200或移动部100上滑动;而是通过四边形结构的一个点与固定部200或移动部100固定连接,可以降低伸缩组件400与固定部200或移动部100连接的复杂程度,简化结构。此外,当伸缩组件400伸展时,伸缩组件400整体可以以首端和尾端连接点的连线作为伸展或压缩的轴线,进行直线移动,便于驱动部300的布置。
81.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位于首端和尾端之间的伸缩单元与两侧相邻的伸缩单元各公用两根第一连杆440,其中一侧的两根第一连杆440的端部分别与另一侧的两根第一连杆440的端部铰接。
82.如图5所示,中部伸缩单元420可以由首端伸缩单元410的两个第一连杆440和尾部伸缩单元的两个第一连杆440相铰接而形成,从而当首端伸缩单元410变形时,中部伸缩单元420中与首端伸缩单元410公用的第一连杆440,会带动中部伸缩单元420中与尾端伸缩单元430公用的第一连杆440转动,进而使尾端伸缩单元430同时发生变形。此外,通过四个第一连杆440的部分能够形成四边形结构,该四边形结构便于发生形变,有利于将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转化为移动部100的移动;并且该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83.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两根第一连杆440在第一连杆440的中间点铰接,第二连杆450的长度为第一连杆440的长度的一半。
84.如图5所示,每个第一连杆440的长度均相等,且第二连杆450的长度为第一连杆440长度的一半,使得各个伸缩单元均形成菱形结构,当伸缩组件400变形时,每个伸缩单元的形变量相等,伸缩单元之间的力的传递更为均衡,从而使得伸缩组件400的整体移动更为平稳。
85.如图5所示,第一连杆440和第二连杆450以上下交替的方式连接,具体地,相互铰
接的两个第一连杆440、相互铰接的两个第二连杆450以及相互铰接的两个第一连杆440和第二连杆450,其中的一个连杆位于上方,另一个连杆位于下方,伸缩组件400形成两层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伸缩组件400还可以为一层结构,具体地,在相互铰接的两个第一连杆440、相互铰接的两个第二连杆450以及相互铰接的两个第一连杆440和第二连杆450,其中的一个连杆具有容纳槽以容纳另一连杆的端部,或供另一个连杆穿过。
86.在具体实施时,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可以与伸缩组件400的不同位置连接,以驱动伸缩组件400发生变形。
87.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5所示,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与两根第一连杆440的第一铰接处460连接。当其与第一铰接处460连接时,其能够推动伸缩单元的中间位置,使得驱动部300的驱动过程更为平稳。此外,如图3所示,伸缩组件400的一端端点处,也即首端伸缩单元410的两个第二连杆450的铰接处与固定部200的下表面连接,当伸缩组件400在变形的过程中,第一铰接处460与首端伸缩单元410与固定部200下表面的连接位置在同一直线上,使得移动部100的移动更为平稳。
88.进一步地,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与位于首端的伸缩单元的第一铰接处460连接。不但能够使得驱动部300的驱动平稳,而且相比于与其他伸缩单元的第一铰接处460连接,其能够使得伸缩组件400对移动部100的移动距离更大。
89.在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在首端伸缩单元410的第一铰接处460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三连接柱470,第三连接柱470用于与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连接。
90.作为另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与第一连杆440和第二连杆450的第二铰接处480连接。当其与第二铰接处480连接时,其能够推动伸缩单元变形的同时,还能够使得伸缩组件400整体的变形量更大,移动部100的移动距离也更大。
91.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移动部100移动的最大距离为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的n倍,其中n为第一间距l1和第二间距l2之间的比值,如图3所示,第一间距l1为沿着驱动部300的伸出方向,伸缩组件400与移动部100的连接处和伸缩组件400与固定部200的连接处之间的间距;第二间距l2为沿着驱动部300的伸出方向,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与伸缩组件400的连接处和伸缩组件400与固定部200的连接处之间的间距,n的范围为1.25~2。
92.在有限的布局范围内,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伸出时,移动部100水平移动的距离要高达驱动部300的伸出端320的n倍,n大于1,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对驱动部300的要求,且能够进一步保证以较少的驱动部300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100水平移动。进一步地,n的范围优选为1.25~2,从而在以较少的驱动部300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100的水平移动的同时,还能够便于驱动部300拉动伸缩组件400回缩。
93.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载车平台1还包括检测机构,载车平台1被配置为通过移动部100的移动改变检测机构的检测值,以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值实现车轮定位装置20的移动或停止移动。
94.通过检测机构来进行检测并控制车轮定位装置20,实现对车轮定位装置20移动到位的精确控制,大大提高了包含该载车平台1的安全稳定性。在具体实施时,检测机构将检测值发送给驱动控制器,驱动控制器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值控制驱动部300的伸出。
95.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6所示,检测机构为电子尺510,电子尺510的一端连接于固定部200,电子尺510的另一端固定于移动部100。电子尺510实现检测,检测精
度较高,稳定性高;且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设置方便,成本低。
96.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6所示,电子尺51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520固定于移动部100,连接件520为弯折结构,连接件520上设有固定孔,电子尺510的另一端伸入并连接在固定孔内。通过连接件520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电子尺510的另一端与移动部100的安装,且连接件520的结构可以设置地比较简单。
97.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驱动部300包括气缸、液压缸或电推杆,以及其他能够输出直线运动的装置。
98.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固定部200设置有导向件,移动部100设置有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在导向件内移动,使移动部100沿导向件的水平导向方向移动,水平导向方向为平行于预设的车辆前后方向。使得移动部100能够沿着导向件的水平导向方向相对固定部200移动,不但能够提升移动部100移动的平稳性,而且能够提升移动部100的移动精度。
99.作为一种较佳地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图7和图8所示,其中图4中示出了载车平台1中的部分结构,具体包括固定部200、移动部100、伸缩组件400和驱动部300;图8为在图4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除了固定部200;图7中位于固定部200以上的移动部100的部分区域被剖开,以展示内部的结构。固定部200的导向件为用于避让滑动组件的通孔240,
100.滑动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120、第二板130和第三板140,第一板120和第三板140分别位于固定部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二板130位于通孔240内,第一板120的上表面用于放置车轮,第三板140用于与伸缩组件400连接。使得移动部100能够以夹设的形式连接于固定部200上,使得移动部100的移动更为平稳。
101.在具体实施,如图8所示,在三个板中,第一板120的尺寸最大,以设置车轮定位装置20,并用于承载和调整车轮。第三板140的尺寸小于第一板120,并大于第二板130,第三板140能够与伸缩组件400连接,并且如图3所示,能够与部分伸缩组件400的上表面贴合,以提升传动的稳定性。沿着移动部100的移动方向,也即沿着伸缩组件400的伸展方向x,第二板130的两侧分别与通孔240的内侧壁贴合。能够对移动部100的移动进行导向,提升移动部100水平移动的精度。
102.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三板140的宽度大于通孔240的宽度,如图7所示,第一板120的宽度大于通孔240的宽度,以提升移动部100移动的稳定性。
103.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在固定部200与移动部100的接触区设置有滚动部600,滚动部600露出于固定部200的表面。从而能够减小摩擦力,使得移动部100的移动更为平滑,也能进一步提升移动部100移动的平稳性。
104.在具体实施时,滚动部600可设置于固定部200与第一板120或第三板140的接触区。如图6和图7所示,滚动部600位于固定部200与第一板120的接触区。沿着移动部100的移动方向,在固定部200的两侧均设有滚动部600。滚动部600包括多个滚动件610,多个滚动件610沿预设车辆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滚动件610为滚轮或者滚珠。
105.在具体实施时,平台本体10还设有车轮地滚装置40,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轮地滚装置40上具有滚筒。通过滚筒将利于车轮在车轮地滚装置40上移动,便于调整车轮以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车轮地滚装置40上具有滚轮或者滚珠。通过滚轮或者滚珠将利于车轮在车轮地滚装置40上移动,便于调整车轮以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且结构简单,安装设置方便。
106.其中,如图9所示,图中示出了与车轮定位装置20相对的一个车轮地滚装置40,车轮定位装置20定位一个车轮,车轮地滚装置40用于承载一个车轮。在具体实施时,载车平台1可以具有三个车轮地滚装置40。车轮定位装置20用于对车轮的前后方向位置和/或左右方向位置进行限位。通过车轮定位装置20对车辆的一个车轮四周的运动趋势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对这一个车轮实现精确定位,另外三个车轮将在车轮地滚装置40上进行移动矫正。从而实现整个车辆的精确停靠在载车平台上,精确定位更加方便,更利于电池更换操作的稳定,大大提高了换电站的安全稳定性。
107.其中,车轮定位装置20的数量为一个,如前,该车轮定位装置20用于承载车辆的左前轮。车轮地滚装置40的数量为三个并分别用于承载车辆的右前轮和两个后轮。当然,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车轮定位装置20和车轮地滚装置40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可以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情况而相应设置。
108.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载车平台1还包括举升机构50,举升机构50连接于平台本体10的底部并用于举升承载的车辆;车轮定位装置20用于承载车辆的左前轮。通过举升机构50能够对平台本体10进行升降,使得平台本体10位于竖直方向上的适当位置,便于换电机器人从车辆底部的电池安装区对车辆进行换电。此外,车轮定位装置20能够对车轮的左前轮进行承载,从而对车辆的位置进行调整,便于后续的换电操作。
109.如图10所示,举升机构50的底端设置于换电站内,举升机构50的顶端连接于平台本体10,举升机构50升降以带动平台本体10升降运动。实现了举升机构50对平台本体10的举升或下降过程支撑功能,提高了整个举升机构50的刚性和强度,可以满足不同种类的电动汽车的换电,保证了换电过程的安全可靠。
110.在本实施例中,举升机构50包括举升驱动部51和举升支撑部52,采用1个或2个液压缸作为举升驱动部51,采用剪刀架机构作为举升支撑部52,保证了整个举升机构50的刚性和强度,同时也保证了平台本体10在换电过程中平稳,且举升驱动部51可采用单向液压缸,相比于斜向设置的双向缸,举升同样的高度采用竖直的单向液压缸对液压缸的驱动力性能要求更低,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举升机构50的驱动力效率。当然也可以采用平行设置于剪刀架机构的剪刀杆的双向缸作为举升机构。
111.在其他实施例中,举升机构50如果只采用液压缸而没有举升支撑部52,则采用3个液压缸或3个以上液压缸能够实现对平台本体10的稳定上升或下降。
112.在以上的内容中,给出了多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多种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并进一步得到更多组合方式的具体实施例。
1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电站(图中未示出),其包括如上述的载车平台1。换电站通过采用上述的载车平台1,驱动部300能够带动伸缩组件400进行伸缩变形,从而实现平台本体10的移动,进而实现车轮定位装置20沿伸展方向x水平移动,且移动部100水平移动的距离大于驱动部300的伸出行程,从而能够以较少的驱动部300伸出行程获得较多的移动部100水平移动量;进而能够实现对车辆位置的调整。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实现移动部100同等的水平移动距离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对车辆的移动时,本技术能够降低对驱动部300的要求。
114.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