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驱动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10542发布日期:2022-12-10 07:2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动力驱动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现有车辆的混动系统包括动力驱动单元,动力驱动单元包括电机,电机用于输出动力至车轮,但是现有的电机与车轮之间只有一个挡位,导致整车的动力输出模式单一,且现有的电机与车轮一直保持机械固连,导致电机在拖行过程中能量损失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能够避免第一电机与行驶端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转动设置;第一离合组件,设置在所述转子上,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离合组件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行驶端;第一挡位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离合组件与所述行驶端之间。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其动力驱动系统通过设置第一离合组件和第一挡位传动机构,能够通过第一离合组件控制第一电机输出动力至行驶端或第一电机与行驶端断开,以避免第一电机与行驶端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且第一挡位传动机构能够在第一离合组件与行驶端之间实现动力传递,从而便于通过第一挡位传动机构调整动力驱动系统的动力输出模式,利于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所述第一离合组件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外壳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一外壳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子上,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行驶端连接。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所述第一挡位传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一挡位齿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挡位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件连接且空套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另一个所述第一挡位齿轮与所述行驶端连接。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二离合组件,所述第二离合组件设置在所述转子上,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二离合组件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所述行驶端;所述第二离合组件通过第二挡位传动机构输出动力至所述行驶端。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所述第二离合组件包括第二外壳及第二从动件,所述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子上,所述第二从动件与所述第二外壳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二从动件与所述行驶端连接。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所述第二挡位传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二挡位齿轮,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挡位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连接且空套在所述第一电机的
输出轴上,另一个所述第二挡位齿轮与所述行驶端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所述动力驱动单元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前轮,另一个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后轮。
1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其中一个所述动力驱动单元还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选择性地与其中一个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之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连接齿轮,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连接齿轮之间。
1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
17.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动力驱动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动力驱动系统1000,
24.动力驱动单元100,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
25.第一电机10,前第一电机101,后第一电机102,转子11,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
26.第一离合组件20,第一外壳21,第一从动件22,
27.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第一挡位齿轮31,
28.第二离合组件40,第二外壳41,第二从动件42,
29.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50,第二挡位齿轮51,
30.发动机60,发动机的输出轴61,
31.第三离合器70,连接齿轮80,
32.行驶端200,前轮2001,后轮2002,
33.差速器300,差速器齿轮301,差速器轴302,
34.换挡轴400,电池500,同步器600。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7.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
38.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包括:动力驱动单元100。
39.如图1所示,动力驱动单元100包括:第一电机10和第一离合组件20。
40.具体地,第一电机10包括定子和转子11,转子11相对于定子转动设置,第一离合组件20设置在转子11上,第一电机10通过第一离合组件2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行驶端200,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设置在第一离合组件20与行驶端200之间。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行驶端200为车辆的车轮,且车轮包括两个前轮2001和两个后轮2002。
4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10的动力依次经由第一离合组件20和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输出至行驶端200,其中,第一离合组件20设置于转子11与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之间,从而便于第一离合组件20能够选择性地控制第一电机10与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的接合或断开,进而便于第一离合组件20能够控制第一电机10的动力能否输出至行驶端200。由此,利于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42.进一步地,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位于第一离合组件20与行驶端200之间,从而便于通过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朝向行驶端200输出动力。
43.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转子11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动力连接,第一离合组件20可选择性地动力连接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与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之间,其中,第一离合组件20和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均可设有多个,且多个第一离合组件20和多个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一一对应,其中,可选地,多个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的传动比不同。
44.在实际控制时,第一离合组件20与第一电机10接合,此时,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由转子11经由输出轴12传递至第一离合组件20,然后经由与第一离合组件20对应的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输出至行驶端200。
45.或者,第一离合组件20不与第一电机10接合,此时,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无法输出至行驶端200,换言之,此时,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之间无动力传递,即二者之间无连接关系。
46.由此,通过设置第一离合组件20且第一离合组件20可与第一电机10选择性地接合,从而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以及通过设置多个传动比不同的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使得该动力驱动系统1000具有多种动力输出模式,从而便于实现对输出至行驶端200的动力的调节。
4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通过设置第一离合组件20和第一挡
位传动机构30,能够通过第一离合组件20控制第一电机10输出动力至行驶端200或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断开,以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且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能够在第一离合组件20与行驶端200之间进行多个挡位之间的切换,从而使得动力驱动系统1000具有多种动力输出模式,利于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离合组件20包括第一外壳21及第一从动件22。
49.如图1所示,第一从动件22与第一外壳21选择性地接合,第一外壳21固定连接在转子11上,第一从动件22与行驶端200连接。
50.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离合组件20构造为离合器。其中,第一外壳21与转子11集成设计,第一从动件22可构造为轴杆,轴杆空套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以避免轴杆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之间发生干涉,且便于节省安装空间,利于实现第一离合组件20的小型化设计。
51.例如:在第一离合组件20与第一电机10接合时,第一从动件22与第一外壳21接合,以使得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能够经由第一外壳21、第一从动件22传递至对应的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再由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输出至行驶端200。
52.在第一离合组件20不与第一电机10接合时,即第一从动件22不与第一外壳21接合,此时,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无法输出至行驶端200,换言之,此时,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之间无动力传递,即二者之间无连接关系。
53.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外壳21及第一从动件22,能够选择性地控制第一电机10能否朝向行驶端200输出动力,尤其是,能够控制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断开连接,以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54.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包括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
55.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与第一从动件22连接且空套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上,另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与行驶端200连接。
56.举例而言,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的径向尺寸不同,例如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中靠近第一电机10的第一挡位齿轮31的径向尺寸小于另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的径向尺寸,或者,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中靠近第一电机10的第一挡位齿轮31的径向尺寸大于另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的径向尺寸。
57.可选地,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在自身的径向(即图1中的前后方向)上分布且啮合相连。
58.其中,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中的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图1中靠近后方的第一挡位齿轮31)空套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上,且与第一离合组件20的第一从动件22固定相连,另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固定套设于换挡轴400上,且通过换挡轴400与行驶端200动力连接。由此,便于通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换挡轴400对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分别进行固定,以增强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的结构稳定性。
59.此时,第一电机10的动力依次经由:转子11、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第一离合组件20、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输出至行驶端200。由此,通过设置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以便于实现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动力的稳定输出,且通过调整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的径向尺寸的比例能够实现对输出至行驶端200的动力的调整。
60.可选地,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动力连接于第一离合组件20与差速器300之间,且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中的另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图1中靠近前方的第一挡位齿轮31)固定套设于换挡轴400上,换挡轴400通过齿轮与差速器300的差速器齿轮301啮合相连,差速器齿轮301固定套设于差速器轴302上,且行驶端200分别设于差速器轴302的两端。换言之,车轮分别设于差速器轴302的两端。
61.由此,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能够沿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输出至差速器轴302,然后由差速器轴302将动力传递给对应的车轮。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动力驱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二离合组件40,第二离合组件40设置在转子11上,第一电机10通过第二离合组件4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行驶端200,第二离合组件40通过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输出动力至行驶端200。
6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10的动力适于依次经由第二离合组件40和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输出至行驶端200,其中,第二离合组件40设置于转子11与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之间,从而便于第二离合组件40能够选择性地控制第一电机10与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的接合或断开,进而便于第二离合组件40能够控制第一电机10的动力能否能够经由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输出至行驶端200。
64.由此,通过设置第二离合组件40,利于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65.进一步地,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位于第二离合组件40与行驶端200之间,从而便于通过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朝向行驶端200输出动力。
66.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转子11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动力连接,第二离合组件40可选择性地动力连接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与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之间,其中,第二离合组件40和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均可设有多个,且多个第二离合组件40和多个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一一对应,其中,可选地,多个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的传动比不同。
67.由此,通过设置第二离合组件40且第二离合组件40可与第一电机10选择性地接合,从而能够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以及通过设置多个传动比不同的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使得该动力驱动系统1000具有多种动力输出模式,从而便于实现对输出至行驶端200的动力的调节。
68.优选地,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第一电机10处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离合组件20和一个第二离合组件40,且第一离合组件20和第二离合组件40分别与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和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接合,其中,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和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的传动比不同,即第一挡位齿轮31和第二挡位齿轮51的径向尺寸的比值不同,从而使得通过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或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输出的动力不同,即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或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所实现的动力输出模式不同。
69.例如:在实际控制时,第一离合组件20与第一电机10接合,第二离合组件40不与第一电机10接合。此时,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由转子11经由输出轴12传递至第一离合组件20,然后经由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输出至行驶端200,此为第一种动力输出模式。
70.或者,第二离合组件40与第一电机10接合,第一离合组件20不与第一电机10接合。此时,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由转子11经由输出轴12传递至第二离合组件40,然后经由与第二离合组件40对应的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输出至行驶端200,此为第二种动力输出模式。
71.或者,第一离合组件20、第二离合组件40均不与第一电机10接合,此时,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无法输出至行驶端200,换言之,此时,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之间无动力传递,即二者之间无连接关系。
72.由此,通过设置第一离合组件20和第二离合组件40,从而能够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以及通过设置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和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使得该动力驱动系统1000至少具有上述两种动力输出模式,且能够在多种动力输出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从而便于实现对输出至行驶端200的动力的调节。
73.当然,第一离合组件20、第二离合组件40、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均可设有多个,上述的数量仅用于举例说明,并不代表对此的限定。
74.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离合组件40包括第二外壳41及第二从动件42,第二外壳41固定连接在转子11上,第二从动件42与第二外壳41选择性地接合,第二从动件42与行驶端200连接。
75.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二离合组件40构造有第二外壳41及第二从动件42,第二从动件42与第二外壳41选择性地接合。
76.其中,第二外壳41与转子11集成设计,第二从动件42可构造为轴杆,轴杆空套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以避免轴杆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之间发生干涉,且便于节省安装空间,利于实现第二离合组件40的小型化设计。
77.例如:在第二离合组件40与第一电机10接合时,第二从动件42与第二外壳41接合,以使得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能够经由第二外壳41、第二从动件42传递至对应的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再由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输出至行驶端200。
78.在第二离合组件40不与第一电机10接合时,第二从动件42不与第二外壳41接合,此时,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无法输出至行驶端200,换言之,此时,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之间无动力传递,即二者之间无连接关系。
79.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外壳41及第二从动件42,能够选择性地控制第一电机10能否朝向行驶端200输出动力,尤其是,能够控制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断开接合,以避免第一电机10与行驶端200一直保持机械固连,从而减少第一电机10在拖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80.更进一步地,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包括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其中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与第二从动件42连接且空套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上,另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与行驶端200连接。
81.举例而言,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的径向尺寸不同,例如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中靠近第一电机10的第二挡位齿轮51的径向尺寸小于另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的径向尺寸,或者,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中靠近第一电机10的第二挡位齿轮51的径向尺寸大于另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的径向尺寸。
82.可选地,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在自身的径向(即图1中的前后方向)上分布且啮合相连。
83.其中,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中的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图1中靠近后方的第二挡位齿轮51)空套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上,且与第二离合组件40的第一从动件22固定相连,另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固定套设于换挡轴400上,且通过换挡轴400与行驶端200动力连接。由
此,便于对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分别进行固定,以增强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的结构稳定性。
84.此时,第一电机10的动力可依次经由:转子11、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第二离合组件40、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输出至行驶端200。由此,通过设置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以便于实现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动力的稳定输出。
85.可选地,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动力连接于第二离合组件40与差速器300之间,且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中的另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固定套设于换挡轴400上,换挡轴400通过齿轮与差速器300的差速器齿轮301啮合相连,差速器齿轮301固定套设于差速器轴302上,且行驶端200分别设于差速器轴302的两端。换言之,车轮分别设于差速器轴302的两端。
86.由此,第一电机10输出的动力能够沿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输出至差速器轴302,然后由差速器轴302将动力传递给对应的车轮。
87.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中靠近第一电机10的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中靠近第一电机10的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均空套设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上,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分布。两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中远离第一电机10的一个第一挡位齿轮31、两个第二挡位齿轮51中远离第一电机10的一个第二挡位齿轮51均固定套设于同一换挡轴400上,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分布。
88.由此,便于节省安装空间,使得结构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布局,利于实现动力驱动单元100的小型化设计。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动力驱动单元100设有两个,其中一个动力驱动单元100用于驱动前轮2001,另一个动力驱动单元100用于驱动后轮2002。也就是说,动力驱动系统1000包括两个动力驱动单元100。
90.例如:两个动力驱动单元100分别构造为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和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其中,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和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在前后方向上分布于电池500的两侧,且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和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前轮2001和两个后轮2002。
91.其中,如图1所示,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包括前第一电机101、第一离合组件20、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第二离合组件40、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差速器300、换挡轴400和两个前轮2001;
92.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包括后第一电机102、第一离合组件20、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第二离合组件40、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差速器300、换挡轴400和两个后轮2002。
93.需要说明的是,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和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均具有前述实施例的多种动力输出模式,在此不再赘述。
94.由此,便于通过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和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分别驱动前轮2001和后轮2002转动,例如: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驱动前轮2001转动,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不驱动后轮2002转动,或者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不驱动前轮2001转动,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驱动后轮2002转动,再或者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驱动前轮2001转动,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也驱动后轮2002转动。
95.进一步地,其中一个动力驱动单元100还包括发动机60,发动机60选择性地与其中一个动力驱动单元100的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连接。
96.举例而言,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包括发动机60,发动机60选择性地与前第一电机
101的输出轴12连接,或者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包括发动机60,发动机60选择性地与后第一电机102的输出轴12连接。
97.由此,便于第一电机10选择性地与发动机60动力连接,以实现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不同状态。
9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动力驱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三离合器70。
99.第三离合器70设置在发动机的输出轴61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之间,具体地,第三离合器70的第三外壳与发动机的输出轴61固定相连,第三离合器70的第三从动件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固定相连,第三从动件与第三外壳选择性地接合。
100.由此,便于通过第三从动件与第三外壳选择性地接合,控制第一电机10与发动机60选择性地动力连接,从而避免第一电机10与发动机60一直保持连接状态。
101.进一步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上设置有连接齿轮80,第三离合器70设置在发动机的输出轴61与连接齿轮80之间。
102.可选地,连接齿轮80构造为加速齿轮组,加速齿轮组位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与第三从动件之间,其中,加速齿轮组包括两个齿轮,一个齿轮固定套设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上,另一个齿轮与第三从动件相连。
103.由此,通过设置连接齿轮80,使得第一电机10与发动机60之间能够稳定地进行动力传递,以增强动力传递的稳定性。
104.需要说明的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05.1、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有4根轴系,既发动机的输出轴61、前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换挡轴400和差速器轴302。
106.2、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有三个离合器,三个离合器即第一离合组件20、第二离合组件40和第三离合器70,其中,第三离合器70设置于前第一电机101与发动机60之间,用来实现发动机60与前第一电机101的动力传递,第三离合器70朝向前第一电机101的一侧设有连接齿轮80,其中,连接齿轮80中的一个齿轮适于连接发动机的输出轴61,另一个齿轮与前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连接。
107.前第一电机101的转子11上集成有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41,第一从动件22和第二从动件42均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套轴布置,同时第一从动件22和第二从动件42上分别连接不同直径的第一挡位齿轮31和第二挡位齿轮51,同时存在另外两个不同直径的第一挡位齿轮31和第二挡位齿轮51与这两个齿轮啮合,另外两个不同直径的第一挡位齿轮31和第二挡位齿轮51固连在同一换挡轴400上用来实现换挡的效果,同时换挡轴400通过齿轮与差速器齿轮301啮合将动力输出至前轮2001。
108.3、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有3根轴系,即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12、换挡轴400和差速器轴302。
109.4、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与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类似,只是去掉发动机60、发动机的输出轴61及该轴上的相关零件,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10.5、由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和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组成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其前第一电机101和后第一电机102与对应的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和第二挡位传动结构50之间均有离合器(第一离合组件20和第二离合组件40)存在,则在拖车工况下,仅离合器处的有
限几个齿轮在转动,可极大减少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和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的拖曳损失,提升整车经济性。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动力驱动单元1001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2.前第一电机101空载状态起动发动机60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第一离合组件20和第二离合组件40均为断开状态(第一外壳21不与第一从动件22接合、第二外壳41不与第二从动件42接合),此时,电池500开始给前第一电机101供电,前第一电机101从静止状态开始运转,并反向带动连接齿轮80旋转,接着第三离合器70结合(第三外壳和第三从动件接合),将动力传递至发动机60,拖动发动机60起动点火。
113.前第一电机101带载状态起动发动机60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电池500为前第一电机101供电使得其运转,此时第一离合组件20或第二离合组件40结合,前第一电机101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差速器300将动力输出给前轮2001,且第三离合器70结合,将动力传递至发动机60,拖动发动机60起动点火。
114.发动机60串联发电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发动机60已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第一离合组件20、第二离合组件40断开,第三离合器70结合,发动机60拖动前第一电机101的转子11旋转进行发电,当整车动力需求大于发电量时,前第一电机101发出电能传递至后第一电机102来拖动整车前进,不足电量由电池500放电补充,当整车动力需求小于发电量时,前第一电机101发出电能传递至后第一电机102拖动整车前进,剩余电能给电池500充电。
115.发动机60并联发电功能1(一档状态):在该功能状态下,发动机60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第一离合组件20结合(第一外壳21和第一从动件22接合),第三离合器70结合,发动机60的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70、连接齿轮80、前第一电机101的转子11、第一离合组件20、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差速器300传递至前轮2001,电池500为前第一电机101供电旋转通过第一离合组件20、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差速器300将动力传递至前轮2001,此时发动机60和前第一电机101并联拖动整车前进。
116.发动机60并联发电功能2(二档状态):在该功能状态下,发动机60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第二离合组件40结合(第二外壳41和第二从动件42接合),第三离合器70结合,发动机60机械能通过第三离合器70、连接齿轮80、前第一电机101的转子11、第二离合组件40、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差速器300传递至前轮2001,电池500为前第一电机101供电旋转通过第二离合组件40、第二挡位传动机构50、差速器300将动力传递至前轮2001,此时发动机60和前第一电机101并联拖动整车前进。
117.行驶中制动能量回收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第一离合组件20或第二离合组件40结合,前第一电机101的转子11随整车旋转,此时制动踏板踩下,优先由前第一电机101发电来消耗制动机械能,若制动机械能过大,则第三离合器70结合,发动机60反拖进一步消耗制动机械能,若制动机械能更大,则制动器结合,通过制动盘摩擦消耗制动机械能。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动力驱动单元1002可以实现多模式驱动行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9.后电驱模式1(后第一电机102处于一档):后第一电机102输出动力,第一离合组件20接合(第一外壳21和第一从动件22接合),动力由第一挡位传动机构30传递至两个后轮2002,电池500为后第一电机102供电旋转,带动整车前进。
120.后电驱模式2(后第一电机102处于二档):后第一电机102输出动力,第二离合组件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3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