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0693发布日期:2022-11-02 21:58阅读:55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桩技术方向,具体涉及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


背景技术:

2.充电桩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充能设备。其主要分为落地式充电桩和挂壁式充电桩,主要采取计时、计电度和计金额的充电方式。
3.而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在使用中需要耗费较长的电源线,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且易造成浪费,实用性差。因此,设计实用性强的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是本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装置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内壁设置有通线组件,上壳体的外壁活动连接有背夹,所述背夹的外壁活动连接有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的内壁设置有控制组件;
5.所述上壳体的内壁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内壁设置有显示屏,所述下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变流器。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通线组件包括设置在上壳体内壁的软胶,所述软胶的内壁活动连接有通线管,所述软胶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压板,通过该组件的设置,可达到便于连接的目的。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下壳体内壁的托架,所述托架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关键触摸点,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功能键触摸点,通过该组件的设置,可达到便于操作使用该装置的目的。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下壳体的内壁设置有转梢,且通过该转梢来实现下壳体与背夹外壁的活动连接,从而达到便于灵活使用背夹的目的。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上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延展板,且该延展板与压板的外壁固定连接,从而达到便于固定的目的。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分布在开关键触摸点和功能键触摸点底部,从而达到便于操作的目的。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通线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从而达到便于进线和出线的目的。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背夹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背夹对称设置在上壳体的前后两侧,从而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
14.(1)通过设置的上壳体、通线组件、通线管、软胶、压板、控制组件、背夹、变流器、下
壳体、显示屏和限位板,因通线组件的设置以及其内部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可通过在使用中将充电线通过通线组件插入该装置内部,从而实现与该装置内壁的连接,使得该装置在使用中操作更加方便,且更加环保,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15.(2)通过设置的上壳体、通线组件、通线管、软胶、压板、控制组件、背夹、变流器、下壳体、显示屏和限位板,因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设置和相互配合使用,可达到对通线管外壁有者较好的密封性,提高了该装置的防水效果,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16.(3)通过设置的上壳体、通线组件、控制组件、电路板、托架、开关键触摸点、弹簧、功能键触摸点、背夹、变流器、下壳体、显示屏和限位板,因控制组件的设置以及其内部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通过开关键触摸点、弹簧和功能键触摸点来达到便于对电路板的操控,从而实现对该装置使用中的控制,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上壳体;2、通线组件;201、通线管;202、软胶;203、压板;3、控制组件;301、电路板;302、托架;303、开关键触摸点;304、弹簧;305、功能键触摸点;4、背夹;5、变流器;6、下壳体;7、显示屏;8、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包括上壳体1,上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通线组件2,上壳体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背夹4,背夹4的外壁活动连接有下壳体6,下壳体6的内壁设置有控制组件3;
26.上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限位板8,限位板8的内壁设置有显示屏7,下壳体6的内壁设置有变流器5。
27.通线组件2包括设置在上壳体1内壁的软胶202,软胶20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通线管201,软胶202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压板203,通过该组件的设置,可达到便于连接的目的,上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延展板,且该延展板与压板203的外壁固定连接,从而达到便于固定的目的。
28.控制组件3包括设置在下壳体6内壁的托架302,托架302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电路板301,电路板30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弹簧304,弹簧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关键触摸点303,
弹簧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功能键触摸点305,通过该组件的设置,可达到便于操作使用该装置的目的,弹簧304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分布在开关键触摸点303和功能键触摸点305底部,从而达到便于操作的目的。
29.下壳体6的内壁设置有转梢,且通过该转梢来实现下壳体6与背夹4外壁的活动连接,从而达到便于灵活使用背夹4的目的。
30.通线组件2的数量为两个,从而达到便于进线和出线的目的。
31.背夹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背夹对称设置在上壳体1的前后两侧,从而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
32.本实施例中,该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通过设置的上壳体1、通线组件2、通线管201、软胶202、压板203、控制组件3、背夹4、变流器5、下壳体6、显示屏7和限位板8,因通线组件2的设置以及其内部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可通过在使用中将充电线通过通线组件2插入该装置内部,从而实现与该装置内壁的连接,使得该装置在使用中操作更加方便,且更加环保,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33.实施例2
3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上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限位板8,下壳体6的内壁设置有变流器5。
35.本实施例中,该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通过设置的上壳体1、通线组件2、通线管201、软胶202、压板203、控制组件3、背夹4、变流器5、下壳体6、显示屏7和限位板8,因上壳体1和下壳体6的设置和相互配合使用,可达到对通线管201外壁有者较好的密封性,提高了该装置的防水效果,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36.实施例3
37.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控制组件3包括设置在下壳体6内壁的托架302,托架302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电路板301,电路板301的外壁活动连接有弹簧304,弹簧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关键触摸点303,弹簧3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功能键触摸点305,通过该组件的设置,可达到便于操作使用该装置的目的,弹簧304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分布在开关键触摸点303和功能键触摸点305底部,从而达到便于操作的目的。
38.本实施例中,该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通过设置的上壳体1、通线组件2、控制组件3、电路板301、托架302、开关键触摸点303、弹簧304、功能键触摸点305、背夹4、变流器5、下壳体6、显示屏7和限位板8,因控制组件3的设置以及其内部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通过开关键触摸点303、弹簧304和功能键触摸点305来达到便于对电路板301的操控,从而实现对该装置使用中的控制,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39.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40.在使用时,打开该装置,将充电线通过通线组件2插入该装置内部,并与控制组件3相连接,翻转并关闭背夹4,开始充电。
41.综上所述,该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充电桩,因通线组件2的设置以及其内部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可通过在使用中将充电线通过通线组件2插入该装置内部,从而实现与该装置内壁的连接,使得该装置在使用中操作更加方便,且更加环保,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因上
壳体1和下壳体6的设置和相互配合使用,可达到对通线管201外壁有者较好的密封性,提高了该装置的防水效果,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因控制组件3的设置以及其内部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通过开关键触摸点303、弹簧304和功能键触摸点305来达到便于对电路板301的操控,从而实现对该装置使用中的控制,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