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涉及但不限于汽车技术,尤指一种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车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2.在汽车设计开发中,乘坐舒适性是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不同用车场景中,车内功能是否能够满足乘坐人员的需求,是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限制,如汽车内饰造型设计风格、车门的开合位置,很多车型无法设置车门扶手,不利于满足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车门及车辆,可以不受汽车内饰造型设计风格、车门开合位置的限制,有利于满足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包括:车门扶手;和驱动装置,与所述车门扶手相连,设置为驱动所述车门扶手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运动。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包括车门扶手和驱动装置。车门扶手可以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运动。当乘客需要使用车门扶手时,驱动装置可以驱动车门扶手运动至打开位置,乘客可以将胳膊肘支撑在车门扶手上,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乘车体验,满足用户的乘坐舒适性。当乘客不需要使用车门扶手时,驱动装置可以驱动车门扶手运动至收纳位置,实现车门扶手的隐藏,这样既能够避免车门扶手凸出于车门本体而影响汽车内饰造型设计风格,有利于车门造型的简洁化和平整化,也不会对车门的开合位置造成影响,解决了滑移车门传统扶手布置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得滑移车门也能够设置车门扶手。
6.并且,驱动装置能够为车门扶手的运动提供动力,无需乘客施力,进一步提高了乘客的使用体验。
7.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和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件及所述车门扶手相连,设置为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车门扶手在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运动。
8.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动件,与所述驱动件相连,设置为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移动件,与所述转动件相连,设置为在所述转动件的驱动下直线移动;连动件,与所述移动件及所述车门扶手相连,设置为在所述移动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车门扶手在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运动。
9.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车门扶手绕第一转轴转动;所述连动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车门扶手转动连接,设置为在所述移动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车门扶手绕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转动。
10.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移动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车门扶手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
撑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移动件的两侧。
11.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为螺杆,所述移动件为螺母,所述螺母套设在所述螺杆上并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或者,所述转动件为齿轮,所述移动件为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相啮合。
12.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车门扶手包括:扶手支架,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和包覆层,包覆所述扶手支架。
1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设有扶手槽,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还设有安装空间;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所述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的车门扶手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扶手槽,所述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的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其中,当所述车门扶手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所述车门扶手的一端凸出于所述车门本体;当所述车门扶手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所述车门扶手缩入所述扶手槽。
14.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车门还包括:检测装置,设置为检测扶手使用需求信息;和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装置及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设置为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动作。
1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
16.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18.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2所示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去掉车门扶手的包覆层)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5所示车门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图5所示车门去掉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图5所示车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图8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28.1车门扶手,11扶手支架,111第一轴孔,112第五轴孔,113避让槽,12包覆层;
29.2驱动装置,21驱动件,22传动机构,221转动件,222移动件,2221第四轴孔,223连动件,2231支撑杆,2232第二轴孔,2233第三轴孔,231第一转轴,232第二转轴,233第三转轴;
30.31第一固定件,32第二固定件,33第三固定件;
31.4车门本体,41扶手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33.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包括:车门扶手1和驱动装置2。
34.其中,驱动装置2与车门扶手1相连,设置为驱动车门扶手1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运动。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包括车门扶手1和驱动装置2。车门扶手1可以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运动。当乘客需要使用车门扶手1时,驱动装置2可以驱动车门扶手1运动至打开位置,如图5、图7、图8和图9所示,乘客可以将胳膊肘支撑在车门扶手1上,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乘车体验,满足用户的乘坐舒适性。当乘客不需要使用车门扶手1时,驱动装置2可以驱动车门扶手1运动至收纳位置,如图6所示,实现车门扶手1的隐藏,这样既能够避免车门扶手1凸出于车门本体4而影响汽车内饰造型设计风格,有利于车门造型的简洁化和平整化,也不会对车门的开合位置造成影响,解决了滑移车门传统扶手布置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得滑移车门也能够设置车门扶手1。
36.并且,驱动装置2能够为车门扶手1的运动提供动力,无需乘客施力,进一步提高了乘客的使用体验。
37.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2包括:驱动件21和传动机构22。传动机构22与驱动件21及车门扶手1相连,设置为在驱动件21的驱动下带动车门扶手1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运动。
38.驱动件21为动力源,传动机构22能够将驱动件21的动力传递至车门扶手1,并可以将驱动件21的运动形式进行转化,实现车门扶手1的运动。这样有利于增加驱动件21的选择种类、设置位置,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和性能。
39.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传动机构22包括:转动件221、移动件222和连动件223。
40.其中,转动件221与驱动件21相连,设置为在驱动件21的驱动下转动。移动件222与转动件221相连,设置为在转动件221的驱动下直线移动。连动件223与移动件222及车门扶手1相连,设置为在移动件222的驱动下带动车门扶手1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运动。
41.驱动件21可以采用电机。驱动件21转动时,带动转动件221转动件221,转动件221会带动移动件222直线移动,移动件222会带动连动件223运动,进而带动车门扶手1运动。这样便于根据需要合理布置驱动件21的位置,有利于优化车门的结构。
42.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车门扶手1绕第一转轴231转动。连动件223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杆2231,支撑杆2231的一端与移动件222转动连接,支撑杆2231的另一端与车门扶手1转动连接,设置为在移动件222的驱动下,带动车门扶手1绕第一转轴231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转动。
43.本方案中,车门扶手1通过转动的形式在打开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切换,有利于减
小车门扶手1对运动空间和装配空间的需求。
44.其中,第一转轴231可以与车门扶手1转动配合,车门扶手1套设在第一转轴231上,将第一转轴231固定或插设在车门本体4上,即可实现车门扶手1与车门本体4的转动连接。或者,第一转轴231也可以与车门扶手1固定连接,将第一转轴231插在车门本体4上的轴孔中,来实现车门扶手1与车门本体4的转动连接。
45.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车门扶手1的一端设有第一轴孔111,第一转轴231穿设于第一轴孔111。第一转轴231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与车门本体4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如图9所示。第一转轴231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的轴孔内,可以相对第一固定件31及第二固定件32转动。这样可以防止第一转轴231发生倾斜、移位等情况,提高第一转轴231的使用可靠性。
46.在其他实施例中,车门扶手1也可以做平移运动,在打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件直线运动。
47.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支撑杆2231通过第二转轴232与移动件222转动连接,支撑杆2231通过第三转轴233与车门扶手1转动连接。支撑杆2231的数量为两个,如图1所示,两个支撑杆2231对称设置在移动件222的两侧。
48.采用两个支撑杆2231,有利于车门扶手1受力均衡,并降低对单个支撑杆2231的动力要求,使用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有利于提高车门扶手1的转动顺畅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9.其中,第二转轴232可以与支撑杆2231转动配合,支撑杆2231套设在第二转轴232上,将第二转轴232固定或插设在移动件222上,即可实现支撑杆2231与移动件222的转动连接。或者,第二转轴232也可以与支撑杆2231固定连接,将第二转轴232插在移动件222的轴孔中,来实现支撑杆2231与移动件222的转动连接。
50.同理,第三转轴233可以与支撑杆2231转动配合,支撑杆2231套设在第三转轴233上,将第三转轴233固定或插设在车门扶手1上,即可实现支撑杆2231与车门扶手1的转动连接。或者,第三转轴233也可以与支撑杆2231固定连接,将第三转轴233插在车门扶手1的轴孔中,来实现支撑杆2231与车门扶手1的转动连接。
51.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支撑杆2231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孔2232,另一端设有第三轴孔2233。移动件222设有第四轴孔2221,车门扶手1设有第五轴孔112。第二转轴232穿设于第四轴孔2221,且其两端伸出第四轴孔2221。第三转轴233穿设于第五轴孔112,且其两端伸出第五轴孔112。第二转轴232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支撑杆2231的第二轴孔2232,第三转轴233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支撑杆2231的第三轴孔2233,第二转轴232的两端还设有限位凸起,以防止第二转轴232脱出移动件222。第三转轴233的两端还设有限位凸起,以防止第三转轴233脱出移动件222。
52.如图1所示,车门扶手1还设有避让槽113,支撑杆2231连接车门扶手1的一端位于避让槽113内。这样有利于缩小两个支撑杆2231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缩小传动机构22对装配空间的要求。
53.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动件221为螺杆,移动件222为螺母,螺母套设在螺杆上并与螺杆螺纹连接。
54.螺杆与螺母相配合,可以将转动形式转化为稳定的直线运动形式。其中,螺母的外
观形式不受限制,可以为圆柱形、六棱柱形,也可以为长方体形或其他形状。
55.螺杆的一端与驱动件21固定连接,螺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固定件33固定于车门本体4。第三固定件通过紧固件与车门本体4固定连接,螺杆的另一端插入第三固定件33的轴孔内,可以相对第三固定件33转动。这样可以防止螺杆发生倾斜、移位等情况,提高螺杆的使用可靠性。螺杆可以避开第二转轴232,或者也可以在螺杆上开设滑槽,使得第二转轴232可以沿着滑槽滑动,保证第二转轴232可以随着螺母直线移动。
56.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转动件221为齿轮,移动件222为齿条,齿条与齿轮相啮合。
57.齿轮与齿条相配合,也可以将转动形式转化为直线运动形式。
58.当然,转动件221和移动件222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59.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车门扶手1包括:扶手支架11和包覆层12,如图1所示。
60.其中,扶手支架11与驱动装置2相连。包覆层12包覆扶手支架11。
61.这样,扶手支架11保证车门扶手1的强度和刚度,并实现车门扶手1与驱动装置2的连接功能。而包覆层12可以提高车门扶手1的美观性,且可以采用软质材料,既有利于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也便于符合汽车整体内饰造型设计风格。
62.如图5至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包括:车门本体4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车门本体4设有扶手槽41,车门本体4的内部还设有安装空间。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的车门扶手1至少部分设于扶手槽41,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的驱动装置2设于安装空间内。
63.其中,当车门扶手1处于打开位置,车门扶手1的一端凸出于车门本体4;当车门扶手1处于收纳位置,车门扶手1缩入扶手槽41。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隐藏式车门扶手机构,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5.其中,车门本体4设有扶手槽41和安装空间,扶手槽41内凹于车门本体4的内表面(即位于车内空间的表面),保证了处于收纳位置的车门扶手1可以隐藏在扶手槽41内,避免凸出于车门本体4。而安装空间位于车门本体4的内部,可以实现驱动装置2的隐藏,既能够对驱动装置2起到保护作用,也能避免驱动装置2外露,满足车门造型的整洁化需求。
66.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车门还包括: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和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
67.其中,检测装置设置为检测扶手使用需求信息。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及驱动装置2电连接,设置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装置2动作。
68.本方案中,车门还包括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检测装置能够检测乘客的扶手使用需求信息并发送至控制装置,使得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判断乘客的意图,自动向驱动装置2发出对应的指令,控制驱动装置2自动动作。这样实现了驱动装置2的自动化动作,无需用户手动发送指令,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乘坐舒适性。
69.比如:当控制装置根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扶手使用需求信息,判定乘客具有使用车门扶手1的意图时,就向驱动装置2发出指令,使驱动装置2驱动车门扶手1运动至打开位置,以满足乘客的使用需求。
70.当控制装置根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扶手使用需求信息,判定乘客不需要使用车门扶手1时,就向驱动装置2发出指令,使驱动装置2驱动车门扶手1运动至收纳位置。
71.其中,控制装置可以集成在车辆控制器中,也可以独立于车辆控制器。
72.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红外线传感器。
73.检测装置可以采用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可以检测设定范围内是否出现乘客的胳膊肘,控制装置据此可以判定乘客是否有使用车门扶手1的意图,进而发出相应的指令。
74.相应地,扶手使用需求信息可以为:设定范围内是否出现乘客的胳膊肘。设定范围可以为:与收纳位置的车门扶手1相距设定距离的范围。设定距离可以为0至10cm。
75.当然,检测装置不局限于红外线传感器,比如也可以采用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来判断设定范围内是否出现乘客的胳膊肘。
76.其中,控制装置可以在乘客胳膊肘离开车门扶手1设定时长后,向驱动装置2发出指令,使驱动装置2驱动车门扶手1运动至收纳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乘客调整坐姿导致胳膊肘短暂脱离车门扶手1导致误判。
77.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车门还包括:开关件(图中未示出),与驱动装置2相连,设置为控制驱动装置2的启停。
78.本实施例中,车门还包括开关件,开关件可以控制驱动装置2的启停,便于乘客根据需求手动控制车门扶手1的位置。当用户需要使用车门扶手1时,可以通过操作开关件打开驱动装置2,使驱动装置2驱动车门扶手1运动至打开位置。当用户不需要使用车门扶手1时,可以通过操作开关件关闭驱动装置2,使驱动装置2驱动车门扶手1运动至收纳位置。
79.其中,开关件可以是触摸键、按键等形式。
80.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车门扶手1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或直角梯形板状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81.当然,车门扶手1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如半椭圆形、梯形等。
82.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车门本体4设有检测孔(图中未示出),检测装置设于安装空间内,并位于检测孔处。
83.在车门本体4上设检测孔,便于检测装置通过该检测孔准确检测到车门的扶手使用需求信息。将检测装置也设在车门本体4内部的安装空间内,可以实现检测装置的隐藏,既能够对检测装置起到保护作用,也能避免检测装置外露,满足车门造型的整洁化需求。
84.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检测孔位于扶手槽41的前端上方。
85.将检测孔设在扶手槽41的前端上方,便于检测装置向后下方检测乘客的扶手使用需求信息,位置合理,有利于提高检测精确度。
86.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车门为滑移车门。
87.当然,车门不限于滑移车门,也可以为常规的转动车门、翼式车门等形式。
8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车门,车门与车辆的车架相连,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9.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
““
口”字结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
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91.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