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液流道板、冷却液集成模块、冷却液集成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28064发布日期:2022-12-13 21:3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冷却液流道板、冷却液集成模块、冷却液集成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液流道板、冷却液集成模块、冷却液集成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车与混合动力电动车,在电动车辆的所有用电部件中,除了用于驱动电动车行驶的动力总成外,用电功率最大的部件为热管理系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热管理系统越来越复杂,应用于冷却液侧的零部件越来越多,传统的零部件分散布置在车辆的各个位置,占用空间大,装配效率低,给整车布置带来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却液流道板、冷却液集成模块、冷却液集成系统及车辆,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相关问题。
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液流道板,包括:设置有多个流道的流道板本体,所述流道板本体上设有多个零部件安装位和多个外接接口,所述外接接口通过相应的所述流道与所述零部件安装位连通。
5.进一步地,所述零部件安装位包括用于安装第一水泵的第一水泵安装位、用于安装第二水泵的第二水泵安装位、用于安装第三水泵的第三水泵安装位、用于安装第一水阀的第一水阀安装位、用于安装第二水阀的第二水阀安装位、用于安装水冷冷凝器的水冷冷凝器安装位和用于安装水水换热器的水水换热器安装位。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位、所述第三水泵安装位、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所述水冷冷凝器安装位和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设置在所述流道板本体的同一面,所述流道板本体的另一面设有用于安装控制器的控制器安装空间。
7.进一步地,所述外接接口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七接口均位于安装有所述控制器安装空间的所述流道板本体的一面;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连通。
8.进一步地,所述外接接口还包括第三接口、第六接口、第八接口、第九接口和第十接口均位于安装有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的所述流道板本体的一面;其中,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水泵安装位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位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连通;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连通;所述第十接口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连通。
9.进一步地,所述流道板本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且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位位于安装有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的所述流道板本体的一面。
10.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位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的进口处,用于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之间,用于安装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在所述水冷冷凝器安装位的出口处,用于安装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在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之间,用于安装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安装位,设置在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之间,用于安装第五温度传感器。
11.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液集成模块,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液流道板,所述流道板本体上安装有: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相配合;第二水泵,与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位相配合;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三水泵安装位相配合;第一水阀,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相配合;第二水阀,与第所述二水阀安装位相配合;水冷冷凝器,与所述水冷冷凝器安装位相配合;水水换热器,与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相配合。
12.进一步地,所述流道板本体上还安装有:控制器,安装在所述控制器安装空间;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位相配合;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位相配合;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相配合;第四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位相配合;第五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安装位相配合。
13.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液集成系统,包括如上第二方面所述的冷却液集成模块,所述冷却液集成模块通过所述外接接口连接有车载系统部件。
14.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第三方面所述的冷却液集成系统。
15.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冷却液流道板、冷却液集成模块、冷却液集成系统及车辆,流道板本体包含多个流道,可以实现冷却液的分配,通过在流道板本体上设置各种零部件安装位,可以将原有分散的零部件集成安装到一起,减少零部件的布置空间,进而提高零部件装配效率;并且原有各零部件之间冗长的连接管道可以缩短集中成流道板本体的流道,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总体重量;热管理系统中的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第一水阀、第二水阀、水冷冷凝器和水水换热器等零部件相对车辆位置可以移动,通过设置相应的零部件安装位可以实现流道板本体对该部分零部件的集成;热管理系统中的电池、低温散热器、电驱系统等零部件或系统相对车辆位置较为固定,通过在流道板本体上设置外接接口,可以连接这些位置相对固定的零部件或系统,且外接接口与各种零部件安装位连通,可以实现安装在流道板本体上的零部件与这些位置相对固定的零部件或系统之间联动配合,从而进行车辆热管理;该冷却液流道板、冷却液集成模块、冷却液集成系统及车辆结构简单,减少了零部件布置空间,降低了重量和成本,便于装配,减少总装工序,提高车辆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冷却液流道板的前视结构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冷却液流道板的后视结构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冷却液集成模块的前视结构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冷却液集成模块的后视结构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冷却液集成系统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流道板本体;1-1、流道;2、零部件安装位;2-1、第一水泵安装位;2-2、第二水泵安装位;2-3、第三水泵安装位;2-4、第一水阀安装位;2-5、第二水阀安装位;2-6、水冷冷凝器安装位;2-7、水水换热器安装位;
23.3、外接接口;3-1、第一接口;3-2、第二接口;3-3、第三接口;3-4、第四接口;3-5、第五接口;3-6、第六接口;3-7、第七接口;3-8、第八接口;3-9、第九接口;3-10、第十接口;
24.4、控制器安装空间;5、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1、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2、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3、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4、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5、第五温度传感器安装位;
25.6、第一水泵;7、第二水泵;8、第三水泵;9、第一水阀;10、第二水阀;11、水冷冷凝器;11-1、第一制冷剂接口;11-2、第二制冷剂接口;12、水水换热器;12-1、第一换热接口;12-2、第二换热接口;13、控制器;13-1、线束;14、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6、第三温度传感器;17、第四温度传感器;18、第五温度传感器;
26.19、暖风芯体;20、电池加热器;21、电池;21-1、第一连接口;22、电池冷却器;22-1、第二连接口;23、第一低温散热器;24、第二低温散热器;25、电驱系统;26、第一水壶;27、第二水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冷却液流道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设置有多个流道1-1的流道板本体1,所述流道板本体1上设有多个零部件安装位2和多个外接接口3,所述外接接口3通过相应的所述流道1-1与所述零部件安装位2连通。
30.流道板本体1包含多个流道1-1,可以实现冷却液的分配,流道1-1交叠组合整体形成了板状结构,通过在流道板本体1上设置各种零部件安装位2,可以将原有分散的零部件集成安装到一起,减少零部件的布置空间,进而提高零部件装配效率;并且原有各零部件之间冗长的连接管道可以缩短为流道板本体1的流道1-1,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总体重量。
31.所述零部件安装位2例如包括用于安装第一水泵6的第一水泵安装位2-1、用于安装第二水泵7的第二水泵安装位2-2、用于安装第三水泵8的第三水泵安装位2-3、用于安装第一水阀9的第一水阀安装位2-4、用于安装第二水阀10的第二水阀安装位2-5、用于安装水冷冷凝器11的水冷冷凝器安装位2-6和用于安装水水换热器12的水水换热器安装位2-7,具体不做限定;热管理系统中的第一水泵6、第二水泵7、第三水泵8、第一水阀9、第二水阀10、
水冷冷凝器11和水水换热器12等零部件相对车辆位置可以移动,通过设置相应的零部件安装位2可以实现流道板本体1对该部分零部件的集成。
32.热管理系统中的电池21、低温散热器、电驱系统25等零部件或系统相对车辆位置较为固定,通过在流道板本体1上设置外接接口3,可以连接这些位置相对固定的零部件或系统,且外接接口3与各种零部件安装位2连通,可以实现安装在流道板本体1上的零部件与这些位置相对固定的零部件或系统之间联动配合,从而进行车辆热管理。
33.该冷却液流道板结构简单,减少了零部件布置空间,降低了重量和成本,便于装配,减少总装工序,提高车辆制造效率。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2-1、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位2-2、所述第三水泵安装位2-3、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2-4、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2-5、所述水冷冷凝器安装位2-6和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2-7设置在所述流道板本体1的同一面,所述流道板本体1的另一面设有用于安装控制器13的控制器安装空间4。
35.将各种零部件安装位2设置在流道板本体1的同一面上,相对于设置在流道板本体1的两面上,可以降低整体的占用空间,并且可以实现对相应零部件的集中控制。
36.在流道板本体1的另一面上设置控制器安装空间4,可以将控制器13集成到流道板本体1上,进一步节省整车的布置空间,并且可以实现对安装在流道板本体1上零部件的集中控制,降低了布线成本与重量,也提高了电控效率;控制器安装空间4和零部件安装位2相背设置,实现了电控与物理结构的分离,便于布线、装配和维修。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外接接口3包括第一接口3-1、第二接口3-2、第四接口3-4、第五接口3-5和第七接口3-7均位于安装有所述控制器安装空间4的所述流道板本体1的一面;其中,所述第一接口3-1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2-5连通;所述第二接口3-2,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2-4连通;所述第四接口3-4与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2-7连通;所述第五接口3-5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2-5连通;所述第七接口3-7与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2-1连通。
38.第一接口3-1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暖风芯体19出口;第二接口3-2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电池加热器20入口;第四接口3-4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电驱系统25出口;第五接口3-5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电池21出口;第七接口3-7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电驱系统25入口;根据位置相对固定的零部件或系统在车辆中的位置,设计第一接口3-1、第二接口3-2、第四接口3-4、第五接口3-5和第七接口3-7位于安装有控制器安装空间4的流道板本体1的一面,便于连接。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外接接口3还包括第三接口3-3、第六接口3-6、第八接口3-8、第九接口3-9和第十接口3-10均位于安装有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2-1的所述流道板本体1的一面;其中,所述第三接口3-3与所述第三水泵安装位2-3连通;所述第六接口3-6与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位2-2连通;所述第八接口3-8与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2-1连通;所述第九接口3-9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2-4连通;所述第十接口3-10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2-5连通。
40.第三接口3-3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第一水壶26,给流道1-1进行补水;第六接口3-6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电池冷却器22入口;第八接口3-8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第二水壶27,给流道1-1进行补水;第九接口3-9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第二低温散热器24出口;第
十接口3-10用于连接热管系统中的第一低温散热器23出口;根据位置相对固定的零部件或系统在车辆中的位置,设计第三接口3-3、第六接口3-6、第八接口3-8、第九接口3-9和第十接口3-10位于安装有各种零部件安装位2的流道板本体1的一面,便于连接。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流道板本体1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且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位于安装有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2-1的所述流道板本体1的一面。
42.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便于安装温度传感器来测量相应流道1-1内冷却液的温度,进而便于热管理控制,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位于安装有各种零部件安装位2的流道板本体1的一面,可以降低整体的占用空间,并且实现了控制器13与物理结构的分离,便于布线、装配和维修。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1,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2-1的进口处,用于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14;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2,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3-1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2-5之间,用于安装第二温度传感器15;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3,设置在所述水冷冷凝器安装位2-6的出口处,用于安装第三温度传感器16;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4,设置在所述第九接口3-9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2-4之间,用于安装第四温度传感器17;第五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5,设置在所述第四接口3-4与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2-7之间,用于安装第五温度传感器18。
44.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1便于测量流入第一水泵6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2便于测量流出暖风芯体19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3便于测量流出水冷冷凝器11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4便于测量流出第二低温散热器24的冷却液温度;设置第五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5便于测量流出电驱系统25的冷却液温度。
4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冷却液集成模块,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如图1或图2所示的冷却液流道板,所述流道板本体1上安装有:第一水泵6,与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位2-1相配合;第二水泵7,与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位2-2相配合;第三水泵8,与所述第三水泵安装位2-3相配合;第一水阀9,与所述第一水阀安装位2-4相配合;第二水阀10,与所述第二水阀安装位2-5相配合;水冷冷凝器11,与所述水冷冷凝器安装位2-6相配合;水水换热器12,与所述水水换热器安装位2-7相配合。
46.该冷却液集成模块通过对零部件进行集成,降低了零部件的布置空间,使得零部件装配简单,减少了总装工序,提高了车辆制造效率,并且提高了电控效率,降低了重量和成本,资源利用率高。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流道板本体1上还安装有:控制器13,安装在所述控制器安装空间4;第一温度传感器14,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1相配合;第二温度传感器15,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5-2安装位相配合;第三温度传感器16,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3相配合;第四温度传感器17,与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4相配合;第五温度传感器18,与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安装位5-5相配合。
48.控制器13通过线束13-1可以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4、第二温度传感器15、第三温度传感器16、第四温度传感器17、第五温度传感器18、第一水泵6、第二水泵7、第三水泵8、第一水阀9和第二水阀10电连接,实现车辆热管理系统监控,通过将控制器与各零部件集成,可以降低总线can fd(controller area network with flexible data-rate,控制器局域网
络)占用资源,对于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迭代更方便。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水冷冷凝器11上设有第一制冷剂接口11-1和第二制冷剂接口11-2,所述水水换热器12上设有第一换热接口12-1和第二换热接口12-2。
50.第一制冷剂接口11-1和第二制冷剂接口11-2用于连接车辆空调系统,可以对空调系统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第一换热接口12-1用于连接第二低温散热器24的入口,第二换热接口12-2用于连接第一低温散热器23的入口,可以对冷却液降温。
5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冷却液集成系统,如图5所示,包括如图3或图4所示的冷却液集成模块,所述冷却液集成模块通过所述外接接口3连接有车载系统部件。
52.如图5所示,所述车载系统部件例如包括暖风芯体19、电池加热器20、电池21、电池冷却器22、第一低温散热器23、第二低温散热器24、电驱系统25、第一水壶26和第二水壶27,具体不做限定。
53.冷却液集成系统的原理如图5所示,在此不做赘述,暖风芯体19与电池加热器20是串联的,用于对电池21升温;电池21与电池冷却器22是串联的,用于对电池21降温,电池21与电池冷却器22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为了节省布置空间,连接管可贯穿前述冷却液集成模块,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管的一端为第一连接口21-1,可以与电池21入口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为第二连接口22-1,可以与电池冷却器22出口连接。
5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图5所示的冷却液集成系统。
55.该车辆减少了冷却液侧零部件布置空间,降低了重量和成本,便于装配,减少总装工序,提高了车辆制造效率。
5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