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4713发布日期:2022-09-21 04:5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驻车制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驻车制动系统采用机械结构,在车辆停止后进行驻车时,拉动车辆内部的驻车制动手柄,通过驻车制动手柄通过制动拉线将前桥内的制动蹄片紧贴制动鼓弧面,通过两者的摩擦力达到驻车制动效果。传统的驻车制动系统存在以下安全隐患:机械结构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卡死、拉线伸长等故障,会导致驻车制动失灵;传统的驻车制动系统需要操作者下车前拉动手柄,使制动生效,若忘记拉手容易出现溜车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要达到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及车辆,用以解决当前手柄式驻车制动系统存在易故障和溜车等安全隐患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包括:电子开关、换向阀以及液压制动器;
5.其中,电子开关接设在电源和换向阀的控制端之间;
6.换向阀包括:与油箱连通的卸油口、与液压制动的输油口连通的出油口以及与液压供给机构连通的进油口;
7.液压制动器具有抱紧变速箱的输出轴的制动状态和松开输出轴的解除制动状态;
8.其中,当电子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或电源无供电时,换向阀处于卸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一工作位,液压制动器切换至制动状态;
9.当电子开关处于接合状态,且电源有供电时,换向阀处于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二工作位,液压制动器切换至解除制动状态。
10.具体地,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液压制动器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盖板、制动活塞、制动柱以及弹性连接件;
11.其中,壳体的开口端与盖板固定连接,与开口端相对的底端开设有一输出孔,底端或壳体侧壁靠近底端的一侧设置有输油口;
12.制动活塞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包括活塞部和连杆部,活塞部与壳体侧壁滑动连接,连杆部穿设输出孔伸出于壳体;
13.制动柱的第一端与连杆部固定连接,第二端与制动环对应设置,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
14.制动环套设于输出轴上;
15.弹性连接件设置在盖板和活塞部之间。
16.优选地,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液压制动器还包括:导向柱;
17.活塞部上设置有与导向柱对应的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导向柱的第三端与活塞部固定连接;
18.盖板上设置有供导向柱穿设的通孔,导向柱的第四端穿设盖板伸出于壳体,第四端与第三端相对设置。
19.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液压制动器还包括:螺母;
20.导向柱的第四端环设有螺纹结构,导向柱通过螺纹结构与螺母螺接。
21.具体地,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制动环包括:环状部以及承接部;
22.环状部套设于输出轴的外侧,且环状部上具有一开口;
23.开口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承接部固定连接;
24.承接部上设置有一承接制动柱的第二端的凹槽。
25.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7.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上述电子驻车制动系统,通过设置电子开关、换向阀以及液压制动器,使得在车辆断电时可实现对变速器输出轴的制动,进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避免了因用户忘记拉手柄而存在的溜车等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电子和液压控制代替传统的机械式控制,无需制动手柄和拉线,使得安装简洁方便、占用空间小、省力、操作方便,且电子和液压控制的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较高,进一步提高了驻车制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处于制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处于解除制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通过手动切换至解除制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电子开关;2、换向阀;3、液压制动器;301壳体;302、盖板;303、制动活塞;3031、活塞部;3032、连杆部;304、制动柱;305、制动环;3051、环状部;3052、承接部;306、弹性连接件;307、导向柱;308、螺母;4、电源;5、油箱;6、输出轴;7、液压供给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34.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35.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
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36.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7.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38.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包括:电子开关1、换向阀2以及液压制动器3;
39.其中,电子开关1接设在电源4和换向阀2的控制端之间;
40.换向阀2包括:与油箱5连通的卸油口、与液压制动的输油口连通的出油口以及与液压供给机构7连通的进油口;
41.液压制动器3具有抱紧变速箱的输出轴6的制动状态和松开输出轴6的解除制动状态;
42.其中,当电子开关1处于断开状态或电源4无供电时,换向阀2处于卸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一工作位,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制动状态;
43.当电子开关1处于接合状态,且电源4有供电时,换向阀2处于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二工作位,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解除制动状态。
4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一种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该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至少包括,电子开关1、换向阀2以及液压制动器3;其中,电子开关1接设在电源4和换向阀2的控制端之间,在电源4进行供电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电子开关1的状态,即可实现换向阀2的换向。具体地,换向阀2至少包括三个端口,其中,进油口用于与液压供给机构7连通,出油口用于与液压制动器3的输油口连通,卸油口用于与油箱5连通,进而换向阀2具有至少两个工位,即泄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一工作位和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二工作位;其中,当电子开关1处于断开状态或电源4无供电时,换向阀2处于第一工作位,此时可对液压制动器3中的进行泄压,使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制动状态,实现对变速箱的输出轴6的抱紧,进而使车辆制动;当电子开关1处于接合状态,且电源4有供电时,换向阀2处于第二工作位,此时可对液压制动器3增压,以使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解除制动状态。
45.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上述电子驻车制动系统,通过设置电子开关1、换向阀2以及液压制动器3,使得在车辆断电时可实现对变速器输出轴6的制动,进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避免了因用户忘记拉手柄而存在的溜车等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电子和液压控制代替传统的机械式控制,无需制动手柄和拉线,使得安装简洁方便、占用空间小、省力、操作方便,且电子和液压控制的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较高,进一步提高了驻车制动的安全性。
4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换向阀2可以为电磁阀或液压阀,当所述换向阀2为液压阀时,换向阀2的控制端可以为一电控元件。
47.参见图1至图3,具体地,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液压制动器3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301、盖板302、制动活塞303、制动柱304以及弹性连接件306;
48.其中,壳体301的开口端与盖板302固定连接,与开口端相对的底端开设有一输出孔,底端或壳体301侧壁靠近底端的一侧设置有输油口;
49.制动活塞303设置于壳体301的内部,包括活塞部3031和连杆部3032,活塞部3031与壳体301侧壁滑动连接,连杆部3032穿设输出孔伸出于壳体301;
50.制动柱304的第一端与连杆部3032固定连接,第二端与制动环305对应设置,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
51.制动环305套设于输出轴6上;
52.弹性连接件306设置在盖板302和活塞部3031之间。
53.在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液压制动器3具体包括:壳体301、盖板302、制动活塞303、制动柱304以及弹性连接件306,其中,壳体301的一端开口即开口端,便于将制动活塞303放置于壳体301的内部,与开口端相对的底端开设有一输出孔,用于将制动活塞303的连杆部3032通过该输出孔伸出于壳体301,并与制动柱30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使得制动活塞303在滑动时,带动制动柱304同步移动;在将制动活塞303放入壳体301后,通过盖板302对开口端进行封口,使得通过活塞部3031将壳体301分割为两个腔体,通过将输油口和弹性连接件306分别对应一个腔体设置,即可实现通过控制换向阀2的工作位来控制制动活塞303的移动,来改变制动柱304对套设于输出轴6上的制动环305压力,以实现液压制动器3在制动状态和解除制动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制动柱304压紧制动环305时,液压制动器3处于制动状态,当制动柱304与制动环305无接触或挤压距离较小时,液压制动器3处于解除制动状态。
54.在需要说明的是,液压制动器3中输油口和弹性件的设置位置与换向阀2的工作位相对应,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底端或壳体301侧壁靠近底端的一侧设置有输油口,弹性连接件306设置在盖板302和制动活塞303之间,此时,若换向阀2处于卸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一工作位,则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制动状态,若换向阀2处于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二工作位,则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解除制动状态,且此时换向阀2的常用工作位为第一工作位;
55.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壳体301侧壁远离底端的一侧设置有输油口,弹性连接件306设置在活塞部3031和底部之间,此时,若换向阀2处于卸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一工作位,则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解除制动状态,若换向阀2处于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的第二工作位,则液压制动器3切换至制动状态,且此时换向阀2的常用工作位为第二工作位。
56.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弹性连接件306优选为伸缩弹簧,且当液压制动器3由解除制动状态向制动状态切换时,伸缩弹簧被压缩。
57.参见图1至图3,优选地,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液压制动器3还包括:导向柱307;
58.活塞部3031上设置有与导向柱307对应的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导向柱307的第三端与活塞部3031固定连接;
59.盖板302上设置有供导向柱307穿设的通孔,导向柱307的第四端穿设盖板302伸出于壳体301,第四端与第三端相对设置。
60.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液压制动器3还包括:导向柱307,该导向柱307的第三端与活塞部3031固定连接,且相对的第四端穿设盖板302,使得在制动活塞303移动时可为制动或活塞提供导向作用,且可通过观察导向柱307的伸出长度可获知液压制动器3的制动状态,同时可通过人工抽拔或按压该导向柱307对制动活塞303的位置以及液压制动器3状态进行改变,使得可在车辆熄火后对车辆进行推行。
61.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3,在人工抽拔或按压时,电子开关(1)保持断开状态。
62.参见图3,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液压制动器3还包括:螺母308;
63.导向柱307的第四端环设有螺纹结构,导向柱307通过螺纹结构与螺母308螺接。
64.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为提高人工对导向柱307的控制,在导向柱307的第四端环设置为螺纹结构,并通过至少一螺母308与螺纹结构螺接,使得在需要对导向柱307进行抽拔或按压时,可通过拧动螺母308实现,有利于提高便利性,同时,螺母308的设置还可对活塞部3031的移动进行限制,有利于保证液压油的正常输入。
65.参见图1至图3,具体地,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制动环305包括:环状部3051以及承接部3052;
66.环状部3051套设于输出轴6的外侧,且环状部3051上具有一开口;
67.开口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承接部3052固定连接;
68.承接部3052上设置有一承接制动柱304的第二端的凹槽。
6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对制动环305的结构进行了举例说明,其中该制动环305包括用于套设在输出轴6外侧的环状部3051,且该环状部3051具有一开口,通过改变开口的张开程度对制动环305的内径进行控制,以实现对输出轴6的抱紧和松开;同时,为便于制动柱304对环状部3051的控制,在开口的两端还分别设置一个承接部3052,该承接部3052上设置有承接制动柱304第二端的凹槽,当液压制动器3处于制动状态时,制动柱304与凹槽接触连接,且两个承接部3052之间的距离为环状部3051抱紧输出轴6时第一预设距离,该第一预设距离优选为0;当液压制动器3处于解除制动状态时,制动柱304与凹槽无接触连接,或者制动柱304与凹槽接触连接,但两个承接部3052之间的距离为环状部3051与输出轴6无接触时的第二预设距离。
70.通过该凹槽还可对制动柱304进行定位和导向,以保证正确压紧制动环305。
71.可选地,该凹槽的侧壁形成为曲面。
72.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7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通过设置电子开关、换向阀以及液压制动器,使得在车辆断电时可实现对变速器输出轴的制动,进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动,避免了因用户忘记拉手柄而存在的溜车等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电子和液压控制代替传统的机械式控制,无需制动手柄和拉线,使得安装简洁方便、占用空间小、省力、操作方便,且电子和液压控制的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较高,进一步提高了驻车制动的安全性。
74.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75.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76.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
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