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15582发布日期:2022-11-09 06:04阅读:92来源:国知局
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2.工程机械如装载机,其发动机通常使用减震装置安装在车架上。减震装置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上支座和下支座分别与发动机和车架固定连接。在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各具有v形板,在上下两v形板之间放置v形布置的减震垫,上支座随发动机向下移动时挤压减震垫,从而实现缓冲减震的目的。
3.装载机为工程机械,其工作环境恶劣,整机常发生激烈的波动。波动包含有上下方向的波动、前后方向的波动以及左右方向上的波动。发动机的安装通常是在其左右两侧各通过两个减震装置与车架连接(在减震装置中v形板的中心平面内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目前的安装方式,减震装置能够在上下和前后方向上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但在左右方向上不能起到很好的减震缓冲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减震装置仅能提供两个方向上的减震缓冲问题,而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实现三个方向上的减震。
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构造一种减震装置,其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和将上下支座锁紧连接的螺栓组件,下支座上设置有与上支座上的上v形板相适配的下v形板,上下v形板之间安装呈v形布置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v形板一端端部的端部上斜板,所述端部上斜板关于所述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对称设置,所述下v形板的槽内固定设置有与端部上斜板相适配的端部下斜板,在端部上斜板与端部下斜板之间夹紧设置有端面减震垫。
6.在本实用新型中,v形布置的减震垫能够在x方向和z方向进行减震缓冲,端面减震垫能够在y方向上进行减震缓冲,从而实现在三个方向进行减震缓冲。其中x方向为竖直方向,z方向是与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垂直的方向,y方向则是与x方向和z方向都垂直的方向。
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端部上斜板是与所述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垂直平板,所述端部下斜板与所述端部上斜板平行布置。进一步地,所述端部上斜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等于上v形板的斜板与竖直方向上的夹角。
8.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v形板上侧设置有与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垂直的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的两侧与所述上v形板两斜板相焊接;所述螺栓组件布置在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上,所述螺栓组件的上端与所述水平板连接,所述螺栓组件中的螺栓穿过水平板、上v形板、v形布置的减震垫和下v形板并在下端与所述下v形板连接。所述螺栓组件位于减震垫中心平面上,在锁紧上支座和下支座时v形减震垫两侧减振垫板上所受的力相等,支座上的受力平衡,不会偏载。
9.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螺栓组件包括上压板、螺栓、垫片和螺母,所述上压板布置
在所述水平板的上侧,在水平板与上压板之间安装有由所述螺栓组件锁紧的上减震垫。上减震垫实现上支座上行时的减震缓冲功能。
1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刚性支撑套筒,所述刚性支撑套筒套装在所述螺栓上,在所述v形布置的减震垫被压缩至预定厚度时所述刚性支撑套筒的上端与所述水平板的下侧面相抵接触连接,所述刚性支撑套筒的下端与所述下支座相抵接触连接或者固定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v形布置的减震垫在其两侧的减震垫板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纳通孔,各所述容纳通孔中安装有刚性支撑块,在所述v形布置的减震垫被压缩至预定厚度时所述刚性支撑块的上下两端对应与上v形板的下侧面和下v形板相抵接触连接。在上下v形板之间设置刚性支撑块,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1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上v形板和下v形板之间布置的所述刚性支撑块布置关于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对称布置。所述刚性支撑块是六面体钢块、钢球、钢圆柱中的一种。
1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容纳通孔与所述刚性支撑块之间为过盈配合,可利用减震垫进行约束,安装方便。
14.上支座和下支座上受力挤压减震垫,当上支座相对下支座向下移动使减震垫压缩至预定值时,刚性支撑套筒或刚性支撑块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座和下支座接触连接,阻止上支座继续向下支座移动,避免减震垫过度压缩,确保减震垫在弹性范围内压缩,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过度压缩而丧失弹性,确保其减震效果。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上v形板的端部和下v形板的槽分别设置端部上斜板和端部下斜板,并在端部上斜板和端部下斜板之间安装端部减震垫,端面减震垫与v形布置的减震垫能够在在三个方向进行减震缓冲,确保其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在z向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在xz平面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在xy平面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在xy平面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21.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
22.上支座10、上v形板11、水平板12、端面上斜板13。
23.v形减震垫21、端面减震垫22、上减震垫23、容纳通孔24。
24.下支座30、下v形板31、端面下斜板32。
25.螺栓组件50、螺栓51、上压板52、螺母53、下垫片54。
26.上套筒71、下套筒72、钢柱73。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案。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减震装置,其包括上支座10、下支座30和将上下支座锁紧连接的螺栓组件50。减震装置常用于在工程机械上将发动机固定安装在车架上,其中上
支座10通过螺栓与发动机固定连接,下支座30通过焊接或螺栓与车架固定连接。
29.上支座10上设置有上v形板11,下支座30上设置有下v形板31。上v形板11和下v形板31的槽口朝上布置,上v形板11位于下v形板31的上方,且两者的中心平面重合。上v形板11两侧的斜板各自与下v形板31两侧的斜板对应平行。在上v形板11与下v形板31之间安装呈v形布置的减震垫。v形布置的减震垫的中心平面与上v形板11的中心平面重合。
30.在本实施例方式中,呈v形布置的减震垫是v形减震垫21,该v形减震垫21两侧的减震垫板在底部相互连接,为一个零件,且关于中心平面对称,其底部设置有供螺栓通过的孔洞。螺栓组件50中的螺栓51穿过v形减震垫21最底部的孔洞对v形减震垫21进行限位,防止v形减震垫21在使用过程中从上v形板11和下v形板31之间脱落。
3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呈v形布置的减震垫还可以是关于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对称布置两块减震垫,是两个独立的零件,即两块减震垫分别布置在上v形板11两侧的斜板与下v形板31两侧的斜板之间,两减震垫之间不相连。当v形布置的减震垫是由两块独立的减震垫构成时,则需要在上支座或下支座上设置防脱限位装置,例如挡板或螺钉等将减震垫限定在上v形板和下v形板之间。
32.上v形板11上侧设置有与上v形板11的中心平面垂直的水平板12,水平板12的两侧与上v形板11两侧的斜板对应相焊接。
33.螺栓组件50包括螺栓51、上压板52、下垫片54和螺母53。螺栓组件50布置在上下v形板和v形减震垫21的中心平面上。上压板52布置在水平板12的上侧,在上压板52和水平板12之间安装有上减震垫23。螺栓51的螺纹端之上而下依次穿过上压板52、上减震垫23、水平板12、上v形板11、v形减震垫21(或上v形板和下v形板之间的间隙)、下v形板31、下垫片54后与螺母53螺纹配合,将上支座10与下支座30固定连接。
34.螺栓组件50将上支座10和下支座30连接。减震装置安装完毕后v形减震垫21和上减震垫23具有一定预压缩量,从而使得减震装置具有一定的刚度。在上支座10相对下支座下行导致v形减震垫21被压缩时,水平板12与螺栓下端(螺母)的距离减小,减小量为v形减震垫21在竖直方向上的压缩量,水平板12与螺栓上端(螺栓头)的距离则相应增加,此时上减震垫23在其弹性作用下恢复相应的压缩量。相应地,上支座10相对下支座30上行时,上减震垫23被进一步压缩,v形减震垫21则在其弹性作用下恢复相应的压缩量。因此上支座10相对下支座30上下移动时,螺栓组件仍受上减震垫23或v形减震垫21的预压缩弹力作用而保持相对与上下支座保持固定,不会出现螺栓相对上下支座出现松动的现象。
35.居中布置的螺栓组件50容易使得上下v形板和v形减震垫21在中心平面两侧的受力相等,不容易出现减震垫两侧受力不均而导致损坏。
36.如图4所示,上支座10还包括焊接固定于上v形板11一端端部的端部上斜板13,端部上斜板13关于上v形板11的中心平面对称设置。
37.在下v形板31的槽内焊接固定有端部下斜板32,端部下斜板32与端部上斜板13平行布置,在端部上斜板13与端部下斜板32之间设置有端面减震垫22,端面减震垫22的上下侧面分别与端部上斜板13与端部下斜板32接触连接,压紧固定在端部上斜板13与端部下斜板32之间。为防止端面减震垫22在使用过程脱落,还可在端部上斜板或端部下斜板上设置限位块或限位螺钉等对端面减震垫进行限位。
3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减震装置在机器上安装后使用时的竖直方向为x方向,
与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垂直的方向为z方向,与x方向和z方向都垂直的方向是y方向。
39.端部上斜板13与竖直方向(x方向)的夹角等于上v形板11两侧斜板与竖直方向上的夹角相等。
40.由于减震装置在安装使用时都是成对安装,成对安装的两个减震装置能够实现在y方向的双向减震缓冲。本实施例中,v形减震垫21能够在x方向和z方向进行减震缓冲,端面减震垫22能够在y方向上进行减震缓冲,从而实现在三个方向进行减震缓冲。
41.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相对车架向上移动时,螺栓组件50下端与下支座作用而相对车架固定不动,水平板12向上挤压上减震垫23,实现上行缓冲。
42.如图3图4所示,刚性支撑件由套装在螺栓组件中螺栓上的上套筒71和下套筒72构成。上套筒71是上端为大直径端的t形套筒,下套筒72是下端与下v形板31相焊接的直筒。上套筒71位于水平板12与上v形板11之间,下套筒72的上端向上延伸穿过v形减震垫21,当上支座10向下移动时,下套筒71的上端穿过上v形板11上的孔洞相对上支座向上移动直至与上套筒71的下端相抵接触连接。
43.在本实施例中,下套筒71也可以是下端为大直径端的t形套筒,此时下套筒71同样套接在螺栓上,其下端与下v形板31的上侧面相抵接触连接。
44.在本实施例中,上套筒71和下套筒72还可组合为一根上下直径相同的直筒状套筒或者t形套筒,套筒安装时由下向上,上端穿过v形减震垫21和上v形板11,在上支座10相对下支座30静止时,水平板12下侧面和下v形板31的上侧面中至少有一处侧面与套筒对应端具有间隙。
45.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相对车架向下移动时,上支座10的上v形板11挤压v形减震垫21,实现下行缓冲减震。当发动机向下移动的冲击过大,v形减震垫21和端部减震垫22被压缩至预定厚度时,上套筒7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水平板12的下侧面和上套筒72上端相抵接触连接,上套筒71和下套筒72对上支座10进行支撑,避免上v形板11继续相对下v形板31下行而压缩v形减震垫和端部减震垫,使得减震垫不会被过度压缩而损坏其弹性。确保减震垫在弹性范围内压缩,从而保证其减震效果。减震垫被压缩至预定厚度时,减震垫达到允许的最大压缩量,若减震垫继续被压缩,减震垫的弹性会被损坏,在作用力消除后不能恢复原有状态。
46.本实施例还提供减震装置中刚性支撑件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刚性支撑件由多个布置在上v形板11与下v形板31之间的钢柱73构成。在v形减震垫21上设置有多个容纳钢柱73的容纳通孔24,该多个容纳通孔24关于上v形板的中心平面对称布置,在每个容纳通孔24安置一个钢柱73,钢柱73的轴向方向与上下v形板对应侧的斜板垂直。钢柱73的直径略大于容纳通孔的孔径,从而使得在安装过程中钢柱不会从容纳通孔中掉落出来。
47.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机器处于静止状态无震动时,钢柱73的轴向高度小于上v形板11与下v形板31之间的最短距离。当机器处于工作时,减震垫被压缩至预定厚度时,钢柱73的两端分别与上v形板11和下v形板31接触连接,对上支座10进行支撑,避免减震垫被过度压缩。
48.在该实施方式中,钢柱73也可以使用钢球、六面体钢块(如长方体或正方体钢块)替代。另外钢柱73或者钢球也可以设置在端面减震垫22中,位于端面上斜板13与端面下斜
板32之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