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05379发布日期:2022-12-10 06:17阅读:43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当前车辆领域正朝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障碍物探测、制动辅助、以及泊车辅助等方面,毫米波雷达的应用相对普及。毫米波雷达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雨天、下雪天等恶劣天气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时不受目标物体的形状或颜色干扰,也不受大气紊流的影响。毫米波雷达具有稳定的障碍物探测性能,环境适应性好。
3.但毫米波雷达应用于车辆中时,需要隐藏于车辆的外观面之内,保证车辆外观的一致性。同时出于自身原理的限制,毫米波雷达在车辆中的安装位置也需要匹配设置,以保证正常工作。其中毫米波雷达具有安装角度的限制,其所在区域的车辆外观面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夹角,也需要处于预设角度范围之内。而车辆的外观面通常出于造型需求,无法兼顾毫米波雷达的工作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毫米波雷达可靠探测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壳体、盖板、以及收容于壳体内的毫米波雷达、电机和传动机构;壳体具有背离车厢的外观面,并开设有贯穿外观面的镂空区;毫米波雷达对应镂空区的位置固定;盖板的材质为绝缘材质,盖板转动连接于壳体,用于遮蔽镂空区;电机经传动机构连接于盖板,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盖板转动,以将盖板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夹角调整至预设角度范围之内,毫米波雷达穿过盖板向外探测障碍物。
6.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盖板的材质为塑料。
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毫米波雷达沿竖直方向固定于壳体内,盖板与毫米波雷达之间夹角的预设角度范围α0满足条件:8
°
≤α0≤15
°

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镂空区的内壁上设有收容孔,盖板的侧壁凸设有转轴,盖板通过转轴伸入收容孔,以实现与壳体的转动连接。
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收容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收容孔分别位于镂空区相对的两个内壁上;盖板的相背两侧壁上分别凸设有转轴。
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转轴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位于靠近侧壁的底部位置。
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传动机构为连杆,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盖板于预设转动范围内转动,以将盖板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夹角调整至预设角度范围之内。
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臂和从动臂,驱动臂的一端与电机连接,另一端与从动臂转动连接;从动臂远离驱动臂的一端与盖板转动连接。
13.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壳体设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抵持盖板并限制盖板的转动角度,以将盖板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夹角调整至预设角度范围之内。
14.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电机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内设限步模块,用于限制电机的最大转动角度。
15.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壳体和盖板共同构造为车辆的保险杠。
16.本技术车辆通过在壳体上开设镂空区,并对应镂空区固定毫米波雷达,使得毫米波雷达得以穿过镂空区向外探测障碍物。再通过盖板对镂空区的遮蔽,提升了车辆整体的外观一致性。其中盖板采用绝缘材料制作,不会影响到毫米波雷达的探测性能。电机和传动机构则用于驱动盖板相对于壳体的转动动作,以将盖板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夹角调整至预设角度范围之内,保证毫米波雷达的可靠工作。
17.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技术车辆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车辆中壳体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车辆中壳体的镂空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车辆中盖板在一种实施例中相对于壳体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车辆中盖板在一种实施例中相对于壳体处于探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车辆中盖板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相对于壳体处于探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车辆中盖板与壳体在一种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技术车辆中盖板与壳体在一种实施例中配合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技术车辆中电机与盖板在一种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本技术车辆中传动机构的驱动臂在一种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本技术车辆中传动机构的从动臂在一种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31.请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辆100,车辆100的外部设有外壳101,外壳101于车辆100内合围形成车厢102。外壳101背离车厢102的外表面,即构成为车辆100的外观效果面。对于本技术车辆100,其包括有壳体10(见图2)。壳体10构造为上述车辆100中外壳101
的一部分。壳体10可以为任意材质,并设置于外壳101上的任意位置。
32.例如,壳体10可以为金属材质,此时壳体10可以构造为外壳101的前脸、车顶、车门、后背等区域;壳体10还可以为非金属材质,此时壳体10可以构造为外壳101的前后保险杠、后视镜等区域。可以理解的,壳体10构造为外壳101的一部分,壳体10中背离车厢102的外表面,也构造为车辆100的外观效果面的一部分。壳体10的该部分外表面则定义为壳体10的外观面11。
33.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后续以壳体10构造为车辆100的外壳101中前保险杠为例,对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此时外观面11则构造为车辆100前保险杠的外观效果面。
34.请配合参见图2,本技术车辆100还包括盖板20、毫米波雷达30、电机40、以及传动机构50。其中毫米波雷达30、电机40、以及传动机构50均收容于壳体10之内。毫米波雷达30相对于壳体10固定连接。毫米波雷达30可以直接固定于壳体10中,也可以通过固定于车辆100的车架上,以实现其相对于壳体10的固定。毫米波雷达30的探测方向朝向壳体10的方向设置,用于探测车辆100外部的障碍物。在一种实施例中,毫米波雷达30沿竖直方向相对于壳体10固定,毫米波雷达30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设于90
°±
2.5
°
之间。
35.请参见图3,壳体10开设有镂空区12,镂空区12自外观面11朝向车厢102的方向贯穿壳体10,也即壳体10上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镂空区12。镂空区12的位置与毫米波雷达30的位置相互对应,毫米波雷达30的探测信号可以穿过镂空区12向外发射。具体的,镂空区12沿壳体10的厚度方向贯穿壳体10,此时壳体10的材质不会对毫米波雷达30的探测形成任何影响。
36.盖板20对应镂空区12的位置设置,用于遮蔽镂空区12。具体的,盖板20的材质为绝缘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20可以采用塑料制备。盖板20的外形结构与镂空区12的结构相匹配,盖板20可嵌设于镂空区12之内。盖板20还与壳体10转动连接,电机40固定于壳体10内,并通过传动机构50与盖板20连接。电机40可以通过传动机构50驱动盖板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
37.盖板20为绝缘材质,其遮蔽于镂空区12时,不会对毫米波雷达30的探测信号形成阻碍。但对于本技术车辆100,为保证毫米波雷达30的可靠工作,还需要设置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处于预设角度范围α0之内,以减小盖板20对毫米波雷达30探测信号的阻碍。
38.由此,本技术车辆100通过电机40对盖板20的转动控制,可以使得盖板20相对于壳体10转动,并基于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不同,使得盖板20于初始状态和探测状态之间切换。
39.当盖板20处于初始状态时,盖板20的外表面与壳体10的外观面11平齐设置,且外观效果也对应壳体10的外观面11设置,用以提升壳体10处的整体外观效果,提升车辆100的外观一致性(如图4所示);当盖板20处于探测状态时,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处于预设角度范围α0之内,盖板20对毫米波雷达30探测信号的阻碍相对较小,可以保证毫米波雷达30穿过盖板20向外探测障碍物(如图5所示)。
40.在一种实施例中,当毫米波雷达30沿竖直方向固定于壳体10内时,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夹角α的预设角度范围α0满足条件:8
°
≤α0≤15
°
,不同车型可能具有差异。需要提出的是,该预设角度范围α0应当理解为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夹角α的绝对值范
围。也即,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没有方向限制。盖板20可以相对于毫米波雷达30如图5的方式倾斜,也可以相对于毫米波雷达30如图6的方式倾斜,都属于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夹角α处于预设角度范围α0的一种实现方式。
41.一种实施例请配合参见图7和图8,对于壳体10,其镂空区12具有内壁121。内壁121与外观面11连接,并沿壳体10的厚度方向贯穿壳体10。在壳体10的内壁121上还开设有收容孔122。收容孔122自内壁121的外表面朝向壳体10的内部延伸。
42.而在图8所示的盖板20上,盖板20具有侧壁21,侧壁21与镂空区12处的内壁121相对设置。盖板20的侧壁21上凸设有转轴211。转轴211的延伸方向与内壁121中收容孔122的延伸方向一致。同时,转轴211和收容孔122的延伸方向均与盖板20的转动中心轴线重合,以使得转轴211可以伸入收容孔122之内,并实现盖板20与壳体10之间的转动连接。
43.在图7和图8的示意中,镂空区12中设置的收容孔122数量为两个,对于盖板20上设置的转轴211的数量也为两个。其中两个收容孔122分别位于镂空区12相对的两个内壁121上,两个转轴211则分布于盖板20的相背两个侧壁21上。由此镂空区12可以对盖板20形成更好的固持。
44.在图7和图8的实施例中,转轴211和收容孔122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以使得盖板20的转动轴线方向也为水平方向。当毫米波雷达30沿竖直方向固定于车辆100中时,驱动盖板20沿水平方向的轴线转动,便于调整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
45.在一种实施例中,转轴211还位于靠近侧壁21的底部位置,传动机构50可以连接于盖板20的上部,并驱动盖板20的上部位移,以改变盖板20的倾斜角度。此时当盖板20处于探索状态时,壳体10在镂空区12处形成的开口位于镂空区12的顶部,也即该开口的方向竖直向下。外部异物或雨水等不易于通过开口进入到壳体10的内部,可以保证壳体10内各组件的可靠工作,避免水汽侵蚀或卡滞的现象发生。
46.一种实施例请参见图9,传动机构50可以设置为连杆的结构。在电机40转动的过程中,连杆结构的传动机构50传递至盖板20的转动动作,可以限制在一定的角度范围之内。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义电机40通过传动机构50驱动盖板20的转动角度范围为预设转动范围。在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该预设转动范围为24
°
。也即,电机40的输出轴(图中未示)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通过连杆结构的传动机构50,可以驱动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形成24
°
的角度范围调整量。
47.具体可以配合参见图10和图11。连杆结构的传动机构50可以包括驱动臂51和从动臂52。驱动臂51与从动臂52转动连接。在图10的示意中,驱动臂51包括第一驱动端511和第一从动端512,第一驱动端511和第一从动端512沿驱动臂5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驱动端511与电机40的输出轴连接,即第一驱动端511与电机40连接,电机40的动力可以直接传递至第一驱动端511处;第一从动端512则与从动臂52转动连接。
48.在图11的示意中,从动臂51包括第二驱动端521和第二从动端522,第二驱动端521和第二从动端512沿从动臂52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驱动端521为靠近驱动臂51的一端,第二驱动端521与驱动臂51的第一从动端512转动连接,驱动臂51的动力可以传递至从动臂52上;第二从动端522(即从动臂52远离驱动臂51的一端)则与盖板20转动连接,用于驱动盖板20相对于毫米波雷达30转动。
49.由此,电机40输出的动力,可以先后经驱动臂51和从动臂52传递至盖板20处。且出
于连杆结构的特性,驱动臂51与从动臂52的配合,可以将盖板20的转动角度限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即预设转动范围)之内。盖板20在该预设转动范围内转动,可以保证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处于预设角度范围α0之内;同时,对盖板20的转动范围限制,可以避免盖板20与壳体10的其余内部组件形成干涉,或者避免盖板20造成镂空区12的开口过大,导致水汽或异物通过镂空区12进入到壳体10的内部,造成侵蚀或卡滞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50.在一种实施例中,壳体10可以设置限位部13(参见图6),限位部13收容于壳体10的内部,并相对于壳体10固定。限位部13还与盖板20形成抵持,以限定盖板20相对于壳体10的最大转动角度。限位部13可以在盖板20的预设转动范围之内进一步限制盖板20的转动角度,并同时保证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处于预设角度范围α0之内。
51.另一方面,因为限位部13和毫米波雷达30均相对于壳体10固定连接,因此限位部13还可以对盖板20形成定位效果。即通过电机40和传动机构50的驱动,在使得盖板20朝向毫米波雷达30倾斜的过程中,当盖板20与限位部13相互抵持时,能够保证盖板20与毫米波雷达30之间的夹角α处于预设角度范围α0之内。此时电机40只需保持对盖板20提供抵持限位部13的力,即可满足毫米波雷达30的工作需求。这样的设置降低了对电机40的精度控制,也降低了对传动机构50的公差要求。
52.另一种实施例,电机40可以设置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内设限步模块(图中未示),限步模块用于统计步进电机的工作步数,并在其工作步数超过预设阈值之后,通过形成堵转电流等方式,限制电机40进一步转动,从而限制到电机40的最大转动角度。可以理解的,电机40采用步进电机,并配备限步模块之后,可以通过限定电机40最大转动角度的方式,间接限定到盖板20的转动角度,起到与上述限位部13类似的有益效果。
53.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