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06729发布日期:2022-12-10 06:32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前碰横梁总成主要作为汽车在发生碰撞时的重要吸能部件存在,在碰撞发生时,通过有效吸收和传递碰撞产生的能量,减少乘员舱的变形量,达到保护乘员安全的作用。一般传统汽车前碰撞横梁总成多为等截面的辊压结构或冲压结构件,其只关注碰撞性能的可实现性。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舱内部布置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前碰横梁总成已无法满足周边分组相关功能要求,现需要实用新型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结构既能满足碰撞性能要求又能同时兼顾其他分组输入的需求。本专利基于常见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发动机舱布置需求,设计一种既能够满足五星碰撞要求同时又能为散热器提供足够的进风面积的前碰撞横梁总成结构。
3.现有专利公告号为cn207579805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撞横梁及车辆,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该防撞横梁包括:由铝合金制成的横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为多个,多个所述吸能盒分别焊接于所述横梁本体上。采用横梁本体和吸能盒焊接的方式,能够减轻防撞横梁的重量,还能提升续航里程和能量效率。通过焊接,减少了钣金冲压件的成型模具,制造费用明显降低,具有使用方便和质量好等优点。
4.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舱内部布置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前碰横梁总成已无法满足周边分组相关功能要求,如无法为散热器提供足够的进风面积,c-ncap(china

newcarassessmentprogramme中国新车评价规范)中有一项为正面碰撞及40%偏置碰撞试验,此试验对前防撞横梁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强度高、所占空间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满足前横梁碰撞要求并为散热器提供足够的进风面积。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撞横梁本体,所述前碰撞横梁本体为非等截面结构,且其截面过渡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前碰撞横梁本体内固定连接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前碰撞横梁本体内壁围合形成至少两个密闭的腔体结构。
7.通过将前碰撞横梁本体设计为非等截面结构,加大了散热器对应区域的高度差,并在面过渡部开设散热孔,可为散热器提供所需的进风通道,加大进风量,增加空调制冷、发动机及变速箱的冷却效果,并在前碰撞横梁本体内设置支撑件,使得支撑件与前碰撞横梁本体内壁围合形成至少两个密闭的腔体结构,能够在发生碰撞时一定程度上吸收碰撞能量,降低碰撞对整车的伤害,并能x向对前碰横梁总成进行约束,保证其稳定性,进而提升整车的强度和碰撞性能,同时可增加开孔后的前碰撞横梁本体的结构强度。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撞横梁本体包括前碰横梁外板和前碰横梁内板,
所述前碰横梁外板与前碰横梁内板焊接固定并围合形成密闭的第一腔体结构,所述支撑件包括焊接固定设于第一腔体内的前碰撞横梁上加强管和前碰撞横梁下加强管,通过两个加强管的管状结构可提高整个支撑件的结构强度。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撞横梁本体截面长度自其中间处向两端递减,所述散热孔为异形翻孔。
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左吸能盒、右吸能盒以及分别与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相连的前碰撞横梁左安装板和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所述前碰撞横梁左安装板和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孔,通过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可在发生碰撞时通过自身的的变形以最大限度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
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前拖钩管以及开设在前碰撞横梁本体上的矩形翻孔,所述矩形翻孔位于前碰撞横梁本体中间处,所述前拖钩管通过前拖钩加强板与前碰撞横梁本体固定连接。
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横梁外板上开设有多个螺孔,所述前碰横梁外板上部和下部分别开设有与前碰撞横梁上加强管和前碰撞横梁下加强管相适配的第一塞焊孔和第二塞焊孔。
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横梁外板顶部成型有法兰面,其底部外缘朝向前碰横梁内板翻折形成外板翻边,所述前碰横梁内板顶部设有内板连接面,其底部成型有与外板翻边相适配的内板翻边,所述法兰面与内板连接面焊接固定,所述外板翻边与内板翻边焊接固定。
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右吸能盒包括前碰撞吸能盒右内板和前碰撞吸能盒右外板,所述前碰撞吸能盒右内板和前碰撞吸能盒右外板焊接固定并形成闭合的口字型腔体,所述前碰撞吸能盒右内板和前碰撞吸能盒右外板均设有溃缩筋。
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左吸能盒与右吸能盒结构相同,所述右吸能盒还通过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加强件与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固定连接,通过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加强件进行强化连接,增加拖钩所能承受的拖拽力,提高了车体连接强度。
16.一种车辆,包括前碰撞横梁总成、车体,所述车体与前碰撞横梁总成相连的一端固定设有定位销,所述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上开设有与定位销相适配的通过孔,所述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并通过定位螺栓与车体连接紧固。
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前碰撞横梁本体设计为非等截面结构,加大了散热器对应区域的高度差,并在面过渡部开设散热孔,可为散热器提供所需的进风通道,加大进风量,增加空调制冷、发动机及变速箱的冷却效果,并在前碰撞横梁本体内设置支撑件,使得支撑件与前碰撞横梁本体内壁围合形成至少两个密闭的腔体结构,能够在发生碰撞时一定程度上吸收碰撞能量,降低碰撞对整车的伤害,并能x向对前碰横梁总成进行约束,保证其稳定性,进而提升整车的强度和碰撞性能,同时可增加开孔后的前碰撞横梁本体的结构强度。
19.(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可在发生碰撞时通过自身的的变形以最大限度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通过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加强件进行强化连接,增加拖钩所能承受的拖拽力,提高了车体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的前碰撞横梁本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的前碰横梁外板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的前碰横梁外板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的右吸能盒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的车体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11、前碰横梁外板;111、第一螺孔;1112、外板翻边;112、第二螺孔;113、第三螺孔;114、毫米波安装支架安装面;115、第一塞焊孔;116、第二塞焊孔;117、异形翻孔;118、矩形翻孔;119、前拖钩管安装孔;1110、法兰面;12、前碰横梁内板;121、内板连接面;122、内板翻边;13、前碰撞横梁上加强管;14、前碰撞横梁下加强管;15、左吸能盒;16、前碰撞横梁左安装板;17、右吸能盒;171、前碰撞吸能盒右内板;172、前碰撞吸能盒右外板;173、溃缩筋;18、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1、通过孔;182、安装孔;19、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加强件;20、前拖钩管;21、前拖钩加强板;22、车体;23、定位销;24、定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参阅图1,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撞横梁本体、左吸能盒15、右吸能盒17、前碰撞横梁左安装板16、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以及固定在前碰撞横梁本体上的前拖钩管20,前碰撞横梁本体为非等截面结构,两个异形翻孔117正对散热器的进风口,前碰撞横梁本体截面长度自其中间处向两端递减,即前碰撞横梁本体中间处高两端低,较高的一端与较低的一端连接处为截面过渡部,截面过渡部开设有两个异形翻孔117,前碰撞横梁本体包括前碰横梁外板11和前碰横梁内板12,前碰横梁外板11与前碰横梁内板12焊接固定并围合形成密闭的第一腔体结构,第一腔体结构内焊接固定有前碰撞横梁上加强管13和前碰撞横梁下加强管14,其焊接方式可以为二保焊,前碰撞横梁上加强管13和前碰撞横梁下加强管14将第一腔体分为三个独立的腔体结构;左吸能盒15一端与前碰撞横梁本体焊接固定,另一端与前碰撞横梁左安装板16焊接固定,右吸能盒17一端与前碰撞横梁本体焊接固定,另一端与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焊接固定。
29.通过将前碰撞横梁本体设计为非等截面结构,加大了散热器对应区域的高度差,并在面过渡部开设异形翻孔117,可为散热器提供所需的进风通道,加大进风量,增加空调制冷、发动机及变速箱的冷却效果,前碰撞横梁上加强管13和前碰撞横梁下加强管14与前碰横梁外板11与前碰横梁内板12形成的腔体结构能够在发生碰撞时一定程度上吸收碰撞
能量,降低碰撞对整车的伤害,并能x向对前碰横梁总成进行约束,保证其稳定性,进而提升整车的强度和碰撞性能,同时可增加开孔后的前碰撞横梁本体的结构强度。
30.参阅图2,前碰撞横梁本体中间处开设有矩形翻孔118,矩形翻孔118在发生碰撞时为激光雷达支架提供足够的溃缩空间,实现碰撞行人保护法规要求,矩形翻孔118位于两个异形翻孔117之间,前拖钩管20通过前拖钩加强板21与前碰撞横梁本体固定连接。
31.参阅图2,前碰横梁外板11上设有第一螺孔111、第二螺孔112、第三螺孔113、毫米波安装支架安装面114、第一塞焊孔115、第二塞焊孔116、前拖钩管安装孔119,第一螺孔111位于异形翻孔117与矩形翻孔118之间,为散热器导风板的安装点,第二螺孔112位于异形翻孔117与矩形翻孔118之间,且布置在第一螺孔111上方,第二螺孔112为激光雷达支架的安装点,第三螺孔113对称布置在前碰横梁外板11两端,为前伸梁的安装点,毫米波安装支架安装面114为毫米波安装支架提供焊接安装面,前碰横梁外板11上部和下部分别开设有与前碰撞横梁上加强管13和前碰撞横梁下加强管14相适配的第一塞焊孔115和第二塞焊孔116,前拖钩加强板21、前碰横梁外板11、前碰横梁内板12均开设有前拖钩管安装孔119。
32.参阅图3,前碰横梁外板11顶部成型有法兰面1110,其底部外缘朝向前碰横梁内板12翻折形成外板翻边1112,前碰横梁内板12顶部设有内板连接面121,其底部成型有与外板翻边1112相适配的内板翻边122,法兰面1110与内板连接面121焊接固定,外板翻边1112与内板翻边122焊接固定,通过内板翻边122和外板翻边1112的结构可提高前碰撞横梁本体的结构强度。
33.参阅图4,右吸能盒17包括前碰撞吸能盒右内板171和前碰撞吸能盒右外板172,前碰撞吸能盒右内板171和前碰撞吸能盒右外板172焊接固定并形成闭合的口字型腔体,前碰撞吸能盒右内板171和前碰撞吸能盒右外板172均设有溃缩筋173,在发生碰撞时首先在溃缩筋173处开始溃缩,从而使吸能盒达到吸能的效果,提升整车碰撞性能,左吸能盒15与右吸能盒17结构相同,右吸能盒17还通过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加强件19与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固定连接,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与前碰撞横梁左安装板16结构相同,且前碰撞横梁左安装板16液通过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加强件19与左吸能盒15固定连接,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加强件19起到增加连接强度的作用的同时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增加车辆拖曳时可以承受的最大拖曳力。
34.实施例2
3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车体22以及车体22与前碰撞横梁本体的连接结构。
36.参阅图5,一种车辆,前碰撞横梁总成、车体22,车体22与前碰撞横梁总成相连的一端固定设有定位销23,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上开设有与定位销23相适配的通过孔181,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两个安装孔182并通过八个am10定位螺栓24与车体22连接紧固,通过孔181位于前碰撞横梁右安装板18顶部的两个安装孔182之间。
3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