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织带导向件及导向机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75136发布日期:2022-12-31 13:1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安全带织带导向件及导向机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安全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带织带导向件及导向机构、车辆。


背景技术:

2.安全带在车身侧柱安装的织带路径上,设置有一个中间导向件结构,如现有技术cn201553124u、cn 213167984 u和cn217022438u等涉及到的织带导向件,在实际碰撞过程中受力后容易发生脱落,从而减弱了安全带性能,甚至给佩戴安全带的乘员带来受伤风险。
3.基于此,需要一种安全带织带导向的新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带织带导向件及导向机构、车辆,通过在导向件上设置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使得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与车身(如车身钣金)配合连接,可以避免导向机构在车身或者台车碰撞过程中脱落,从而能够始终为织带提供稳定的导向作用。
5.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带织带导向件,所述安全带织带导向件包括:
7.定位板,其中所述定位板设置有供安全带织带穿过的导向口;
8.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一侧且用于与车身安装连接的连接板,其中所述连接板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与设置于所述车身上的第一配合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与设置于所述车身上的第二配合部配合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二安装部嵌入车身所述第二配合部后,可相对于车身沿车辆前后方向由初始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所述第一安装部仅在所述连接板处在安装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对齐;
9.其中,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定位板的整体置于所述车身靠近车内的一侧;在将所述连接板整体安装于所述车身上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嵌入所述第二配合部后移动到安装位置,实现与车身前后方向的卡合连接,再通过固定件分别穿过对齐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一配合部并紧固,实现与车身的紧固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为钩部,所述钩部具有由所述连接板向下且向远离连接板方向伸出的第一臂和自第一臂末端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臂,所述第二配合部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孔;
11.其中,在将所述连接板整体安装于所述车身上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臂由车身靠近车内的一侧经所述矩形孔伸入到车身远离车内的一侧,所述第一臂置于所述矩形孔中,在将所述连接板整体移动到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矩形孔周围的车身卡合。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臂包括弧形端和竖直端,所述弧形端自所述连接板向下且向远离连接板方向伸出,末端穿过所述矩形孔,所述竖直端自所述弧形端末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臂自所述竖直端的下部末端向车辆前方延伸。
13.优选地,所述连接板处于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一臂的竖直端和所述第二臂与车身远离车内的一侧表面贴合,在所述矩形孔的下方和靠近车辆前方实现与车身卡合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第二臂伸入到所述第二配合部且所述连接板其余部分与车身表面贴合时,所述矩形孔在上下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臂的内外表面贴合,限制所述连接板在车辆上下方向移动。
15.优选地,在本说明书的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定位板是一体式钣金件,所述连接板上部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安装部,下部具有沿第一安装部竖直线中心对称的镂空区域,与所述定位板的导向口连通,所述第二安装部由所述镂空区域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顶部伸出。
16.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安全带织带导向机构,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为本说明书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导向件;固定件;以及车身钣金,其中车身钣金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用于与所述导向件的第一安装部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与所述导向件的第二安装部配合。
17.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一安装部是圆孔,所述固定件是塑料螺钉。
18.优选地,第一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靠近车辆前方的端部所在的竖直线上。
19.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说明书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导向件,或者本说明书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导向机构。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1.通过对安全带织带导向的中间导向件进行改进设计,使得在将该导向件与车身连接后,基于第一安装部与车身之间的紧固作用,再结合第二安装部在车身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安装作用以及在车辆上下方向的限位作用,实现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双重作用下,可以起到紧密配合,从而可以避免在车身或者台车碰撞过程中脱落,始终能够对安全带织带提供稳定的导向作用,整体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3.图1是本技术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导向件使用于安全带织带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导向件使用于安全带织带的侧面视图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导向件使用于安全带织带的正面视图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导向件使用于安全带织带的反面视图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导向件中第二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技术以导向件第一臂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进行竖直剖面的局部剖面视图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以导向件第二臂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进行竖直剖面的局部剖面视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34.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35.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
36.现有方案中,导向件与车身之间的安装容易造成导向件在织带作用力下发生脱落,容易给乘员带来安全隐患。
37.在对导向件的结构、安装方式及织带受力后对导向件的作用力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探索后,提出了一种安全带织带导向件方案,通过对结构及安装改进,能有效地避免脱离,从而能够稳定、可靠地为织带提供导向,以保证乘员安全。
38.如图1至图3所示,导向件3包括定位板32和连接板31。
39.定位板32设置有供安全带的织带1穿过的导向口321,即在实际使用时,导向口321能够供织带在上下方向穿过,并使织带1向车内向车身一侧偏离,因而导向口321很好地对织带起到定位及约束作用。
40.连接板31设置于定位板32的一侧且用于与车身4(这里示意安装导向件的局部位置,如车身钣金)安装连接,其中连接板31设有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第一安装部311用于与设置于车身4上的第一配合部41配合连接,第二安装部312用于与设置于车身4上的第二配合部42配合连接,其中连接板31的第二安装部312嵌入车身4的第二配合部42后,可相对于车身4沿车辆前后方向由初始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且第一安装部311仅在连接板31处在安装位置时与第一配合部41对齐后固连。
41.如图2所示,在将导向件3(实际是导向件中的连接板31部分)整体安装于车身上的过程中,第二安装部312嵌入第二配合部42后移动到安装位置,实现与车身前后方向的卡合
连接,再通过固定件2分别穿过对齐的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一配合部41并紧固,实现导向件3与车身4的紧固连接。
42.如图3所示,在安装后,导向件3(即连接板31和定位板32的整体)置于车身靠近车内的一侧,织带1上下方向上穿过导向件3(即导向口321)使得织带1向靠近车身一侧偏离,导向件3很好地对织带1起到定位及约束作用。
43.在实际使用中,在车身或者台车碰撞过程中造成织带受力,使得织带迅速拉出运动,存在织带有向车前和向车内的分力,使导向件3存在拉脱的趋势,但如图4至图5所示,导向件3通过固定件2固定于车身4上后,导向件3的第一安装部311、固定件2和车身4之间存在力的作用,即使受力后存在形变,但在导向件3的第二安装部312与车身4之间的卡合作用下,导向件3整体能够受到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与车身4之间的双重作用,因而导向件3与车身4之间可以紧密贴合,有效避免了导向件3从车身4上脱落,从而导向件3能够稳定、可靠地为织带1提供定位及约束,可以保证乘员安全。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5所示,第二安装部312可以设置为钩部,所述钩部具有由连接板31向下且向远离连接板方向伸出的第一臂3121和自第一臂末端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第二臂3122,第二配合部42设置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孔。在将连接板31整体安装于车身4上的过程中,第二臂3122由车身4靠近车内的一侧经所述矩形孔伸入到车身远离车内的一侧,第一臂3121置于所述矩形孔中,并在将连接板31整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时,第二臂3122与所述矩形孔周围的车身卡合。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一臂3121包括弧形端31211和竖直端31212,其中弧形端31211自连接板31向下且远离连接板31方向伸出,末端穿过所述矩形孔,竖直端31212自弧形端31211末端向下延伸,第二臂3122自竖直端31212的下部末端向车辆前方延伸,以更好地与车身4进行卡合,更好地防止导向件3从车身4上脱离。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31处于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一臂3121的竖直端31212和所述第二臂3122与车身远离车内的一侧表面贴合,在所述矩形孔靠近车辆前方一端的下方和车辆前方方向上,实现与车身卡合连接。
47.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卡合连接方式使得所述连接板与车身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在受到来自车辆正面或斜向的撞击时,连接板相对于车身会有向前运动的趋势,这就使得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矩形孔靠近车辆前方的一端抵接强度增加,卡接结构则会顺势增强,即使在车身受到较大形变的高能量撞击下依然保持卡合连接;此外,第一臂的竖直端和第二臂与车身表面贴合,在安装位置时可以保持一定的过盈力抵接,这就使得在上述的撞击过程中,通过其摩擦力进一步保持所述连接板在车身上的位置,而这种贴面的抵接在受到来自车辆侧方的撞击分力时,其摩擦力会进一步增大,使得连接板更不容易从车身脱落。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臂3122伸入到第二配合部42且连接板31其余部分与车身表面贴合时,所述矩形孔在上下方向分别与第一臂的内外表面贴合,限制连接板31在车辆上下方向移动,进一步降低导向件3从车身4上脱离的可能,使得导向件3更牢靠地贴合于车身4上。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连接板31与定位板32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
°
,以更好地对织带1进行定位和约束。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板31与定位板32是一体式钣金件,且连接板31上部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安装部311,下部具有沿第一安装部311竖直线中心对称的镂空区域(可参见图1、图2、图4或图6等示意),该镂空区域设置为与定位板32的导向口321连通,第二安装部312由所述镂空区域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顶部伸出。此时,导向件3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易加工制造,而且轻质且结构强度良好,更好地防止导向件3在织带1的带动下发生脱落。
51.基于相同发明构思,如图1至图8所示,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安全带织带导向机构,包括:导向件3,所述导向件为本说明中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导向件;固定件2;以及车身钣金,其中车身钣金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用于与所述导向件的第一安装部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与所述导向件的第二安装部配合。
5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车身钣金可以为前述各实施例中示出的车身4,因而车身钣金上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可以分别对应于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一配合部41、第二配合部42,下面不再区分。
5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一安装部可以设置为圆孔,以及固定件2优选塑料螺钉,既满足导向件3与车身4之间的安装使用要求,又能够简化结构设计,方便了安装使用。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41和第二配合部42之间的中心不重合。如图2所示,第一配合部41位于第二配合部42靠近车辆前方的端部所在的竖直线上,进而在导向件3的第二安装部312穿过第二配合部后,不仅能够沿车辆前方移动实现连接板31移动到安装位置进行固定安装,而且能够在在车身或者台车发生碰撞时,通过连接板31的第一安装部311、第二安装部312对应与车身4的第一配合部41、第二配合部42之间连接的双重作用下,防止了连接板31从车身4上脱离。
5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配合部41与第二配合部42靠近车辆前方的端部保持在同一竖直线上,则第一安装部311的固接位置和第二安装部312的卡接位置保持在同一竖直线上,安装在车身的连接板31在车辆受到撞击时,防止连接板31发生不必要的自身旋转或旋转倾向,始终保持平移倾向。更优地,连接板31的重心位于该竖直线上,则更有加有利于防止连接板自转。
56.基于相同发明构思,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可以包括前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安全带织带导向件,或者前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安全带织带导向机构,以通过导向件或导向机构为安全带织带提供稳定、可靠的定位导向及约束。
57.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