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背门和车辆。
背景技术:2.后背门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主流车型的后背门窗内外板框区域一般都采用点焊焊接工艺连接方式,以实现此区域后背门内板、后背门外板之间的连接。现有产品虽然结构设计较强,使用车型较多,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后背门内外板窗框区域焊点属于总成包边完成后补焊工艺,焊接精度差;2)需要增加焊接设备,增加一次投资;3)增加焊接工时,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4)后背门总成零件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后背门和车辆。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背门,包括门体,所述门体包括层叠设置的门内板和门外板,所述门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依次贯穿所述门内板和所述门外板,所述安装孔用以供后窗安装;
5.所述门外板包括第一侧边,所述门内板包括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围成所述安装孔;
6.所述第一侧边弯折形成安装折边,所述安装折边包覆所述第二侧边。
7.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折边包括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门外板的第一侧边,所述第二段设置在所述门内板背离所述门外板的一侧。
8.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为弧形段。
9.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的宽度小于或等于8mm。
10.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门外板的整个第一侧边均弯折形成所述安装折边,所述安装折边呈闭合环状。
11.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安装孔的区域,所述门外板和所述门内板贴合设置而形成贴合区域,所述贴合区域呈以所述安装孔为中心的环状结构,所述贴合区域的宽度大于所述安装折边的宽度。
12.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折边和所述门内板之间通过胶水粘接。
13.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门外板还包括第三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设置;
14.所述门内板包括第四侧边,所述第四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相对设置;
15.所述第三侧边弯折形成连接折边,所述连接折边包覆所述第四侧边。
16.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门内板和所述门外板均为钢板,或者,所述门内板和所述门外板均为铝合金板。
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后背门,所述后背门包括门体,所述
门体包括层叠设置的门内板和门外板,所述门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依次贯穿所述门内板和所述门外板,所述安装孔用以供后窗安装;
18.所述门外板包括第一侧边,所述门内板包括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围成所述安装孔;
19.所述第一侧边弯折形成安装折边,所述安装折边包覆所述第二侧边。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门外板的第一侧边处设置折边来包覆门内板的第二侧边,直接利用自身的结构设计实现连接的方式,替代传统点焊工艺实现内外板连接,解决了后背门内外板窗框区域补焊工艺焊接精度差、外观不良、需要增加焊接设备、增加一次投资、增加焊接工时、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后背门总成零件成本偏高等问题。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后背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后背门a-a处的剖切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后背门113安装折边12门内板10a安装孔113a第一段121第二侧边11门外板113b第二段122第三部分111第一侧边114第一部分123第四部分112第三侧边115第二部分124贴合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则“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则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
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背门和车辆,通过折边结构替代传统点焊工艺实现内外板连接,解决了后背门内外板窗框区域补焊工艺焊接精度差、外观不良、需要增加焊接设备、增加一次投资、增加焊接工时、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后背门总成零件成本偏高等问题。
30.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背门10,包括门体,所述门体设有沿自身厚度方向贯穿的安装孔10a,具体地,该门体呈环形框体状结构,而围合形成安装孔10a,所述安装孔10a用以供后窗安装,后窗将安装孔10a密封盖合。安装孔10a的尺寸较大,例如安装孔10a的开设面积大于或等于门体外尺寸的一半,以能够安装较大面积的后窗,使得后背门10具有较宽的视野,以便于车内乘员更好观察路面状况。当然,安装孔10a的开设面积也可以小于门体外尺寸的一半。
31.安装孔10a的形状可以大体上与门体的形状类似,例如门体大体呈方形,安装孔10a也呈方形。此外,门体可以为曲面板状结构,后窗也呈曲面结构,两者在弧度上基本上适配,实现更加顺滑的过渡,使得整个后背门10从外观上看为一个大的整体弧形结构。
32.后窗可以包括玻璃和窗框,窗框沿玻璃的四周边缘设置,并包裹玻璃的四周边缘。窗框与门体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胶水粘接,可以同时实现连接和密封的效果。窗框相当于是连接在安装孔10a的孔壁的。
33.所述门体包括沿自身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以车辆的方位为例,此处的厚度方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车头所在的一侧为前,车尾所在的一侧为后。门内板12位于门外板11的前侧,该门外板11直接显露在车辆的外面。安装孔10a依次贯穿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
34.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层叠设置包括以下几种情形:情形一,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完全贴合设置。情形二,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在一些区域贴合设置,在另一些区域间隔设置。
35.门外板11具有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门外板11的内侧边缘指的是靠近安装孔10a的一侧,在一些情况下,门外板11的内侧边缘形成安装孔10a的孔壁。相对应的,门外板11的外侧边缘指的是远离安装孔10a的一侧。
36.同样地,门内板12也具有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门内板12的内侧边缘指的是靠近安装孔10a的一侧,在一些情况下,门内板12的内侧边缘形成安装孔10a的孔壁。相对应的,门内板12的外侧边缘指的是远离安装孔10a的一侧。
37.以门外板11的内侧边缘为第一侧边111,门内板12的内侧边缘为第二侧边12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侧边111和所述第二侧边121围成所述安装孔10a,即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21相当于形成窗框区域,以供窗框安装。
38.上述实施例中内外侧边缘的内外指的是以安装孔10a的轴线为中心,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上,靠近轴线的一侧为内,远离轴线的一侧为外。
39.通常,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需要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以共同构成门体的主体结构。例如,门内板12的内侧边缘和门外板11的内侧边缘之间需要彼此固定,以防止内侧开裂。传统方案中,门内板12的内侧边缘和门外板11的内侧边缘之间采用点焊焊接工艺连接方式进行固定。传统产品虽然结构设计较强,使用车型较多,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后
背门10内外板窗框区域焊点属于总成包边完成后补焊工艺,焊接精度差;2)需要增加焊接设备,增加一次投资;3)增加焊接工时,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4)后背门10总成零件成本偏高。
40.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门外板11的所述第一侧边111弯折形成安装折边113,所述安装折边113包覆所述门内板12的第二侧边121,即安装折边113是朝前弯折的,所述安装折边113构成所述安装孔10a的孔壁。
41.具体地,所述安装折边113包括相连的第一段113a和第二段113b,所述第一段113a连接所述门外板11的第一侧边111,所述第二段113b设置在所述门内板12背离所述门外板11的一侧,即第二段113b设置在门内板12的内侧面,相当于安装折边113自后向前跨过门内板12的内侧端面后贴合在门内板12的前侧面,由此整个安装折边113将门内板12的内端包裹在内,实现连接,可以避免两者脱离,不易出现后背门10开裂的情况。
42.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门外板11的内侧边缘即第一侧边111处设置折边来包覆门内板12的内侧边缘即第二侧边121,该直接利用自身的结构设计实现连接的方式,替代传统点焊工艺实现内外板连接,解决了后背门10内外板窗框区域补焊工艺焊接精度差、外观不良、需要增加焊接设备、增加一次投资、增加焊接工时、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后背门10总成零件成本偏高等问题。
43.进一步地,由于采用了折边的结构,使得门体在靠近安装孔10a的位置的叠加厚度较大(该厚度为门内板12的厚度、门外板11的厚度、安装折边113的厚度三者的叠加),而安装折边113弯折后本身也可以增加门外板11在第一侧边111处的结构强度,因此门体在靠近安装孔10a的位置具有较大的强度,可以很好保证后窗的连接强度。
4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折边113的所述第一段113a为弧形段,该弧形段可以是半圆形段。弧形段与第二段113b以及门外板11的第一侧边111之间可以为光滑过渡连接,使得连接处的应力小,可以避免应力集中。
46.安装折边113的第二段113b基本上与门内板12的前侧面贴合设置,故安装折边113的第二段113b的形状大体与门内板12靠近第二侧边121的位置类似,例如门内板12在靠近第二侧边121的位置为直板状时,安装折边113的第二段113b也为直线段。当门内板12在靠近第二侧边121的位置为弧形板状时,安装折边113的第二段113b也为弧形段。示例性的,安装折边113的第二段113b为直线段。
47.可选地,所述第二段113b的宽度l小于或等于8mm。第二段113b的宽度l指的是沿垂直于安装孔10a轴线方向上的宽度。若第二段113b的宽度设置较大,导致安装折边113需要采用较多的材料,从而造成成本上升明显。示例性的,第二段113b的宽度可以是8mm、5mm等数值。
48.所述门外板11的整个第一侧边111均弯折形成所述安装折边113,所述安装折边113呈闭合环状,即安装折边113形成为一整圈。门外板11的整个第一侧边111弯折形成一类似于弯钩形状的安装折边113,可以将门内板12的整个第二侧边121一圈包裹,防止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之间脱离的同时,可以提高密封性能。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安装孔10a的区域,所述门外板11和所述门内板12贴合设置而形成贴合区域124,所述贴合区域124呈以所述安装孔10a为中心的环状结构,所述
贴合区域124的宽度b大于所述安装折边113的宽度l。因此,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在靠近安装孔10a的位置贴合的宽度较大,使得在靠近安装折边113的位置,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贴合的效果更好,平整性更好。同时,使得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这使得二者在连接固定后,门外板11不易与门内板12发生脱离,利于提高后背门10整体的结构强度。
50.具体地,所述门外板11包括自外向内分布的第一部分114和第二部分115,所述门内板12包括自外向内分布的第三部分122和第四部分123,所述第一部分114和第三部分122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部分115和所述第四部分123贴合设置而形成上述中的贴合区域124,所述第二部分115设有所述安装折边113,所述安装折边113包覆所述第四部分123的内侧边缘。所述第二部分115和所述第四部分123的宽度大于安装折边113的宽度。
51.由于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之间在部分区域是间隔设置的,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指的是门外板11的第一部分114和门内板12的第三部分122间隔设置,该间隔的位置相当于形成一个空腔,空腔利于在后背门10受到撞击时吸收撞击能量,且利于降低门外板11和门内板12的加工精度,降低加工难度。
5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折边113和所述门内板12之间通过胶水粘接。在对后背门10进行安装时,可以先将安装折边113包覆于门内板12的第二侧边121后,再朝安装折边113和门内板12之间的位置注入液态胶水,待液态胶水凝固后,可以实现安装折边113和门内板12的粘接固定。同时,液态胶水凝固后会形成类似于一个密封圈的形式,实现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之间的密封,避免水汽、灰尘等从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之间的连接缝隙进入到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之间。
5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贴合设置的情况包括直接贴合和间接贴合。具体地,对于直接贴合,可以是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两者之间未设置其它任何结构,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直接接触。对于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间接贴合设置的情况,可以是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之间设置胶水进行粘接,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可以理解为通过胶水贴合设置。
54.所述门外板11还包括第三侧边112,所述第三侧边112与所述第一侧边111相对设置,该第三侧边112为门外板11的外侧边。所述门内板12包括第四侧边(图未标示),所述第四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121相对设置,该第四侧边为门内板12的外侧边。其中,所述门外板11的第三侧边112弯折形成连接折边(图未标示),所述连接折边包覆所述门内板12的第四侧边。由此,门外板11的外侧也设置了折边将门内板12的外侧端包裹,同样无需焊接。
55.连接折边同样可以呈环绕安装孔10a的轴线设置的闭合环状结构,从而将门内板12的整个外侧边包裹在内。
56.连接折边和门内板12之间也可以通过液态胶水进行粘接固定,提高固定效果和实现完全密封。
57.门内板12和门外板11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内板12和所述门外板11均为钢板。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内板12和所述门外板11均为铝合金板。
58.上述中的安装折边113和连接折边均通过门外板11一体弯折形成,成型方式简单便捷。
5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后背门10,后背门10的具体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由于设置了如上所述的后背门10,替代传统点焊工艺实现内外板连接,解决了因焊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效提高了门外板11在第一侧边111处的结构强度,使得门体在靠近安装孔10a的位置具有较大的强度,可以很好保证后窗的连接强度。
60.车辆还包括车体,车体具有后备厢,后背门10能够盖合和打开后备厢。后背门10上的后窗指的是后挡风玻璃,能够拓宽视野,便于驾驶员和乘员观察后侧车况和路况等状况。车辆的车型不限制,例如可以是suv或者轿车。车辆可以是燃油车、油电混合车、纯电动车等等。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