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内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81225发布日期:2023-03-24 18:1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车门内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内板。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该车门内板的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nvh (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特性给汽车用户感受是最表面和最直接的,车门作为为车辆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出入驾驶舱的通道,还可用于隔绝车外干扰,车门的好坏对车辆的nvh性能以及驾乘舒适性有着很大影响。
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路面、动力总成激励能量激励起车身板件结构模态产生中低频振动噪声问题,中低频振动噪声给驾乘人员压耳感、烦躁感,长时间会导致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
4.现有的车门,一般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车门内板是车辆重要大板件结构且距离乘客较近,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路面、动力总成激励易导致大板件产生振动,影响乘客的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门内板,以提高其强度。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车门内板,包括内板主体,所述内板主体的中部设有中部加强部,所述中部加强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内板主体中部的多个第一台阶面,多个所述第一台阶面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排布。
8.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台阶面包括位于中部的中部台阶面,依次布置于所述中部台阶面上侧的第一上侧台阶面和第二上侧台阶面,以及布置于所述中部台阶面下侧的下侧台阶面;所述中部台阶面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所述中部台阶面、所述第一上侧台阶面和所述下侧台阶面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一上侧台阶面呈拱形。
9.进一步的,所述中部加强部的上方设有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连接于所述车门内板的上框和所述中部加强部之间;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内板主体上的多个第二台阶面,多个所述第二台阶面沿车辆的长度方向排布。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台阶面的数量为三个,且由车门内板的前部至后部,三个所述第二台阶面的形状依次为梯形、三角形和矩形。
11.进一步的,所述内板主体上设有朝向车内一侧凸出的后部凸起,所述后部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后方,所述后部凸起上开设有第一后部减重孔;和/ 或,所述内板主体上设有朝向车外一侧凹陷的后部凹槽,所述后部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后方,所述后部凹槽上开设有第二后部减重孔;和/或,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前方设有前部凹槽。
12.进一步的,所述内板主体的前部设有朝向车内一侧凸出的球形凸起,所述球形凸
起与所述车门内板的上框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车门内板的上框和下框之间的距离的1/3。
13.进一步的,所述中部加强部的下方设有下部凸起和下部凹槽;所述下部凸起与所述车门内板的前框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前框和所述车门内板的后框之间的距离的1/3;所述下部凹槽与所述后框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前框和所述后框之间的距离的1/2。
14.进一步的,所述下部凸起位于所述下部凹槽的前方;所述下部凸起呈三角形,所述下部凹槽呈矩形。
15.进一步的,所述中部加强部的前方设有用于供线束穿过的线束过孔;和/ 或,所述中部加强部的后方设有用于安装玻璃升降机的安装过孔,所述安装过孔的后方开设有第一减重孔。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板,通过在内板主体的中部设置中部加强部,将中部加强部设置为多个第一台阶面,并使多个第一台阶面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排布,可有效提高内板主体中部的强度,而提高车门内板的整体强度,从而防止路面、动力总成激励导致车门内板振动,提高乘客的驾乘舒适性。
18.此外,本实施例的车门内板还对内板主体的上部、下部、前部和后进行设计改进,在四个位置设计不同加强、减重结构,在实现对车门内板加强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位置不同强度,从而降低传递至该位置振动响应灵敏度。
19.具体来讲,上部的第一加强部用于提高车门内板上部的结构强度,并设有减重孔,在不影响车门内板强度的同时,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设计需求,前部设置的球形凸起有利于提高前部的结构强度,下部设计的下部凸起和下部凹槽,可提高车门内板的下部强度,后部不进行加强,实现整个车门不同位置不同刚度,从而实现避频效果,并可优化车内中低频声。设置线束过孔,便于布置线束,设置安装过孔,便于安装玻璃升降机,同时在后部还设置减重孔,进一步弱化后部结构,增强避频效果的同时,还可降低车门内板的重量。
2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配置有如上所述的车门内板。
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前述的车门内板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26.图4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
27.图5为图1中c部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内板主体;101、前框;102、后框;103、上框;104、下框;
30.105、中部加强部;1051、中部台阶面;1052、第一上侧台阶面;1053、第二上侧台阶面;1054、下侧台阶面;1055、连接面;
31.106、第一加强部;1061、第二台阶面;
32.107、后部凸起;1071、第一后部减重孔;
33.108、后部凹槽;1081、第二后部减重孔;
34.109、前部凹槽;110、安装过孔;111、音响安装孔;112、线束过孔;
35.113、球形凸起;114、下部凸起;115、下部凹槽;116、第一减重孔;
36.117、玻璃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上下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前后方向为车辆的长度方向,箭头“前”所指的方向与车辆的头部方向一致,箭头“后”所指的方向与车辆的尾部方向一致。
4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2.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门内板,通过对其结构进行改进,以提升其强度及振动衰减能力,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从而降低路面、动力总成激励产生振动噪声问题,优化车内中低频声,为驾乘人员打造安静舒适的乘坐空间。
43.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门内板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 所示,其主要包括内板主体1。为了较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车门内板,在此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坐在驾驶室,面朝前方,左手边为左侧,右手边为右侧)的车门一般是对称的,本实施例的车门内门,既可应用于左车门,又可应用于右车门。由于左车门和右车门左右对称,因此以下以图1和图 2所示的左前车门的车门内板为例来进行说明。
44.由图1结合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内板主体1,上部成型有玻璃安装孔 117,为了便于描述,玻璃安装孔117下方的大致为长方形的板体的上下两侧分别称为上框103和下框104,前部和后部分别称之为前框101和后框102。
45.一般的,内板主体1的中部后方开设有安装过孔110,其可便于安装玻璃升降机。内板主体1的中部前方设有线束过孔112,其可供线束穿过,而便于布置线束。在安装过孔110
和线束过孔112之间,也即内板主体1的中部设有中部加强部105,由于中间位置为板件最薄弱的位置,因此增强该位置的强度,有利于降低振动传递至该位置响应灵敏度。
46.具体结构上,中部加强部105包括形成于内板主体1中部的多个第一台阶面,多个第一台阶面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排布,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第一台阶面包括位于中部的中部台阶面1051,依次布置于中部台阶面1051上侧的第一上侧台阶面1052和第二上侧台阶面1053,以及布置于中部台阶面1051 下侧的下侧台阶面1054。
47.中部台阶面1051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中部台阶面1051、第一上侧台阶面 1052和下侧台阶面1054的连接面1055,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面1055呈三角形,第一上侧台阶面1052呈拱形。在此应当理解的是,如上实施例仅是优选的实施例,除此以外,还可将第一台阶面的数量设为其他数量,或者将第一台阶面、连接面1055的形状设为其他形状,当然也是可以的。
48.如上结构中,将中部加强部105包括多个台阶面,将中间大板件划分为多个小板件结构,利于提升板件强度,同时在不同位置设计拱形、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利用拱形、三角形结构具有强度大特点提升该位置强度。
49.本实施例的车门内板,除了在中部设置中部加强部105,还对内板主体1 的上部、下部、前部和后进行设计改进,在四个位置设计不同加强、减重结构,在实现对车门内板加强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位置不同强度,从而降低传递至该位置振动响应灵敏度。
5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的,在内板主体1上设有第一加强部106,第一加强部106位于中部加强部105的上方,第一加强部106 连接于车门内板的上框103和中部加强部105之间,以有效提高该位置的强度。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106包括形成于内板主体1上的三个第二台阶面 1061,三个第二台阶面1061沿车辆的长度方向排布,且由车门内板的前部至后部,三个第二台阶面1061的形状依次为梯形、三角形和矩形。如上结构仅是较为优选的实施例,除此以外,第二台阶面1061的数量当然还可设为其他数量,比如四个、五个,或者将第二台阶面1061的形状设为其他形状也是可以的。
5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板主体1上设有朝向车内一侧凸出的后部凸起107,后部凸起107位于第一加强部106的后方,并于后部凸起107上开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后部减重孔1071,在降低重量的同时,通过以上设计提升内板主体1的上部强度。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后部凸起107优选呈椭圆形,其长度方向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并朝向车辆驾驶室内凸出,以有效加强该位置的强度。
52.此外还需说明的是,该设有后部凸起107的部位向车辆驾驶室外凹陷也是可以的。而第一后部减重孔1071的数量除了为两个,还可为其他数量,例如可为三个、四个等,第一后部减重孔1071的形状也可为其他形状,如其可为拱形、三角形等。
5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板主体1上设有朝向车外一侧凹陷的后部凹槽108,后部凹槽108位于第一加强部106的后方,且具体位于后部凸起107 的后方,并在后部凹槽108上开设有第二后部减重孔1081,在降低重量的同时,通过以上设计提升内板主体1的上部强度。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后部凹槽108优选呈椭圆形,其长度方向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并朝向车辆驾驶室外凹陷,以有效加强该位置的强度。
54.此外还需说明的是,设有后部凹槽108的部位向车辆驾驶室内凸出也是可以的。而第二后部减重孔1081的数量除了为两个,还可为其他数量,例如可为三个、四个等,第二后
部减重孔1081的形状也可为其他形状,如其可为拱形、三角形等。此外,如上结构中,后部凹槽108位于后部凸起107的后方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除此之外,两者互换位置使后部凸起107位于后部凹槽108 的后方也是可以的。
5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内板主体1上设有前部凹槽109,前部凹槽 109具体位于第一加强部106的前方。例如本实施例中,前部凹槽109的形状优选为拱形,除此之外,其为圆形、椭圆形当然也是可以的。此处,该前部凹槽109朝向车辆驾驶室外凹陷,可有效加强该位置的强度,除此以外,将前部凹槽109替换为前部凸起,使其朝向车辆驾驶室内凸出也是可以的。
56.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上结构中,同时设有后部凸起107、后部凹槽 108和前部凹槽109,可有效对车门内板的上部结构进行有效加强,而通过设置减重孔,在不影响车门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实现减重效果。不过应当理解是,本实施例的车门内板,在上部设置后部凸起107、后部凹槽108和前部凹槽109 中任意一者或者任意两者均是可行的。
5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内板主体1的前部设有朝向车内一侧凸出的球形凸起113,球形凸起113与上框103之间的距离,为上框103和下框104之间的距离的1/3,使得球形凸起113位于内板主体1的音响安装孔111的上方,以有效保证车门内板的前部的结构强度。在此结构中,利用球形强度大的特点有效此生该位置的强度。不过在此应当理解的是,该处的球形凸起113是朝向车辆驾驶室内凸出,除此以外,将此处的结构替换为向车辆驾驶室外凹陷的凹槽也是可以的。
5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内板主体1上还设有位于中部加强部105下方的下部凸起114和下部凹槽115,下部凸起114和下部凹槽115于车辆长度方向相邻布置,并且下部凸起114朝向车辆驾驶室内凸出,而下部凹槽115朝向车辆驾驶室外凹陷。例如本实施例中,下部凸起114位于下部凹槽115的前方,且下部凸起114呈三角形,下部凹槽115呈矩形,利用三角形的凸起和矩形凹坑强度大特点有效提升内板主体1的下部位置强度。
59.在此还需说明的是,下部凸起114位于下部凹槽115的前方,且优选的,下部凸起114与车门内板的前框101之间的距离,为前框101和车门内板的后框102之间的距离的1/3;下部凹槽115与后框102之间的距离,为前框101 和后框102之间的距离的1/2,以进一步提高内板主体1的下部强度。而下部凸起114位于下部凹槽115的前方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除此以外,将两者互换位置使下部凸起114位于下部凹槽115的后方也是可以的。
6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车门内板的后部借用安装过孔110的存在,不进行加强设计,进而实现该位置弱化处理,使该位置强度弱于其它位置,为进一步进行弱化,在后框102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并在安装过孔110后方设置有第一减重孔116,该第一减重孔116的形状优选为矩形,以实现该位置与内板主体1其他位置强度差异,从而使内板主体1不同位置的强度不同,因而能够使强度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模态频率,所谓模态频率反映的是系统中某些特定点的振幅随着该点的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因而使内板主体1不同位置的强度不同可实现避频效果,所谓避频就是防止模态频率一致,同时,设置第一减重孔116还可降低车门内板的重量。
61.在此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减重孔116的数量还可设为其他数量,如其可为两个、三个,而第一减重孔116的形状也可设为其他形状,如其可为矩形、三角形、椭圆形等。
62.通过设置中部加强部105,并将中部加强部105设置为多个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排布
的第一台阶面,可有效提高内板主体1中部的强度,而提高车门内板的整体强度。而通过对周边结构进行改进,可进一步提升车门内板的强度,从而提升其强度及振动衰减能力,还可实现减重效果,其具有较优的避频性能而可低振动响应灵敏度,并利于优化车内中低频声。
63.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车辆上配置有如上的车门内板。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安装前述的车门内板,可提升车门的强度及振动衰减能力,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从而降低路面、动力总成激励产生振动噪声问题,优化车内中低频声,为驾乘人员打造安静舒适乘坐空间。
6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