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智能发光格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32403发布日期:2023-03-22 08:05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智能发光格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智能发光格栅。


背景技术:

2.目前,汽车格栅美学设计收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主机厂占领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格栅灯作为汽车外饰光源,仅能实现简单的发光效果,单条发光,只能达到迎宾和简单的场景应用,该种格栅灯通常使用大功率led,在散热方面比较困难,并且格栅灯通常需要大量led一同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发光强度与效果,而大量led密闭排布对散热要求高,导致散热效果难以实现;
4.其次,由于格栅灯需布置多个灯体,因此对相邻的灯体的隔光效果也有一定要求,否则相邻光源相互干扰产生窜光现象,而无法保证预期的光效,现有技术中的汽车格栅灯中直接将多个灯体或灯带直接设置在格栅壳体上,而无独立设置的隔光结构,采用调大发光区域之间的间距来保证光效,现有技术中的pc面罩覆膜镭雕工艺虽然可以改善窜光问题,但亮度却无法保证,无法做到小间距实现分组点亮且无窜光;
5.另外的,格栅灯总成庞大,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内部零件的固定与先后装配顺序十分困难,阵列式高落差的发光光源布置固定困难,电路布置走线多,空间不足,多板连接固定困难,安装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发光格栅,提高出光效果。
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车智能发光格栅,包括:
8.壳体,所述壳体上依次排列有多个出光区域,每个所述出光区域对应设有容置在壳体内的出光组件;
9.出光组件,每一所述出光组件均包括朝向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发生部、导光部和出光部,所述出光部正对并匹配所述出光区域,所述导光部和光源发生部关于出光区域布置有多个;
10.遮光罩,所述遮光罩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遮光罩分隔出光组件并允许出光部露置于出光区域内;
11.主控板,固定于壳体内部,且所述主控板与多个出光组件形成控制连接。
12.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面罩,所述面罩上设有多个供光线通过的出光条,所述出光条与出光区域对应设置。
13.进一步,所述导光部与出光部一体设置并构成导光壁,所述遮光罩朝向出光区域设有用于供导光壁插入的凹座,所述导光壁通过凹座并置入在遮光罩背离出光区域的一
侧,所述遮光罩背离出光区域的一侧还设有分隔所述导光壁的遮光壁。
14.进一步,所述壳体和出光区域呈圆弧曲面设置,且所述导光部与光源发生部关于圆弧曲面阶梯式排布。
15.进一步,多个所述出光区域的头部依次错开设置,多个所述出光区域的尾部依次错开设置,且多个所述出光区域在壳体上关于同一方向偏置。
16.进一步,所述出光区域内的多个光源发生部通过软质pcba相互连接,所述软质pcba 与主控板通过贴片连接器连接。
17.进一步,每一所述光源发生部背离其出光面设有散热片。
18.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面罩,所述底座的外周设有与其轮廓相配的灌胶槽,所述面罩的外周设有置入在装配槽内的置入边。
19.进一步,所述遮光罩背离出光面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与主控板热卯连接。
20.进一步,所述壳体背部设有供主控板线路接出的通口,所述通口上依次设有密封圈和堵盖,所述堵盖与密封圈过盈连接。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22.1、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多个出光区域,每个出光区域内设置出光组件,每个出光组件包括与主控板连接的多个光源发生部,从而可通过单个出光区域或多个出光区域组合实现多种动态灯效,不仅局限于整体效果,通过单个出光区域内的多个光源发生部也得以实现动态效果,适应多场景需求;
23.2、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遮光罩,遮光罩对应壳体上的出光区域为出光组件提供安装位置和安装结构,便于多个出光组件的装配,同时,遮光罩以其自身的遮光构件分隔多个发光组件,从而实现小间距实现分组点亮且无窜光,同时,发光组件的多个光源发生部通过软pcba实现,进一步提高装配便利性;
24.3、通过在每个光源发生部的背部覆盖散热片,且散热片与每个光源发生部的面积适配,从而提高散热效果,防止发光组件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遮光罩和出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遮光罩和出光组件的背部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遮光罩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源发生部和软质pcba的装配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源发生部和软质pcba的另一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和遮光罩的局部剖视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壁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壁的局部剖视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堵盖和密封圈在壳体上的爆炸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面罩和出光条的爆炸示意图;
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出光部的放大示意图;
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遮光块与遮光罩的爆炸示意图;
38.图中:1、壳体;1.1、底座;1.2、面罩;1.3、出光条;1.4、灌胶槽;1.5、置入边; 1.6、通口;1.7、卡扣结构;1.8、定位结构;
39.2、出光区域;
40.3、出光组件;3.1、光源发生部;3.2、导光部;3.21、导光外围;3.22、导光凸起;3.23、支脚;
41.3.3、出光部;3.4、软质pcba;3.5、贴片连接器;
42.4、遮光罩;4.1、立柱;4.2、凹座;4.3、遮光壁;4.4、连接柱;4.5、遮光块;
43.5、主控板;6、散热片;7、密封圈;8、堵盖;9、导光壁;9.1、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5.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中出现了术语上、中、下、顶端、一端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开以便于理解,而不是用于定义任何方向或顺序上的限制。
46.如图1-13所示,一种汽车智能发光格栅,包括:
47.壳体1,所述壳体1上依次排列有多个出光区域2,多个出光区域2可构成在壳体1的任一表面,以具有出光区域2排布的表面作为壳体1出光面,无出光区域2的部分作为壳体1 安装面,其中,每个所述出光区域2对应设有容置在壳体1内的出光组件3;
48.出光组件3,每一所述出光组件3均包括朝向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发生部3.1、导光部3.2和出光部3.3,所述出光部3.3正对并匹配所述出光区域2,在一个出光区域2内的发光组件中,所述导光部3.2和光源发生部3.1以阵列或线性的形式布置有多个;
49.遮光罩4,所述遮光罩4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出光组件3布置于遮光罩4上,该遮光罩4选用遮光材质,且所述遮光罩4分隔出光组件3,并允许出光部3.3露置于出光区域2 内,从而避免相邻出光区域2中的出光组件3的窜光现象;
50.还包括主控板5,该主控板5固定于壳体1内部,且所述主控板5与多个出光组件3形成控制连接。
51.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对出光组件3的进一步实施方式,作为优选的,导光部3.2与出光部3.3为一体件,光源发生部3.1优选固定于导光条上,出光部3.3与出光区域2匹配呈长条状,导光部3.2邻接光源发生部3.1并引导光线通过出光部3.3射出,以形成预期的出光效果。
52.作为可选的,也可将导光部3.2与出光部3.3分体设置以获取更大的散热空间,或是将多个光源发生部3.1固定于壳体1内壁的构成支架上,亦或是将多个光源发生部3.1设置在遮光罩4背离出光区域2的一侧,以达到散热或内部结构优化的效果。
53.具体的,所述导光部3.2与出光部3.3一体设置并构成导光壁9,该导光壁9优选为具有较大的壁厚,使其能够与出光区域2匹配。
54.其中,导光部3.2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导光部3.2分配有一个光源发生部3.1,在
本实施例中,壳体1表面呈呈圆弧曲面设置,导光部3.2以阶梯状排布,以适应壳体1的圆弧曲面。
55.作为对导光部3.2的进一步解释,所述导光部3.2包括包围在光源发生部3.1周侧上方的导光外围3.21,以及构成在导光外围3.21中部的导光凸起3.22,该导光凸起3.22具体呈圆弧形凸起,其在中部具有尖凸状的趋势。
56.如图12所示,作为出光部的一种设置方式,出光部由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构成,优选为凹座包覆导光壁,并露置出光部上的凸起。
57.每个出光区域2内设置多个光源发生部3.1,从而使得单个出光区域2或多个出光区域2 组合实现多种动态灯效,不仅局限于整体效果,通过单个出光区域2内的多个光源发生部3.1 也得以实现动态效果,适应多场景需求。
58.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对出光组件3的安装方式解释,遮光罩4朝向出光区域2设有用于供导光壁9插入的凹座4.2,该凹座4.2在壳体1上形成贯通口1.6,并与出光区域2匹配,所述导光壁9通过凹座4.2并置入在遮光罩4背离出光区域2的一侧,所述遮光罩4背离出光区域2的一侧还设有分隔所述导光壁9的遮光壁4.3,通过多个凹座 4.2与遮光壁4.3分隔出光组件3,从而使得出光组件3之间互不干扰。
59.如图13所示,为保证相邻两个发光组件在连接柱上的达到足够的遮光效果,在所述遮光壁上还套设有遮光块4.5,该遮光块呈截面为凹字型的套件,在所述遮光块上设有扣槽,于所述遮光壁上设有扣块,遮光块通过扣槽和扣块遮挡在遮光壁的连接柱豁口处。
60.如图4所示,具体的,所述遮光罩4关于导光壁9的安装方向上设有连接柱4.4,导光壁 9上设有与连接柱4.4相配的连接耳9.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可将连接柱4.4和连接耳9.1在两个安装部件之间交互,且连接柱4.4和连接耳9.1优选为关于出光区域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61.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多个光源发生部3.1的优选布置方式,每个出光区域2内的发光组件中,多个光源发生部3.1通过软质pcba3.4相互连接,所述软质 pcba3.4与主控板5通过贴片连接器3.5连接,其中,软质pcba3.4与光源发生部3.1的阶梯状排布相适配。
6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定制需要而将单个或多个出光区域2的长度增加,并远大于其余出光区域2,在该增长的出光区域2中,多个光源发生部3.1可通过两个或多个软质pcba3.4 连接。
63.具体的,每一所述光源发生部3.1背离其出光面设有散热片6,其中,该散热片6优选为铝片。
64.作为对软质pcba3.4和铝片的一种安装方式,所述导光部3.2朝向光源发生部3.1设有多个支脚3.23,且软质pcba3.4和铝片上设有与支脚3.23配合的插孔,支脚3.23与插孔之间通过热卯形成固定连接。
65.作为对主控板5的一种安装方式,所述遮光罩4背部设有多个立柱4.1,该立柱4.1可选为从遮光壁4.3上一体延伸,由此立柱4.1优选为片状的结构体,在所述主控板5上设有与立柱4.1相配的插接槽,立柱4.1穿过插接槽后通过热卯形成固定连接。
6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作为出光区域2在壳体1上的一种排布方式,多个所述出光区域2 的头部依次错开设置,多个所述出光区域2的尾部依次错开设置,且多个所述出光区域
2在壳体1上关于同一方向偏置,从而使多个出光区域2的头部和尾部形成连续的阶梯状排布,有利于不同出光区域2之间形成流水或渐亮等光效的设置,提高出光效果。
67.通过上述改进,将出光组件3集成一体化,出光组件3在壳体1内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在确保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保证了光效的稳定。
68.采用上述的设置方法,在安装时,只需将导光壁9从遮光罩4的背部插入在凹座4.2内,通过连接件固定遮光罩4上的连接柱4.4和导光壁9上的连接耳9.1,再将带有光源发生部3.1 的软质pcba3.4对应插配至导光壁9的支脚3.23上热卯,从而完成出光组件3的固定,同时,光源发生部3.1背部的散热片6也通过支脚3.23一次性完成安装,然后将软质pcba3.4与主控板5通过贴片连接器3.5连接,最后将主控板5上的插槽与遮光罩4上的立柱4.1对接后热卯即可,出光组件3和主控板5从同一方向安装,方便装配,并且,出光组件3和主控板5 均集成在遮光罩4上,实现模块化安装,后序只需要固定面罩1.2与底座1.1即可,且导光部 3.2从遮光罩4露置的部分与相应的出光区域2对正。
69.具体的,所述壳体1包括底座1.1和面罩1.2,所述面罩1.2上设有多个供光线通过的出光条1.3,所述出光条1.3与出光区域2对应设置,该出光条1.3起到对光效的匀化作用以及对内部出光组件3的保护作用。
70.作为优选的,所述面罩1.2采用遮光材料,面罩1.2上设有供出光条1.3布置的通口1.6,通过其上的出光条1.3进行出光。
71.作为可选的,所述遮光罩4与底座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该螺栓的设置位置位于壳体1 内部。
72.如图1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光条一体式设置,并包覆出光组件,以提高装配效率。
73.如图7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保证壳体1的防水效果,所述底座1.1的外周设有与其轮廓相配的灌胶槽1.4,所述面罩1.2的外周设有置入在装配槽内的置入边1.5,在灌胶槽1.4内进行灌胶从而封闭壳体1的周向间隙。
74.作为优选的,所述置入边1.5被设置为正对在灌胶槽1.4的中部,且置入边1.5的端部与灌胶槽1.4的底部之间留置有间隙,以供胶料通过,通过该种方式,保证置入边1.5内外两侧都有均匀胶料填充,保证壳体1密封的可靠性。
7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作为面罩1.2与底座1.1的一种配合方式,面罩1.2与底座1.1之间还设有卡扣结构1.7,其中,所述底座1.1上设有扣部,所述面罩1.2上设有扣位,扣部与扣位卡扣配合从而限定面罩1.2与底座1.1的相对位置,另外的,为保证两者的定位稳定性,面罩1.2与底座1.1之间还设有凹凸设置的定位结构1.8,其中,面罩1.2上设有定位凸部,底座1.1上设有定位凹部,定位凸部与定位凹部相互定位配合,并定位面罩1.2与底座1.1之间的相对位置。
76.如图10所示,具体的,所述壳体1背部设有供主控板5线路接出的通口1.6,所述通口 1.6上依次设有密封圈7和堵盖8,所述堵盖8与密封圈7过盈连接,作为可选的,所述堵盖 8为旋转自锁的盖体,该种盖体在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77.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整车can通讯系统,格栅灯与整车联动,通过接收汽车其他位置灯光信号指示做出相应的灯光效果来实现多场景的使用。
78.通过设置多个发光区域,多个发光区域之间可通过单条流水和多条联动的形式实
现多功能,多场景应用,使得格栅灯不仅仅只作为格栅灯,可以成为集多场景及光效迎宾,位置灯,日间充电指示,人机交互互动灯为一体的多功能外饰智能发光系统。
7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