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充电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埋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新能源车辆使用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使用到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
3.现有的充电桩大多是设置于地面上,而安装在地面上的充电桩风吹日晒容易老坏,大大降低了使用寿命,并且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存在视野盲区,因此在汽车靠近充电桩的时候有可能会不小心触碰到充电桩,会对充电桩以及汽车同时造成伤害,造成剐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埋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埋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预埋井,所述预埋井内部中空,并填充有防潮夹层,所述预埋井内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上设置有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上设置有防护件;
6.所述防护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充电装置两侧的多个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内固定套接有内筒,所述内筒滑动套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和所述内筒之间固定连接有套接在所述套杆外圈的缓冲弹簧。
7.优选地,所述预埋井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保护盖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橡胶圈。
8.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预埋井内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外圈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管,所述第一螺管的外圈固定套接有与所述预埋井内壁滑动套接的活动环板,所述充电装置固定套接在所述活动环板内。
9.优选地,所述预埋井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的外圈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管,所述第二螺管固定套接在所述活动环板的外圈,所述第二丝杆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丝杆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外圈张紧有同一个皮带。
10.优选地,所述预埋井的内壁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固定环板滑动套接。
11.优选地,所述保护盖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水平面呈倾斜状。
12.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预埋井内的装置进行防潮保护,同时能够对冲击力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缓冲消解,从而保护充电装置不受损害,延长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使得充电装置稳定升降,确保本装置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地埋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局部剖视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局部剖视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缓冲单元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预埋井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预埋井;101、凹槽;2、保护盖;201、导流槽;3、防潮夹层;4、驱动电机;5、第一皮带轮;6、活动环板;7、充电装置;8、第一丝杆;9、固定环板;10、连接套;11、内筒;12、套杆;13、缓冲弹簧;14、活塞;15、橡胶圈;16、第二皮带轮;17、第二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参考图1-5所示的一种地埋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预埋井1,预埋井1内部中空,并填充有防潮夹层3,在本实施例中,防潮夹层3的材质为石灰,使得预埋井内处于干燥的环境,进一步对预埋井1内的装置进行防潮保护,预埋井1内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上设置有充电装置7,通过升降机构使得充电装置7向上运动,脱离预埋井1,充电装置7上设置有防护件,对充电装置7进行保护。
23.如图2和图4所示,防护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充电装置7两侧的多个连接套10,连接套10内固定套接有内筒11,内筒11滑动套接有活塞14,活塞1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杆12,套杆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保护盖2,保护盖2和内筒11之间固定连接有套接在套杆12外圈的缓冲弹簧13。
24.为了减少充电装置7受到损坏的几率,在本实施例,充电装置7进入到预埋井1内,其高度低于预埋井1的高度;地面上车辆驶过本装置时可以通过缓冲弹簧13和活塞14的配合对冲击力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缓冲消解,从而保护充电装置7不受损害。
25.如图4和图5所示,预埋井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01,保护盖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与凹槽101相匹配的橡胶圈15。
26.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圈15的高度大于凹槽101的高度,通过橡胶圈15配合缓冲弹簧13对冲击力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缓冲消解。
27.如图2所示,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预埋井1内的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8,第一丝杆8的外圈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管,第一螺管的外圈固定套接有与预埋井1内壁滑动套接的活动环板6,充电装置7固定套接在活动环板6内。
28.当充电装置7需要升降时,通过驱动电机4,使得第一丝杆8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螺管上下运动,带动活动环板6上下运动,进而带动充电装置7进行升降,进而通过连接套10,带动内筒11上下运动,进而通过活塞14在套杆12的配合下带动保护盖2上下运动。
29.为了充电装置7稳定的升降,如图2和图3所示,预埋井1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17,第二丝杆17的外圈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管,第二螺管固定套接在活动环板6的外圈,第二丝杆17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皮带轮16,第一丝杆8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皮带轮5,第一皮带轮5和第二皮带轮16的外圈张紧有同一个皮带。
30.当充电装置7需要升降时,通过驱动电机4,使得第一丝杆8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轮5使得第二皮带轮16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螺管和第二螺管上下运动,带动活动环板6上下运动,进而带动充电装置7进行稳定的升降。
31.如图2和图3所示,预埋井1的内壁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板9,充电装置7与固定环板9滑动套接,使得充电装置7在升降过程中更加的稳定。
32.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7位于预埋井1内时,内筒11的底部与固定环板9抵接,和连接套10共同分担竖直方向的力。
3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第一丝杆8和第二丝杆17转动的稳定性,第一丝杆8和第二丝杆17的另一端与固定环板9的底部转动连接。
34.如图4所示,保护盖2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201,导流槽201与水平面呈倾斜状,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对雨水进行导流,同时通过导流槽201的花纹能够提醒路人。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