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用车前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78664发布日期:2023-02-04 04:2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用车前桥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车前桥,属于车辆悬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农民背负打药桶进行田间喷药作业的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农药泄露会对农民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危险系数高,因此喷药用的农用车是提高喷药效率和农田作业安全的必要设备。喷药用的农用车的车身尾部需要安装喷药架和水箱,并且为了节约制造成本,一般尽可能的将车身设计的简单一些,由于喷药架和水桶的重量很重,就会使得车身头轻尾沉,车身的重量前后不平衡,当农用车在农田里行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颠簸的路面,车身容易向后仰,导致行车事故发生。
3.为了让车身的重量前后平衡,传统的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车身头部配重的方式来达到车身平衡的效果,但是这样同样会增加农用车的行车负担,不仅影响转向的灵活度,而且耗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用车前桥,以改善或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农用车车身头轻尾沉,在装满水或遇到颠簸路面时容易后仰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农用车前桥,包括横梁、转向套筒、转向立柱和车轮支架,两个所述转向套筒分别安装在所述横梁的两端,两根所述转向套筒内均转动的安装所述转向立柱,所述转向立柱的末端均连接一个所述车轮支架,所述车轮支架包括v型支撑座和两根车轮支撑臂,所述v型支撑座包括交叉端、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转向立柱的末端与v型支撑座的所述交叉端连接,两根所述车轮支撑臂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了杠杆平衡原理,即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大小必须相等,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所述v型支撑座的设计能够拉长前后轮之间的距离,以农用车的后轮为支点,通过v型支撑座增加了前后轮的轮距,从而能够增加车身前方的力矩,达到车身的平衡,提高运输的可靠性。
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8.进一步的,还包括转向限位装置,所述转向限位装置包括转向限位凸台和与所述转向限位凸台相配合的转向限位凹槽,所述转向限位凸台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的转向套筒上,所述转向限位凹槽设置在对应位置的所述v型支撑座上。
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转向限位装置用于限制前车轮的转向角度;如果在前车桥的两侧均设置转向限位装置,能够保证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转向的一致性。
10.进一步的,所述转向立柱竖直的安装在所述v型支撑座的上方。
11.进一步的,两根所述车轮支撑臂分别竖直的安装在所述v型支撑座的下方。
12.进一步的,还包括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所述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分别安装在两侧的所述车轮支架上。
13.进一步的,所述横梁能够伸缩。
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根据田垄宽度调整车身的宽度,防止农用车在田间行车过程中车轮压伤农作物。
15.进一步的,还包括转向操纵横杆,所述转向操纵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转向立柱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操纵横杆的中间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转向器连接。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转向器的连接部设计在转向操纵横杆的中间,平衡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的转向力矩,保证转弯的平顺。
18.进一步的,所述横梁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与车架固定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操纵横杆能够伸缩。
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所述横梁拉宽时,所述转向操纵横杆也同步拉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农用车前桥前向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农用车前桥后向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的左视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的a-a向剖视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v型支撑座的正视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角度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农用车前桥与转向器的连接示意图;
30.图中,1、横梁;2、转向套筒;3、转向立柱;4、车轮支架;5、v型支撑座;501、交叉端;502、第一开口端;503、第二开口端;6、车轮支撑臂;7、转向限位凸台;8、转向限位凹槽;901、左前车轮;902、右前车轮;10、转向操纵横杆;11、连接部;12、转向器;13、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2.如图1~9所示,一种农用车前桥,包括横梁1、转向套筒2、转向立柱3和车轮支架4,两个所述转向套筒2对称的安装在所述横梁1的两端,两根所述转向套筒2内均转动的安装有转向立柱3,所述转向立柱3的末端均连接一个车轮支架4,所述车轮支架4包括v型支撑座5和两根车轮支撑臂6,所述v型支撑座5包括交叉端501、第一开口端502和第二开口端503,所述转向立柱3的末端与v型支撑座5的交叉端501连接,两根车轮支撑臂6分别安装在v型支撑座5的第一开口端502和第二开口端503。
33.当车身的长度固定不变时,通过所述v型支撑座5的设计能够拉长前后轮之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前后轮之间拉长的距离为d,d为转向立柱3的中线轴线与所述车轮支撑臂6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
3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
35.所述转向立柱3竖直的安装在所述v型支撑座5的上方,两根所述车轮支撑臂6分别竖直的安装在v型支撑座5的下方。所述农用车前桥还包括左前车轮901和右前车轮902,所述左前车轮901和右前车轮902分别安装在两侧的所述车轮支架4上。。
36.所述横梁1能够伸缩,可以根据田垄宽度调整车身的宽度,防止农用车在田间行车过程中车轮压伤农作物。
37.所述农用车前桥还包括转向操纵横杆10,所述转向操纵横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转向立柱3连接。所述转向操纵横杆10的中间设有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用于与转向器12连接。通过转向操纵横杆10能够实现左前车轮901和右前车轮902同步转向,由于车身的宽度设计较宽,将转向器12的连接部11设计在转向操纵横杆10的中间,平衡左前车轮901和右前车轮902的转向力矩,保证转弯的平顺。所述转向操纵横杆10能够伸缩,当所述横梁1拉宽时,所述转向操纵横杆10也同步拉长。
38.所述横梁1上设有固定部13,所述固定部13用于与车架固定连接。
39.所述农用车前桥还包括转向限位装置,所述转向限位装置包括转向限位凸台7和转向限位凹槽8,所述转向限位凸台7设置在所述转向套筒2上,所述转向限位凹槽8设置在所述v型支撑座5上,所述转向限位凸台7和转向限位凹槽8配合。两根所述套筒上均设有所述转向限位凸台7,两个所述车轮支架4上均设有与各自的转向限位凸台7配合的转向限位凹槽8。所述转向限位装置用于限制前车轮的转向角度,当转向器12通过转向操纵横杆10带动两根转向立柱3旋转时,位于转向套筒2上的转向限位凸台7位置保持不变,v型支撑座5上的转向限位凹槽8随转向立柱3转动方向,当转向限位凹槽8的侧壁接触到转向限位凸台7时,转向停止。如图8所示,前车轮的转向角度为α,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角α为20
°
40.本实用新型的农用车前桥的设计利用了杠杆平衡原理:
41.杠杆原理是指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大小必须相等,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以农用车的后轮为支点,后轮以后的车身的长度为阻力臂的长度,车身后挂装的喷药架及其它挂装部件的重量为阻力,后轮至前轮之间的距离为动力臂的长度,后轮向前的车载部件的总重量为动力,阻力矩等于阻力臂乘以阻力,动力矩等于动力臂乘以动力,车身前后平衡时,阻力矩等于动力矩,当车身的总长度固定时,所述v型支撑座5的设计能够拉长前后轮之间的距离,即增加动力臂的长度,因此能够增加车身的动力矩,从而达到车身的平衡,提高运输的可靠性。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