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枕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2.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顾客对视觉感官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汽车内饰氛围灯作为表达汽车内饰风格的主要灯光语言,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通过在汽车内不同的部位安装内饰氛围灯呈现不同的灯光效果,为驾驶体验带来愉快放松的感觉。目前大多数的汽车内饰氛围灯都直接显露在车内,在这些情况中,内饰氛围灯发出的光容易在挡风玻璃上形成过亮的虚影,对驾驶员形成视觉干扰,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枕组件以及车辆,能够防止灯光在挡风玻璃上形成过亮的虚影而对驾驶员形成干扰。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枕组件,包括:
5.头枕,所述头枕的外轮廓面凹陷形成有视窗,所述视窗的内壁包括被照面;
6.发光装置,设置于所述头枕内部并处于所述视窗外,所述发光装置用于向所述被照面投射光线,所述被照面用于将所述光线漫反射至所述视窗外。
7.可选地,所述被照面的反射率为30%~50%。
8.可选地,所述视窗呈由内向外窗口渐宽的扩口状,所述视窗的内壁包括由所述视窗内部向所述外轮廓面弯曲延伸的曲壁,所述曲壁的表面构成所述被照面。
9.可选地,所述视窗为贯通所述头枕设置。
10.可选地,所述头枕包括:头枕本体;
11.视窗体,所述视窗体呈筒状,所述视窗体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并贯穿所述头枕本体,所述视窗体的内腔构成所述视窗,所述被照面形成于所述视窗体的内表面。
12.可选地,所述视窗体包括界定出所述视窗体一端的喇叭状的第一子视窗体,以及界定出所述视窗体另一端的喇叭状的第二子视窗体,所述第一子视窗体的较小端与所述第二子窗体的较小端对接,所述第一子视窗体和所述第二子视窗体中至少一者与所述头枕本体连接。
13.可选地,所述头枕本体包括支撑骨架和安装在所述支撑骨架上的安装环,所述第二子视窗体的一端插入所述安装环内并与所述安装环卡接,所述第二子视窗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视窗体的一端卡接。
14.可选地,所述头枕本体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支撑骨架上并覆盖所述安装环的头枕泡沫,及安装在所述头枕泡沫上的头枕内衬件。
15.可选地,所述发光装置安装在所述头枕本体上,所述视窗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发光装置相对应的透光部,所述透光部被配置成能够供所述发光装置所发出的光线穿过,以投射至所述被照面。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头枕组件。
17.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通过在头枕上设视窗,同时将发光装置设置在头枕内部,发光装置发射的光线会投射到视窗中的被照面上,然后经被照面漫反射出视窗外,在将该头枕组件应用于车辆上时,发光装置发射的光线不会直射挡风玻璃,而发光装置发射的光线在经过被照面漫反射后强度会发生衰减,从而不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虚影,避免对驾驶员造成视觉干扰。
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采用了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头枕组件,头枕组件上的发光装置发射的光线不会直射车辆的挡风玻璃,而发光装置发射的光线在经过被照面漫反射后强度会发生衰减,从而不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虚影,避免对驾驶员造成视觉干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的剖视图一;
20.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的爆炸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中头枕的爆炸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中头枕本体的爆炸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中支撑骨架和安装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中安装环与发光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的剖视图二。
27.附图标记:
28.100-头枕组件;
29.1-头枕;101-外轮廓面;101a-支撑面;101b-背面;102-视窗;103-被照面;
30.11-头枕本体;111-支撑骨架;1111-骨架本体;1112-支撑片;1113-焊接螺母;112-安装环;1121-安装环本体;1122-裙边;1123第一连接孔;1124-第二卡孔;1125-定位柱;1126-连接柱;113-头枕泡沫;114-头枕内衬件;115-第一螺钉;116-第二螺钉;
31.12-视窗体;121-第一子视窗体;1211-第一卡扣;122-第二子视窗体;1221-第二卡扣;1222-弹片;1222a-第一卡孔;123-透光部;
32.2-发光装置;21-支座;211-第一支耳;211a-定位孔;212-第二支耳;212a-第二连接孔;22-光导;23-面罩;24-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4.请参照图1至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的一个示例图。
35.第一方面,请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枕组件100,包括头枕1和发光装置2。头枕1可应于车辆上,用于供使用者枕靠,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支撑。头枕1具有外轮廓面101,头枕1的外轮廓面101凹陷形成有视窗102。这里视窗102指的是窗口化的可见区
域,其可以是内凹的沉槽,也可以是贯通的通孔。视窗102的内壁包括被照面103。这里被照面103指的是用于供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照射的面。发光装置2设置在头枕1的内部并处于视窗102的外部。发光装置2用于发射光线并向被照面103投射光线,被照面103用于进一步将光线漫反射至视窗102外。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100通过在头枕1上设视窗102,同时将发光装置2设置在头枕1的内部,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会投射到视窗102中的被照面103上,然后经被照面103漫反射出视窗102外,在将该头枕组件100应用于车辆上时,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不会直射挡风玻璃,而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在经过被照面103漫反射后强度会发生衰减,从而不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虚影,避免对驾驶员造成视觉干扰。
37.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枕组件100是通过利用头枕1内部的发光装置2向被照面103投射光线,被照面103再将光线反射出视窗102,从而打造出一种只见灯光不见灯的视觉效果,相比现有技术中氛围灯显露设置,氛围灯发射的光线直射进入人眼,本技术实施例中经过被照面103漫反射后的光线强度减弱,光线更加柔和,不会给用户带来炫光的感觉。
38.请参见图1和图2,外轮廓面101也即头枕1的外表面。外轮廓面101包括支撑面101a和背面101b,支撑面101a和背面101b分别为头枕1上相对的两侧表面。具体地,在用户使用头枕组件100时,支撑面101a为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支撑的面,背面101b为背离使用者头部的一侧表面。在一实施例中,视窗102为支撑面101a向内凹陷形成的沉槽,可以理解的,这时视窗102具有一个朝向前挡风玻璃的窗口。在另一实施例中,视窗102为背面101b向内凹陷形成的沉槽,可以理解的,这时视窗102具有一个朝向后挡风玻璃的窗口。在又一实施例中,视窗102为贯穿头枕1设置的通孔,即支撑面101a和背面101b同时向内凹陷形成的贯穿孔,这时视窗102具有两个分别朝向前挡风玻璃和后挡风玻璃的窗口。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头枕1的侧面上开设视窗102,并不限定是支撑面101a或背面101b。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照面103的反射率为30%~50%。在该范围内,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经被照面103反射后难以在挡风玻璃上产生过亮的虚影,同时还能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可选地,被照面103的反射率为30%、35%、40%、45%或50%。
4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2和图8,视窗102呈由内向外窗口渐宽的扩口状。视窗102的内壁包括由视窗102内部向外轮廓面101弯曲延伸的曲壁,曲壁的表面构成被照面103,可以理解地,被照面103为弧面。由于视窗102呈扩口状且被照面103为弧面,类似球体的外表面,在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向被照面103投射后,光线会被被照面向不同方向反射,从而使得反射至视窗102外的光线更加分散,避免同一方向上光线汇聚而造成光强增大,降低在挡风玻璃上产生虚影的风险。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2和图8,视窗102为贯通头枕1设置,即视窗102为通孔。通过将视窗102设为通孔,不仅位于头枕1一侧的用户可以通过视窗102看向另一侧,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被照面103同时向视窗102两端的窗口反射,从而使得位于头枕1两侧的用户都可以看到光线,在不需要增设发光装置2的情况下改善灯效。
4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2和图8,头枕1包括头枕本体11和视窗体12。视窗体12呈筒状,视窗体12设置于头枕本体11内并贯穿头枕本体11,视窗体12的内腔构成视窗102,被照面103形成于视窗体12的内表面。通过设置视窗体12,利用视窗体12对头枕本体11
的局部区域及发光装置3进行遮盖,提升装饰效果。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被照面103为用于漫反射光线的哑光面。哑光面指的是在表面设置有凹凸不平的微观结构的面。通过将被照面103设置为哑光面,利用哑光面上凹凸不平的微观结构对光进行漫反射。可选地,装饰窗2为电镀塑胶件,该电镀塑胶件包括塑料件和覆盖在塑料件表面的哑光电镀层,例如哑铬层。电镀塑胶件不仅具有金属质感的外表,利于提升视窗体12的装饰效果,同时成本也比较低、质量轻,而且哑光电镀层还具有防腐性能。
4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4和图8,视窗体12包括界定出视窗体12一端的第一子视窗体121,以及界定出视窗体12另一端的第二子视窗体122,第一子视窗体121和第二子视窗体122均呈喇叭状,且第一子视窗体121的较小端与第二子视窗体122的较小端对接,第一子视窗体121和第二子视窗体122中至少一者与头枕本体11连接。由于第一子视窗体121和第二子视窗体122均呈喇叭状,且第一子视窗体121的较小端与第二子视窗体122的较小端对接,可以预见二者组合形成的视窗体12为两端大中间细的沙漏形状,这样可以使得视窗体12内的被照面103呈现出坡度,在发光装置2发出的光照射在被照面103上时,经被照面103向视窗102反射的光线因为坡度的存在而在光程以及反射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反射出视窗体12的光变得比较发散。同时,由于视窗体12呈沙漏状,通过利用第一子视窗体121和第二子视窗体122对接组合,不仅在制造上难度降低,同时在装配上也更加简便,克服头枕本体11对视窗体12形状的制约。可选地,在将视窗体12与头枕本体11进行连接时,可以将第一子视窗体121,或者第二子视窗体122,甚至是第一子视窗体121和第二子视窗体122一起安装到头枕本体11上。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发光装置2安装在头枕本体11上,视窗体12上开设有与发光装置2相对应的透光部123,透光部123被配置成能够供发光装置2所发出的光线穿过,以投射至被照面103。可选地,透光部123可以是通光孔,或者是缝隙,再或者在视窗体12为塑料件时,透光部123还可以是侧壁减薄后形成的透光薄壁,在此不作限定。通过设置透光部123,设置在头枕1的内部且位于视窗体12外部的发光装置2发出的光可以经过透光部123进入视窗102内。
46.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部123为设置在视窗体12上的通光孔。通过设置通光孔透光,简单可靠,另外,可以通过设计通光孔的形状,可以控制光投射在被照面103上的形状,例如将通光孔设计为星形或者三角形,可以增加趣味性。可选地,通光孔的形状与发光装置2的出光面的形状一致,例如发光装置2的出光面为长条状,那么也可以将通光孔设计为条形孔。为了便于发光装置2发出的光直接透过通光孔,可选地,通光孔与发光装置2的出光面相对应,例如通光孔开设在出光面的正下方。这种情况下,通光孔在视窗体12上的位置与发光装置2的位置相关,例如在发光装置2对应第一子视窗体121时,通光孔开设在第一子视窗体121上,在发光装置2对应第二子视窗体122时,则通光孔开设在第二子视窗体122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光孔也可以不与出光面相对应,这种情况下会需要在发光装置2上增设一些导光件将发出的光导到通光孔上。
4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8,头枕本体11包括支撑骨架111和安装环112,安装环112安装在支撑骨架111上,第二子视窗体122的一端插入安装环112内并与安装环112卡接,同时,第二子视窗体122的一端与第一子视窗体121的一端卡接。即通过卡接的方式将
第二子视窗体122和第一子视窗体121组合在一起形成视窗体12,同时视窗体12与头枕本体11卡接。相比于其他方式,通过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不仅简单可靠,而且成本还低,在装配时,只需要进行对位卡接,操作简便。
4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和图6,头枕本体11包括支撑骨架111和安装在支撑骨架111一侧的安装环112。支撑骨架111起到对整个头枕1进行支撑和固定的作用,通过在支撑骨架111上安装环112,利用安装环112来与其他部件,例如发光装置2或者视窗体12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将这些部件固定在头枕本体11上。可选地,安装环112为跑道形。通常安装环112的形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与之连接的部件,例如视窗体12的形状产生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安装环112也可以设计为方形或者椭圆形,在此不作限定。
4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6,支撑骨架111与安装环112螺纹连接。可选地,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螺纹连接。具体地,支撑骨架111包括骨架本体1111、间隔设置在骨架本体1111上的两个支撑片1112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撑片1112上的多个焊接螺母1113。同时,安装环112包括安装环本体1121和裙边1122,裙边1122向远离安装环本体1121中心的方向延伸,并环绕安装环本体1121的外表面。裙边1122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123,同样地,多个第一连接孔1123环绕安装环本体1121间隔布置。第一连接孔1123用于通过紧固件与焊接螺母1113进行连接,例如通过第一螺钉115进行螺纹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紧固件也可以是螺栓。
5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在第一子视窗体121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卡扣1211,第二子视窗体122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卡扣1221和弹片1222,弹片1222上开设有第一卡孔1222a,第二子视窗体122的一端插装在安装环112内,安装环112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卡孔1124,第二卡扣1221与第二卡孔1124卡接,第一子视窗体121与第二子视窗体122对接且第一卡扣1211与第一卡孔1222a卡接。在安装时视窗体12时,先将第二子视窗体122插入安装环112,通过第二卡扣1221与第二卡孔1124卡接,从而对第二子视窗体122进行安装定位,然后再将第二子视窗体122与第一子视窗体121进行对接,使得第一卡扣1211抵压弹片1222进而与弹片1222上的第一卡孔1222a卡接,从而通过利用第一子视窗体121、第二子视窗体122及安装环112三者彼此之间进行连接限位,从而实现视窗体12与枕头本体11的连接固定。
5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7,发光装置2包括支座21、光导22、面罩23和光源24。具体地,支座21上形成有容纳槽,光导22设置在容纳槽内,面罩23安装在支座21上并罩设在光导22上,具体为面罩23罩设在容纳槽的开口上,从而将光导22限制在容纳槽内。可选地,支座21与面罩23卡接。面罩23作为发光装置2的出光面,为了保证发光装置2能向透光部123投射光线,面罩23采用透光的材料制备而成,更具体为采用易于散光的材料制备。此外,光源24也设置在支座21上,具体为设置在支座21的端部上,光源24用于向光导22耦入光线。光源24包括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在发光装置2工作时,光源24被点亮,光源24发出的光耦入到光导22中,光在光导22经过多次折射和反射后透过面罩23并向视窗体12传播。可选地,支座21为长条状,对应地,面罩23也为长条状,支座21上形成的容纳槽也呈长条状,则容纳在容纳槽中的光导也比较长,这样,经发光装置2发出的光便形成为一条光带。
5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发光装置2安装在安装环112上。具体地,支座21的背面上设有第一支耳211和第二支耳212,这里支座21的背面指的是支座21上背离面罩23的一
侧表面,第一支耳211上开设有定位孔211a,第二支耳212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212a。同时安装环112上设置有定位柱1125和连接柱1126,定位柱1125用于与定位孔211a配合实现预定位,连接柱1126用于通过连接件与第二连接孔212a进行连接。可选地,连接柱1126上开设有螺纹孔,连接柱1126用于通过连接件例如通过第二螺钉116与第二支耳212进行连接。
5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5,头枕本体11还包括头枕泡沫113,头枕泡沫113套设在支撑骨架111上并覆盖安装环112。通过设置头枕泡沫113对支撑骨架111和安装环112进行包裹覆盖,提升美观度,同时头枕泡沫113还可以对安装在头枕本体11内的发光装置2进行遮挡,避免发光装置2发出的光向四周直射。
5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5,头枕本体11还包括头枕内衬件114,头枕内衬件114安装在头枕泡沫113上。头枕内衬件114可以对用户的头部进行支撑。
5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设置在座椅本体上的如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头枕组件100。
5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包含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头枕组件100,在将该座椅应用于车辆上时,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不会直射挡风玻璃,而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在经过被照面103漫反射后强度会发生衰减,从而不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虚影,避免对驾驶员造成视觉干扰。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枕组件100通过支撑骨架111可拆卸安装在座椅本体上。这样,用户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在座椅本体上安装不同的头枕组件100。可选地,头枕组件100通过支撑骨架111插接在座椅本体上。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枕组件100通过支撑骨架111活动安装在座椅本体上。通常人的身高不同,通过调节头枕组件100安装在座椅本体上的高度以适应不同人的头部,从而可以更好地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支撑,提升舒适度。可选地,头枕组件100通过支撑骨架111可滑动插接在座椅本体上。
59.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头枕组件100或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座椅。
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含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头枕组件100,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不会直射挡风玻璃,而发光装置2发射的光线在经过被照面103漫反射后强度会发生衰减,从而不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虚影,避免对驾驶员造成视觉干扰。
61.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