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96274发布日期:2023-03-31 16:0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要点,汽车座椅处必须配置安全带,汽车安全带是发生交通事故时保护驾驶员人身安全的生命带。现有最为广泛使用的三点式安全带的结构,安全带总成安装在b柱,其肩带导向环固定在汽车b柱的上方,卷收器固定在汽车b柱的下方,通过锁扣与锁舌的插接结构系紧安全带。部分乘员因为系安全带麻烦或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而有意或无意的忘记系安全带,这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现有技术中,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2111324409.5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安全带、车辆及控制方法,虽然公开了一种利用牵引装置带体乘员进行安全带的系解动作,能够减轻劳动量。但是,围绕座椅正面设置的移动路径布设复杂,且在车门铰轴处,移动路径容易因车门多次开闭而损坏。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运动轨道设计合理的自动安全带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带、运动轨道、驱动器以及座椅压力传感器;
7.所述安全带包括带体和设置于所述带体两端的第一固定支点和第二固定支点,所述运动轨道沿侧围柱板延伸至侧围顶板,所述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支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沿所述运动轨道运动,以使所述带体在待机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待机状态,所述带体远离座椅以形成上下车空间,在所述待机状态,所述带体向座椅收紧以约束乘员;
8.所述座椅压力传感器用于感应座椅的受压状态。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运动轨道延伸至所述侧围顶板的前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运动轨道包括设于所述侧围顶板前端的第一位置、设于所述侧围柱板上端的第二位置、设于所述侧围柱板下端的第三位置,在所述待机状态,所述第一固定支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固定支点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固定支点位于所述第三位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全带装置还包括锁扣组件,所述锁扣组件包括设于座椅远离侧围一侧的插槽件,以及设于所述带体的插扣件。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全带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
器能够接收停车信号,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器带动所述第一固定支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到达所述待机状态,所述控制器还能够接收所述座椅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器带动所述第一固定支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到达所述工作状态。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全带装置还包括车门开关感应器,所述控制器还能够接收所述车门开关感应器的开关信号。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控制器还包括设置于座椅一侧的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器的开闭。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驱动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支点运动的第一电机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固定支点运动的第二电机。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固定支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二者之一设置有安全带收卷器。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8.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在传统安全带基础上,增加了侧围柱板延伸至侧围顶板的运动轨道,使得安全带的带体两端的第一固定支点和第二固定支点能够沿运动轨道移动,自动完成安全带的收紧和打开状态。在待机状态,利用驱动器将带体的两端驱动到不妨碍乘员上下车的位置,使得带体和座椅之间形成上下车空间;当座椅压力传感器感应到乘员坐在座椅上的压力时,利用驱动器将带体两端到达工作状态,收紧于座椅前侧,起到约束乘员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安全带装置,乘员不需要系解安全带,减轻了乘员的劳动,也消除了乘员不系安全带的安全隐患,且运动轨道沿侧围设置,布设简便稳固。
19.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运动轨道延伸至侧围顶板的前端,使得第一固定支点和第二固定支点有更大的运动空间,保证在待机状态,带体和座椅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不会妨碍乘员上下车。进一步地,在待机状态,第一固定支点和第二固定支点分别位于侧围顶板的前端,在工作状态,第一固定支点位于侧围柱板的上端,第二固定支点位于侧围柱板的下端。
20.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安全带装置包括控制器接收乘员上车以及需要下车的信号,进而向驱动器发出运动指令。进一步地,安全带装置还包括车门开关传感器,控制器接收到的开门信号后,去判断第一固定支点和第二固定支点是否位于待机状态,若不在,则可控制驱动器驱动第一固定支点和第二固定支点恢复到待机状态。
附图说明
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体在待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体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其中,
25.1-安全带;11-带体;12-第一固定支点;13-第二固定支点;
26.2-运动轨道;21-第一位置;22-第二位置;23-第三位置;
27.3-驱动器;31-第一电机;32-第二电机;
28.4-座椅压力传感器;
29.5-侧围;51-侧围柱板;52-侧围顶板;
30.6-锁扣组件;61-插槽件;62-插扣件;
31.7-安全带收卷器。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如图1-图2所示,四栋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带1、运动轨道2、驱动器3以及座椅压力传感器4。安全带1的结构可参考传统的三点式安全带1,安全带1包括带体11和设置于带体11两端的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运动轨道2沿侧围柱板51延伸至侧围顶板52。运动轨道2包括但不限于为轨道、滑槽等结构,驱动器3可以为安装在轨道、滑槽等结构上的驱动电机等能沿着移动路径的动力装置。
38.驱动器3能够驱动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沿运动轨道2运动,以使带体11在待机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在待机状态,带体11远离座椅以形成上下车空间,在待机状态,带体11向座椅收紧以约束乘员。座椅压力传感器4用于感应座椅的受压状态。座椅压力传感器4至少设置于坐垫内,当然,也可以同时安装于椅背上。在乘员调整好坐姿后,在坐垫和椅背同时受力时,驱动器才开始工作。
3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自动安全带装置,在传统安全带基础上,增加了侧围
柱板51延伸至侧围顶板52的运动轨道2,使得安全带1的带体11两端的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能够沿运动轨道2移动,自动完成安全带1的收紧和打开状态。在待机状态,利用驱动器3将带体11的两端驱动到不妨碍乘员上下车的位置,使得带体11和座椅之间形成上下车空间;当座椅压力传感器4感应到乘员坐在座椅上的压力时,利用驱动器3将带体11两端到达工作状态,收紧于座椅前侧,起到约束乘员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安全带1装置,乘员不需要系解安全带1,减轻了乘员的劳动,也消除了乘员不系安全带1的安全隐患,且运动轨道2沿侧围5设置,布设简便稳固。
4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运动轨道2延伸至侧围顶板52的前端。使得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有更大的运动空间,保证在待机状态,带体11和座椅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不会妨碍乘员上下车。
41.具体地,在运动轨道2包括设于侧围顶板52前端的第一位置21、设于侧围柱板51上端的第二位置22,设于侧围柱板51下端的第三位置23,在待机状态,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分别位于第一位置21,在工作状态,第一固定支点12位于第二位置22,第二固定支点13位于第三位置23。
42.安全带1装置还包括锁扣组件6,锁扣组件6包括设于座椅远离侧围5一侧的插槽件61,以及设于带体11的插扣件62,在驱动器3或者运动轨道2出故障时,还可以通过人工打开安全带1。
4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安全带1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未在图中示出),控制器集成于整车的控制器内,也可单独设置。控制器能够接收停车信号,以用于控制驱动器3带动第一固定支点12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13到达待机状态。停车信号可以为熄火信号或者拉手刹信号。控制器还能够接收座椅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信号,以用于控制驱动器3带动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到达工作状态。
44.进一步地,安全带1装置还包括车门开关感应器,控制器还能够接收车门开关感应器的开关信号。控制器接收到的开门信号后,去判断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是否位于待机状态,若不在,则可控制驱动器3驱动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恢复到待机状态。同时,还可和座椅压力传感器4共同作用判断是否有乘员上车,避免将重物置于座椅,引起驱动器3工作的情况。
45.进一步地,控制器还包括设置于座椅一侧的开关按钮,开关按钮用于控制驱动器3的开闭。
4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驱动器3包括用于驱动第一固定支点12运动的第一电机31和用于驱动第二固定支点13运动的第二电机32。
4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固定支点12和第二固定支点13二者之一设置有安全带收卷器7。
48.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自动安全带1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49.乘员上车前,带体11第一固定点和第二固定点处于第一位置21处,插扣件62锁紧于插槽件61中,带体11和座椅之间具有供乘员上下车的空间。
50.乘员上车后,车门感应件向控制器发出车门打开的信号,控制器判断第一固定点和第二固定点是否在第一位置21处,若是,等待下一步指令,乘员落座后,座椅压力传感器4向控制器发出压力信号,控制器发出指令则控制驱动器3带动第一固定支点12和所述第二
固定支点13到达工作状态;若否,向驱动器3发出指令控制驱动器3带动第一固定支点12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13到达待机状态。
51.乘员下车时,控制器接收到车辆熄火信号或者拉手刹信号后,向驱动器3发出指令控制驱动器3带动第一固定支点12和所述第二固定支点13到达待机状态。
52.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53.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