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环境温度调控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汽车使用的体验感,作为调节舱内空气质量的核心部件,空调系统也逐渐向着智能化、多温区、精确调控发展。
2、当前空调系统以对乘员舱内温度调控为目标,虽可实现汽车不同空间区域的调控,但是,该调控方案更多情况下并不能反映乘客冷热感受,进而导致乘客乘坐时局部部位的热感受不好,如在夏季,乘客与座椅接触的臀部,背部等区域并不感到凉爽。此种情况尤其在驾驶员长时间驾驶过程中,臀部,背部的不舒适感会明显加深,进而导致人体整体不舒适。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环境温度调控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本技术旨在解决因当前的空调系统并不能反映乘客乘坐的冷热感受,导致乘客乘坐时局部部位不舒适的问题。
2、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环境温度调控方法,所述车辆的座椅上设置有座椅温控装置,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用于对座椅处进行加热和制冷,所述方法包括:
3、获取车舱内与体感舒适度有关的环境参数;
4、将所述环境参数传输至神经网络模块,所述神经网络模块用于预测所述车舱内的乘客感知的温湿度信息;
5、基于所述温湿度信息,确定所述乘客的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局部热舒适性参数;
6、基于所述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或所述局部热舒适性参数,对车辆上的元件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使所述车舱内整体温度和局部温度处于预设状态;
7、其中,所述车辆上的元件包括车载空调和/或座椅温控装置。
8、3、可选地,基于将所述环境参数传输至神经网络模块,所述神经网络模块用于预测所述车舱内的乘客感知的温湿度信息,包括:
9、将所述环境参数输入所述神经网络模块的输入层,经过所述神经网络模块的隐藏层的计算,从所述神经网络模块的输出层输出所述温湿度信息;
10、其中,所述温湿度信息包括乘员周围的风温、乘员周围的风速、乘员周围的空气湿度和乘员周围的平均辐射温度。
11、可选地,基于所述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或所述局部热舒适性参数,对车辆上的元件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使所述车舱内整体温度和局部温度处于预设状态,包括:
12、基于所述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或所述局部热舒适性参数,确定调控模式;
13、在所述调控模式为整体调控的情况下,对所述车载空调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调控所述车舱内的整体温度,使整体温度处于预设状态;
14、在所述调控模式为局部调控的情况下,对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调控单个所述座椅面向所述乘客的局部温度,使局部温度处于预设状态;
15、其中,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运行参数,用于控制椅背的出风口温度和椅垫的出风口温度。
16、可选地,在所述调控模式为整体调控的情况下,对所述车载空调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调控所述车舱内的整体温度,使整体温度处于预设状态,包括:
17、根据所述整体热舒适性参数确定整体舒适指数,在所述整体舒适指数大于第一目标数值时,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增强制冷或减弱制热;
18、在所述整体舒适指数小于所述第一目标数值时,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增强制热或减弱制冷。
19、可选地,在所述调控模式为局部调控的情况下,对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调控单个所述座椅面向所述乘客的局部温度,使局部温度处于预设状态,包括:
20、根据所述整体热舒适性参数确定局部舒适指数,在所述局部舒适指数大于第二目标数值时,控制所述座椅温控装置在所述局部热舒适性参数所对应的所述座椅的局部位置增强制冷或减弱制热;
21、在所述局部舒适指数小于第二目标数值时,控制所述座椅温控装置在所述局部热舒适性参数所对应的所述座椅的局部位置增强制热或减弱制冷。
22、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对所述车辆上的元件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3、确定所述车载空调和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功率,以及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功率;
24、在所述车载空调和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功率之和大于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功率时,调度车辆的蓄电池中的电能为所述元件供电;
25、在所述车载空调和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功率之和小于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功率时,将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多余出的电能存储至所述蓄电池中。
26、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环境温度调控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27、环境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舱内与体感舒适度有关的环境参数;
28、神经网络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环境参数传输至神经网络模块,所述神经网络模块用于预测所述车舱内的乘客感知的温湿度信息;
29、舒适度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温湿度信息,确定所述乘客的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局部热舒适性参数;
30、参数调整模块,基于所述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或所述局部热舒适性参数,对车辆上的元件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使所述乘客处于预设状态;其中,所述车辆上的元件包括车载空调和/或座椅温控装置。
31、本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环境温度调控系统,包括安装于车舱内的多种传感器、车载空调、温度调控装置,以及与所述温度调控装置连接的座椅温控装置;其中:
32、所述多种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车舱内的环境参数;
33、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用于对座椅的多个位置进行加热和制冷;其中,多个位置包括所述座椅的椅背(1)和椅垫(2);
34、所述温度调控装置,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环境温度调控方法。
35、可选地,所述座椅温控装置包括:
36、多个温控模块,所述多个温控模块均匀分布于所述座椅的椅背和椅垫上,以用于对所述椅背和所述椅垫进行加热和制冷。
37、可选地,所述座椅温控装置与车辆的ecu连接;所述系统还包括:
38、太阳能发电装置,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与所述ecu连接;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设于车辆的车顶,其中,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用于为所述车载空调和/或座椅温控装置供电;
39、所述车辆的ecu,用于确定所述车载空调和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功率,以及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功率,并在所述车载空调和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功率之和大于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功率时,调度车辆的蓄电池为所述元件供电,以及在所述车载空调和所述座椅温控装置的功率之和小于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功率时,将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多余出的电能存储至所述蓄电池中。
40、本技术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用于执行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者包括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环境温度调控装置,或包括本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辆环境温度调控系统。
41、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座椅温控装置可针对性的对乘客与座椅接触的部位进行加热或制冷,本方法先获取车舱内与体感舒适度有关的环境参数,并将环境参数传输至神经网络模块,神经网络模块基于学习工况,通过模型训练可对车舱内乘客的周围环境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基于环境参数预测乘客周围的温湿度信息,在得到温湿度信息后,再计算得到乘客在车舱内的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局部热舒适性参数。整体热舒适性参数指在车舱的整体环境下,温湿度等指标是否达到人体较为舒适的温度,局部热舒适性参数指在人体局部的位置,温湿度等指标是否达到了人体较为舒适的温度。最后基于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局部热舒适性参数对车辆上的元件的运行参数进行调节,以使所述车舱内整体温度和局部温度处于预设状态。
42、同时参考整体热舒适性参数和局部热舒适性参数,可更加全面的对乘员在车舱内的舒适程度进行调控,以使座椅温控装置可以在局部舒适性参数表征车辆的局部温度未达到乘客的舒适性温度的情况下,对座椅进行制冷或加热,解决了当前的空调系统无法根据乘客的整体和局部的冷热感受,进行针对性的温度调节,而导致的乘客乘坐舒适度不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