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34202发布日期:2024-09-30 12:55阅读:14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及车辆,尤其涉及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车辆用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已知有如下技术:在具有从下方支承乘员的主部、和从该主部的左右两端侧向上方突出而从侧方支承乘员的侧部的座垫衬垫中,使侧部的硬度比主部硬而提高乘员的支撑性。

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硬度比侧支撑部4(侧部)高的发泡成型体20(嵌入件)埋入侧支撑部4的内部的技术。根据该技术,能够使侧支撑部4的芯变硬,因此能够提高侧支撑部4对乘员的支撑性。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7285号公报(例如段落0035、0045、图3)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2、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技术中,如果从乘员对侧支撑部4(侧部)施加的载荷较大,则包含发泡成型体20的侧支撑部4也以向左右方向外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因此,存在无法充分提高侧支撑部4对乘员的支撑性的问题。

3、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车辆用座椅及车辆。

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5、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及车辆具备:座垫框架,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框架;以及座垫衬垫,其支承于该座垫框架,所述座垫衬垫具备:主部,其构成所述座垫衬垫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位,从下方支承乘员;侧部,其在该主部的左右两侧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比所述主部向上方突出而从侧方支承所述乘员;以及嵌入件,其设置于该侧部的内部,硬度比所述侧部的硬度高,所述嵌入件具备:第一腿部,其向所述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以及第二腿部,其向所述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所述支承框架由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从左右夹着。

6、发明效果

7、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和第十六方案的车辆,嵌入件具备:第一腿部,其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以及第二腿部,其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支承框架被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从左右夹着,因此,即使在从乘员施加于侧部的载荷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来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嵌入件的旋转)。因此,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8、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在左右方向观察时,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形成于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来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9、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配置于侧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因此能够将第一腿部、第二腿部配置于来自乘员的载荷容易作用的区域。由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来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所以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10、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第二腿部比第一腿部向前方侧延伸,因此在乘员从乘降口乘车的情况等下,即使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载荷作用于侧部(嵌入件),也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形成的第二腿部来分散承受该载荷。因此,具有能够抑制第二腿部的损伤的效果。

11、根据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嵌入件具备第三腿部,该第三腿部形成于比第二腿部靠前方侧的位置且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比第二腿部靠前方侧的区域虽然从乘员作用的载荷较小,但由于第三腿部比第一腿部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所以第三腿部容易被来自乘员的载荷向支承框架侧推压。由此,能够有效地产生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所以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12、根据第六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嵌入件具备在基于模具的座垫衬垫的成型时供模具的突起插入的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通过第一插入孔、第二插入孔与突起的嵌合,能够限制嵌入件相对于模具的旋转,因此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容易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例如,乘员的载荷容易作用的区域)。由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来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所以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13、根据第七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六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在左右方向观察时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形成于重叠的位置,第一插入孔形成于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之间。由此,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嵌入件的尺寸产生误差的情况下,在该方向上的第一腿部、第二腿部与第一插入孔、第二插入孔的相对位置也难以产生误差。

14、由此,在将模具的突起插入到第一插入孔、第二插入孔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容易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来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所以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15、根据第八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七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地形成,第一插入孔构成为,在插入有突起的情况下,能够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上限制嵌入件相对于突起的相对位移。由此,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容易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来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16、另外,第二插入孔在插入有突起的情况下,与突起之间形成有前后方向的游隙,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嵌入件的尺寸(第一插入孔、第二插入孔的间隔)产生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模具的突起插入第二插入孔。

17、根据第九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八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第二插入孔构成为,在插入有突起的情况下,能够在左右方向上限制嵌入件相对于突起的相对位移。由此,在左右方向上,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容易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二腿部的啮合来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18、根据第十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九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嵌入件具备第三腿部,该第三腿部形成于比第二腿部更靠前方侧的位置且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第二插入孔形成于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三腿部排列的位置,因此在将模具的突起插入到第二插入孔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第三腿部容易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由此,第三腿部容易被来自乘员的载荷向支承框架侧推压,因此能够通过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三腿部的啮合来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19、根据第十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第二腿部仅形成于与车辆的乘降口相邻的侧部的嵌入件,不形成于与该侧部相反一侧(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部的嵌入件,因此具有能够抑制对设置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车辆部件的配置产生制约这样的效果。

20、根据第十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在嵌入件的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侧面,形成有从其上端侧到下端侧朝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内侧下降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是朝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外侧凹陷的弯曲形状,因此容易通过该弯曲形状的倾斜面来支承乘员的大腿部。因此,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21、根据第十三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十二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嵌入件具备第三腿部,该第三腿部形成于比第一腿部更靠前方侧的位置且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倾斜面从形成有第一腿部的区域到形成有第三腿部的区域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支承框架与第一腿部~第三腿部容易因来自乘员的载荷而啮合。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这样的效果。

22、根据第十四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第二腿部比第一腿部向前方侧延伸,嵌入件具备第三腿部,该第三腿部形成于比第二腿部靠前方侧的位置且向支承框架的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由此,第一腿部~第三腿部在前后错开的位置与支承框架啮合,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限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变形这样的效果。

23、根据第十五方案的车辆用座椅,除了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侧部的硬度比主部的硬度高,而且嵌入件的硬度比该侧部的硬度高,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变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侧部对乘员的支撑性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