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车辆热管理,具体地涉及一种热管理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为乘客提供适宜的乘车环境,以及为汽车的各部件提供适合的工作温度。但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汽车能源,特别是对于高温环境下的纯电动汽车来说,制冷需求就会占用大量的能源,影响汽车的续航里程。尤其是现有的整车热管理系统,乘员舱与电池制冷工况单一,系统功耗高,导致电池馈电严重,整车续航里程短。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热管理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乘员舱与电池制冷工况单一,系统功耗高,导致电池馈电严重,整车续航里程短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控制方法,包括:
3、确定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所述目标制冷模式包括双制冷模式、乘员舱制冷模式、乘员舱制冷制热和电池制冷模式、乘员舱制冷制热模式、电池制冷模式、电驱散热模式、电池超级快充模式和化霜模式中的其中一种;
4、根据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确定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
5、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包括压缩机、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后空调电子膨胀阀、电池加热水泵、电驱水泵、冷却风扇、前空调温度风门和主动进气格栅。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双制冷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7、确定前空调的目标蒸发温度对应的第一压缩机转速和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应的第二压缩机转速,将所述第一压缩机转速和所述第二压缩机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压缩机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目标转速对所述压缩机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8、确定所述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应的第一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和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将所述第一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和所述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的目标开度对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9、确定所述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和前空调的目标出风温度对应的第二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将所述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和所述第二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的目标开度对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1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11、根据所述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所述电池加热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12、确定目标电驱温度对应的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二电驱水泵转速,将所述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所述第二电驱水泵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对所述电驱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13、确定所述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冷却风扇目标风压对应的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将所述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冷却风扇的目标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目标风门开度对所述冷却风扇进行风门开度调节控制;
14、将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
15、确定换热温差档位对应的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车速对应的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将所述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所述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乘员舱制冷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17、确定前空调的目标蒸发温度对应的第一压缩机转速,根据所述第一压缩机转速对所述压缩机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18、将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关闭;
19、确定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2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21、根据电池的极限温度对所述电池加热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22、确定目标电驱温度对应的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二电驱水泵转速,将所述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所述第二电驱水泵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对所述电驱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23、确定所述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冷却风扇目标风压对应的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将所述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冷却风扇的目标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目标风门开度对所述冷却风扇进行风门开度调节控制;
24、将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
25、确定换热温差档位对应的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车速对应的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将所述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所述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乘员舱制冷制热和电池制冷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27、确定前空调的目标蒸发温度对应的第一压缩机转速和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应的第二压缩机转速,将所述第一压缩机转速和所述第二压缩机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压缩机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目标转速对所述压缩机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28、确定所述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应的第一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根据所述第一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29、确定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3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31、根据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所述电池加热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32、确定目标电驱温度对应的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二电驱水泵转速,将所述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所述第二电驱水泵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对所述电驱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33、确定所述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冷却风扇目标风压对应的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将所述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冷却风扇的目标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目标风门开度对所述冷却风扇进行风门开度调节控制;
34、确定前空调的目标出风温度对应的第一前空调温度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前空调温度风门开度对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35、确定换热温差档位对应的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车速对应的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将所述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所述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乘员舱制冷制热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37、确定前空调的目标蒸发温度对应的第一压缩机转速,根据所述第一压缩机转速对所述压缩机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38、将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关闭;
39、确定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4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41、根据电池的极限温度对所述电池加热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42、确定目标电驱温度对应的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二电驱水泵转速,将所述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所述第二电驱水泵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对所述电驱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43、确定所述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冷却风扇目标风压对应的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将所述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冷却风扇的目标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目标风门开度对所述冷却风扇进行风门开度调节控制;
44、确定前空调的目标出风温度对应的第一前空调温度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前空调温度风门开度对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45、确定换热温差档位对应的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车速对应的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将所述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所述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4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电池制冷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47、确定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应的第二压缩机转速,根据所述第二压缩机转速对所述压缩机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48、确定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根据所述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49、将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5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51、根据所述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所述电池加热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52、确定目标电驱温度对应的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二电驱水泵转速,将所述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所述第二电驱水泵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对所述电驱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53、确定所述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冷却风扇目标风压对应的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将所述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冷却风扇的目标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目标风门开度对所述冷却风扇进行风门开度调节控制;
54、将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
55、确定换热温差档位对应的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车速对应的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将所述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所述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5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电驱散热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57、将所述压缩机关闭;
58、将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关闭;
59、将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6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61、根据电池的极限温度对所述电池加热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62、确定目标电驱温度对应的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二电驱水泵转速,将所述第一电驱水泵转速和所述第二电驱水泵转速中的最大转速作为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根据所述电驱水泵的目标转速对所述电驱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63、确定所述目标电机入水温度对应的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冷却风扇目标风压对应的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将所述第一冷却风扇风门开度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风门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冷却风扇的目标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目标风门开度对所述冷却风扇进行风门开度调节控制;
64、将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
65、确定换热温差档位对应的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车速对应的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将所述第一主动进行格栅开度和所述第二主动进行格栅开度中的最大开度作为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根据所述主动进行格栅的目标开度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6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电池超级快充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67、确定目标电池入口温度对应的第二压缩机转速,根据所述第二压缩机转速对所述压缩机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68、确定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根据所述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69、将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7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71、将所述电池加热水泵的转速调节为最大转速;
72、将所述电驱水泵的转速调节为最大转速;
73、将所述冷却风扇的风门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
74、将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
75、将所述主动进气格栅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
7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为化霜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包括:
77、确定所述压缩机目标出口压力对应的第三压缩机转速,根据所述第三压缩机转速对所述压缩机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78、确定目标过冷度对应的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根据所述第二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开度对所述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79、将所述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80、将所述后空调电子膨胀阀关闭;
81、根据目标电池温度对所述电池加热水泵进行转速调节控制;
82、将所述电驱水泵的转速调节为最小流量对应的转速;
83、将所述冷却风扇关闭;
84、确定前空调的目标出风温度对应的第一前空调温度风门开度,根据所述第一前空调温度风门开度对所述前空调温度风门进行开度调节控制;
85、将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关闭。
8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控制装置,包括:
87、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所述目标制冷模式包括双制冷模式、乘员舱制冷模式、乘员舱制冷制热和电池制冷模式、乘员舱制冷制热模式、电池制冷模式、电驱散热模式、电池超级快充模式和化霜模式中的其中一种;
88、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的目标制冷模式,确定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
89、调节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目标控制策略对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设备进行调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包括压缩机、电池冷却电子膨胀阀、前空调电子膨胀阀、后空调电子膨胀阀、电池加热水泵、电驱水泵、冷却风扇、前空调温度风门和主动进气格栅。
90、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91、处理器;
92、存储器;
93、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4、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根据实际制冷需求,将制冷模式分解为8种目标制冷模式,并对8种目标制冷模式分别进行优化控制,降低了整车制冷功耗,提高了整车续航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