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空调出风,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调节辅助空调风口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将处理后的气体,输送到乘客舱内,实现通风、制冷、加热等功能。汽车的前排吹面风道和出风口,一般布置在仪表板上,通常包括朝向驾驶位的主驾侧吹面风口、朝向副驾驶位的副驾侧吹面风口,以及位于仪表板中部,分别朝向主、副驾驶位的中央吹面风口。
2、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提高,为了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大多数车辆在仪表台中央偏上侧位置配备了大尺寸触控显示屏,该显示屏占用了传统中央风口的布置空间,中央风口只能布置到显示屏下方的较低位置。这往往导致夏天时,前排中上部区域温度偏高于其他区域、乘客舱内前排区域温度场分布不均,降低了乘客舒适性。
3、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10011575u)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系统,在仪表板中央顶部区域布置辅助风口,将制冷后的空气,从上向车后方吹,以此改善乘客舱前排区域温度场分布均匀性,提升乘客舒适性。
4、但是该补偿风口未设置风量调节结构,当空调风量加大时,通过补偿风口的风量会急剧提升、且使得风速加大,直接吹到乘客,进而导致部分乘客过冷而不适,而在前排风口关闭其中1个或2个时,这种不适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自适应调节辅助空调风口及车辆,用来解决现有空调风口结构缺陷导致的空调风速调节到高挡位、吹面风口关闭1个或2个时,穿过补偿风口的风速过大,而使得乘客不适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自适应调节辅助空调风口,包括:
4、吹面风管总成,所述吹面风管总成上开设有空调进风口、吹面通风口和辅助分风口;
5、辅助空调出风口总成,所述辅助空调出风口总成包括辅助风道本体,所述辅助风道本体固定设置在吹面风管总成上,所述辅助风道本体包括辅助风道进风口,所述辅助风道进风口与辅助分风口连通;
6、自适应调节叶片,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转动安装于辅助风道进风口内;
7、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在辅助风道进风口中气流的作用下对辅助风道进风口进行不同程度的封堵,所述辅助风道进风口中的气流流速越快,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对辅助风道进风口的封堵程度越大。
8、进一步限定,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包括迎风面;
9、当所述辅助风道进风口处于无气体流动状态时,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的夹角呈锐角;
10、所述辅助风道进风口内的气体流动速度越大,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的夹角越接近直角。
11、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对自适应调节叶片和辅助风道进风口之间的角度限定,达到自适应调节叶片在不同风速下,对辅助风道进风口不同程度的封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较强。
12、进一步限定,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上部的厚度尺寸小于下部的厚度尺寸。
13、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自适应调节叶片上薄下厚的构造,加大自适应调节叶片质心与旋转中心的距离,从而加大了自适应调节叶片重力相对于旋转中心的力臂长度,使得相同质量下的自适应调节叶片,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提供的扭矩加大,进而可以减小自适应调节叶片与辅助风道进风口之间的摩擦力对自适应调节叶片转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自适应调节叶片自适应调节的稳定性。
14、进一步限定,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的上端和/或下端设有锯齿结构。
15、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锯齿结构的设置,对经过自适应调节叶片上端和/或下端的气流进行扰流,避免产生啸叫现象,实用性较强。
16、进一步限定,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与辅助风道进风口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在辅助风道进风口处于无气体流动状态时,对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形成支撑,使得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的夹角呈锐角。
17、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限位结构,在自适应调节叶片的初始位置,对自适应调节叶片进行支撑,使得当辅助风道进风口为竖直状态设置时,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不至于处于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相平行的状态,即存在一定的初始夹角,进而能在气流吹动下,产生一定的向上升力,实用性较强。
18、进一步限定,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上部于迎风面一侧设有配重块,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在配重块的作用下,在所述辅助风道进风口处于无气体流动状态时,所述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的夹角呈锐角。
19、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配重块,使得当辅助风道进风口为竖直状态设置、且辅助风道进风口内部处于无气体流动状态时,利用配重块作用于自适应调节叶片一侧的方式,使得自适应调节叶片产生倾斜,进而使得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呈锐角,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
20、进一步限定,所述限位结构还可对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相对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最大偏转角度进行限制。
21、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限位结构对自适应调节叶片的最大偏转角度进行限定,进而避免自适应调节叶片在辅助风道进风口内的气体流动速度过大时,被吹动至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呈钝角,无法有效起到对气体的阻碍效果的问题,实用性较强。
22、进一步限定,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旋转限位块和限位槽;
23、所述限位块固定安装在自适应调节叶片上;
24、所述限位槽开设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内壁,所述限位槽包括左右两个限位面;
25、所述限位块位于限位槽内。
26、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限位块与限位槽的两个限位面的相互配合,在自适应调节叶片的初始位置,对自适应调节叶片进行支撑的同时,完成对自适应调节叶片的最大偏转角度的限定,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
27、进一步限定,所述辅助风道进风口从上到下倾斜设置。
28、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辅助风道进风口的倾斜设置,可使得自适应调节叶片在辅助风道进风口处于无气体流动状态时,即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得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迎风面与辅助风道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的夹角呈锐角,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用性较强。
29、进一步限定,所述辅助空调出风口总成还包括辅助风道上盖板,所述吹面风管总成与辅助风道上盖板之间形成补偿风道,所述补偿风道与辅助风道进风口连通,所述补偿风道的自由端形成倾斜向上的辅助出风口。
30、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辅助风道上盖板在辅助风道进风口上方形成阻挡,从而对辅助风道进风口内吹出的风进行方向的改变,进而使得辅助风道进风口内的风能倾斜向上吹出,实用性较强。
31、进一步限定,所述补偿风道的截面尺寸从辅助风道进风口向辅助出风口逐渐增大。
32、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补偿风道的截面尺寸的变化,使得气流经过补偿风道后,进一步降低风速,实用性较强。
33、进一步限定,所述辅助出风口内设有若干导风筋,所述导风筋从前到后倾斜设置。
34、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导风筋遮挡直接吹向乘客的高速气流,并将气流方向重新引导,均匀、发散地吹向乘客,有效改善前排区域中上部温度场分布不均的同时,避免了从辅助出风口吹出的风速过高、直接吹向人体,而引起乘客不适的问题;同时,斜向布置的导风筋,重叠量足够大、遮蔽性较好,可以避免从辅助出风口,直接看到辅助空调出风口总成的内部结构,有效提升了外观品质,实用性较强。
35、进一步限定,所述补偿风道内设置有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呈弧形、且从下到上向靠近辅助出风口的方向倾斜,所述导风叶片位于自适应调节叶片的上方。
36、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弧形的导风叶片的设置,在空调处于低风速挡位时,进入补偿风道内的气体从自适应调节叶片的两侧,经过导风叶片的上、下侧向辅助出风口的方向流动;当空调处于高风速挡位时,更多气体被自适应调节叶片引导到导风叶片的下方,经过导风叶片向辅助出风口方向流动,避免了在补偿风道内形成涡流、从而影响到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调节效果的问题。
37、进一步限定,所述辅助风道进风口和补偿风道均为两个,所述辅助风道本体于两个补偿风道之间设有第一安装沉台,所述第一安装沉台上安装有中央扬声器。
38、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在两个补偿风道之间的辅助风道本体上设置第一安装沉台,以第一安装沉台作为中央扬声器的安装结构,节约了布置空间和成本,实用性较强。
39、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安装沉台上开设有扬声器安装孔;
40、所述辅助风道上盖板上设有第二安装沉台,所述第二安装沉台上设有自攻螺钉柱;
41、所述中央扬声器穿设在扬声器安装孔内,所述中央扬声器上设有扬声器支耳安装孔。
42、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第二安装沉台上的自攻螺钉柱与扬声器支耳安装孔的相互配合,完成中央扬声器的安装,结构稳固,实用性较强。
43、进一步限定,所述辅助风道上盖板上还安装有扬声器装饰罩,所述扬声器装饰罩上开设有透声通孔。
44、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扬声器装饰罩对辅助风道上盖板和中央扬声器进行覆盖,对中央扬声器形成保护的同时,使得扬声器装饰罩与仪表板的表面平齐,有效提升了外观品质,再以透声通孔作为中央扬声器的发声通道,实用性较强。
45、进一步限定,所述扬声器装饰罩的下端面设有环形密封筋,所述透声通孔位于环形密封筋内侧;
46、所述中央扬声器上设有环形密封泡沫;
47、所述环形密封筋与环形密封泡沫过盈配合。
48、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环形密封筋与环形密封泡沫的过盈配合,使得中央扬声器具有更佳的透声及声音品质,实用性较强。
49、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仪表板和上述的一种自适应调节辅助空调风口,所述仪表板上开设有总成安装孔,所述辅助空调出风口总成安装在总成安装孔内,所述吹面风管总成安装在仪表板下方。
5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51、1、通过将自适应调节叶片倾斜、转动安装于辅助风道进风口内,利用辅助风道进风口内气体的流通,带动自适应调节叶片克服自身的重力发生偏转,进而在对部分吹面通风口进行封堵,或空调风量加大后,使得辅助风道进风口内的气体流速增大后,带动自适应调节叶片对辅助风道进风口形成更大程度的封堵,从而自动减小辅助出风口的出风量,避免补偿风口风速过大,而使得乘客不适的问题;
52、2、通过限位块与限位槽的两个限位面的相互配合,在自适应调节叶片的初始位置,对自适应调节叶片进行支撑的同时,完成对自适应调节叶片的最大偏转角度的限定,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
53、3、通过弧形的导风叶片的设置,在空调处于低风速挡位时,进入补偿风道内的气体从自适应调节叶片的两侧,经过导风叶片的上、下侧向辅助出风口的方向流动;当空调处于高风速挡位时,更多气体被自适应调节叶片引导到导风叶片的下方,经过导风叶片向辅助出风口方向流动,避免了在补偿风道内形成涡流、从而影响到自适应调节叶片的调节效果的问题;
54、4、通过在两个补偿风道之间的辅助风道本体上设置第一安装沉台,以第一安装沉台作为中央扬声器的安装结构,节约了布置空间和成本,实用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