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建筑扬尘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结构。
背景技术:
1、在城巿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城市各区域不免分布大小各异的建筑工地。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会产生不少建筑垃圾,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扬尘,这些扬尘容易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城市的空气质量。
2、为了防止施工现场内的扬尘扩散,相关技术中,建筑施工单位常在施工现场周边建设施工围挡,并在施工围挡上安装有雾化除尘机构,通过不停喷洒水雾防止施工现场内扬尘扩散。
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施工围挡上的雾化除尘机构能够净化的高度和范围有限,当运输渣土的车辆在施工现场内行驶时,容易产生较大扬尘,扬尘有很大可能从围挡上方飞出,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治理车辆在施工现场内行驶造成的扬尘,保证城市空气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结构。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结构,包括洗车池,所述洗车池上滑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在车辆顶部的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的安装箱、设置于所述安装箱上的第一储水桶、安装于所述第一储水桶内的第一水泵,所述第一储水桶上设置有第一喷水管,所述第一喷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泵之间安装有第一连通管,所述安装箱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水泵供电的蓄电池,所述安装箱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辆的安装组件。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时,车辆先经过洗车池,操作人员通过洗车池对车辆进行清理操作,然后操作人员通过安装组件使得安装箱安装至车辆顶部,当车辆在施工现场内部道路上行驶时,操作人员启动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将第一储水桶内的水通过第一喷水管喷出,进而湿润施工现场内部道路,降低车辆在施工现场内行驶造成扬尘的可能性,保证城市空气质量。
5、优选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安装箱两端的丝杠、设置于丝杠上的夹持柱、穿设于所述安装箱上的调节杆,相邻所述丝杠同轴布置且螺纹朝向相反,所述丝杠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所述丝杠贯穿所述夹持柱并与夹持柱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杆贯穿所述夹持柱并与夹持柱滑移配合,所述安装箱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丝杠旋转的第一转动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人员将安装箱放置于车辆顶部时,操作人员通过第一转动组件使得丝杠旋转,丝杠转动带动两端的夹持柱相向移动,直至夹持柱配合夹紧车辆头部,调节杆的设置有利于限制夹持柱的转动,为夹持柱的移动引导方向。
7、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储水桶上的第一转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盘上的第一连接柱、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柱上的第一锥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丝杠上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连接柱贯穿所述第一储水桶并与第一储水桶转动配合,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动盘旋转的动力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组件使得第一转动盘旋转,第一转动盘带动第一连接柱转动,第一连接柱使得第一锥齿轮旋转,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相邻丝杠同步转动,最终方便操作人员控制两端夹持柱的位置,进而将安装箱、第一储水桶固定在车辆顶部。
9、优选的,所述夹持柱底部均安装有第二储水桶,所述第二储水桶内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储水桶一侧安装有第二喷水管、所述第二储水桶另一侧安装有第三喷水管,所述第二水泵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喷水管相连通的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上安装有第一电磁泵,所述第二水泵上安装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喷水管相连通的第三连通管,所述第三连通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泵,所述夹持柱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储水桶沿竖直方向移动的升降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组件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调节第二储水桶的高度,当操作人员启动第二水泵并打开第一电磁泵时,第二水泵将第二储水桶内的水通过第二喷水管喷出,进而方便操作人员清理车辆,当操作人员打开第二电磁泵时,第二水泵将第二储水桶内的水通过第三喷水管喷出,有利于湿润施工现场内部道路。
11、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夹持柱的齿条以及转动安装于所述夹持柱内的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相互啮合,且所述调节杆贯穿所述转动齿轮,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转动齿轮键槽配合,所述齿条延伸出所述夹持柱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储水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箱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调节杆旋转的第二转动组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转动组件使得调节杆旋转,调节杆转动带动转动齿轮旋转,转动齿轮旋转带动齿条沿竖直方向移动,齿条移动带动第二储水桶移动,进而方便操作人员调节第二储水桶以及第二喷水管的位置,进而有利于提高对车辆各个位置的清理效果。
13、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盘上的第二转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盘上的第二连接柱、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柱上的蜗杆、固定套设于所述调节杆上的蜗轮,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相互啮合,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动盘旋转。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组件使得第二转动盘旋转,第二转动盘带动第二连接柱旋转,第二连接柱转动带动蜗杆旋转,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使得调节杆转动,最终通过转动齿轮与齿条的配合带动第二储水桶移动。
15、优选的,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远离所述支撑台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工作台,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工作台上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工作台并与工作台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的连接组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动推杆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调节工作台的高度,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驱动盘转动,驱动盘通过连接组件分别与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连接,当驱动盘使得第一转动盘旋转时,最终实现夹持柱相互靠近,提高安装箱的稳定性,当驱动盘使得第二转动盘旋转时,最终方便操作人员控制第二储水桶的高度。
17、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驱动盘内侧壁上的驱动杆、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杆上的弹簧,所述驱动盘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驱动杆滑移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弹簧远离所述驱动杆的端部与所述导向槽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上均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驱动杆插接配合的驱动槽,且所述第二转动盘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转动盘的直径,所述驱动杆远离所述弹簧的端部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二转动盘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驱动杆斜面相匹配的曲面。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转动盘进入驱动盘内时,第二转动盘的曲面与驱动杆的斜面接触,进而使得驱动杆进入导向槽内,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驱动杆正对第二转动盘上的驱动槽时,驱动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插入第二转动盘的驱动槽内,此时驱动盘转动带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带动第二转动盘旋转,当第一转动盘进入驱动盘内时,驱动杆从第二转动盘的驱动槽内脱离并与第一转动盘的外周面抵接,当驱动杆正对第一转动盘的驱动槽时,驱动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插入第一转动盘的驱动槽内,进而使得驱动盘能够带动第一转动盘进行旋转。
19、优选的,所述安装架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贯穿所述支撑台并与所述安装架转动配合,且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支撑台螺纹配合,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安装架滑移配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丝杆转动,第一丝杆转动使得支撑台沿第一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方便操作人员移动工作台、第一储水桶的位置。
21、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间隔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远离所述工作台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承接台,所述承接台上开设有用于承接所述调节杆的承接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启动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的活塞杆带动承接台移动,承接台通过带动调节杆进而使得安装箱、第一储水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方便操作人员调整安装箱以及第一储水桶的位置。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时,车辆先经过洗车池,操作人员通过洗车池对车辆进行清理操作,然后操作人员通过安装组件使得安装箱安装至车辆顶部,当车辆在施工现场内部道路上行驶时,操作人员启动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将第一储水桶内的水通过第一喷水管喷出,进而湿润施工现场内部道路,降低车辆在施工现场内行驶造成扬尘的可能性,保证城市空气质量;
25、当操作人员将安装箱放置于车辆顶部时,操作人员通过第一转动组件使得丝杠旋转,丝杠转动带动两端的夹持柱相向移动,直至夹持柱配合夹紧车辆头部,调节杆的设置有利于限制夹持柱的转动,为夹持柱的移动引导方向;
26、当第二转动盘进入驱动盘内时,第二转动盘的曲面与驱动杆的斜面接触,进而使得驱动杆进入导向槽内,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驱动杆正对第二转动盘上的驱动槽时,驱动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插入第二转动盘的驱动槽内,此时驱动盘转动带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带动第二转动盘旋转,当第一转动盘进入驱动盘内时,驱动杆从第二转动盘的驱动槽内脱离并与第一转动盘的外周面抵接,当驱动杆正对第一转动盘的驱动槽时,驱动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插入第一转动盘的驱动槽内,进而使得驱动盘能够带动第一转动盘进行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