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送风结构和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86149发布日期:2025-04-11 17:36阅读: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送风结构和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空调,具体涉及一种送风结构和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1、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对车厢内空气进行制冷、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的装置,它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是汽车上的必备部件。汽车空调hvac总成是将采暖、通风及空调制冷等多项功能集成为一体,传统的hvac总成采用的是冷风风道和暖风风道分开的结构,这种结构需要空间大、物料多,并且结构相对复杂;为了满足风量条件,对冷暖风门相应的结构设计要求严格,更改起来费时费力;同时当今的汽车设计越来越精致,功能越来越繁琐,留给汽车空调总成的空间将越来越少,传统的空调结构已经开始不适应当今的汽车的要求。

2、现有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的出风结构,其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旋转风门,该旋转风门的外侧沿周向依次排布有多个通风口。机壳上具有吹面风口、吹脚风口和吹玻璃风口,该吹面风门、吹脚风口和吹玻璃风口也沿旋转风门的周向依次排布。当旋转风门旋转至不同角度时可通过不同的通风口与机壳上相应的风口连通,以将引入的风从机壳上相应的风口排出。其中,由于各通风口均排布在旋转风门的周向方向上,为了便于连通,导致吹面风门、吹脚风口和吹玻璃风口也沿旋转风门的周向依次排布,如此使机壳在旋转风门周向上的空间占用较大,导致出风结构的局部体积较大,不利于出风结构的紧凑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结构和空调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旋转风门上的各通风口均沿其周向方向排布,导致出风结构在旋转风门周向上的空间占用大,结构设计不够紧凑的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结构,其包括机壳和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旋转风门;

3、所述旋转风门的外侧具有导风槽,所述导风槽的开口沿所述旋转风门的周向延伸;所述旋转风门在轴向的至少一侧设有与所述导风槽连通的通风口;

4、所述旋转风门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旋转风门用于与所述机壳配合,以在旋转时通过所述导风槽的部分开口区域引入风,且在旋转至第一角度时将引入的风单独从导风槽的另一部分开口区域导出,且在旋转至第二角度时将引入的风单独从所述通风口导出。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壳具有容置腔,所述旋转风门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6、其中,所述旋转风门在周向上间隔分布有第一筋板结构和第二筋板结构,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和所述第二筋板结构两者配合将旋转风门在周向上分隔为封闭区域和导风区域,所述导风槽位于所述导风区域;所述机壳还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出风口;

7、其中,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和所述第二筋板结构分别与容置腔的腔壁配合,以在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时将所述导风槽的另一部分开口区域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且在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时将所述导风槽的开口区域与所述出风口分隔开。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角度包括第一a角度和第一b角度;

9、其中,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a角度时,所述出风口仅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导风槽的另一部分开口区域连通;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第一b角度时,所述出风口仅通过第二出风口与导风槽的另一部分开口区域连通;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第二角度时,所述导风槽的开口区域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分隔开。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壳还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引风口,所述容置腔在所述旋转风门的周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有第一腔壁、第二腔壁和第三腔壁,所述第一腔壁与所述第二腔壁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腔壁与所述第三腔壁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腔壁与所述第三腔壁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的引风口;

11、其中,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a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三腔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封闭区域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引风口均与所述导风槽的开口相对;

12、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b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一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封闭区域相对,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引风口均与所述导风槽的开口相对;

13、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一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三腔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封闭区域相对,所述引风口与所述导风槽的开口相对。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包括第一主筋板,所述第一主筋板沿所述旋转风门的径向向外延伸;其中,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a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通过所述第一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b角度或所述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均通过所述第一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壁滑动配合;

15、和/或,所述第二筋板结构包括第二主筋板,所述第二主筋板沿所述旋转风门的径向向外延伸;其中,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a角度或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二筋板结构均通过所述第二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b角度时,所述第二筋板结构通过所述第二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腔具有与所述旋转风门的轴向相对的第四腔壁,所述第四腔壁上设有第一开口区域和第一封闭区域,所述第一开口区域形成第三出风口;其中,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时,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相对,以使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且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时,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封闭区域相对,以使所述通风口被所述第一封闭区域闭合。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风门在旋转至第三角度时将引入的风同时从导风槽的另一部分开口区域和所述通风口导出;

18、其中,当所述机壳具有容置腔,所述旋转风门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旋转风门在周向上间隔分布有第一筋板结构和第二筋板结构,且所述机壳还具有与所述容置腔均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时,所述第三角度包括第三a角度和第三b角度,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和所述第二筋板结构分别与容置腔的腔壁配合,以在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a角度时使所述导风槽的另一部分开口区域单独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且使通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且在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b角度时使所述导风槽的另一部分开口区域单独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且使通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相对。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机壳还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引风口,所述容置腔在所述旋转风门的周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有第一腔壁、第二腔壁和第三腔壁,所述第一腔壁与所述第二腔壁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腔壁与所述第三腔壁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腔壁与所述第三腔壁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的引风口时,

20、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a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三腔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封闭区域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引风口均与所述导风槽的开口相对;

21、当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b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一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筋板结构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封闭区域相对,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引风口均与所述导风槽的开口相对。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包括第一主筋板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还包括第一附筋板,所述第一附筋板位于所述封闭区域;

23、其中,所述第一附筋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筋板的中部连接、且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a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附筋板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b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附筋板的自由端和/或所述第一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壁滑动配合;

24、或,所述第一附筋板为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中心与所述旋转风门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附筋板的一端与第一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a角度或第三a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均通过所述第一附筋板的外弧面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b角度、所述第三b角度或所述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均通过所述第一附筋板的外弧面与所述第一腔壁滑动配合。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筋板结构包括第二主筋板时,所述第二筋板结构还包括第二附筋板,所述第二附筋板位于所述封闭区域;

26、其中,所述第二附筋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主筋板的中部连接、且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a角度时,所述第二筋板结构通过所述第二附筋板的自由端和/或所述第二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腔壁滑动配合;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三b角度时,所述第二筋板结构通过所述第二附筋板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

27、或,所述第二附筋板为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中心与所述旋转风门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附筋板的一端与第二主筋板的背离旋转风门中心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a角度、第三a角度或所述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均通过所述第二附筋板的外弧面与所述第三腔壁滑动配合;且所述旋转风门旋转至所述第一b角度或所述第三b角度时,所述第一筋板结构均通过所述第一附筋板的外弧面与所述第二腔壁滑动配合。

2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其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结构。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装置具有蜗壳、换热器和加热器;所述蜗壳具有出风风道,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器均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内;在沿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游侧;

30、其中,所述出风风道通过所述送风结构出风,且所述送风结构的机壳一体成型在所述蜗壳上。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送风结构和空调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2、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各通风口均设置在旋转风门周向上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通风口在旋转风门的周向和轴向上均进行分布,可以对旋转风门周向和轴向上的空间均进行利用,避免仅利用旋转风门周向上的空间导致送风结构局部体积较大的问题,使送风结构整体的结构能够分布的更加均匀和紧凑。

33、2、旋转风门通过其周向上设置的第一筋板结构和第二筋板结构与机壳配合,可以使送风结构处于不同的送风模式,第一筋板结构和第二筋板结构两者由于均是筋板,如此方便加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