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1689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头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用座椅上的头枕。
【背景技术】
[0002]车辆用座椅的头枕为了就座于座椅时的舒适性的提高、和由车辆碰撞时的头部支承带来的安全性的提高等而设置。
[0003]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头枕具备固定在头枕柱上的头枕的后部、和经由一对X形连杆连结在该后部上、在被追尾时向离开该后部的方向移动的头枕的前部。构成为,在被追尾时,螺线管工作而将锁定解除,由此,头枕的前部向离开后部的方向移动。
[0004]根据这样的头枕,由于X形连杆起到“斜支柱”的功能,所以相对于在头部接触时在将头枕的前部推回的方向上作用的应力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80589号公报。
[0006]另外,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头枕中,乘员头部的载荷作用的头枕的前部具备前部托架(以下称作可动侧部件),所述前部托架具有朝向后方折回的侧面部,设置在前侧的缓冲垫的背面。
[0007]但是,该可动侧部件的乘员头部侧垂直地形成,没有考虑乘员头部的形状。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枕,其能改善乘员头部的感受,能够实现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的舒适性的提高。
[0009]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头枕,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侧部件,经由头枕柱设置在座椅靠背上;可动侧部件,能够在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向前方离开的方向及向后方返回的方向上移动;x形连杆机构,将上述固定侧部件与上述可动侧部件连结、并且具有经由中央的交叉连接部可旋转地连接的内侧连杆和外侧连杆;上述可动侧部件具有凹状部,所述凹状部位于该可动侧部件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以朝向后方凹陷的方式弯曲形成。
[0010]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侧部件具有多个支承部,所述多个支承部向该可动侧部件的后方突出,上述内侧连杆及上述外侧连杆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多个支承部;上述多个支承部配置在上述凹状部的两侧。
[0011]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X形连杆机构具有与上述凹状部的后表面抵接的抵接部。
[0012]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凹状部及上述抵接部配置成,收纳在上述多个支承部的向后方突出的范围内。
[0013]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内侧连杆及上述外侧连杆的上述可动侧部件侧的端部配置成,收纳在上述多个支承部的向后方突出的范围内。
[0014]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侧部件具有内部中空状的头枕箱,所述头枕箱在周围设有缓冲垫,并且通过组合前侧箱部和后侧箱部而成;上述前侧箱部的前表面侧和上述凹状部一体形成。
[0015]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可动侧部件具有位于该可动侧部件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以朝向后方凹陷的方式弯曲形成的凹状部,所以即使可动侧部件被用缓冲垫遮盖,由于作为缓冲垫的芯的可动侧部件的凹状部是容易收容乘员头部的形状,所以特别是与前表面是垂直面或是向前方隆起的凸曲面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不舒适感。由此,能够改善乘员头部的感受,实现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的舒适性的提高。
[0016]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凹状部以朝向后方凹陷的方式弯曲形成,所以越靠该凹状部的两侧越向前方凸出。因而,越靠凹状部的两侧越在后方形成空间。由于能够利用该空间配置连接内侧连杆及外侧连杆的多个支承部,所以能够抑制可动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变大、即前后的厚度变厚的情况。
[0017]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X形连杆机构具有与凹状部的后表面抵接的抵接部,所以通过该抵接部能够抑制容易朝向后方作用载荷的凹状部的变形。此外,由于这样能够抑制凹状部的变形,所以能够持续长期维持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的舒适性。
[0018]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凹状部及X形连杆机构的抵接部配置成,收纳在多个支承部的向后方突出的范围内,所以能够不浪费多个支承部向后方突出的空间而配置凹状部及抵接部。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固定侧部件与可动侧部件之间的有限的空间,所以能够实现头枕的紧凑化。
[0019]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由于内侧连杆及外侧连杆的可动侧部件侧的端部配置成,收纳在多个支承部的向后方突出的范围内,所以还能够不浪费多个支承部向后方突出的空间而配置内侧连杆及外侧连杆的可动侧部件的端部。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固定侧部件与可动侧部件之间的有限的空间,所以能够更好地实现头枕的紧凑化。
[0020]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由于前侧箱部的前表面侧和凹状部一体形成,所以能够通过容易使应力分散的该凹状部提高前侧箱部的刚性。并且,由于这样能够提高前侧箱部的刚性,所以能够实现就座于车辆用座椅时的舒适性的维持。
[0021]进而,与例如使用其他零件或材料将前侧箱部固定到凹状部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零件件数。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头枕的动作前的状态的正面侧立体图。
[0023]图2是表示头枕的动作前的状态的背面侧立体图。
[0024]图3是表示头枕的动作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5]图4是表示头枕的动作后的状态的正面侧立体图。
[0026]图5是表示头枕的动作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7]图6是表示头枕的动作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8]图7是表示前后锁定机构的锁定部件的动作方式的放大图。
[0029]图8是表示在头枕箱中收容着可动机构的状态的头枕的正面侧立体剖视图。
[0030]图9是表示头枕箱的移动前的状态的平剖视图。
[0031]图10是表示头枕箱的移动后的状态的平剖视图。
[0032]图11是表示头枕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安装方式的立体图。
[0033]图12是表示前后锁定机构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34]图13是表示前后锁定机构的变形例的背面侧立体图。
[0035]图14是表示前后锁定机构的其他变形例的背面侧立体图。
[0036]图15是表示头枕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安装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8]本实施方式的头枕I如图1?图11所示,具备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一对柱保持部3a、3b、固定侧部件4、可动侧部件5、可动机构、前后锁定机构、上下锁定机构和操作部9。此外,该头枕I包括能够收容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的上部和其他各部件的头枕箱33、和设置在该头枕箱33的周围的缓冲垫及蒙皮而构成。
[0039]并且,该头枕I被装接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10的上端部。
[004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为就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的方向而言的方向。
[0041]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向上述头枕I的下方伸出地设置,安装在作为上述座椅靠背10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1a上。S卩,上述头枕I经由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安装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1a上。
[0042]另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被设定为同径,在该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的至少一方上,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构成上述上下锁定机构的多个缺口 2c…。
[0043]上述一对柱保持部3a、3b将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分别保持,并且能够沿着该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044]上述一对柱保持部3a、3b分别具备保持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的筒状主体11、将上述筒状主体11遮盖的遮盖体12、和设置在上述筒状主体11的上端部的头部13a、13b。
[0045]在上述筒状主体11上,形成有将该筒状主体11在长度方向上贯通并被插入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的贯通孔。
[0046]上述遮盖体12形成为方筒状,是保持上述筒状主体11的部件,通过将金属板弯折加工而形成。
[0047]上述头部13a、13b—体形成在上述筒状主体11的上端部。在中央部,形成有与上述筒状主体11的贯通孔连续的贯通孔。此外,在位于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中的上述第一头枕柱2a侧的头部13a上,设有构成后述上下锁定机构的锁定操作部14。
[0048]上述固定侧部件4位于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间,并且经由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设置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1a上。
[0049]此外,上述固定侧部件4能够沿着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050]上述可动侧部件5能够在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离开的方向及向后方返回的方向上移动,经由上述可动机构与上述固定侧部件4连结。
[0051]上述可动机构是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与上述可动侧部件5连结的机构,例如采用连杆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采用X形连杆机构。该X形连杆机构具有经由中央的交叉连接部8可旋转地连接的内侧连杆6和外侧连杆7。
[0052]上述前后锁定机构是将上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机构,具有被卡合部15和与该被卡合部15卡合的锁定部件16。
[0053]上述上下锁定机构是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相对于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在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机构。该上下锁定机构如上述那样具有锁定操作部14ο
[0054]上述操作部9将上述前后锁定机构和上述上下锁定机构沿着操作方向且同时操作。更具体地讲,进行用来将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锁定的状态下的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锁定解除、并将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锁定的状态下的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锁定解除的操作。
[0055]另外,该操作部9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沿着左右宽度方向。此外,该操作部9自身的操作通过手动或自动进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手动操作的形态。
[0056]接着,对上述X形连杆机构更详细地说明。
[0057]首先,对上述固定侧部件4及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结构详细地说明。
[0058]上述固定侧部件4如图1?图6、图8?图11所示,具有固定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头枕柱2a、2b上的板状的基体部件4a、和安装在上述基体部件4a的前表面上并连接上述X形连杆机构的主体部4b。
[0059]上述基体部件4a是金属制,在背面观察形成为大致凸字型。
[0060]并且,形成为大致凸字型的左右两侧的部位被固定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3a、3b的上述遮盖体12、12的后表面侧。此外,在形成为大致凸字型的中央的部位固定着上述主体部4b。
[0061]此外,虽然后述,但在上述基体部件4a的后表面侧,如图2、图7所示那样安装着上述前后锁定机构的锁定部件16。
[0062]上述主体部4b是树脂制,具备板20、多个支承部21、22、多个固定部23…和多个加强肋板24、24。
[0063]上述板20是对上述基体部件4a的前表面侧抵接的板状体,经由上述多个固定部23…固定在上述基体部件4a上。
[0064]上述多个固定部23…以向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