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维持操控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并能够提高噪声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有如下轮胎,即:该轮胎对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主沟的沟 宽度、位置以及在陆地部分内形成末端的横纹沟的形状进行了改善。这样的轮胎被希望具 有如下效果:降低由沟引起的泵浦音,从而提高噪声性能。
[0003]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 - 162194号公报
[0004] 然而,在引用文献1的充气轮胎中,对操控稳定性及湿路性能要求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以改善设置在中间陆地部分以及胎 肩陆地部分的沟及刀槽的形状为基本,维持操控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并提高噪声性能。
[0006]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且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 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所述一对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 中央主沟,而设有在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分、以及在各所 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分,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陆 地部分包括:设于所述轮胎赤道的一方侧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分;以及设于所述轮胎赤道的 另一方侧的第二中间陆地部分,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以及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形成为 仅设有沟宽度在I. 5mm以下的中间刀槽的肋状,所述中间刀槽包括:大致圆弧状的第一中 间刀槽,其设于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并朝轮胎周向的一方侧凸出;以及大致圆弧状的第 二中间刀槽,其设于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并朝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凸出,所述胎肩陆地 部分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分;以及设于所 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二胎肩陆地部分,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分设有 多条朝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凸出的大致圆弧状的第一胎肩横沟,在所述第二胎肩陆地 部分设有多条朝所述轮胎周向的一方侧凸出的大致圆弧状的第二胎肩横沟,各所述第一胎 肩横沟以及各所述第二胎肩横沟分别具有位于最靠所述轮胎周向的一方侧的第一接地端 部、和位于最靠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接地端部,所述第一胎肩横沟的各所述第 一接地端部分别配置于,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二胎肩横沟的各所述第一接地端部不同的 位置,所述第一胎肩横沟的各所述第二接地端部分别配置于,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二胎 肩横沟的各所述第二接地端部不同的位置。
[0007]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其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 以及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分在车辆安装时位于比所述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
[0008]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中间刀槽包括:第一半开放刀槽,其一端与所述 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分内形成末端;以及第二半开放刀槽,其一端与 所述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分内形成末端。
[0009]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沿轮胎周向交替设有所述第 一半开放刀槽、和多条从所述中央主沟连通至所述胎肩主沟的全开放刀槽。
[0010]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二半开放刀槽包括:小型第二半开放刀槽,其 在比沿所述轮胎赤道延伸的所述中间陆地部分的宽度中心线更靠所述胎肩主沟侧的位置 形成末端;以及大型第二半开放刀槽,其在比所述宽度中心线更靠所述中央主沟侧的位置 形成末端,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沿轮胎周向交替设有所述小型第二半开放刀槽和所述 大型第二半开放刀槽。
[0011]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一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在所述第一胎肩 陆地部分内形成末端,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分设有从所述第一胎肩横沟的所述内端连通 至所述胎肩主沟的胎肩刀槽。
[0012]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一胎肩横沟包括:设有所述胎肩刀槽的带刀槽 第一胎肩横沟;以及未设有所述胎肩刀槽的无刀槽第一胎肩横沟,所述带刀槽第一胎肩横 沟与所述无刀槽第一胎肩横沟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
[0013]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二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在所述第二胎肩 陆地部分内形成末端,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分包括在各所述内端的轮胎轴向内侧未设有沟 以及刀槽而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平坦(plain)部。
[0014]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分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形成为仅设有沟 宽度在I. 5_以下的中间刀槽的肋状。以往,设置于作用有大接地压力的陆地部分的沟容 易产生大的泵浦音。在本发明中,由于作用有大的接地压力的中间陆地部分为肋状,由此能 够有效地抑制沟的泵浦音。并且,这样的中间陆地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操控稳定性。
[0015] 中间刀槽包括:大致圆弧状第一中间刀槽,其设于第一中间陆地部分,且朝轮胎周 向的一方侧凸出;以及大致圆弧状的第二中间刀槽,其设于第二中间陆地部分,且朝轮胎周 向的另一方侧凸出。由此,能够有效地维持湿路性能。并且,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以及第 二中间刀槽能够使各中间陆地部分的路面击打音的频率分散,从而使噪声白噪声(White noise)化。
[0016] 胎肩陆地部分包括:设于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一胎肩陆地部 分;以及设于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二胎肩陆地部分。在第一胎肩陆地部 分设有多条朝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凸出的大致圆弧状的第一胎肩横沟。在第二胎肩陆地部 分设有多条沿轮胎周向的一方侧凸出的大致圆弧状的第二胎肩横沟。
[0017] 这样的第一胎肩横沟以及第二胎肩横沟与呈直线状延伸的沟相比,能够抑制胎肩 陆地部分的轮胎周向的变形,并且能够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因此,能够有效地维持操控稳 定性与湿路性能。并且,这样的第一胎肩横沟以及第二胎肩横沟能够使行驶时的泵浦音的 频率分散,从而使噪声白噪声化。
[0018] 各第一胎肩横沟以及各第二胎肩横沟分别具有位于最靠轮胎周向的一方侧的第 一接地端部、和位于最靠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接地端部。第一胎肩横沟的各第一接 地端部分别配置于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二胎肩横沟的各第一接地端部不同的位置。第一胎肩 横沟的各第二接地端部分别配置于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二胎肩横沟的各第二接地端部不同 的位置。
[0019] 由此,各第一接地端部以及各第二接地端部的向路面进行接地的时机被分散,能 够有效地使因沟的边缘而引起的击打音以及沟的泵浦音白噪声化。
[0020] 如上,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维持操控稳定性以及湿路性能,并能够提高噪声性 能。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2] 图2是图1的A - A剖视图。
[0023] 图3是图1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分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放大图。
[0024] 图4是图1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分的放大图。
[0025] 图5是图1的第二胎肩陆地部分的放大图。
[0026] 图6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7] 附图标记说明
[0028] 2 :胎面部;3 :胎肩主沟;4 :中央主沟;5 :中间陆地部分;6 :胎肩陆地部分;11 :弟 一中间陆地部分;12 :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3 :中间刀槽;14 :第一中间刀槽;15 :第二中间 刀槽;31 :第一胎肩陆地部分;32 :第二胎肩陆地部分;33 :第一胎肩横沟;34 :第二胎肩横 沟;35 :第一接地端部;36 :第二接地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0]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仅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 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适用于轿车。
[0031]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例如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了的胎面花纹。本实施 方式的胎面部2在进行车辆安装时分别指定车辆内侧A与车辆外侧B。向车辆安装的朝向 例如在胎侧部等用文字或标识来进行表示。
[0032]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设有一对胎肩主沟3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中央主沟4。各 胎肩主沟3以及中央主沟4分别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
[0033] 胎肩主沟3配置于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本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沟3形成为沿轮 胎周向的直线状。胎肩主沟3也可以形成为波状或锯齿状。
[0034]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向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且填充有正规内压并无负载 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使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 侧的接地位置。
[0035]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