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00044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尤其涉及具备开闭式车顶的敞篷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开发了带开闭式车顶的车辆(折叠式敞篷车),其例子公开于国际专利公报TO2005/061253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61405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2)中。
[0003]如图13至图15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100包括:折叠式车顶101、收纳折叠式车顶101的收纳室102 (参照图14)、关闭收纳室102的开口部的盖体103。盖体103具有板状的基部104和设置在基部104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垂直翼105。基部104具有俯视下呈四角形形状的中央部104a和一体地设置在中央部104a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104b。俯视下,两侧的侧部104b相对于中央部104a向后方突出(基部104的后部俯视下呈凹形)。垂直翼105在基部104的两侧的侧部104b处向上突出设置,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垂直翼105在车辆侧视下呈直角三角形状,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从前侧向后侧逐渐下降。该直角三角形的角度最小的锐角部105a设置在侧部104b的后端部。
[0004]基部104的两侧的侧部104b经由圆弧状的铰链106 (参照图14)可转动地被安装于后舱盖107的里面。圆弧状的铰链106是所谓的鹅颈式铰链,圆弧的一端部以可围绕水平轴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后舱盖107的下表面,圆弧的另一端部被固定在基部104的侧部104b的下表面。
[0005]构成乘员室108的后窗的平坦的透明板109垂直地被设置在乘员室108与基部104的交界。透明板109基于其车宽方向两端部被垂直侧部引导部(未图示)引导而能够上下移动。
[0006]在透明板109被拉出到上侧的状态下,透明板109便将左右的垂直翼105间的空间与乘员室这两者隔开。
[0007]在折叠式车顶101从覆盖乘员室108的关闭状态(参照图13)向该折叠式车顶101被收纳到收纳室102的开放状态(参照图15)移动时,如图14所示那样,在向上方打开了盖体103后,将折叠式车顶101折叠并收纳到收纳室102内,关闭盖体103 (参照图15)。
[0008]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100,基于垂直翼105,车身后部在侧视下呈卧车风格,因此,能够成为外观性优异的带折叠式车顶汽车100。而且,驾驶员能够通过透明板109视认车辆前方。
[0009]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伸缩式车顶、收纳伸缩式车顶的收纳空间、将收纳空间的开口部能够开闭地覆盖的盖体、以及将盖体与收纳空间的底部连结的联杆机构。
[0010]联杆机构是进行盖体的开闭的机构。联杆机构在伸缩式车顶被收纳到收纳空间的状态(开放状态)下以及在伸缩式车顶覆盖乘员室的状态(关闭状态)下被折叠。
[0011]另一方面,在从开放状态过渡到关闭状态时以及从关闭状态过渡到开放状态时,联杆机构立起,盖体相对于收纳空间的开口部向后方移动且上升。
[0012]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汽车,基于联杆机构立起,盖体相对于收纳空间的开口部向后方移动且上升,因此能够将伸缩式车顶经由开口部收纳到收纳空间中。
[0013]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100中,由于左右的垂直翼105仅其下端部彼此被连结,因此盖体103不具备充分的刚性。
[0014]此处,若取代铰链106而采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联杆机构来移动所述盖体103时,由于盖体103的刚性不足,会使盖体103在移动中发生扭曲,存在难以确保移动时的稳定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5]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外观性又能够充分确保该车舱盖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0016]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包括:车顶收纳室,设置在乘员室的后方,收纳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车舱盖,在所述开闭式车顶覆盖所述乘员室的车顶关闭状态下以及在所述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所述车顶收纳室的车顶开放状态下,覆盖所述车顶收纳室的开口部,在所述开闭式车顶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与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之间移动时,以开放所述开口部的方式移动;联杆机构,将所述车舱盖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车身;其中,所述车舱盖具有基部、在所述基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与该车宽方向两端部一体形成而且相对于所述基部向上方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隆起部、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一对隆起部的上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
[0017]根据本发明,车舱盖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隆起部,从而能够营造出动感的外观,能够使车身后部的造型具有优异的外观性。此外,由于左右一对隆起部的上部彼此在车宽方向上被连结部连结,因而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刚性尤其是车宽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因此,能够确保车舱盖移动时的移动稳定性。
[0018]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由所述一对隆起部、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基部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后窗所面临的后窗用开口部。
[0019]根据该结构,由于后窗所面临的后窗用开口部形成于车舱盖,因此,能够确保驾驶员的后方视野。
[0020]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从所述车舱盖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而且所述一对隆起部的上缘在前部至后部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
[0021]根据该结构,由于一对隆起部从车舱盖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因而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刚性尤其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另外由于一对隆起部的上缘在前部至后部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实现更流畅的侧视外观。
[0022]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的后端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
[0023]根据该结构,由于一对隆起部的后端部相对于基部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因此能够由该一对隆起部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车舱盖的刚性。此外,在基部的后方设置行李室的情况下,无需缩短行李室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便能够使一对隆起部较长地延伸。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行李室的容量并且能够实现流畅的侧视外观。
[0024]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后端部向所述后窗用开口部接近,俯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扩张。
[0025]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容易刚性不足的后窗用开口部周边尤其是后窗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刚性。
[0026]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中,处于所述后窗用开口部的侧方部分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上端部向下端部接近,车辆后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扩张。
[0027]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后窗用开口部周边中特别容易刚性不足的车舱盖的下侧部分尤其是后窗用开口部的下侧两个角部的刚性。
[0028]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车辆侧视下,所述隆起部的上缘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小于所述后窗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
[0029]根据该结构,无需受后窗的倾斜的影响便能够使隆起部较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因此,能够兼顾侧视下的流畅的造型和车舱盖的刚性确保。
[0030]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灯光设置在所述基部上。
[0031]根据该结构,即使灯光发置在车舱盖上,也能够稳定地确保车舱盖移动中的灯光的视认性。
[0032]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隆起部中形成有侧窗用开口部,该侧窗用开口部中设置有侧窗。
[0033]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隆起部中形成有侧窗用开口部,因而驾驶员能够通过该侧窗用开口部直接视认车辆斜后方的车外情况。因此,能够减少因车舱盖的隆起部而产生的斜后方死角,能够提高车辆斜后方的视认性。
[0034]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后窗,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下处于所述乘员室与所述车顶收纳室之间的使用位置,在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下处于所述车顶收纳室的收纳位置;其中,当所述后窗处于所述使用位置时,在车辆侧视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侧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