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604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站台,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的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陆地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站台的设置亦由诸多考究,城市中建筑密度大,往往可供站台使用的面积存在很多限制,如何解决站台占地面积与实际设计要求之间的冲突已成为技术人员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现有的货运列车而言,需要建造一独立的货运站台来提供货物装卸,其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利于货物运输。若采用人货共用的站台,则可以减轻客运、货运压力,并且节约建造站台的成本,但人货共用的站台存在安全隐患多、不卫生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人货共用的站台安全隐患多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包括一货运层,在所述货运层上设置有用于货物上下列车的货运通道,所述货运通道延伸至货运层边缘与列车临近;

在所述货运层上设置有用于人员上下车的连通道,所述连通道一端连接列车,另一端连接候车室。

进一步,列车包括分别用于客运、货运的双层列车,所述双层列车中的顶层为客舱,底层为货舱。

进一步,所述连通道包括设置在货运层一端与候车室连接的固定通道、与所述固定通道连接并向顶层的所述客舱延伸的过渡通道、与所述过渡通道可伸缩连接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伸出过渡通道后与列车车门密封固定。

进一步,所述过渡通道为倾斜设置,在过渡通道内设置有用于人员上下的台阶。

进一步,所述货运通道从所述过渡通道的底部通过。

进一步,所述连通道包括设置在货运层一端与候车室连接的高架通道、与所述高架通道可伸缩连接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伸出过渡通道后与列车车门密封固定。

进一步,在所述高架通道与候车室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倾斜设置的过渡通道,在所述过渡通道内设置有用于人员上下的台阶。

进一步,所述连通道的截面形状为门形,位于候车室的一端设置有检票口。

进一步,所述货运通道包括设置在列车一侧的上货通道、设置在列车另一侧的卸货通道、用于将货物从列车一侧推入和/或从列车另一侧推出的装卸设备。

进一步,所述上货通道包括与列车地板平齐、贯通列车长度方向设置的上货传送带,所述上货传送带包括多段沿着列车长度方向传送的横向上货传送带和多段设置在列车舱门处、自由方向传送的自由上货传送带。

综上内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与外界隔离的连通道,解决了人货共用的站台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使得客运、货运可同时在一个站台进行,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也无需再单独建造货运站台,减少了成本。

2、货运层以及货运通道延伸至轨道或列车旁,货物由传输系统直接传送至列车旁装卸,极大的提高了装卸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3、通过设置采用推入推出方式的自动装卸设备,货物从列车一侧推入车厢,从列车另一侧被推出车厢,实现了自动化装卸,进一步提高装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装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货运层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截面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候车室1、货运层2、连通道3、固定通道3-1、连接通道3-2、过渡通道3-3、高架通道3-4、上货通道4、横向上货传送带4-1、自由上货传送带4-2、卸货通道5、纵向卸货传送带5-1、横向卸货传送带5-2、卸货升降台5-3、防跌落挡板5-4、装卸设备6、机器人6-1、底座6-2、机械臂6-3、叉手6-4、滑轨6-5、轨道7、agv小车8、升降挡板9、辅助滚柱10,集装箱11、检票口12、仓库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方便说明和读者理解,本说明书所述的“列车长度方向”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列车宽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

实施例一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主要用于人员以及货物的铁路运输。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站台,包括一货运层,该货运层延伸至轨道旁,在货运层2设置仓库13、货运通道、候车室1、连通道3。

货运通道铺设至货运层2边缘与列车临靠,货运通道连接仓库13,仓库13的货物可直接由货运通道传送至列车旁进行装卸,从列车卸下的货物也可由货运通道传送至仓库13,再由仓库13向站外运输。

仓库13内货物集中装入带有识别装置的集装箱11,各集装箱11被装上货运通道后可自动传送。

货运层2以及货运通道延伸至轨道7或列车旁,货物由传输系统直接传送至列车旁装卸,极大的提高了装卸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货运层设置候车室,候车室内设置检票口12,在货运层上设置有用于人员上下车的连通道,连通道一端连接列车,另一端连接候车室,乘客可由检票口12进入连通道3至列车内。连通道采用密封式,其截面形状为门形,人员可从中通过并不与外界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列车是双层列车,顶层为客舱,底层为货舱。

连通道3包括固定通道3-1、过渡通道3-3、连接通道3-2。其中固定通道3-1设置在货运层,一端与候车室1连接。过渡通道3-3一端与固定通道3-1固定连接,其倾斜设置,另一端向顶层的列车客舱延伸。连接通道3-2与过渡通道3-3可伸缩连接,连接通道3-2伸出过渡通道3-3后与列车车门密封固定,在连接通道3-2与过渡通道3-3之间设置伸缩驱动机构,伸缩驱动机构带动连接通道3-2滑出过渡通道,连接通道3-2在伸出后与列车客舱的车体接触密封。连接通道3-2与车体接触的位置对应列车的车门,在连接通道3-2伸出固定后,列车车门打开,供乘客上下车。在连接通道3-2与车体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橡胶折页,橡胶折页与车体紧贴密封。

为方便人员上下,在过渡通道3-3内设置有台阶。为不影响货运,货运通道从过渡通道3-3的底部通过。

通过与外界隔离的连通道,解决了人货共用的站台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使得客运、货运可同时在一个站台进行,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也无需再单独建造货运站台,减少了成本。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道3包括高架通道3-4、连接通道3-2、过渡通道3-3。

其中高架通道3-4具有较高的高度,为不影响货运,货运通道从高架通道3-4的底部通过。

在候车室1与高架通道3-4之间设置有过渡通道3-3,过渡通道3-3为倾斜设置,一端连接候车室1,另一端与高架通道3-4固定。为方便人员上下,在过渡通道3-3内设置有台阶。

在列车客舱与高架通道3-4之间设置有连接通道3-2,连接通道3-2与高架通道3-4可伸缩连接,连接通道3-2伸出高架通道3-4后与列车车门密封固定,在连接通道3-2与高架通道3-4之间设置伸缩驱动机构,伸缩驱动机构带动连接通道3-2滑出高架通道3-4,连接通道3-2在伸出后与列车客舱的车体接触密封。

连接通道3-2与车体接触的位置对应列车的车门,在连接通道3-2伸出固定后,列车车门打开,供乘客上下车。在连接通道3-2与车体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橡胶折页,橡胶折页与车体紧贴密封。

实施例三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货运层2设置仓库13、货运通道,货运通道铺设至货运层2边缘与列车临靠,货运通道连接仓库13,仓库13的货物可直接由货运通道传送至列车旁进行装卸,从列车卸下的货物也可由货运通道传送至仓库13,再由仓库13向站外运输。

货运通道包括上货通道4、卸货通道5、装卸设备6。

上货通道4设置在列车的一侧,卸货通道5设置在列车的另一侧。列车两侧设置货运通道,使得装货、卸货可同时进行,提高了货物进出效率。

装卸设备6设置于列车的一侧,装卸设备6将上货通道4上的货物沿着列车宽度方向推入列车货舱,完成货物装载。

装卸设备6将列车货舱内的货物沿着列车宽度方向推出列车,货物被推入卸货通道5,货物由卸货通道5传送出站台,完成货物卸载。或者装卸设备6在推入货物的同时,通过货物进入列车货舱将原来货舱内的货物挤出货舱至卸货通道5,货物由卸货通道5传送出站台,完成货物卸载。

通过设置采用推入推出方式的自动装卸设备6,货物从列车一侧推入车厢,从列车另一侧被推出车厢,实现了自动化装卸,进一步提高装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装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间小。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货通道4包括上货传送带、连接传送带。

连接传送带设置于货运层2仓库13与上货传送带之间,用于仓库13与上货传送带之间的货物传送。

上货传送带设置在货运层2边缘,临近列车轨道7一侧设置。上货传送带沿着列车长度方向贯通列车全长设置,在上货传送带底部设置有地基,上货传送带在地基上修建后,其表面与列车货舱的地板平齐,便于装卸货物。

上货传送带包括多段横向上货传送带4-1和多段自由上货传送带4-2。

其中,横向上货传送带4-1的传送方向为沿着列车长度的方向。自由上货传送带4-2设置在列车货舱的舱门处,其传送方向可沿列车宽度方向或列车长度方向。列车货舱的舱门处设置自由上货传送带4-2,在两个临近的自由上货传送带4-2之间设置有横向上货传送带4-1。

在本实施例中,横向上货传送带4-1采用带有动力源的滚柱或者履带,货物可通过滚柱或履带的转动带动其位移。自由上货传送带4-2采用带有动力源的多个滚珠,货物可由滚珠的转动带动其实现沿列车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位移,从而即实现沿列车长度方向位移的传送,又实现沿着列车宽度方向位移的装车。

多个滚柱组成一组传送板,传送板并排设置,组成自由上货传送带4-2。

货物在仓库13内装入集装箱11,集装箱11放置于连接传送带后被传送至上货传送带,在横向上货传送带4-1的带动下沿着列车长度方向传送,通过识别集装箱11上的识别装置确定其需放入的车厢编号,在指定车厢的舱门处停下并装载入列车货舱。

通过上述上货通道4的具体结构,使得货物从仓库13出来后能够自动传输至列车,提高了装卸自动化。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卸货通道5包括多段纵向卸货传送带5-1、多段横向卸货传送带5-2。

纵向卸货传送带5-1设置在列车货舱的舱门处,其倾斜设置,靠近舱门处高度较高,纵向卸货传送带5-1的传送方向为沿列车宽度方向。在纵向卸货传送带5-1远离列车的一端连接横向卸货传送带5-2,横向卸货传送带5-2沿着列车长度方向贯通列车全长设置,其传送方向为沿列车长度方向。

货物从列车被推出后,通过纵向卸货传送带5-1沿列车宽度方向传送至横向卸货传送带5-2,在横向卸货传送带5-2的传送下,实现货物的出站。在本实施例中,在横向卸货传送带5-2的尽头设置有集散区,通过agv小车8将货物自动运输出站。

纵向卸货传送带5-1为多个并排设置的滚柱。多个滚柱沿列车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组成一滚柱板,多组滚柱板沿列车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滚柱的长度与集装箱11尺寸相配合,使集装箱11被推出列车货舱后,能够在倾斜纵向卸货传送带5-1自由下落。滚柱可不加动力,货物或集装箱11在重力作用下实现位移。

横向卸货传送带5-2包括多段连成一行并带有动力源的履带,通过履带的带动实现货物或集装箱11的位移。

若货物或集装箱11直接从纵向卸货传送带5-1滑入横向卸货传送带5-2,货物或集装箱11在横向卸货传送带5-2上会遇到较大阻力,不易挺落在横向卸货传送带5-2上,因此在横向卸货传送带上5-2设置有卸货升降台5-3。

在本实施例中,卸货升降台5-3设置与两段相邻的履带之间的缝隙,在货物或集装箱11在纵向卸货传送带5-1下落时,卸货升降台5-3升起,货物划至卸货升降台5-3后,控制卸货升降台5-3下落,货物或集装箱11完全落到履带上后由履带带动实现沿列车长度方向的位移。

为了防止货物或集装箱11从纵向卸货传送带5-1滑至卸货升降台5-3时跌落站台,在横向卸货传送带5-2上设置有防跌落挡板5-4。防跌落挡板5-4设置在横向卸货传送带5-2远离纵向卸货传送带5-1的一侧,其向上延伸,高度比卸货升降台5-3升起时高,以便抵住货物或集装箱11,防止其跌落,造成事故。

货物或集装箱11从列车内被推出,通过重力作用在纵向卸货传送带5-1下滑至横向卸货传送带5-2,在横向卸货传送带5-2的带动下传送至集散区,通过agv小车8将货物自动运输出站。

通过上述卸货通道5的具体结构设计,使得货物或集装箱11能够实现从列车至站外的自动化传送,完全无需人工操作。

实施例六

为了防止货物或集装箱11在沿列车长度方向传送时跌落至轨道7造成事故,在横向上货传送带4-1、纵向卸货传送带5-1上均设置有升降挡板9。

升降挡板9设置在列车与横向上货传送带4-1之间,以及设置在列车与纵向卸货传送带5-1之间,在列车左右两侧的地基内设置凹槽,用于升降挡板9下降隐藏,防止其阻碍货物或集装箱11正常装卸。

在列车未进站或货物在传送带上传送时,升降挡板9处于升起状态,当货物或集装箱11准备推入列车时,升降挡板9下降。

实施例七

为辅助货物或集装箱11推入、推出列车,在横向上货传送带4-1、纵向卸货传送带5-1上均设置有辅助滚柱10。

辅助滚柱10设置在列车与横向上货传送带4-1之间,以及设置在列车与纵向卸货传送带5-1之间。辅助滚柱10的传送方向沿着列车宽度方向,当货物或集装箱11推入、推出列车时,起到辅助传送作用。

实施例八

装卸设备6用于将货物推入、推出列车,在本实施例中,装卸设备6包括机器人6-1、滑轨6-5,设置在上货通道4上的站台内。

滑轨6-5设置在上货通道4地基的外侧,供机器人6-1滑动,以便机器人6-1工作区域能够覆盖整个列车货舱舱门区域。

机器人6-1包括底座6-2、机械臂6-3。底座6-2下方设置滑轮,滑轮与滑轨6-5配合。机械臂6-3与底座6-2旋转固定,机械臂6-3可在底座6-2自由旋转,机械臂6-3包括了两段臂,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

在机械臂6-3前端设置有叉手6-4,叉手6-4用于与集装箱11配合,使机械臂6-3在推动集装箱11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机器人6-1采用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当集装箱11进入该机器人6-1工作区域内时,机器人6-1通过rfid技术识别集装箱11,判别该集装箱11是否是其所在车厢的货物,若是则判断该集装箱11应放于该节车厢货舱的具体位置,通过叉手6-4固定集装箱11后移动集装箱11的位置,或者与上货通道4联动配合,通过上货通道4传送至相对应位置后,将集装箱11推入列车货舱。

通过设置机器人6-1,实现自动货运系统,可自行识别货物所需摆放的位置,无需人工操作。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