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489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快速公交在各大城市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乘坐快速公交出行。在乘车时,快速公交采用先买票后上车以及车辆地板与公交站台(简称站台)同一高度登乘的方式,这种类似轨道交通的运营方式提高了市民上下公交车的效率,减少了公交车停靠站台的时间,使得快速公交比常规公交运行速度更快,也成为了快速公交一大特色。

然而,和轨道交通不同的是,快速公交停靠站台时,存在车门与站台之间间隙较大的问题,通常认为该间隙超过10cm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快速公交的停靠主要由司机判断划线和对齐,不同的司机、不同的公交站台条件以及不同的时段判断不一致。经对已运营的快速公交的现场统计,普遍在10~40cm波动。2)公交站台与道路边线无法完全贴合,特别是在道路弯道较多,直线段较少的路段,除了尽量将公交站台选在大半径曲线段上,还会将站台“拉直”处理,做成直线站台,但是这样做就会导致站台直线与道路的曲线不能完全贴合,当车辆停靠站台时,若要求停靠在10cm内,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3)由于目前快速公交车站站台均执行与低地板公交车辆同一高度的标准,国内基本位于35cm,这样当间隙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登乘时,存在一定的踏空危险。

车辆与公交站台的间隙过大将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当客流集中时,上下客拥挤,乘客无法观察和判断脚下情况,容易引发踩踏;2)老年人和小孩在登乘时,比较困难;3)残疾人无法顺利登乘,需要公交车提供金属搭板,辅助轮椅上下;4)登乘时间变长,影响公交运营效率。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引导车辆贴近并准确停靠公交站台的系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包括站台停靠车道、沿所述站台停靠车道依次设置的引导标线和引导轨道、与所述引导轨道对应的感应设备和位于站台上且与所述感应设备连接的指示设备,所述引导标线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垂直设置,所述引导轨道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标线为振动标线,沿所述站台停靠车道等间距设置,所述振动标线上设有供车辆行驶的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轨道为宽度与车辆轮距对应的混凝土凸台,与所述站台的长度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凸台与站台边缘的距离减去车辆车轮的宽度小于10cm。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设备包括沿所述混凝土凸台两侧的地面间隔设置的若干位置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设备位于所述站台的前方,包括指示灯和数字显示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贴设于站台边缘的防撞橡胶条。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站台边缘与停车位置处对应的安全感应门,所述安全感应门与所述指示设备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的引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车辆进入所述站台停靠车道并根据所述引导标线行驶,从引导标线上的间隙中通过;

S2:通过所述引导轨道,使两侧的车轮分别位于所述引导轨道的两侧;

S3:所述感应设备感应车辆的位置,并通过所述指示设备进行指示,使车辆停靠在指定位置;

S4:车辆停稳后,乘客上下车,当所有乘客上下完毕后,车辆关门,并沿所述引导轨道离开站台。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设备中的数字显示器显示车辆离安全感应门的距离,且指示灯亮黄色,所述步骤S4中,当车辆停稳后,指示灯亮红色,提示乘客上下车,当所有乘客上下完毕后,指示灯亮绿色,提示司机关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包括站台停靠车道、沿所述站台停靠车道依次设置的引导标线和引导轨道、与所述引导轨道对应的感应设备和位于站台上且与所述感应设备连接的指示设备,所述引导标线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垂直设置,所述引导轨道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平行设置。通过沿站台停靠车道依次设置引导标线和引导轨道,使车辆进站时依次根据引导标线和引导轨道行驶,无需司机进行主观判断即可保证车辆停靠时,与站台边缘的距离控制在10cm以内,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提高乘客上下车便捷度和上下车效率,减少停车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辆进站的行驶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停靠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停靠时的侧视图。

图中所示:1、站台停靠车道;2、引导标线;3、引导轨道;4、位置传感器;5、指示设备;51、指示灯;52、数字显示器;6、站台;7、车辆;8、安全感应门;9、防撞橡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包括站台停靠车道1、沿所述站台停靠车道1依次设置的引导标线2和引导轨道3、与所述引导轨道3对应的感应设备和位于站台上且与所述感应设备连接的指示设备5,所述引导标线2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1垂直设置,所述引导轨道3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1平行设置。具体的,站台停靠车道1为每个站台6专用的车道,从站台6的后方延伸至站台6的前方(以行车方向为准),引导标线2和引导轨道3沿站台停靠车道1由远及近设置,使车辆7进站时只需依次根据引导标线2和引导轨道3行驶,无需司机进行主观判断即可保证车辆7停靠时,与站台6边缘的距离控制在10cm以内,保证乘客的上下车安全。

优选的,所述引导标线2为振动标线,引导标线2沿垂直站台停靠车道1的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振动标线上设有供车辆7行驶的空隙。具体的,振动标线的中间设有两个空隙,两个空隙之间的距离与车辆7的轮距相同,当车辆7按正确轨迹行驶时,即可避免振动。

优选的,所述引导轨道3为宽度与车辆轮距对应的混凝土凸台,与所述站台6的长度对应,可以与站台6的长度相同或稍长或稍短,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凸台分别从站台6的两侧延伸了一小段。所述混凝土凸台与站台6边缘的距离减去车辆7车轮的宽度小于10cm。具体的,混凝土凸台的高度为8~12cm,宽度与车辆的轮距相同,使车辆7的两个车轮分设于混凝土凸台的两侧,混凝土凸台与站台6边缘的距离≤车轮的宽度+10cm,因此当车辆7停靠在站台6时,与站台6边缘的距离小于10cm。

请重点参照图1-2,所述感应设备包括沿所述混凝土凸台两侧的地面间隔设置的若干位置传感器4,当车辆前轮触碰到位置传感器4时,位置传感器4便将自身的位置信息(即距离停车位置的距离)发送至指示设备5上进行显示,便于司机准确把握停车位置。

请重点参照图3,所述指示设备5位于所述站台6的前方,包括指示灯51和数字显示器52。其中,数字显示器52用于显示车辆7与停车位置的距离,指示灯52用于提示车辆7当前的状态,当车辆7未到达停车位置时,亮黄色,当车辆7位于停车位置时亮红色,当车辆7可以关门起步时,亮绿色。

如图4所示,该引导系统还包括贴设于站台边缘的防撞橡胶条9,起到缓冲防撞的作用,避免车辆7被站台边缘擦伤。

优选的,该引导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站台边缘与停车位置处对应的安全感应门8,所述安全感应门8与所述指示设备5连接。安全感应门8至少设有两个,分别与上车门和下车门对应,当车辆7停稳时,安全感应门8开启,便于乘客上下车,当乘客上下车结束后,安全感应门8开闭,并通过指示灯51亮红色,提示司机关闭车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的引导方法,请继续参照图1-4,包括以下步骤:

S1:车辆7进入所述站台停靠车道1并根据所述引导标线2行驶,从引导标线2上的间隙中通过;具体的,所述引导标线2为振动标线,沿垂直站台停靠车道1的方向等间距设置,本实施例中,振动标线的中间设有两个空隙,两个空隙之间的距离与车辆7的轮距相同,当车辆7按正确轨迹行驶时,即可避免振动。

S2:通过所述引导轨道3,使两侧的车轮分别位于所述引导轨道3的两侧;具体的,引导轨道3为混凝土凸台,高度为8~12cm,宽度与车辆的轮距相同,使车辆7的两个车轮分设于混凝土凸台的两侧,混凝土凸台与站台6边缘的距离≤车轮的宽度+10cm,因此当车辆7停靠在站台6时,与站台6边缘的距离小于10cm。

S3:所述感应设备感应车辆的位置,并通过所述指示设备5进行指示,使车辆7停靠在指定位置,即与安全感应门8对应的停车位置;感应设备为若干位置传感器4,当车辆前轮触碰到位置传感器4时,位置传感器4便将自身的位置信息(即距离停车位置的距离)发送至指示设备5上进行显示,即通过数字显示器52显示车辆7离安全感应门8的距离,同时指示灯51亮黄色,便于司机准确把握停车位置。

S4:车辆7停稳后,乘客上下车,当所有乘客上下完毕后,车辆关门,并沿所述引导轨道3离开站台。当车辆停稳后,指示灯51亮红色,提示乘客上下车,当所有乘客上下完毕后,指示灯51亮绿色,提示司机关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公交站台车辆停靠引导系统,包括站台停靠车道1、沿所述站台停靠车道1依次设置的引导标线2和引导轨道3、与所述引导轨道3对应的感应设备和位于站台6上且与所述感应设备连接的指示设备5,所述引导标线2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1垂直设置,所述引导轨道3与所述站台停靠车道1平行设置。通过沿站台停靠车道1依次设置引导标线2和引导轨道3,使车辆7进站时依次根据引导标线2和引导轨道3行驶,无需司机进行主观判断即可保证车辆停靠时,与站台边缘的距离控制在10cm以内,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提高乘客上下车便捷度和上下车效率,减少停车时间。

虽然说明书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提示,不应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