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式旅游观光火车中间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火车车厢之间通过车钩相互咬合连接,车钩的材质强度较高,车钩之间摩擦受损较为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前车厢发生脱轨,前车厢与后车厢之间就会发生摆动,如果车厢之间为车钩相互咬合连接,在前车厢脱轨与后车厢发生摆动时,前车厢通过咬合的车钩就可能拖动后车厢使得后车厢发生侧翻,同时,在火车行驶的过程中,因火车车厢不具备减震缓冲的功能,如果轨道上散落有小石子,容易对高速行驶的车厢造成大的损伤,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轨道式旅游观光火车中间连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式旅游观光火车中间连接装置,包括牵引销、向心关节轴承、压盖、拖杠和牵引座,所述牵引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向架,向心关节轴承通过螺栓与压盖螺纹连接,牵引销的一端与拖杠固定连接,牵引销的另一端与向心关节轴承固定连接,转向架的顶部开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内滑动安装有火车车厢,火车车厢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转向架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滑动安装有滑动杆,两个固定块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滑动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凹槽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限位孔,且限位孔与安装槽相连通,限位孔内滑动安装有限位滑块,两个限位滑块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相对应的安装槽内并与相对应的两个滑动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滑动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弹簧,限位弹簧的底端固定安装于安装槽的底部内壁上。
优选的,两个限位滑块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限位凹槽内并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滑动板。
优选的,所述滑动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安装弹簧,安装弹簧的顶端固定安装于火车车厢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安装弹簧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安装弹簧呈水平方向等距离分布在火车车厢的底部和滑动板的顶部。
优选的,两个限位滑块上均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滑动安装有定位杆,且定位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布与相对应的限位孔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两个限位滑块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套设在定位杆外侧的定位弹簧,定位弹簧的底端固定安装于限位孔的底部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牵引销、向心关节轴承、压盖、拖杠、牵引座、转向架、限位凹槽、火车车厢、固定块、安装槽、滑动杆、限位孔、限位滑块、限位弹簧、滑动板和安装弹簧的相互配合下,可极大的缩短牵引点与心盘之间的距离,在列车推进行驶时使得受理点交端梁式牵引更接近轨道中心线,进而达到稳定的推进动力,此连接装置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增强列车通过小曲线半径线路的能力,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小了火车车厢的损伤;
2.当火车车厢受到振动时,火车车厢带动两个固定块进行移动,两个固定块带动两个滑动杆进行移动,两个滑动杆压缩两个限位弹簧,两个限位弹簧吸能,同时,两个滑动杆带动两个限位滑块进行移动,两个限位滑块带动滑动杆进行移动,滑动板拉伸安装弹簧,安装弹簧吸能,同时,限位滑块压缩定位弹簧,定位弹簧吸能,通过限位弹簧、安装弹簧和定位弹簧的弹簧回弹作用力下,完成了对火车车厢的缓冲减震;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极大的缩短牵引点与心盘之间的距离,在列车推进行驶时使得受理点交端梁式牵引更接近轨道中心线,进而达到稳定的推进动力,此连接装置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增强列车通过小曲线半径线路的能力,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小了火车车厢的损伤,所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式旅游观光火车中间连接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式旅游观光火车中间连接装置的火车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牵引销、2向心关节轴承、3压盖、4拖杠、5牵引座、 6转向架、7限位凹槽、8火车车厢、9固定块、10安装槽、11滑动杆、12限位孔、13限位滑块、14限位弹簧、15滑动板、16安装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轨道式旅游观光火车中间连接装置,包括牵引销1、向心关节轴承2、压盖3、拖杠4和牵引座5,牵引座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向架6,向心关节轴承2通过螺栓与压盖3螺纹连接,牵引销1的一端与拖杠4固定连接,牵引销1的另一端与向心关节轴承2固定连接,转向架6的顶部开设有限位凹槽7,限位凹槽7内滑动安装有火车车厢8,火车车厢8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9,转向架6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10,安装槽10内滑动安装有滑动杆11,两个固定块9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滑动杆11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凹槽7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限位孔12,且限位孔12与安装槽10相连通,限位孔12内滑动安装有限位滑块 13,两个限位滑块13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相对应的安装槽10 内并与相对应的两个滑动杆11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滑动杆11 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弹簧14,限位弹簧14的底端固定安装于安装槽10的底部内壁上,通过牵引销1、向心关节轴承2、压盖3、拖杠4、牵引座5、转向架6、限位凹槽7、火车车厢8、固定块9、安装槽10、滑动杆11、限位孔12、限位滑块13、限位弹簧14、滑动板 15和安装弹簧16的相互配合下,可极大的缩短牵引点与心盘之间的距离,在列车推进行驶时使得受理点交端梁式牵引更接近轨道中心线,进而达到稳定的推进动力,此连接装置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增强列车通过小曲线半径线路的能力,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小了火车车厢8的损伤,当火车车厢8受到振动时,火车车厢8带动两个固定块9进行移动,两个固定块9带动两个滑动杆11进行移动,两个滑动杆11压缩两个限位弹簧14,两个限位弹簧14吸能,同时,两个滑动杆11带动两个限位滑块13进行移动,两个限位滑块13带动滑动杆15进行移动,滑动板15拉伸安装弹簧16,安装弹簧16吸能,同时,限位滑块13压缩定位弹簧,定位弹簧吸能,通过限位弹簧14、安装弹簧16和定位弹簧的弹簧回弹作用力下,完成了对火车车厢8的缓冲减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极大的缩短牵引点与心盘之间的距离,在列车推进行驶时使得受理点交端梁式牵引更接近轨道中心线,进而达到稳定的推进动力,此连接装置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增强列车通过小曲线半径线路的能力,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小了火车车厢8的损伤,所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两个限位滑块13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限位凹槽7内并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滑动板15,滑动板15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安装弹簧16,安装弹簧16的顶端固定安装于火车车厢8的底部,安装弹簧16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安装弹簧16呈水平方向等距离分布在火车车厢8的底部和滑动板15的顶部,两个限位滑块13上均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滑动安装有定位杆,且定位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布与相对应的限位孔12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固定连接,两个限位滑块13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套设在定位杆外侧的定位弹簧,定位弹簧的底端固定安装于限位孔12的底部内壁上,通过牵引销1、向心关节轴承2、压盖3、拖杠4、牵引座5、转向架6、限位凹槽7、火车车厢8、固定块9、安装槽10、滑动杆11、限位孔12、限位滑块 13、限位弹簧14、滑动板15和安装弹簧16的相互配合下,可极大的缩短牵引点与心盘之间的距离,在列车推进行驶时使得受理点交端梁式牵引更接近轨道中心线,进而达到稳定的推进动力,此连接装置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增强列车通过小曲线半径线路的能力,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小了火车车厢8的损伤,当火车车厢8受到振动时,火车车厢8带动两个固定块9进行移动,两个固定块9带动两个滑动杆11进行移动,两个滑动杆11压缩两个限位弹簧14,两个限位弹簧14吸能,同时,两个滑动杆11带动两个限位滑块13进行移动,两个限位滑块13带动滑动杆15进行移动,滑动板15拉伸安装弹簧16,安装弹簧16吸能,同时,限位滑块13压缩定位弹簧,定位弹簧吸能,通过限位弹簧14、安装弹簧16和定位弹簧的弹簧回弹作用力下,完成了对火车车厢8的缓冲减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极大的缩短牵引点与心盘之间的距离,在列车推进行驶时使得受理点交端梁式牵引更接近轨道中心线,进而达到稳定的推进动力,此连接装置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增强列车通过小曲线半径线路的能力,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小了火车车厢8的损伤,所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工作原理:使用中,当火车车厢8受到振动时,火车车厢8带动两个固定块9进行移动,两个固定块9带动两个滑动杆11进行移动,两个滑动杆11压缩两个限位弹簧14,两个限位弹簧14吸能,同时,两个滑动杆11带动两个限位滑块13进行移动,两个限位滑块13带动滑动杆15进行移动,滑动板15拉伸安装弹簧16,安装弹簧16吸能,同时,限位滑块13压缩定位弹簧,定位弹簧吸能,通过限位弹簧14、安装弹簧16和定位弹簧的弹簧回弹作用力下,完成了对火车车厢8的缓冲减震,从而实现了可极大的缩短牵引点与心盘之间的距离,在列车推进行驶时使得受理点交端梁式牵引更接近轨道中心线,进而达到稳定的推进动力,此连接装置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较小的曲线半径,增强列车通过小曲线半径线路的能力,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小了火车车厢8的损伤,所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