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轨道多元数据一体化检测机构的轨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8276发布日期:2019-11-29 16:31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轨道多元数据一体化检测机构的轨道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有轨道多元数据一体化检测机构的轨道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铁路的全面提速以及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工务检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铁路养护维修的需要,轨道几何参数作为工务系统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长久以来被列为重点分析对象,因此在此领域大多是通过轨道车上安装检测机构,来对轨道的各种参数进行检测,从而确保铁路线的安全程度,然而在检测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相邻的轨道进行检测,然而现有的轨道车移动不方便,不能在需要时对相邻的轨道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有轨道多元数据一体化检测机构的轨道车,解决了轨道车在相邻轨道之间不可移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带有轨道多元数据一体化检测机构的轨道车,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移动装置,

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两个螺纹孔,两个所述螺纹孔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螺纹孔上转动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摇杆,另一端活动连接有滚动装置,所述滚动装置位于所述车体的下方,

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四个螺母,其中两个所述螺母位于所述车体后端的两侧,另外两个所述螺母位于所述车体的前端,所述螺母内均转动设置有支撑螺杆,所述支撑螺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摇杆,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朝向地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滚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转动设置有滚轮,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波珠螺丝,所述第一螺杆靠近所述滚动装置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盲孔内后,所述波珠螺丝的端部正好卡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插入所述车体和轨道之间的导轨装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轨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导轨,两个所述导轨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导轨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条形凹槽,所述导轨置于所述车体下方后,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条形凹槽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轨装置的下方滑动设置有支撑旋转装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旋转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杆的中部连接,所述固定杆上靠近其两端处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导轨的第二条形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盲孔,所述第二盲孔的开口朝下,且所述第二盲孔内设置有推力球轴承,所述第二连接板下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推力球轴承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端为圆形,且伸入所述第二盲孔中与所述推力球轴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三条形凹槽,所述第三条形凹槽内滑动设置有两个滑块,两个所述滑块相向或背向滑动在所述第三条形凹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和所述滑块铰接,所述第三条形凹槽内沿其长度方向转动设置有第三螺杆,所述第三螺杆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条形凹槽端部侧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滑块和所述第三条形凹槽的侧壁与第三摇杆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螺杆靠近所述第一摇杆的一端为齿形,所述第一摇杆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齿形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自由端连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垂直,且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螺杆连接,且所述第一螺杆的端部卡在所述齿形凹槽中。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螺杆靠近所述第二摇杆的一端为齿形,所述第二摇杆包括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齿形凹槽,所述第四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五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五连接杆垂直,所述第五连接杆的自由端连接有第六连接杆,所述第六连接杆与所述第五连接杆垂直,且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六连接杆相背设置,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支撑螺杆连接,且所述支撑螺杆的端部卡在所述第二齿形凹槽中。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摇杆为l形,且所述第三摇杆的端部一侧与所述第三螺杆的端部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环形凹槽的纵截面为向内凹的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移动装置的设置,可以对车体进行平移,方便了车体在轨道之间的变换,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在车体上设置有四个螺纹孔,并且四个螺纹孔呈长方形排列,螺纹孔都上下贯穿车体,在需要移动轨道车的时候,就可以将与螺纹孔配合的第一螺杆穿过螺纹孔,然后靠近地面的一端连接上滚动装置,连接上滚动装置之后,通过摇动第一摇杆继续将滚动装置接触地面后继续摇动第一摇杆,直到车体离开轨道,因为第一螺杆设置有多个,所以每一个第一螺杆分担的力就小很多,所以可以轻易将车体抬离轨道,在车体离开轨道之后,此时只有滚动装置与地面接触,然后就可以推动车体靠近相邻的轨道,在滚动装置经过轨道时,先将一个滚动装置升起,用三个滚动装置来完成滚动,当越过轨道之后,在降下来该滚动装置,然后以此类推,完成剩下的滚动装置越过轨道,然后同样的方法移动到相邻的轨道上去,该装置简单容易实现,降低了人工成本。

2、相当于在车体的四个角处设置螺母,在需要时在螺母中安装支撑螺杆,然后转动第二摇杆,让支撑螺杆向下移动,在接触地面之后继续转动支撑螺杆就可以将车体抬起,此时安装第一螺杆和滚动装置就会方便很多,在第一连接块与第一螺杆连接的那一端设置有第一盲孔,第一螺杆的端部可以正好插进去,在第一螺杆端部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凹槽,因为第一盲孔内沿其周向设置有波珠螺丝,在第一螺杆的端部插进第一盲孔过程中,波珠螺丝的端部的钢珠在收缩后然后再伸出卡进环形凹槽中,完成固定,需要取下滚动装置的时候,通过较大的力向外拔即可,十分方便。

3、导轨装置可以在将车体抬起后,将滚轮置于导轨装置上从而完成车体更好的平移,使用时,首先将车体通过支撑螺杆抬起,安装好移动装置,然后将导轨的两端搭在相邻的轨道上置于车体下方并且正对滚轮,调整支撑螺杆降下车体,从而完成在导轨上的滚动,可以滚动到相邻轨道,更加方便,滚轮可以置于第一条形凹槽中,从而在完成滚轮在导轨上滚动的同时,可以防止滚轮脱离导轨,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支撑旋转装置的设置,可以当车体在导轨装置上的时候通过支撑旋转装置转动导轨装置的方向,从而完成车体的转向掉头,十分方便,适应了工作需要。

4、在可以移动固定杆到导轨下的任何位置,当导轨上的车体需要掉头时,可以将固定杆置于车体的正下方,然后通过升降装置抬升导轨,使得导轨脱离轨道,然后就可以在推力球轴承的作用下转动导轨,从而完成车体的转向,然后落下升降装置,导轨搭在相邻的轨道上,十分方便,滑块与第三螺杆是相互配合的,并且第三螺杆上一半的螺纹与另一半的螺纹是相反的,两个滑块分别位于第三螺杆的两半上,并且相对与第三螺杆的中部对称,所以在第三螺杆向一个方向转动时,两个滑块背向或者相向移动,从而第二连接块上升或者下降,完成升降的功能。

5、第一摇杆可以随时在第一螺杆上拆下,然后调整到适合的位置,再使用,以防在转动第一螺杆的时候挡住车体上的其他部件,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第二摇杆可以随时在支撑螺杆上拆下然后调整到适合的位置,再使用,以防在转动支撑螺杆的时候挡住车体上的其他部件,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第三摇杆一端的一侧与第三螺杆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三螺杆的一侧,方便了转动第三螺杆,可以更加省力,因为接触面是平滑的弧形,所以可以更好的取下滚动装置,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滚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螺杆和第一摇杆连接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摇杆和支撑螺杆连接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旋转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车体移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滚动装置滚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滚动装置滚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中滚动装置滚动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体,2-检测机构,3-移动装置,31-螺纹孔,32-第一螺杆,321-环形凹槽,33-第一摇杆,331-第一连接杆,332-齿形凹槽,333-第二连接杆,334-第三连接杆,34-滚动装置,341-第一连接块,342-滚轮,343-第一盲孔,344-第二螺纹孔,345-波珠螺丝,35-螺母,36-支撑螺杆,37-第二摇杆,371-第四连接杆,372-第二齿形凹槽,373-第五连接杆,374-第六连接杆,4-导轨装置,41-导轨,42-第一连接板,43-第一条形凹槽,5-支撑旋转装置,51-固定杆,52-第二连接板,53-第二条形凹槽,54-第二盲孔,55-升降装置,551-第二连接块,552-底座,553-第三条形凹槽,554-滑块,555-第三螺杆,556-第三摇杆,557-第三连杆,9-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有轨道多元数据一体化检测机构的轨道车,包括:

车体1,车体1上设置有检测机构2,其特征在于,车体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移动装置3,

移动装置3包括两个螺纹孔31,两个螺纹孔31沿车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螺纹孔31上转动设置有第一螺杆32,第一螺杆3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摇杆33,另一端活动连接有滚动装置34,滚动装置34位于车体1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3的设置,可以对车体1进行平移,方便了车体1在轨道之间的变换,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在车体1上设置有四个螺纹孔31,并且四个螺纹孔31呈长方形排列,螺纹孔31都上下贯穿车体1,在需要移动轨道车的时候,就可以将与螺纹孔31配合的第一螺杆32穿过螺纹孔31,因为在车体1在轨道上,所以车体1与地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之中,可以放置到车体1与地面之间,然后连接到第一螺杆32上,连接上滚动装置34之后,通过摇动第一摇杆33继续将滚动装置34接触地面后继续摇动第一摇杆33,直到车体1离开轨道,因为第一螺杆32设置有多个,所以每一个第一螺杆32分担的力就小很多,所以可以轻易将车体1抬离轨道,在车体1离开轨道之后,此时只有滚动装置34与地面接触,然后就可以推动车体1靠近相邻的轨道,在滚动装置34经过轨道时,先将一个滚动装置34升起,用三个滚动装置34来完成滚动,当越过轨道之后,在降下来该滚动装置34,然后以此类推,完成剩下的滚动装置34越过轨道,然后同样的方法移动到相邻的轨道上去,该装置简单容易实现,降低了人工成本。

进一步,位于车体1前端的两个滚动装置34和位于车体1后端的两个滚动装置34沿车体1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车体1前端的两个滚动装置34和车体1后端的两个滚动装置34在车体1宽度方向上交错设置,这样在相邻的轨道9上移动车体1时,就可以先升起靠近轨道9的滚动装置34,然后向一侧推动车体1,升起的滚动装置34越过轨道9后,降下该滚送装置34,然后升起另一个靠近轨道9的滚动装置34,继续向相同一侧推动车体1,待该升起的滚动装置34越过轨道9后再降下,依次类推,完成车体1移动出该轨道9,平移的过程见图20-21,滚动装置34交错设置,通过依次升起降下靠近轨道9的滚动装置34,然后向一侧推动车体1移动即可实现将车体1移动出轨道9,从而完成车体1在轨道间的平移,不用再斜着移动车体1完成滚动装置34依次越过轨道,更加方便。

进一步,车体1上设置有四个螺母35,其中两个螺母35位于车体1后端的两侧,另外两个螺母35位于车体1的前端,螺母35内均转动设置有支撑螺杆36,支撑螺杆36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摇杆37,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朝向地面。

本实施例中,相当于在车体1的四个角处设置螺母35,在需要时在螺母35中安装支撑螺杆35,然后转动第二摇杆37,让支撑螺杆35向下移动,在接触地面之后继续转动支撑螺杆35就可以将车体1抬起,此时安装第一螺杆32和滚动装置34就会方便很多。

进一步,滚动装置34包括第一连接块341,第一连接块341的一端转动设置有滚轮342,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盲孔343,第一盲孔343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344,第二螺纹孔344内设置有波珠螺丝345,第一螺杆32靠近滚动装置34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凹槽321,第一螺杆32的一端插入第一盲孔343内后,波珠螺丝345的端部正好卡在环形凹槽321中。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块341与第一螺杆32连接的那一端设置有第一盲孔343,第一螺杆32的端部可以正好插进去,在第一螺杆32端部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凹槽321,因为第一盲孔343内沿其周向设置有波珠螺丝345,在第一螺杆32的端部插进第一盲孔343过程中,波珠螺丝345的端部的钢珠在收缩后然后再伸出卡进环形凹槽321中,完成固定,需要取下滚动装置34的时候,通过较大的力向外拔即可,十分方便。

进一步,移动装置3的下方设置有导轨装置4。

本实施例中,导轨装置4可以在将车体1抬起后,将滚轮342置于导轨装置4上从而完成车体1更好的平移。

进一步,导轨装置4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导轨41,两个导轨4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42连接,导轨4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条形凹槽43,滚轮342滚动设置在第一条形凹槽43内。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首先将车体1通过支撑螺杆36抬起,安装好移动装置3,然后将导轨41的两端搭在相邻的轨道上置于车体1下方并且正对滚轮342,调整支撑螺杆36降下车体1,从而使得滚轮342带动车体1完成在导轨41上的滚动,可以滚动到相邻轨道,更加方便,滚轮342可以置于第一条形凹槽43中,从而在完成滚轮342在导轨41上滚动的同时,可以防止滚轮342脱离导轨41,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导轨装置4的下方滑动设置有支撑旋转装置5。

本实施例中,支撑旋转装置5的设置,可以当车体1在导轨装置4上的时候通过支撑旋转装置5转动导轨装置4的方向,从而完成车体1的转向掉头,十分方便,适应了工作需要。

进一步,支撑旋转装置5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固定杆51,两个固定杆5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板52,第二连接板5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杆51的中部连接,固定杆51上靠近其两端处设置有第二条形凹槽53,第二连接板52的长度方向与导轨41的长度方向垂直,且导轨41的一部分位于第二条形凹槽53中,第二连接板52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盲孔54,第二盲孔54的开口朝下,且第二盲孔54内设置有推力球轴承,第二连接板52下设置有升降装置55,升降装置55与推力球轴承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可以移动固定杆51到导轨41下的任何位置,当导轨41上的车体1需要掉头时,可以将固定杆51置于车体1的正下方,然后通过升降装置55抬升导轨41,使得导轨41脱离轨道,然后就可以在推力球轴承的作用下转动导轨41,从而完成车体1的转向,然后落下升降装置55,导轨41搭在相邻的轨道上,十分方便。

进一步,升降装置55包括第二连接块551,第二连接块551的一端为圆形,且伸入第二盲孔551中与推力球轴承连接,第二连接块551的下方设置有底座552,底座552上设置有第三条形凹槽553,第三条形凹槽553内滑动设置有两个滑块554,两个滑块554分别靠近第三条形凹槽553的两端,第二连接块551与底座552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杆557,第三连杆55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块551和滑块554铰接,第三条形凹槽553内沿其长度方向转动设置有第三螺杆555,第三螺杆555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三条形凹槽553端部侧壁上,另一端穿过滑块554和第三条形凹槽553的侧壁与第三摇杆556连接。

本实施例中,滑块554与第三螺杆555是相互配合的,并且第三螺杆555上一半的螺纹与另一半的螺纹是相反的,两个滑块554分别位于第三螺杆555的两半上,并且相对与第三螺杆555的中部对称,所以在第三螺杆555向一个方向转动时,两个滑块554背向或者相向移动,从而第二连接块551上升或者下降,完成升降的功能。

进一步,第一螺杆32设置有第一摇杆33的一端为齿形,第一摇杆33包括第一连接杆331,第一连接杆331的一端设置有齿形凹槽332,第一连接杆33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333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杆333与第一连接杆331垂直,第二连接杆333的自由端连接有第三连接杆334,第三连接杆334与第二连接杆333垂直,且第三连接杆334与第一连接杆331相背设置,第一连接杆331与第一螺杆32连接,且第一螺杆32的端部卡在齿形凹槽332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摇杆33可以随时在第一螺杆32上拆下,然后调整到适合的位置,再使用,以防在转动第一螺杆32的时候挡住车体1上的其他部件,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

进一步,支撑螺杆36设置有第二摇杆37的一端为齿形,第二摇杆37包括第四连接杆371,第四连接杆37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齿形凹槽372,第四连接杆371的另一端与第五连接杆373的一端连接,第四连接杆371与第五连接杆373垂直,第五连接杆373的自由端连接有第六连接杆374,第六连接杆374与第五连接杆373垂直,且第四连接杆371与第六连接杆374相背设置,第四连接杆371与支撑螺杆36连接,且支撑螺杆36的端部卡在第二齿形凹槽372中。

本实施例中,第二摇杆37可以随时在支撑螺杆36上拆下然后调整到适合的位置,再使用,以防在转动支撑螺杆36的时候挡住车体1上的其他部件,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

进一步,第三摇杆556为l形,且第三摇杆556的端部一侧与第三螺杆555的端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摇杆556一端的一侧与第三螺杆555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三螺杆555的一侧,方便了转动第三螺杆555,可以更加省力。

进一步,环形凹槽321的纵截面为向内凹的弧形。

本实施例中,因为接触面是平滑的弧形,所以可以更好的取下滚动装置34,方便用户使用。

最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应用导轨装置4将车体1在相邻的两个轨道9之间的平移过程见图10-图1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