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地板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4080发布日期:2020-02-14 16:4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车用地板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地板构造领域,尤其涉及车用地板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轨道运输的压力随之增加,铁路部门通过提高列车车速,增加运载效率,缓解单位时间运载量,另外高速双层列车也逐渐纳入研究行列,由于车速过高,车辆的高度受风阻影响,车辆有限高要求,另一方面,双层列车需要在定高的车辆中布置上下两层车厢,对车辆的整体设计提出更多的要求,以厢内设计为例,有限的厢内空间需要满足乘客的厢内正常活动,又不能让乘客有局促感,所以如何尽量增加厢内空间成为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车用地板结构,以解决上述的至少一个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地板结构,其包括走廊区和乘坐区,所述走廊区的地板低于所述乘坐区的地板,所述乘坐区的地板下方为管线放置区,所述乘坐区的地板上安装座椅,所述走廊区的地板和所述乘坐区的地板间通过弧形梁过渡连接;所述管线放置区内设置两个以上的管道,管线穿过所述管道;走廊区的地板和所述乘坐区的地板下方均设置支撑骨架和隔音隔热层,所述隔音隔热层处于所述支撑骨架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弧形梁包括:依次连接的竖向段、弯曲段和横向段,所述竖向段的上侧与座椅下方的地板紧密连接,所述横向段远离所述弯曲段的一侧与走廊区的地板紧密连接,所述弯曲段为斜向下弯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走廊区的地板、所述乘坐区的地板和所述弧形梁对应车内空间的侧面铺设地板布;所述地板布包括纤维层和抗菌层,所述纤维层由多根纤维交错编织;所述抗菌层敷设于所述纤维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支撑骨架包括蜂窝板结构;和/或,所述隔音隔热层包括岩棉层和硅胶泡沫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沿车厢延伸方向,所述地板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层以上的台阶,所述台阶延伸至上层车厢或所述车厢的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乘坐区包括第一乘坐区和第二乘坐区,所述第一乘坐区和所述第二乘坐区分别处于所述走廊区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走廊区的地板距离本层车顶高度为1800-2100mm;和/或,所述乘坐区的地板与座椅上方行李架安装位最低处的距离为1300-160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走廊区的地板所在平面和所述乘坐区的地板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80-13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管线放置区用于布设车辆线缆、和/或穿设供风管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车厢内设置所述的车用地板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车辆包括双层车,所述双层车的下层车厢内设置所述车用地板结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车用地板结构进行了功能分区,主要分为走廊区和乘坐区,走廊区方便乘客行走、站立,乘坐区用于安装座椅,走廊区的地板低于乘坐区的地板,从而加大了走廊区地板和顶棚的距离,方便乘客行走、站立,而乘坐区不需要太大空间,因此,乘坐区的地板抬高,下方用于管线放置,既解决管线布置的问题,节省管线放置空间,车厢内也更加整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车厢纵断面示意图。

注:1、走廊区的地板;2、乘坐区的地板;3、弧形梁;4、行李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不代表任何的序列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进行的区分。

针对目前熨烫机熨烫后的衣物过于潮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车用地板结构。

下面将通过基础设计、扩展设计及替换设计对产品、方法等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车用地板结构,参见图1,其包括走廊区和乘坐区,走廊区的地板1低于乘坐区的地板2,乘坐区的地板2下方为管线放置区,乘坐区的地板2上安装座椅。走廊区主要用于行走、站立,而乘坐区安装了座椅方便乘坐,站立,行走需要较高空间,乘坐所需空间相对较小,将走廊区的地板1下移,将乘坐区地板抬高,走廊区地板距离车辆本层车顶更高,留出更多空间用于自由活动。乘坐区地板抬高后,下方区域用来走线,穿设管道,充分利用空间,而且利用隐藏式走管线解决管线设置问题。走廊区的地板和乘坐区的地板下方均设置支撑骨架和隔音隔热层,以提高地板的整体强度和使用寿命,隔音隔热层处于支撑骨架的上方,能减少地板受热的变形程度,而且,隔音层可以减少车辆底部运行设备的噪音,保持车辆内部环境安静,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隔音隔热层可选用岩棉层和硅胶泡沫层。

由于走廊区和乘坐区的地板2存在高度差,车厢内地板为整体结构,所以走廊区的地板1和乘坐区的地板2间通过弧形梁3过渡连接。孤影梁起到引导应力传递的作用,弧形结构没有弯折,不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情况,促使不同功能区的地板间应力得到有效传送,提高车厢内地板的整体强度。弧形梁3优选为斜向下弯曲,以增加车厢内空间,且更美观。弧形梁包括依次连接的竖向段、弯曲段和横向段,竖向段的上侧与座椅下方的地板紧密连接,横向段远离弯曲段的一侧与走廊区的地板紧密连接,弯曲段为斜向下弯曲。

该弧形梁3对应车内空间的侧面铺设地板布,与功能区的地板构成一体。走廊区的地板、乘坐区的地板和弧形梁对应车内空间的侧面铺设地板布;地板布包括纤维层和抗菌层,纤维层由多根纤维交错编织;抗菌层敷设于纤维层上。纤维层和抗菌层能够提高地板的使用效果,保持客室内的卫生条件。抗菌层可以采用涂刷抗菌液,形成抗菌膜;也可以直接在纤维层上粘贴抗菌层,或者采用现有抗菌纤维制成抗菌布,铺贴在纤维层上。

走廊区的地板和所述乘坐区的地板下方均设置支撑骨架,支撑骨架具备较大的强度,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该支撑骨架优选蜂窝板结构,蜂窝板具备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支撑强度大。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用其他支撑结构代替支撑骨架。

下移后的走廊区的地板1距离本层车顶高度h大概在1800-2100mm;,基本满足正常身高的乘客和车辆服务人员行走,站立。优选2000mm。抬高的乘坐区的地板2与座椅上方行李架4安装位最低处的距离l1为1300-1600mm,优选1500mm,该空间高度适应正常身高的乘客落座。

下移后的走廊区的地板1所在平面和抬高后的乘坐区的地板2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l2为80-130mm,优选110mm。

沿车厢延伸方向,地板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层以上的台阶,台阶延伸至上层车厢或车厢的出口。

在多数车辆功能区布置中,乘坐区至少包括第一乘坐区和第二乘坐区,第一乘坐区和第二乘坐区分别处于走廊区的两侧。走廊区处于两个乘坐区之间,方便乘客在两个乘坐区落座,也方便车辆服务人员为两个乘坐区的乘客提供服务。

其中,管线放置区主要用于布设车辆线缆、和/或穿设供风管道。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布置其他设施。乘坐区下方铺设线缆管道和排风管道,线缆管道供线缆穿过,排风管道供排风管穿过。

地板车辆地板结构设计时,穿设乘坐区下方区域的线缆包括电气系统线缆,比如车钩上线、前端上线、电机过线;制动系统线缆;车体行车装置走线;司机室电气箱总过线等。车辆安全技术规范中要求地板结构具备一定的耐火性。因此该地板结构包括结构支撑层和耐火层以及地板布。

下面给出几种地板实例:

实施例1

一种车厢内应用的地板结构,该地板的中部为走廊区,走廊区的两侧为乘坐区,走廊区随车厢延伸,走廊区的地板1低于乘坐区的地板2,二者所在平面的距离为100mm,走廊区地板距离车辆该层顶棚的距离为1997mm,乘坐区地板上安装座椅,座椅按排排列,或背靠背设置,或面对面设置。车厢上部安装行李架4,行李架4安装车厢内侧壁上,行李架4处于乘坐区上方,乘坐区地板距离行李架4安装位的最低处为1447mm。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改进,采用向下弯曲的弧形梁连接相邻的走廊区地板和乘坐区地板。弧形梁朝向车厢内的侧面铺设地板布。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改进,将所有乘坐区设置在走廊区的一侧。还可将部分乘坐区更换为卧铺区。

基于上文提到的各种车辆用地板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车辆,该车辆的车厢或部分车厢内采用上述车用地板结构。

实施例4

一种双层车,如图1所示,下层车厢内设置上述车用地板结构。该地板的中部为走廊区,走廊区的两侧为乘坐区,走廊区随车厢延伸,走廊区的地板1低于乘坐区的地板2,二者所在平面的距离为100mm,走廊区地板距离车辆该层顶棚的距离为1987mm,乘坐区地板上安装座椅,座椅有的以排的方式排列,有的背靠背设置,有的面对面设置。车厢上部安装行李架4,行李架4安装车厢内侧壁上,行李架4处于乘坐区上方,乘坐区地板距离行李架4安装位的最低处为1470mm。相邻的走廊区地板和乘坐区地板采用向下弯曲的弧形梁3连接,弧形梁3朝向车厢内的侧面铺设地板布。该双层车车速可在350公里/小时以上。

该双层车受限于车辆整体高度、车辆速度和车厢内有限空间,其下层采用上述地板结构,充分考虑到行走,站立和落座后对空间高度的不同需求,巧妙设计,有效利用车内空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