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车厢内部装运轨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0555发布日期:2020-03-27 13:54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流车厢内部装运轨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铁物流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物流车厢内部装运轨道。



背景技术:

当今时代,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而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其中运输和装卸搬运在这些环节中起着尤为关键作用,它们决定当前物流环境中所占时间和货物损耗的关键性因素。

对于当前的物流行业,目前采取的主要配送方式为机动车配合高速公路来实现物品的运输,而这一环节就大大影响了货物的装卸量和运输时间,对于社会交通日新月异的不断提速,以上的运输方式就会因为成本高和效率降低而被逐渐淘汰;从当前的物流发展形式来看,一种更为快速和高效的物流运输方式正悄然兴起,那就是高铁物流。

当然,目前影响高铁物流方式发展脚步的限制性因素还有很多,比如高铁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存在更短的停站装卸时间,以现有的货物装卸设备无法实现高铁物流所要求货物装卸搬运效率,同时对于高铁货运,需要特别制定更加合理的车厢布局;也需要设计用内外进出货物更快效率的出入装置;更需要一种快速即时配合高铁到站的月台轨道及快速连接月台与车厢之间的传递装置,最后还要考虑其大宗货物在运送过程中,对货物避免碰撞或固定保护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物流车厢内部装运轨道,它可以对运送至车厢内部的物流货物进行快速摆放整理,整个货物进出过程无需人工抬升提拉,且不会发生卡位和剧烈碰撞的情况,极大提高物流交接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物流车厢内部装运轨道,它包括设置在车体1内底面上的承重座2和间隔均匀分布的底板升降装置3;所述底板升降装置3上端设置有底板4,所述底板4上设置有底板凹槽6,且底板凹槽6内设置有用于传递货物的滚筒组5;所述底板4一侧或两侧通过底板铰接座8活动连接设置有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下方设置有限位板铰接座11,且两个相邻的限位板7之间通过推拉杆10顶部同时与其限位板铰接座11活动连接;所述推拉杆10下部通过设置升降杆9与车体1内底部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4在车体1宽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三个,且设置在靠近车体1的两侧的底板4上设置有单侧的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设置一侧方向与车体1靠近其底板4一侧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7上前后均匀分布设置有两个限位板铰接座11;所述推拉杆10设置在两两的底板4之间,且其数量与限位板铰接座11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承重座2高度高于底板升降装置3最低高度,且低于底板升降装置3最高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升降装置3最高高度高于设置在车体1两侧车门底边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对运送至车厢内部的物流货物进行快速摆放聚集;同时通过设置可以翻转的限位板,对车厢内部货物位置和多少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帮助货物快速运送至有空位的轨道上去;最后还能通过调整底板升降装置,便于进出货物时底板与车门不同相对高度的位置调整,避免了货物底边发生碰撞和卡位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右视示意图。

图中:1、车体;2、承重座;3、底板升降装置;4、底板;5、滚筒组;6、底板凹槽;7、限位板;8、底板铰接座;9、升降杆;10、推拉杆;11、限位板铰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一种物流车厢内部装运轨道,它包括设置在车体1内底面上的承重座2和间隔均匀分布的底板升降装置3;所述底板升降装置3上端设置有底板4,所述底板4上设置有底板凹槽6,且底板凹槽6内设置有用于传递货物的滚筒组5;所述底板4一侧或两侧通过底板铰接座8活动连接设置有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下方设置有限位板铰接座11,且两个相邻的限位板7之间通过推拉杆10顶部同时与其限位板铰接座11活动连接;所述推拉杆10下部通过设置升降杆9与车体1内底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4在车体1宽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三个,且设置在靠近车体1的两侧的底板4上设置有单侧的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设置一侧方向与车体1靠近其底板4一侧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7上前后均匀分布设置有两个限位板铰接座11;所述推拉杆10设置在两两的底板4之间,且其数量与限位板铰接座11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承重座2高度高于底板升降装置3最低高度,且低于底板升降装置3最高高度。

优选的,所述底板升降装置3最高高度高于设置在车体1两侧车门底边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