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座椅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0468发布日期:2020-10-28 11:3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列车座椅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普速客运列车硬座的列车座椅套。



背景技术:

对于人流量大的国家,每天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人群通过火车进行流通。现有的普速客运列车硬座车厢的座椅在投用使用以来经过了数次改良设计,但仍未能很好的满足乘客长时间旅行对于乘坐舒适性的高要求,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座椅造型与功能需求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座椅人体工程学方面考虑的不成熟、不深入,因此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乘客处于坐姿状态时,颈椎、腰椎承受着人体上半身大部分负荷,为了乘坐舒适必须保证人体处于正常生理曲线,列车座椅应全方位提供给人体头部、颈部、背部、腰部和足部的合理支撑,就实际情形而言,普速列车上的直角靠背不符合人体脊柱的s型曲线,容易造成受压分布不均,时间久了肯定会疲劳,国际上通行的靠背倾斜度在100°~110°,乘坐普列的旅客一般为长途旅行,难免会瞌睡、犯困,睡觉时颈部没有可以垫着的东西,容易发生侧歪、滑到或前倾点头的动作,时间长了,脖子酸痛,容易落枕,此外,乘客一直保持一种姿势,使某些部位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发麻对腰椎造成极大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列车座椅套,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列车座椅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所造成的乘坐不舒适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列车座椅套,包括与列车座椅外形对应的座椅套本体以及设在所述座椅套本体上的头枕、腰部靠垫和坐垫,所述头枕设在所述座椅套本体的椅背部分的上部,所述头枕能够与所述座椅套本体不同高度的位置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腰部靠垫设在所述座椅套本体的椅背位置的下部,所述坐垫设在所述座椅套本体的椅座部分,所述头枕包括凹形枕和位于所述凹形枕左右两侧的弧形枕,所述凹形枕为与人体后脑外形对应的凹陷结构,所述弧形枕为凸起的弧面结构。

优选的,所述头枕通过纽扣与所述座椅套本体进行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纽扣为不同高度的多排,每排设有多个纽扣且每排纽扣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所述腰部靠垫和坐垫通过缝制的形式与所述座椅套本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头枕、腰部靠垫和坐垫内部均填充有海绵。

优选的,所述弧形枕的截面为为半圆形,所述凹形枕的左右两侧为圆弧形。

优选的,所述头枕和腰部靠垫之间还设有颈部靠垫。

优选的,所述坐垫的前端高于后端,所述坐垫上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

优选的,所述头枕中点与所述列车座椅的椅座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780-820mm,所述腰部靠垫的中点与列车座椅的椅座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40-280mm。

所述颈部靠垫的中点与列车座椅的椅座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590-620mm。

本实用新型的列车座椅套基于人体工程学原理和人体自身舒适感,在不改变现有座椅形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只对现有座椅套进行改进,得到了最有助于乘客舒适度的数据,并根据此数据设计出了相匹配的座椅套。在材质上,采用透气性和手感均良好的纺织材料,在设计上,座椅套上固定有可移动式头枕,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其高度,调整至一定角度时也可以作为颈靠使用,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在座椅套下部合适位置设置有凸起部分,内部填充有柔软适度的材料,用来缓解腰椎的压力,座椅套在水平方向与座椅呈5°角度,使乘客在维持正常的椎曲形状的同时能有效防止列车紧急刹车或突然加速启动可能造成的乘客脊椎伤害。此外,该座椅套可以拆卸与移动,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乘客,清洗方便、灵活性较强,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列车座椅套的侧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列车座椅套的正面示意图。

图中,1:头枕;2:腰部靠垫;3:坐垫;5:列车座椅;11:弧形枕;12:凹形枕;41:上排纽扣;42:中排纽扣;43:下排纽扣;51:椅座;52:椅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列车座椅套包括:与列车座椅5外形对应的座椅套本体以及设在座椅套本体上的头枕1、腰部靠垫2和坐垫3,头枕1设在座椅套本体的椅背部分(对应如图靠背52)的上部,与人体的头部位置对应,头枕1能够与座椅套本体不同高度的位置进行可拆卸连接,腰部靠垫2设在座椅套本体的椅背位置的下部,与人体的腰部位置对应,坐垫3设在座椅套本体的椅座部分(对应如图椅座51),头枕1包括凹形枕12和位于凹形枕12左右两侧的弧形枕11,凹形枕12为与人体后脑外形对应的凹陷结构,弧形枕11为凸起的弧面结构。

头枕1通过纽扣与座椅套本体进行可拆卸连接。纽扣为不同高度的多排,每排设有多个纽扣且每排纽扣的数量相同,如上排纽扣41、中排纽扣42和下排纽扣43。其中,上排纽扣41所在水平位置是头枕默认的固定位置,它是根据成年人人体平均尺寸确定的,同理,中排纽扣42所在水平位置是身材矮小的人体头枕的固定位置,此位置也可以作为颈靠来缓解乘客颈部疲劳,下排纽扣43所在水平位置是小孩头枕的固定位置,如图2所示,左侧座椅为头枕默认固定位置时的座椅,右侧座椅为头枕在颈靠位置时的座椅。

腰部靠垫2和坐垫3通过缝制的形式与座椅套本体连接。头枕1、腰部靠垫2和坐垫3内部均填充有海绵,如记忆海绵,里面也可以填充其他柔软适度的填充材料,与人体后脑形状相吻合,其可以方便地取下或安装。其中,头枕1为左右高中间低的凹型设计,外围为弧形枕11,内部是凹形枕12,弧形枕11的截面为为半圆形,凹形枕12的左右两侧为圆弧形。头枕1和腰部靠垫2之间还设有颈部靠垫。

坐垫3的前端高于后端,坐垫3上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头枕1中点与列车座椅5的椅座51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780-820mm,腰部靠垫2的中点与列车座椅5的椅座51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40-280mm。颈部靠垫的中点与列车座椅5的椅座51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590-620mm。如根据gb10000-88坐姿人体尺寸中的相关数据,得出了符合人体舒适性要求的数据,设定头枕1中点到列车座椅5的椅座51上表面的距离a=801mm,颈部靠垫中点到列车座椅5的椅座51上表面的距离b=608mm,腰部靠垫2中点到列车座椅5的椅座51上表面的距离c=266mm,坐垫3上表面与列椅座51上表面的夹角α=5°。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现有情况下最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与座椅相匹配的座套。

本实用新型的列车座椅套基于人体工程学原理和人体自身舒适感,在不改变现有座椅形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只对现有座椅套进行改进,得到了最有助于乘客舒适度的数据,并根据此数据设计出了相匹配的座椅套。在材质上,采用透气性和手感均良好的纺织材料,在设计上,座椅套上固定有可移动式头枕,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其高度,调整至一定角度时也可以作为颈靠使用,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在座椅套下部合适位置设置有凸起部分,内部填充有柔软适度的材料,用来缓解腰椎的压力,座椅套在水平方向与座椅呈5°角度,使乘客在维持正常的椎曲形状的同时能有效防止列车紧急刹车或突然加速启动可能造成的乘客脊椎伤害。此外,该座椅套可以拆卸与移动,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乘客,清洗方便、灵活性较强,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列车座椅套中,头枕为左右高中间低的环形设计,头颈枕于环形枕内,可以有效地避免乘客头部左右晃动,头枕通过三颗纽扣固定于座椅套上面,方便拆卸与移动,在座椅套垂直方向共有三排纽扣,以此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当头枕固定于第二排纽扣时,头枕还可以当颈靠来使用,座椅套在合适位置设置有填充有柔软材料的凸起,该部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久坐对腰椎的伤害,座椅套采用纺织材料,该纺织材料制成的座椅套夏天温度不会太高而冬天又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另外该材料的座椅套透气性和手感都很好,能增加乘客乘坐时的舒适性。而且纺织材料的成本比较低,性价比较高适合列车硬座的大批量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