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4232发布日期:2021-01-01 13:23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属于轨道交通车辆及运行保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空中轨道列车(skytrain)也称为空中铁路,简称空轨,是轨道交通的一个分支,一般用于游览观光和乘客运输。基本原理与地铁、轻轨相似,在设计思维上与地铁则相反,采用悬挂式动力转向架,车厢也是悬挂式结构。空中列车主要以悬挂的方式在空中轨道下方运行的列车。

为提高承载量,车厢长度增加,但乘客在车厢内改变所处位置时,容易引起车厢晃动,降低乘坐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包括:桥道梁、车厢、至少一个驱动组件,桥道梁为箱体梁;桥道梁的箱体内安装列车驱动组件;

车厢的顶面与驱动组件通过车厢连接轴驱动连接;

桥道梁底面的梁底板上设有通槽;

还包括:减震板,减震板套设于车厢连接轴的第二端上,并与车厢连接轴相连接;

减震板底面上四个顶角处分设弹簧避震轴,弹簧避震轴包括:弹簧连接件和限位杆,弹簧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减震板的底面相连接,第二端与车厢顶面相连接;

限位杆穿设于弹簧连接件的第一端内,并与减震板的底面固定连接,限位杆的延伸端在弹簧连接件内朝向车厢延伸,并与车厢顶面间隔设置。

优选地,包括:多个充气式减震器,充气式减震器分设于减震板底面的四个顶角处;

充气式减震器的连接端与减震板的底面相连接;另一端与车厢的顶面相连接。

优选地,充气式减震器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套筒的顶端封闭并与减震板底面固定连接;

第一套筒底面设有敞口,第二套筒的顶端伸入第一套筒的底面敞口内;

第二套筒的底面封闭并与车厢顶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活塞杆、活塞阀体,活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套筒内顶面相连接,活塞杆的第二端伸入第二套筒内;

活塞杆的第二端上设置活塞阀体;

活塞阀体的外侧壁上套设第一橡胶密封圈,第一橡胶密封圈的外壁与第二套筒的内壁密封接触;

活塞阀体上开设贯通活塞阀体顶面与底面的排油通孔。

优选地,还包括:分离活塞,分离活塞外壁上套设第二橡胶密封圈,第二橡胶密封圈的外侧壁与第二套筒的内壁密封接触;

分离活塞容纳设置于第二套筒内,并设置于活塞阀体的下部,分离活塞下部的第二套筒内设置压缩氮气区。

优选地,第二套筒内活塞阀体的上部和下部均为液压油区。

优选地,第二套筒顶面上设有敞口,敞口处套设紧固密封圈;

活塞杆穿透紧固密封圈伸入第二套筒内。

优选地,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第一固定连接板设置于第一套筒顶面上,并与减震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包括:第二固定连接板,第二固定连接板设置于第二套筒的底面上,并与车厢固定连接。

优选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主动轮、多个电机、多个导向轮、机架、车厢连接轴,主动轮安装于机架下方,并与电机驱动连接;

电机安装于机架上;

主动轮沿梁底板顶面上设置的轨道运动;

机架的中段处设置箱体,车厢连接轴的第一端伸出箱体外并通过轴承座固定安装于箱体顶面上;

车厢连接轴的第二端伸出箱体底面及桥道梁的梁底板外,并与车厢的顶面铰接;

梁底板上的轨道分设于车厢连接轴的第二端两侧。

本申请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申请所提供的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通过在车厢与桥道梁连接处增设减震板,抵消车厢产生的振动,同时通过弹簧避震轴缓冲车厢产生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减少晕车情况的发生,提高运行安全性。

2)本申请所提供的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通过在减震板与车厢顶面设置多个充气式减震器,减少由于车厢较长导致的晃动,减少车厢两端的晃动,提高车厢两端乘客的乘坐舒适性,提高运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又一种实施例中车厢及驱动组件右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夹紧滚轮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右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充气式减震器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安装板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隔音夹层腔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0、立柱;11、基座;12、第一测距仪;13、桥道梁;135、梁底板;131、温度传感器;132、湿度传感器;22、导向轮转轴;221、第一导向轮;222、第二导向轮;223、导向连接杆;224、支撑块;23、主动轮;231、第一主动轮;232、第二主动轮;31、车厢连接轴;32、轴承座;321、箱体;322、第一连接臂;323、第二连接臂;40、减震板;411、第一弹簧避震轴;412、第二弹簧避震轴;413、第三弹簧避震轴;42、夹紧滚轮组件;421、固定板;423、固定座;422、弹性件;424、压紧杆;425、杆件;426、压紧轮;43、充气式减震器;431、第一固定连接板;432、第一套筒;433、第二套筒;434、第二固定连接板;435、液压油区;436、压缩氮气区;441、活塞杆;442、活塞阀体;443、第一橡胶密封圈;444、排油通孔;446、第二橡胶密封圈;447、分离活塞;445、紧固密封圈;50、车厢;51、安装板;511、第一测温探头;512、第二测温探头;513、第三测温探头;514、第一摄像头;515、第二摄像头;523、门;52、耳板;53、第二测距仪;54、第三测距仪。55、车厢壁层;554、夹层腔;551、第一金属板;552、橡胶球;553、第二金属板;556、高密度聚丙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申请,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见图1,本申请提供的空中轨道列车用减震安全车厢,包括:立柱10、桥道梁13、车厢50、至少一组驱动组件。桥道梁13吊设于立柱10一侧。桥道梁13为箱体梁。桥道梁13的箱体321内安装列车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在桥道梁13内,沿桥道梁13内轨道运行。车厢50的顶面与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桥道梁13箱体321底面的梁底板135上设有通槽。车厢50与驱动组件,通过车厢连接轴31连接后,车厢连接轴31沿通槽运行。驱动组件可以为多个,成对设置于车厢50的顶角或两端也可以至少设置一组,与车厢50顶面连接。

参见图1~2,优选地,还包括减震板40,减震板40套设于车厢连接轴31的第二端上,并与车厢连接轴31相连接。减震板40沿车厢50长度方向延伸,面积略小于车厢50顶面。减震板40的底面上四个顶角处分设弹簧避震轴,弹簧避震轴包括弹簧连接件和限位杆,弹簧连接件即具有连接构件的弹簧;弹簧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减震板40的底面相连接;第二端与车厢50顶面相连接。限位杆穿设于弹簧连接件的第一端内,并与减震板40的底面固定连接,限位杆的延伸端在弹簧连接件内朝向车厢50延伸,并与车厢50顶面间隔设置。预留的间隔距离为限制弹簧连接件压缩量。

通过减震板40能减少车厢50横向摆动,提高运行安全稳定性。所用限位杆具体为杆状结构。

参见图1~2,具体实施方式中,弹簧避震轴包括:第一弹簧避震轴411、第二弹簧避震轴412、第三弹簧避震轴413和第四弹簧避震轴。第一弹簧避震轴411设置于减震板40底面的第一顶角处;第二弹簧避震轴412设置于减震板40底面的第二顶角处;第三弹簧避震轴413设置于减震板40底面的第三顶角处;第四弹簧避震轴设置于减震板40底面的第四顶角处。

优选地,包括:多个充气式减震器43,充气式减震器43分设于减震板40底面的四个顶角处;充气式减震器43的连接端与减震板40的底面相连接;另一端与车厢50的顶面相连接。通过增加充气式减震器43,能增加车厢50缓冲振动的效果,提高乘坐舒适性和运行安全性。

参见图4,优选地,充气式减震器43包括:第一套筒432、第二套筒433、活塞杆441、活塞阀体442、分离活塞447,第一套筒432的顶端封闭并与减震板40底面固定连接;底面设有敞口,第二套筒433的顶端伸入第一套筒432的底面敞口内,并在第一套筒432内上下运动。第二套筒433的底面封闭并与车厢50顶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活塞杆441、活塞阀体442,活塞杆441的第一端与第一套筒432内顶面相连接,活塞杆441的第二端伸入第二套筒433内;活塞杆441的第二端上设置活塞阀体442;活塞阀体442的外侧壁上套设第一橡胶密封圈443,第一橡胶密封圈443的外壁与第二套筒433的内壁密封接触;活塞阀体442在第二套筒433内岁活塞杆441上下运动。活塞阀体442上开设贯通活塞阀体442顶面与底面的排油通孔444。

优选地,还包括:分离活塞447,分离活塞447外壁上套设第二橡胶密封圈446,第二橡胶密封圈446的外侧壁与第二套筒433的内壁密封接触;分离活塞447容纳设置于第二套筒433内,并设置于活塞阀体442的下部,分离活塞447下部与第二套筒433内壁之间设置压缩氮气区436。压缩氮气区436内填充压缩氮气。分离活塞447可在第二套筒433内自由上下移动。以压缩氮气提供压力,能减少气泡的产生,延长减震器使用寿命。

优选地,第二套筒433内活塞阀体442的上部和下部均为液压油区435,液压油区435内容纳设置液压油。

优选地,第二套筒433顶面上设有敞口,敞口处套设紧固密封圈445。活塞杆441穿透紧固密封圈445伸入第二套筒433内。设置密封圈,能防止液压油外泄。

优选地,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431,第一固定连接板431设置于第一套筒432顶面上,并与减震板40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板421与减震板40和车厢50连接,能提高连接可靠性。

优选地,包括:第二固定连接板434,第二固定连接板434设置于第二套筒433的底面,并与车厢50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板421与减震板40和车厢50连接,能提高连接可靠性。

使用时,当车厢50发生靠近桥道梁13的震动时,活塞杆441在第二套筒433内向分离活塞447移动,液压油通过排油通孔444从活塞阀体442的下方向上方移动,缓冲震动;当车厢50发生远离桥道梁13的震动时,活塞杆441在第二套筒433内向紧固密封圈445移动,液压油通过排油通孔444从活塞阀体442的上方向下方移动,缓冲震动。

优选地,立柱10面向车厢50第一外表面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测距仪12,第一测距仪12与控制室内的显示器电连接。

通过将第一测距仪12获取的车厢50侧壁与立柱10侧壁距离,实时显示在控制室的显示器上,便于运行人员实时监控,还可根据显示屏上的数值,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提高监控准确性,节约人力成本。

通过设置于立柱10侧壁上的第一测距仪12能实时测量车厢50与立柱10间的距离,防止由于植物无序生长伸入立柱10与车厢50之间,影响运行安全问题。从而提高运行安全性。

优选地,车厢50底面上设置第二测距仪53,第二测距仪53分别与车头控制室内的显示器和报警模块电连接。车厢50能对车厢50下的障碍物距离进行测量,并实时显示在控制室内的显示器上,通过测量车厢50底面的障碍物距离,能避免绿植生长过于茂盛过于靠近车厢50底面,引发安全事故,监控人员可根据车头控制室显示的危险警报提示,留意该区域的绿植生长情况,排出检测人言对该区域进行排查,提高运行安全。

优选地,车厢50包括第二外表面,第二外表面与第一外表面相对;包括第三测距仪54,第三测距仪54设置于车厢50第二外表面上,并分别与车头控制室内的显示器和报警模块电连接。

通过设置第三测距仪54,能对车厢50另一侧面的绿植生长情况进行检测,避免车厢50外侧绿植生长过于靠近车厢50,引发运行安全事故,提高运行安全性。

本申请中所用驱动组件可以为各类现有空中轨道列车的驱动组件。

参见图1~2,优选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主动轮23、多个电机、多个导向轮、机架、车厢连接轴31。主动轮23安装于机架下方,并与电机驱动连接。电机安装于机架上,电机安装方式按现有安装方式设置。主动轮23在各自电机的驱动下沿桥道梁13底面的梁底板135顶面上设置的轨道运动。主动轮23与电机与机架的安装方式按现有安装方式设置。机架的中段处设置箱体321,车厢连接轴31的第一端伸出箱体321外并通过轴承座32固定安装于箱体321顶面上。车厢连接轴31的第二端伸出箱体321底面及桥道梁13的梁底板135外,并与车厢50的顶面铰接。车厢50顶面与车厢连接轴31连接处设置耳板52。桥道梁13的梁底板135上的轨道分设于车厢连接轴31的第二端两侧。

箱体321的相对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连接臂322和第二连接臂323,第一连接臂322与第二连接臂323结构一致且对称。第一连接臂322的一端与箱体321上部侧壁相连接,另一端垂直箱体321向外延伸形成延伸端。第二连接臂323的一端与箱体321上部另一相对侧壁相连接,另一端垂直箱体321向外延伸形成延伸端。

第一连接臂322的延伸端上设置支撑块224,支撑块224沿桥道梁13竖直方向延伸。支撑块224的中部两侧对称设置两根导向连接杆223,导向连接杆223的延伸端上设置轴套。导向轮组件在轴套内绕其自身中心轴转动;所述导向轮组件外壁与桥道梁13内侧壁滚动接触。

优选地,轴套套设于导向轮转轴22上,导向轮转轴22转动安装于导向连接杆223的延伸端上,并在轴套内绕其自身中心轴转动,导向轮转轴22与桥道梁13的侧壁平行,导向轮转轴22的两端上分别设置导向轮。导向轮绕导向轮转轴22轴线转动,导向轮外壁与桥道梁13内侧壁滚动接触。导向轮在自身转动的同时实现导向机架运行方向的作用,保证机架持续沿梁底板135轨道移动的作用。

箱体321的第二侧面上设置第二连接臂323,第二连接臂323的延伸端上设置支撑块224,支撑块224的中部两侧对称设置两根导向连接杆223,导向连接杆223的延伸端上设置轴套。导向轮组件在轴套内绕其自身中心轴转动;所述导向轮组件外壁与桥道梁13内侧壁滚动接触。

优选地,导向轮转轴22穿过轴套固定于导向连接杆223的延伸端上,并在轴套内绕其自身中心轴转动,导向轮转轴22与桥道梁13的侧壁平行,导向轮转轴22的两端上分别设置导向轮。导向轮与桥道梁13内侧壁滚动接触,在自身转动的同时实现导向机架运行方向的作用,保证机架持续沿梁底板135轨道移动的作用。

参见图1,导向轮组件包括:第一导向轮221、第二导向轮222、导向轮转轴22;第一导向轮221转动安装于导向轮转轴22的第一端上;第二导向轮222转动安装于导向轮转轴22的第二端上。导向轮转轴22穿设于轴套内。多个导向轮能从纵向对机架的运行方向进行支撑导向。

优选地,导向轮组件包括:第一组导向轮组件、第二组导向轮组件、第三组导向轮组件和第四组导向轮组件。第一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机架的第一顶角处;第二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机架的第二顶角处;第三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机架的第三顶角处;第四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机架的第四顶角处。通过分设于机架四角的导向轮,对机架的运行方向进行导向。

优选地,第一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第一连接臂322的一侧导向连接杆223上;即机架的第一顶角处;第二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第一连接臂322的另一侧导向连接杆223上,即机架的第二顶角处。

优选地,第三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第二连接臂323的一侧导向连接杆223上;即机架的第三顶角处;第四组导向轮组件设置于第二连接臂323的另一侧导向连接杆223上,即机架的第四顶角处。

优选地,主动轮2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组主动轮23、第二组主动轮23,第一组主动轮23设置于机架箱体321的第一侧;第二组主动轮23设置于机架箱体321的第二侧。

参见图2,优选地,第一组主动轮23包括:第一主动轮231、第二主动轮232,第一主动轮231设置于机架箱体321的第一侧面外,即箱体321前进方向的侧面上;第二主动轮232设置于机架箱体321的第二侧面外,即与箱体321前进方向相对的侧面上。

第二组主动轮23包括:第三主动轮23和第四主动轮23,第三主动轮23设置于机架箱体321的第一侧面外,即箱体321前进方向的侧面上,并与第一主动轮231沿桥道梁13延伸方向对称轴对称;第四主动轮23设置于机架箱体321的第二侧面外,即与箱体321前进方向相对的侧面上,并与第二主动轮232沿桥道梁13延伸方向对称轴对称。

第一主动轮231、第二主动轮232、第三主动轮23和第四主动轮23分设于机架的下方四个角上,通过多个主动轮23对车厢50前进提供所需动力,当需要停止车厢50运动时,还可以通过与第二、第四主动轮相连接的电机反转,实现制动,减少制动对轮毂的磨损,实现制动平稳。

优选地,桥道梁13内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131和多个湿度传感器132,温度传感器131和湿度传感器132分别与控制室内的显示器电连接。

通过在桥道梁13内设置温度、湿度传感器132,能对桥道梁13内部温度湿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控,防止由于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无法及时获取变化,能提高监控准确性和实时性。

优选地,还包括数据传输模块,温度传感器131与数据传输模块电连接,数据传输模块与显示器电连接。湿度传感器132与数据传输模块电连接,数据传输模块与显示器电连接。通过设置数据传输模块,可以对所获取信息进行远距离传输和存储,便于后续分析使用。

通过对桥道梁13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能避免由于温度升高导致运行危险发现,提高检测力度,使监控人员能及时发现运行温度湿度超标区域,并进行检修,提高运行安全稳定性。由于空中轨道列车在室外运行,室外常遇各类恶劣天气,此时,如能对桥道梁13内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控,则能及时发现漏水、温度异常的问题,从而提高运行安全性。

优选地,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131相互间隔10m安装于桥道梁13、的侧壁上方;多个所述湿度传感器132相互间隔10m安装于桥道梁13、的侧壁上方。

由于桥道梁13为箱体梁,为封闭状态,内部温度湿度变化后,在一定距离内也可以及时获取变化情况,按此安装能在保证监控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传感器数量,节约成本。

参见图1,优选地,车厢50顶面上设置耳板52,车厢连接轴31的第二端与耳板52通过螺栓铰接。

优选地,包括:多个夹紧滚轮组件42,夹紧滚轮组件42分设于减震板40底面的四个顶角处;夹紧滚轮组件42的固定端与减震板40的底面相连接;另一端伸入车厢50内,并与车厢50内顶面接触连接。

参见图3,优选地,夹紧滚轮组件42包括:固定板421、弹性件422、424、固定座423、杆件425、压紧轮426。424的一端穿设固定座423。固定座423与车厢50外顶面固定连接,用于支撑弹性件422。424伸出固定座423外的一端上套设弹性件422,弹性件422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座423的顶面上。弹性件4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板421的底面上。固定板421与减震板40底面固定连接。固定板421的底面与424的伸出端固定连接。424的另一端上垂直424设有杆件425,杆件425的延伸端上设置压紧轮426。压紧轮426绕杆件425中心轴线转动。

使用时,发生震动时,抬升车厢50时,弹性件422收缩,压紧轮426持续挤压于车厢50,减少车厢50震动;当车厢50向下发生震动时,弹性件422拉伸并通过压紧轮426拉住车厢50,减少车厢50下沉量,从而实现减震。

参见图1、2、6,优选地,包括:安装板51、多个测温探头,安装板51设置于车厢50内的门523梁上方;安装板51的侧壁与车厢50内部侧壁固定连接;多个测温探头间隔安装于安装板51的底面上。

通过测温探头可对进入车厢50的人群进行抽样测温,提高测温准确性。

优选地,还包括:plc控制模块、多个摄像头,摄像头分设于安装板51的两端,并正对车厢50门523附近进行拍摄;plc控制模块设置于安装板51内;plc控制模块分别测温探头、摄像头与电连接。

通过以上连接后,当检测结果异常时,测温探头发出报警信号,plc控制模块根据获取的报警信号控制摄像头启动并对人群进行拍照。能为后续追踪温度异常人员提供图像信息,提高追踪准确性。

优选地,摄像头包括第一摄像头514、第二摄像头515,第一摄像头514安装于安装板51的第一端上;第二摄像头515安装于安装板51的第二端上。

优选地,测温探头包括:第一测温探头511、第二测温探头512、第三测温探头513,第一测温探头511靠近第一摄像头514设置;第三测温探头513靠近第二摄像头515设置;第二测温探头512设置于第一测温探头511与第三测温探头513之间。

优选地,安装板51内设置电源模块,并分别与测温探头、摄像头电连接。按此安装电源模块,能缩小整体尺寸,提高集成度。

优选地,还包括多个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分别设置于测温探头、摄像头内,并分别与测温探头、摄像头电连接。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远距离传输。

优选地,包括:存储模块和显示器,测温探头分别与存储模块和显示器电连接;摄像头分别与存储模块和显示器电连接。能显示或保持所得数据,便于后期使用。

参见图7,优选地,车厢50侧壁内设有夹层腔554,夹层腔554由两侧的车厢壁层55围成。夹层腔554内设置橡胶隔音组件;橡胶隔音组件包括:金属板、多个橡胶球552和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的两端分别与夹层腔554的内壁固定连接,并沿车厢50侧壁在夹层腔554内延伸,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与夹层腔554的内壁相互平行;金属板垂直夹层腔554侧壁,一端与夹层腔554内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穿设于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内,并与夹层腔554的相对内侧壁相连接,所述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卡接于金属板中部;橡胶球552的至少一侧外壁抵接于夹层腔554内壁和/或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侧壁上。

当列车车厢50经过噪音分贝较高区域时,震动车厢50侧壁及夹层腔554内橡胶球552,橡胶球552能将传导的声波震动吸收,从而实现减震效果。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本身具有吸引效果,能进一步吸收声波产生的震动。所用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可以为高密度聚丙烯板。所用金属板为具有弹性的金属薄板,如铝板等。

优选地,橡胶球552为内部中空设有空腔,橡胶球552空腔中填充氮气,进一步抵消声波震动,保护乘客乘坐安全。

优选地,金属板包括:相对橡胶球552两侧设置的第一金属板551和第二金属板553;第一金属板551设置于橡胶球552的一侧并垂直于夹层腔554侧壁;第二金属板553设置于橡胶球552的另一侧并垂直夹层腔554侧壁;橡胶球55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金属板551和第二金属板553。

优选地,包括:第一层橡胶隔音组件和第二层橡胶隔音组件,第一层橡胶隔音组件靠近车厢50内部设置于夹层腔554内;第二层橡胶隔音组件靠近车厢50外部设置于夹层腔554内。

优选地,所述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沿夹层腔554延伸,并与夹层腔554中心面重合;第一层橡胶隔音组件和第二层橡胶隔音组件分设于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的两侧。

优选地,第一层橡胶隔音组件内的橡胶球552与第二层橡胶隔音组件内的橡胶球552,分别抵接于高密度聚丙烯层板556的两相对侧壁。

通过设置双层橡胶隔音组件,能更好的对车厢50内实现隔音和减震作用,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

所用第一测距仪12、第二测距仪53、第三测距仪54可以为激光测距仪,具体可以为深达威仪器生产的sw-m100型激光测距仪;红外测温探头可以为上海端懿电气科技有限公式生产的st200-a红外测温仪。摄像头可以为深圳市中讯智控有限公式生产的zx-c41型网络摄像机。所用plc控制模块可以为深圳昶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emr-ed0808型远程开关控制模块。所用电源模块为根据所用供电器件的电压、电流要求的锂电池组。所用湿度传感器132为广州奥雅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aq3010电压型户外式温湿度变送器。

优选地、包括基座11,立柱10的与地面通过基座11安装连接。通过基座11能提高立柱10的安装稳定性,提高运行安全。

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申请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