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6844发布日期:2021-04-06 12:0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轨列车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引发交通拥堵的问题越发严重,空轨列车,即空中轨道列车,由于其载客多,占地小等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空中列车悬于空中运行,因此,合适的空调系统对车内乘客的乘车体验非常重要,现有的空中列车的空调系统制冷制热效率低,且易出现故障,亟需改进。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273474u;公开日:2016年06月01日;公开了一种高速轨道列车专用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相互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管道以及第二换热管道,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管道、所述冷凝器、所述膨胀阀以及所述蒸发器依次连通形成制冷回路,所述蒸发器的底盘上设置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汇流器,所述汇流器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一端连通。该申请案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汇流器收集蒸发器中空气冷凝产生的冷凝水,并在热交换器中与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虽然有效达到了提高制冷效率的目的,但是设置汇流器需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空轨列车空调系统安装空间本就紧张,因此需要较多的结构改进方能使用,不适用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包括安装在空轨列车内的:

压缩机;

冷凝器,其通过冷凝器进口管与压缩机连通;

蒸发器,其通过蒸发器进口管与冷凝器连通,蒸发器通过压缩机进口管与压缩机连通;

所述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的中部紧靠。

本方案将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的中部紧靠,由于压缩机进口管中呈低温,蒸发器进口管呈高温,两者中部紧靠,蒸发器进口管的高温会有助于调节压缩机进口管的过热度,从而有效避免气化不充分导致液击的现象,而压缩机进口管的低温有助于调节蒸发器进口管内流体的过冷度,从而满足蒸发器内蒸发量的需求,确保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的中部均为扁管,并通过管夹固定连接。

将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的接触部分设置为扁管,能有效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强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之间相互影响调节的效果,进一步减小空调系统故障率以及增强制冷效果;进一步地,本方案设置有管夹将两管中部固定,防止空轨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等因素造成两管中部脱离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包括主部和副部,所述主部包括相互独立的流道一和流道二,冷凝器进口管与流道一一端连通,流道一另一端与副部一端连通,副部另一端与流道二连通,流道二与蒸发器进口管连通。

通过设置主部和副部,制冷剂从冷凝器进口管流入后,依次经过流道一、副部、流道二,最终从蒸发器进口管流出,在有限的空间中使得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流程大大增加,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保证了散热量,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二包括上流道和下流道,上流道和下流道一端连通,副部与上流道连通,下流道与蒸发器进口管连通。

流道二分为了上流道和下流道两部分,流经副部的制冷剂从上流道的一端流入,经过上流道,流入下流道,流过下流道后,从下流道的一端流入蒸发器进口管,进一步增加了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流程,强化了换热效果,提高了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进一步地,还包括风扇其置于冷凝器旁侧。

通过风扇吹向冷凝器来进行辅助散热,进一步强化冷凝器换热效果。

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通过将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的中部紧靠,简单的结构改进不会占用空调系统有限的安装空间,易于实现,且一方面减少了液击现象,降低了空调系统的故障率,一方面还提高了制冷效果,一举两得;

(2)本实用新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将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的接触部分设置为扁管,能有效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强压缩机进口管与蒸发器进口管之间相互影响调节的效果,减小空调系统故障率以及增强制冷效果;进一步地,设置有管夹将两管中部固定,防止空轨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等因素造成两管中部脱离连接;

(3)本实用新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通过冷凝器主部和副部的设置,在有限的空间中使得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流程大大增加,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保证了散热量,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主部的流道二分为上流道和下流道,进一步增加了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流程,强化了换热效果,提高了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还设置了风扇,通过风扇吹向冷凝器来进行辅助散热,进一步强化冷凝器换热效果;

(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进口管和蒸发器进口管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冷凝器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中:

1、压缩机;10、管夹;

2、冷凝器;20、主部;201、流道一;202、流道二;21、副部;

3、蒸发器;

4、风扇;

100、压缩机进口管;200、冷凝器进口管;300、蒸发器进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包括安装在空轨列车内的:

压缩机1;

冷凝器2,其通过冷凝器进口管200与压缩机1连通;

蒸发器3,其通过蒸发器进口管300与冷凝器2连通,蒸发器3通过压缩机进口管100与压缩机1连通;

所述压缩机进口管100与蒸发器进口管300的中部紧靠。

如图5所示为现有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和蒸发器3,由管路将这三个核心部件连接,主要有压缩机进口管100、冷凝器进口管200和蒸发器进口管300,当空调在运行过程中,这些管路中分别充斥着高温或低温的气体或液体,在管路中流动,使得一些空调管路具有很高或很低的温度,其中流过压缩机进口管100的是低温低压的气体,流过冷凝器进口管200的是高温高压气体;流过蒸发器进口管300的是高温高压液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空调系统的故障有部分是因为压缩机1发生了液击导致的压缩机1损坏,液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受到车内或者外界环境影响,蒸发器3的热负荷不稳定,液体未在蒸发器3中完全气化便进入了压缩机1从而导致了液击现象;同时,蒸发器进口管300要将高温高压液体输入蒸发器3,如果过程中有压力损失,液体会出现闪发,蒸发器3中的液相成分会减小,就会使得空调的制冷效果降低,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施例将压缩机进口管100与蒸发器进口管300的中部紧靠,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压缩机进口管100中呈低温,蒸发器进口管300呈高温,两者中部紧靠,蒸发器进口管300的高温会有助于调节压缩机进口管100的过热度,从而有效避免气化不充分导致液击的现象,而压缩机进口管100的低温有助于调节蒸发器进口管300内流体的过冷度,从而满足蒸发器3内蒸发量的需求,确保制冷效果。

本实施例的结构改进,一方面减少了液击现象,降低了空调系统的故障率,一方面还提高了制冷效果,在有限的安装空间中作出改动,一举两得,且简单易实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缩机进口管100与蒸发器进口管300的中部均为扁管,并通过管夹10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将压缩机进口管100与蒸发器进口管300的接触部分设置为扁管,能有效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强压缩机进口管100与蒸发器进口管300之间相互影响调节的效果,进一步减小空调系统故障率以及增强制冷效果;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设置有管夹10将两管中部固定,防止空轨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等因素造成两管中部脱离连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2包括主部20和副部21,所述主部20包括相互独立的流道一201和流道二202,冷凝器进口管200与流道一201一端连通,流道一201另一端与副部21一端连通,副部21另一端与流道二202连通,流道二202与蒸发器进口管300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主部20和副部21,制冷剂从冷凝器进口管200流入后,依次经过流道一201、副部21、流道二202,最终从蒸发器进口管300流出,在有限的空间中使得制冷剂在冷凝器2中的流程大大增加,大大提高了冷凝器2的换热效果,保证了散热量,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效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流道二202包括上流道和下流道,上流道和下流道一端连通,副部21与上流道连通,下流道与蒸发器进口管300连通。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流道二202分为了上流道和下流道两部分,流经副部21的制冷剂从上流道的一端流入,经过上流道,流入下流道,流过下流道后,从下流道的一端流入蒸发器进口管300,进一步增加了制冷剂在冷凝器2中的流程,强化了换热效果,提高了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空轨列车用空调系统,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还包括风扇4其置于冷凝器2旁侧。

如图1所示,通过风扇4吹向冷凝器2来进行辅助散热,进一步强化冷凝器2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