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

文档序号:29436629发布日期:2022-03-30 08:57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

1.本发明涉及站台间隙补偿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


背景技术:

2.由于动车组与站台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给旅客上下车造成安全隐患。站台间隙补偿器主要功能是在动车组到站,边门开启后,通过站台间隙补偿器活动板来补偿列车车体与站台之间的间隙,避免乘客踏空,方便乘客上下车辆的同时保障乘客安全。
3.目前,国内外高速动车组所使用的站台间隙补偿器主要分为翻板式和伸缩式两种。翻板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由于翻板宽度固定,而车辆与站台的间隙存在不确定的因素,难以做到完全补偿车辆和站台之间缝隙,乘客依然会有踏空的可能。与翻板式补偿器相比,伸缩式补偿器外形美观,可以隐藏于地板之间,间隙补偿效果好,故动车组较多采用的是伸缩式补偿器。伸缩式站台间隙补偿器,主要由伸缩踏板、传动齿条、传动齿轮、驱动电机、电机制动器及外部的电控装置和波纹钢板外罩组成。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工作方式并结合实际案列,在运用过程中易出现齿条卡滞、翻板扣手与伸缩踏板的干涉卡滞、电机卡滞甚至卡死等典型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该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减少站台间隙补偿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率。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包括:凸轮踏板、驱动轴、滚轮、凸轮槽、左侧固定导轨侧框、右侧固定导轨侧框、前固定框架、后固定框架,所述左侧固定导轨侧框、后固定框架、右侧固定导轨侧框、前固定框架组成框体结构,所述框体结构设置于高速动车组的下方,所述凸轮踏板设置于框体结构中,所述前固定框架为中空结构,所述凸轮踏板的中部设有凸轮槽,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贯穿前固定框架与高速动车组的车门连接,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滚轮的轴心连接,所述滚轮位于凸轮槽中。
6.进一步地,所述凸轮踏板的左侧与左侧固定导轨侧框通过左侧滚动组件连接,所述凸轮踏板的右侧与右侧固定导轨侧框通过右侧滚动组件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凸轮踏板与左侧滚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滚动组件与左侧固定导轨侧框通过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凸轮踏板与右侧滚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滚动组件与右侧固定导轨侧框通过导轨滑动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凸轮槽包括:第二圆弧槽段、第三圆弧槽段和水平槽,所述水平槽的一端与第二圆弧槽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圆弧槽段的另一端与第三圆弧槽段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凸轮槽还包括:第一圆弧槽段,所述第一圆弧槽段与水平槽的另一
端连接。
10.进一步地,凸轮踏板的左前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等于滚轮在第二圆弧槽段与第三圆弧槽段上运动的水平分量之和,所述凹槽的深度等于滚轮在第二圆弧槽段与第三圆弧槽段上运动的竖直分量之和。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将站台间隙补偿器与动车组边门通过动车组边门的驱动轴进行耦合,将凸轮槽与滚轮的配合运动,形成的伸缩式踏板代替齿轮齿条啮合传动,不再单独配备动力源,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避免了现有伸缩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常见故障问题,同时满足车体轻量化的目的。同时,本发明通过对凸轮槽的形状进行改变,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高速动车边门类型,本发明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便于制造、安装、维护以及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适用于塞拉门的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适用于侧拉门的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车门,2-凸轮踏板,3-驱动轴,4-滚轮,5-凸轮槽,6-左侧滚动组件,7-右侧滚动组件,8-左侧固定导轨侧框,9-右侧固定导轨侧框,10-前固定框架,11-后固定框架,51-第一圆弧槽段、52-第二圆弧槽段、53-第三圆弧槽段。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对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
14.如图1为本发明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结构示意图,该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包括:凸轮踏板2、驱动轴3、滚轮4、凸轮槽5、左侧固定导轨侧框8、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前固定框架10、后固定框架11,左侧固定导轨侧框8、后固定框架11、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前固定框架10组成框体结构,框体结构设置于高速动车组的下方,凸轮踏板2设置于框体结构中,前固定框架11为中空结构,凸轮踏板2的中部设有凸轮槽5,驱动轴3的一端贯穿前固定框架11与高速动车组的车门1连接,驱动轴3的另一端与滚轮4的轴心连接,滚轮4位于凸轮槽5中。通过高速动车组车门1上的驱动轴3与滚轮4连接,使得滚轮4在凸轮踏板2上的凸轮槽5上运动,凸轮槽5与滚轮4的配合运动,形成的伸缩式踏板代替齿轮齿条啮合传动,不再单独配备动力源,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避免了现有伸缩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常见故障问题,同时满足车体轻量化的目的。
15.本发明中凸轮踏板2的左侧与左侧固定导轨侧框8通过左侧滚动组件6连接,具体地,凸轮踏板2与左侧滚动组件6固定连接,左侧滚动组件6与左侧固定导轨侧框8通过导轨滑动连接;凸轮踏板2的右侧与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通过右侧滚动组件7连接,具体地,凸轮踏板2与右侧滚动组件7固定连接,右侧滚动组件7与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通过导轨滑动连接。通过左侧滚动组件6与左侧固定导轨侧框8通过导轨滑动连接以及右侧滚动组件7与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通过导轨滑动连接,使得凹槽踏板2能够沿着导轨进行伸缩运动。
16.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凸轮槽5包括:第一圆弧槽段51、第二圆弧槽段52、第三圆弧槽段53和水平槽,水平槽的一端与第二圆弧槽段52的一端连接,第二圆弧槽段52的另一端与第三圆弧槽段53连接,第一圆弧槽段51与水平槽的另一端连接。同时,本发明中凸轮踏板2的左前端设有凹槽,凹槽的长度等于滚轮4在第二圆弧槽段52与第三圆弧槽段53上运动的水平分量之和,凹槽的深度等于滚轮4在第二圆弧槽段52与第三圆弧槽段53上运动的竖直分量之和。该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通过在凸轮槽5上设有第一圆弧槽段51,使得滚轮4在凸轮槽5上的第一圆弧槽段51上运动时,运动至靠近第一圆弧槽段51一侧的水平槽边端时,车门1可以完成外摆动作,使得该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适用于塞拉门。
17.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凸轮槽5包括:第二圆弧槽段52、第三圆弧槽段53和水平槽,水平槽的一端与第二圆弧槽段52的一端连接,第二圆弧槽段52的另一端与第三圆弧槽段53连接。同时,本发明中凸轮踏板2的左前端设有凹槽,凹槽的长度等于滚轮4在第二圆弧槽段52与第三圆弧槽段53上运动的水平分量之和,凹槽的深度等于滚轮4在第二圆弧槽段52与第三圆弧槽段53上运动的竖直分量之和。该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适用于侧拉门。
18.实施例1如图2,本发明适用于塞拉门的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工作过程具体为:当动车组到站驱动车门从关闭状态向全开状态运行时,与车门1固定连接的驱动轴3带动滚轮4在凸轮槽5上的第一圆弧槽段51上运动,运动至靠近第一圆弧槽段51一侧的水平槽边端时,车门1完成外摆动作,然后滚轮4跟随车门连接的驱动轴3在水平槽上移动至靠近水平槽一端的第二圆弧槽段52的边端时,在此过程中,凸轮踏板2相对于与前固定框架10、后固定框架11均保持相对静止,车门1相对于框体结构由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向左侧固定导轨侧框9方向运动;当车门1继续运动至全开状态时,驱动轴3带动滚轮4沿凸轮槽5从第二圆弧槽段52运动至第三圆弧槽段53,在此过程中,凸轮踏板2通过左侧滚动组件6、右侧滚动组7分别在左侧固定导轨侧框8、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的导轨槽内,相对后固定框架11向前固定框架10的方向运动,完成踏板的伸出动作,从而补偿站台间隙。当车门由全开状态向全闭状态运行时,车门1带动驱动轴3通过滚轮4由第三圆弧槽段53向第二圆弧槽段52运动,在此过程完成踏板的缩回;当由第二圆弧槽段52继续运动到第一圆弧槽段51的边端时,此过程中,车门全闭,凸轮踏板2已缩回框架体结构内相对静止。
19.实施例2如图3为本发明适用于侧拉门的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结构示意图,该适用于侧拉门的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工作过程具体为:当动车组到站驱动车门从关闭状态向全开状态运行时,与车门1固定连接的驱动轴3带动滚轮4在凸轮槽5上的水平槽上移动至靠近水平槽一端的第二圆弧槽段52的边端时,在此过程中,凸轮踏板2相对于与前固定框架10、后固定框架11均保持相对静止,车门1相对于框体结构由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向左侧固定导轨侧框9方向运动;当车门1继续运动至全开状态时,驱动轴3带动滚轮4沿凸轮槽5从第二圆弧槽段52运动至第三圆弧槽段53,在此过程中,凸轮踏板2通过左侧滚动组件6、右侧滚动组7分别在左侧固定导轨侧框8、右侧固定导轨侧框9的导轨槽内,相对后固定框架11向前固定框架10的方向运动,完成踏板的伸出动作,从而补偿站台间隙。当车门由全开状态向全闭状态运行时,车门1带动驱动轴3通过滚轮4由第三圆弧
槽段53向第二圆弧槽段52运动,在此过程完成踏板的缩回;当由第二圆弧槽段52继续运动到水平槽的边端时,此过程中,车门全闭,凸轮踏板2已缩回框架体结构内相对静止。
20.本发明高速动车组边门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通过考虑不同类型的高速动车组边门在开闭过程中运动轨迹,对凸轮槽5的形状进行改变,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高速动车边门类型。在保证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结构简单、合理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耦合式站台间隙补偿器的适用范围广、便于制造、安装、维护。
21.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