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拉缓解机构及制动夹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1140发布日期:2021-09-15 08:0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拉缓解机构及制动夹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列车制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拉缓解机构及制动夹钳。


背景技术:

2.制动装置作为轨道交通车辆的关键执行部件,是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动夹钳产生制动力,推动制动闸片压紧制动盘,将列车动能转化成盘片的摩擦热能,实现列车的制动停车。当轨道车辆的基础制动装置在制动指令系统出现故障,或者在维修时没有动力源的情况下,由于基础制动装置不带自动缓解功能,需要在制动缸上安装手拉缓解机构来实现手动缓解。
3.目前,现有的手拉缓解机构通常有两种方式实现手动缓解,一种是通过缓解拉锁控制棘轮座和闭锁棘舍来实现手动缓解;另一种是采用杠杆机构、绳索机构以及滑轮和凸轮机构等实现手动缓解。
4.但就现有技术而言,第一种手拉缓解机构需要较大的操作力矩,操作费力且对可靠性要求高;另一种手拉缓解机构结构复杂,且该机构的部分部件需设置于缸体外,占用一定空间,在轨道列车转向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会受到一定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拉缓解机构结构复杂、操作费力及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拉缓解机构,通过力的传递能够在轨道列车上完成机械缓解,不受现场条件影响,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拉缓解机构,包括:
7.第一传动组件;
8.伸缩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伸缩组件活动连接;
9.缓解组件,所述缓解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套接于所述伸缩组件上,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有:
10.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伸缩组件弹性连接;
11.第一缓解件,所述第一缓解件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复位件位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内,所述第一缓解件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
12.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解件套接于所述紧固件上;
13.第二缓解件,所述第二缓解件与所述第一缓解件配合设置,所述第二缓解件套接于制动夹钳的动力机构上,在所述伸缩组件回缩时,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二缓解件相接触,在所述伸缩组件伸展时,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均与所述第二缓解件相接触,实现缓解。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
15.第一导轨;
16.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一导轨相对设置;
17.动滑轮,所述动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之间,所述动滑轮与所述伸缩组件活动连接;
18.定滑轮,所述定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
19.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依次绕经所述定滑轮、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动滑轮,并与所述第二导轨固定连接。
20.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
21.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活动连接;
22.固定杆,所述缓解组件套接于所述固定杆上,且与所述固定杆弹性连接,所述固定杆套于所述伸缩杆上,所述伸缩杆相对于所述固定杆可滑动。
23.进一步地,所述手拉缓解机构还包括:
24.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及所述缓解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
25.进一步地,所述手拉缓解机构还包括:
26.拉伸件,所述拉伸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拉伸件另一端与所述伸缩组件固定连接。
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缓解件上还设置有第二接触部;
28.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缓解件的另一端,在所述伸缩组件回缩或所述伸缩组件伸展时,所述第二接触部均与所述第二缓解件脱离。
29.进一步地,所述手拉缓解机构还包括:
30.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组件活动连接。
3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通过连接插销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伸缩组件活动连接。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缓解件为齿轮盘。
3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动夹钳,包括如上所述的手拉缓解机构。
3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3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拉缓解机构,设置有第一传动组件、伸缩组件及缓解组件,其中,第一传动组件与伸缩组件活动连接,缓解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套接于伸缩组件上,第一壳体内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有复位件、第一缓解件、第二缓解件及紧固件,复位件与伸缩组件弹性连接,第一缓解件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复位件位于第一卡合部内,且第一缓解件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紧固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一缓解件套接于紧固件上,第二缓解件与第一缓解件配合设置,第二缓解件套接于制动夹钳的动力机构上,在伸缩组件回缩时,使得第一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点与第二缓解件相接触,在伸缩组件伸展时,使得第一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均与第二缓解件相接触,实现锁死,从而将扭矩传递至制动夹钳的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卸载制动力,通过力的传递能够在轨道列车上完成机械缓解,不受现场条件影响,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36.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动夹钳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1的俯视图;
3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1的主视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1的手拉缓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4的缓解组件逆时针旋转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4的缓解组件顺时针旋转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1的动力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4.附图说明:1、手拉缓解机构;11、第一传动组件;111、第一导轨;112、第二导轨;113、动滑轮;114、定滑轮;115、第一传动件;12、伸缩组件;121、伸缩杆;122、固定杆;13、缓解组件;131、第一壳体;132、复位件;133、第一缓解件;1331、第一接触部;13311、第一接触点;13312、第二接触点;1332、第二接触部;1333、第一卡合部;134、紧固件;135、第二缓解件;14、第二壳体;15、拉伸件;16、连接杆;161、插销;
45.2、动力机构;21、第三壳体;22、端盖;23、第二传动组件;231、第二传动件;232、第三传动件;233、第四传动件;2331、第二卡合部;234、第五传动件;235、第六传动件;24、动力组件;241、导向轴;242、弹性件;25、锁死件;
46.3、运动组件;31、第一运动件;311、第一转轴;32、第二运动件;321、第二转轴;
47.4、制动组件;41、第一制动件;42、第二制动件;
48.5、压板件;
49.6、支撑件;61、限位部;
50.7、导向机构;71、导向组件;711、第一导向件;712、第二导向件;72、滑动组件;721、第一滑动件;722、第二滑动件;
51.8、转向架连接组件;81、第一转向架支撑件;82、第二转向架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虽然附图中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以任何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
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拉缓解机构结构复杂、操作费力及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拉缓解机构,通过力的传递能够在轨道列车上完成机械缓解,不受现场条件影响,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5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57.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手拉缓解机构1,包括:
58.第一传动组件11;
59.伸缩组件12,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1与所述伸缩组件12活动连接;
60.缓解组件13,所述缓解组件13包括第一壳体131,所述第一壳体131套接于所述伸缩组件12上,所述第一壳体131内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有:
61.复位件132,所述复位件132与所述伸缩组件12弹性连接;
62.第一缓解件133,所述第一缓解件133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332,所述复位件132位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332内,所述第一缓解件133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1331;
63.紧固件134,所述紧固件134与所述第一壳体1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解件133套接于所述紧固件134上;
64.第二缓解件135,所述第二缓解件135与所述第一缓解件133配合设置,所述第二缓解件135套接于制动夹钳的动力机构2上,在所述伸缩组件12回缩时,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与所述第二缓解件135相接触,在所述伸缩组件12伸展时,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均与所述第二缓解件135相接触,实现缓解。
6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拉缓解机构,通过力的传递能够在轨道列车上完成机械缓解,不受现场条件影响,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66.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动夹钳包括手拉缓解机构1、动力机构2、运动组件3、制动组件4、压板件5、支撑件6、导向组件7及转向架连接组件8,其中,手拉缓解机构1套接于动力机构2上,动力机构2分别与运动组件3和压板件5相连接,压板件5还与动力机构2相连接,运动组件3还分别与制动组件4和支撑架6相连接,导向组件7与制动组件4相连接,转向架连接组件8与支撑件6相连接。
67.参考图1、图4、图5及图6,手拉缓解机构1与动力机构2的第一侧面相连接,具体地说,手拉缓解机构1套接于动力机构2上,手拉缓解机构1包括第一传动组件11、伸缩组件12、缓解组件13及第二壳体14,其中第二壳体14内形成第二容纳腔,其中,第二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一传动组件11、伸缩组件12及缓解组件13,且第一传动组件11、伸缩组件12及缓解组件13均与第二壳体14相连接,第一传动组件13与伸缩组件12活动连接,缓解组件13套接于伸缩组件12上,且与伸缩组件12活动连接,缓解组件13还套接于动力机构2上。更具体地说,第一传动组件11包括第一导轨111、第二导轨112、动滑轮113、定滑轮114及第一传动件115,其中,第二导轨112与第一导轨111相对设置,且第一导轨111和第二导轨112均固定设置于第二壳体14上,动滑轮113设置于第一导轨111和第二导轨112之间,且与第二壳体14固定连接,动滑轮113与伸缩组件12活动连接,定滑轮114设置于第一导轨111和第二导轨112的一侧,且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一传动件115依次绕经定滑轮114、第一导轨111和动滑轮
113,并与第二导轨11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115优选为软钢丝。本实施例中,动滑轮113设置于第一导轨111和第二导轨112之间,动滑轮113运动沿着第一导轨111和第二导轨112滚动,结构简单,且反复直线运动,功能稳定,通过采用动滑轮113节省了手动缓解过程中一半的拉力。
68.更具体地说,伸缩组件12包括伸缩杆121和固定杆122,其中,伸缩杆121与第一传动组件11活动连接,具体地说,伸缩杆121与动滑轮131活动连接,缓解组件13套接于固定杆122上,且缓解组件13还与固定杆122弹性连接,固定杆122套于伸缩杆121上,伸缩杆121相对于固定杆122可滑动。在本实施例中,为实现伸缩组件12和第一传动组件11的活动连接,手拉缓解机构1还包括连接杆16,连接杆16一端与动滑轮113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插销161与伸缩杆121活动连接,为保证伸缩杆121相对于固定杆122滑动的平稳性,手拉缓解机构1还包括拉伸件15,拉伸件15一端与伸缩杆121固定连接,拉伸件15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4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拉伸件15可为拉伸弹簧。缓解组件13包括第一壳体131,第一壳体131套接于伸缩组件12上,具体地说,第一壳体131套接于固定杆122上,第一壳体131内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内设置有复位件132、第一缓解件133、紧固件134及第二缓解件135,其中,复位件132与伸缩组件12弹性连接,具体地说,复位件132一端通过复位弹簧与固定杆122弹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32优选为复位销,第一缓解件133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333,复位件132位于第一卡合部1333内,第一缓解件133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1331,第一缓解件133一端呈波浪形,具有两个波谷,紧固件134与第一壳体131固定连接,还与第二壳体14固定连接,第一缓解件133套接于紧固件134上,在本实施例中,紧固件134优选为销轴,第二缓解件135与第一缓解件133配合设置,第二缓解件135套接于动力机构2上,在伸缩组件12回缩时,使得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与第二缓解件135相接触,在伸缩组件12伸展时(即拉动第一传动件115时),使得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和第二接触点13312均与第二缓解件135相接触,实现机械缓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缓解件13为齿轮盘,其包含多个齿轮,在伸缩组件12回缩时,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与一个齿轮的一侧相接触,在伸缩组件12伸展时,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与一个齿轮的一侧相接触,第二接触点13312与另一个齿轮的一侧相接触。其中,第一缓解件133上还设置有第二接触部1332,第一接触部1332与第一接触部1331相对设置于第一缓解件133的另一端,在伸缩组件12回缩或伸缩组件12伸展时,第二接触部1332均与第二缓解件135脱离。其中,手拉缓解机构1工作原理如下:手拉第一传动件115,第一传动件115拉动动滑轮113运动,带动伸缩杆121在固定杆122内滑动(即伸缩组件12伸展),固定杆122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二缓解件135转动,此时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和第二接触点13312与紧固件134形成力矩平衡,实现锁死,从而将拉力转换成扭矩至动力机构2,动力机构2卸载制动力,实现机械缓解。机械缓解之后,拉伸件14拉动固定杆122顺时针转动复位(即伸缩组件12回缩),进而第二缓解件135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单点受力拨动第一缓解件133可绕紧固件134自由旋转,从而使得第二缓解件135无法传递扭矩,避免复位过程中产生再次制动问题。在复位过程中,当第二缓解件135顺时针复位时,第一缓解件133受第二缓解件135受力拨动逆时针转动,复位件132可限制第一缓解件133转动角度过大,防止第二接触部1332与第二缓解件135相接触出现卡死现象。
69.动力机构2用于传递力。继续参考图1~图3及图7,具体地说,动力机构2包括第三
壳体21、第三壳体内形成第三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内设置有端盖22、第二传动组件23、动力组件24及锁死件25,其中,端盖22套接于第二传动组件23上,并与第二传动组件23相抵接,手拉缓解机构1套接于第二传动组件23上,具体地说,第二缓解件135套接于第二传动组件23上,压板件5套接于第二传动组件23上,动力组件24套接于端盖22上,动力组件24套接于锁死件25上,锁死件25一端面与端盖22相抵接,锁死件25另一端面与第二传动组件23相抵接,锁死件25还套接于第二传动组件23上,锁死件25与第二传动组件23可相对移动。其中,第二传动组件23包括第二传动件231、第三传动件232、第四传动件233及第五传动件234,其中,手拉缓解机构1套接于第二传动件231一端上,具体地说,第二缓解件135套接于第二传动件231一端上,端盖22套接于第二传动件231另一端上,锁死件25套接与第三传动件232上,第三传动件232一端面分别与第二传动件231和端盖22相抵接,第三传动件232套接于第四传动件233上,在实施例中,第三传动件232为锯齿盘,第四传动件233与第三传动件232另一端面相抵接,锁死件25卡合于第四传动件233上,且第四传动件233相对于锁死件25可相对移动,压板件5与第四传动件23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传动件233优选为丝杠,且第四传动件233上设置有第二卡合部2331,锁死件25通过第二卡合部2331与第四传动件卡合,其中第二卡合部2331呈锯齿状,第五传动件235套接于第四传动件233上,且第五传动件234相对于第四传动件233可相对移动,第五传动件234与压板件5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五传动件234优选为丝杠,其中,第五传动件235通过卡块与压板件5相抵接,第四传动件233和第五传动件234之间通过非自锁螺纹副相连接。动力组件24包括导向轴241和弹性件242,导向轴241套接于端盖22和锁死件25上,端盖22和导向轴241螺纹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导向轴241优选为碟簧导向轴,弹性件242套接于导向轴241上,弹性件242一端与导向轴241相抵接,弹性件242另一端与第三壳体21相抵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42优选为碟簧。为减少第二传动件231和第三传动件232之间的摩擦力,动力机构2还包括第六传动件235,第六传动件235套接于第四传动件233上,第六传动件235一端面与第三传动件232另一端面相抵接,第六传动件235另一端面与第四传动件233相抵接。动力机构2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手拉缓解机构1将扭矩传递至第二传动件231时,将扭矩转换为轴向力,推动第三传动件232,进而将轴向力传递至第四传动件233向前移动(即压板件5的方向),由于此时维持制动施加的状态,第五传动件234顶着压板件5无法前移,则第四传动件233也无法前移,因此,第四传动件233受到反作用力传递至第三传动件232,进而由第二传动件231传递至端盖22,由于端盖22和导向轴24螺纹连接,从而反作用力施加到弹簧件242上,弹簧件242压缩,导向轴241带动锁死件25后移(即与压板件5相反的方向),第二卡合部2331锯齿脱开,使得第四传动件233释放,第四传动件233和第五传动件234之间的非自锁螺纹副受到轴向力产生扭矩,进而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五传动件234后移,进而实现机械缓解。
70.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拉缓解机构,通过力的传递能够在轨道列车上完成机械缓解,不受现场条件影响,占用空间小,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71.参考图1~图3,压板件5的两端面与运动组件3一侧相连接,压板件5的一侧与动力机构2的第四侧面相连接,动力机构2、运动组件3和压板件5形成一空腔,其中,压板件5的一侧与第三壳体21的第四侧面相连接。
72.继续参考图1~图3,运动组件3与动力机构2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相连接,运动组件3与支撑件6旋转连接,具体地说,运动组件3与第三壳体21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相连
接,运动组件3包括:第一运动件31和第二运动件3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运动件31和第二运动件32均为活动爪,第一运动件31一侧的两端与动力机构2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相连接,具体地说,第一运动件31一侧的两端与第三壳体21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相连接,第一运动件31另一侧的两端与制动组件4相连接,第一运动件31上设置有第一转轴311,其中,第一转轴311沿着第一运动件31的宽度方向贯穿第一运动件31,第一运动件31可绕第一转轴311旋转,第二运动件32与第一运动件31相对设置,第二运动件32一侧的两端与支撑件6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相连接,第二运动件32另一侧的两端与制动组件4相连接,第二运动件32上设置有第二转轴321,其中,第二转轴321沿着第二运动件32的宽度方向贯穿第二运动件32,第二运动件32可绕第二转轴321旋转,第一运动件31、第二运动件32、动力机构2及支撑件6形成一空腔。
73.继续参考图1~图3,支撑件6设置于空腔内,且运动组件3与支撑件6旋转连接。具体地说,支撑件6沿着第一运动件31和第二运动件32的宽度方向竖直设置于空腔内,且第支撑件6分别与第一转轴311和第二转轴321固定连接。为实现支撑件6的平稳性,支撑件6上设置有限位部61,其中限位部61与导向机构相对设置于支撑件6的两端面上。
74.继续参考图1~图3,制动组件4与运动组件3另一侧相连接,制动组件4包括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其中,第一制动件41与第一运动件31另一侧的两端相连接,第二制动件42与第一制动件41相对设置,第二制动件42与第二运动件32另一侧的两端相连接。
75.为保证制动组件4运动的稳定性,继续参考图1~图3,制动夹钳还包括导向机构7,其中,导向机构7包括导向组件71和滑动组件72,导向组件71平行运动组件3悬空设置于支撑件6上,即导向组件71平行(与第一运动件31和第二运动件32的长度方向平行)悬空设置于支撑件6上,导向组件71一侧与制动组件4相连接,即导向组件71分别与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相连接,滑动组件72垂直于导向组件71,且悬空设置于空腔上,导向组件71套于滑动组件72上,导向组件71相对于滑动组件72可滑动。其中,导向组件71包括第一导向件711和第二导向件712,第一导向件711与第一运动件31平行悬空设置于支撑件6上,第一导向件711一端与制动组件4相连接,其中,第一导向件711一端与第一制动件41相连接,第一导向件711另一端套于滑动组件72上,第一导向件711相对于滑动组件72可滑动,第二导向件712与第二运动件32平行悬空设置于支撑件6上,第二导向件712与第一导向件711相对设置,第二导向件712一端与制动组件4相连接,第二导向件712一端与第二制动件42相连接,第二导向件712另一端套于滑动组件72上,第二导向件712相对于滑动组件72可滑动。滑动组件72包括第一滑动件721和第二滑动件722,其中,第一滑动件721与第二滑动件722平行,第一导向件712和第二导向件722均套于第一滑动件721和第二滑动件72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712和第二导向件722只能沿着平行设置的第一滑动件721和第二滑动件722进行平行滑动,使得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压紧制动盘的过程中平行移动而不发生摆动,保证了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在制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避免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偏磨。
76.为实现制动夹钳与轨道列车的转向架连接,制动夹钳还包括转向架连接组件8,其中转向架连接组件8与支撑件6相连接,转向架连接组件8包括第一转向架连接件81和第二转向架连接件82,其中,第一转向架连接件81和第二转向架连接件82相对设置于与限位部61同一端面的支撑件6的两侧。
77.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动夹钳,在手拉缓解机构1的作用下,动力机构2卸载制动力,在动力机构2的作用下,驱动运动组件3绕支撑件6运动,运动组件3运动带动制动组件4运动,实现制动或缓解,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78.正常制动时,动力机构2推动运动组件3绕支撑件6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相互靠近,直至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压紧制动盘,产生制动力,实现轨道列车的制动。
79.正常缓解时,动力机构2推动运动组件3绕支撑件6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相互远离,直至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松开制动盘,卸载制动力,实现轨道列车的制动。
80.手动缓解时,手拉第一传动件115,第一传动件115拉动动滑轮113运动,带动伸缩杆121在固定杆122内滑动(即伸缩组件12伸展),固定杆122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二缓解件135转动,此时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和第二接触点13312与紧固件134形成力矩平衡,实现锁死,从而将拉力转换成扭矩至动力机构2的第二传动件231,将扭矩转换为轴向力,推动第三传动件232,进而将轴向力传递至第四传动件233向前移动(即压板件5的方向),由于此时维持制动施加的状态,第五传动件234顶着压板件5无法前移,则第四传动件233也无法前移,因此,第四传动件233受到反作用力传递至第三传动件232,进而由第二传动件231传递至端盖22,由于端盖22和导向轴24螺纹连接,从而反作用力施加到弹簧件242上,弹簧件242压缩,导向轴241带动锁死件25后移(即与压板件5相反的方向),第一卡合部2331锯齿脱开,使得第四传动件233释放,第四传动件233和第五传动件234之间的非自锁螺纹副受到轴向力产生扭矩,进而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五传动件234后移,从而使得第一运动件31和第二运动件32绕支撑件6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制动件41和第二制动件42与制动盘产生间隙,实现机械缓解。机械缓解之后,拉伸件14拉动固定杆122顺时针转动复位(即伸缩组件12回缩),进而第二缓解件135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一接触部1331的第一接触点13311单点受力拨动第一缓解件133可绕紧固件134自由旋转,从而使得第二缓解件135无法传递扭矩,避免复位过程中产生再次制动问题。
81.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动夹钳,能够在直接在轨道列车上即可实现机械缓解,无需操作人员到轨道列车下进行操作,实施简单且易操作。
82.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列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夹钳。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