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形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双层车辆段出入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2.城市轨道交通是大运量的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停放、检查保养的场地。对于大运量的环形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配属车辆也较多,所需的停车规模也较大,用于收发车的出入线数量也大,因而出入线占地也较大。
3.在土地资源愈发紧张的城市建设中,车辆段选址往往异常困难。目前常见的车辆段布置是地上布置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生产库房也布置为一层建筑,使得车辆段及出入线布置结构与用地条件矛盾重重。尤其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地面建筑的占地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土地价值未被充分挖掘,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环形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双层车辆段出入线布置结构,以此,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形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双层车辆段出入线布置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土地资源愈发紧张的城市建设中,车辆段选址往往异常困难。目前常见的车辆段布置是地上布置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生产库房也布置为一层建筑,使得车辆段及出入线布置结构与用地条件矛盾重重。尤其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地面建筑的占地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土地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形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双层车辆段出入线布置结构,包括地下结构和地上结构,所述地下结构和地上结构连通;
6.所述地下结构包括车辆段负二层和车辆段负一层,所述车辆段负二层和车辆段负一层的一侧设有一第一出线轨道和一第二入线轨道,所述车辆段负二层和车辆段负一层的另一侧设有一第三出线轨道和一第四入线轨道,所述车辆段负一层的上方一侧设有一第二出线轨道和一第一入线轨道,所述车辆段负一层的上方另一侧设有一第四出线轨道和一第三入线轨道;
7.所述地上结构包括一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和一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所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的外侧设有一第一出线连接轨道和一第一入线连接轨道,所述第二出线轨道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连接,所述第二出线轨道的顶端与第一出线连接轨道连接,所述第一入线轨道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连接,所述第一入线轨道的顶端与第一入线连接轨道连接,所述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的内侧设有一第二出线连接轨道和一第二入线连接轨道,所述第四出线轨道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连接,所述第四出线轨道的顶端与第二出线连接轨道连接,所述第三入线轨道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连接,所述第三入线轨道的顶端与第二入线连接轨道连接。
8.优选的,所述车辆段负一层位于车辆段负二层的正上方,且车辆段负一层的占地
面积小于车辆段负二层的占地面积。
9.优选的,所述第一出线轨道、第二入线轨道、第三出线轨道和第四入线轨道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二层连接,所述第一出线轨道、第二入线轨道、第三出线轨道和第四入线轨道的顶端与车辆段负一层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位于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的外侧,所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与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的运营方向相反。
11.优选的,所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和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之间设有一隔离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当需要进行逆时针环形运营时,此时位于车辆段负二层上的列车首先经过第一出线轨道进入车辆段负一层,之后再通过第二出线轨道进入到第一出线连接轨道,然后经过第一出线连接轨道进行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而位于车辆段负一层上的列车可以直接通过第二出线轨道进入到第一出线连接轨道,然后经过第一出线连接轨道进行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列车经过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一周后通过第一入线连接轨道进入到第一入线轨道,之后即可停在车辆段负一层上进行检查保养,也可再通过第二入线轨道进入到车辆段负二层上进行检查保养,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车辆段建设在负一层和负二层,而且位于负一层正上方的地面上可以建设建筑物,从而极大的节省了用地,极大的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易于推向市场。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地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地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9]1‑
地下结构,101
‑
车辆段负二层,102
‑
车辆段负一层,103
‑
第一出线轨道,104
‑
第二出线轨道,105
‑
第一入线轨道,106
‑
第二入线轨道,107
‑
第三出线轨道,108
‑
第四出线轨道,109
‑
第三入线轨道,110
‑
第四入线轨道,2
‑
地上结构,201
‑
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2
‑
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3
‑
隔离带,204
‑
第一出线连接轨道,205
‑
第一入线连接轨道,206
‑
第二出线连接轨道,207
‑
第二入线连接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请参阅图1
‑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环形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双层车
辆段出入线布置结构,包括地下结构1和地上结构2,地下结构1和地上结构2连通;
[0022]
地下结构1包括车辆段负二层101和车辆段负一层102,车辆段负一层102位于车辆段负二层101的正上方,且车辆段负一层102的占地面积小于车辆段负二层101的占地面积,车辆段负二层101和车辆段负一层102的一侧设有一第一出线轨道103和一第二入线轨道106,车辆段负二层101和车辆段负一层102的另一侧设有一第三出线轨道107和一第四入线轨道110,第一出线轨道103、第二入线轨道106、第三出线轨道107和第四入线轨道110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二层101连接,第一出线轨道103、第二入线轨道106、第三出线轨道107和第四入线轨道110的顶端与车辆段负一层102连接,车辆段负一层102的上方一侧设有一第二出线轨道104和一第一入线轨道105,车辆段负一层102的上方另一侧设有一第四出线轨道108和一第三入线轨道109;
[0023]
地上结构2包括一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和一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2,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位于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2的外侧,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与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2的运营方向相反,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和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2之间设有一隔离带203,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的外侧设有一第一出线连接轨道204和一第一入线连接轨道205,第二出线轨道104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102连接,第二出线轨道104的顶端与第一出线连接轨道204连接,第一入线轨道105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102连接,第一入线轨道105的顶端与第一入线连接轨道205连接,顺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2的内侧设有一第二出线连接轨道206和一第二入线连接轨道207,第四出线轨道108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102连接,第四出线轨道108的顶端与第二出线连接轨道206连接,第三入线轨道109的底端与车辆段负一层102连接,第三入线轨道109的顶端与第二入线连接轨道207连接。
[0024]
当需要进行逆时针环形运营时,此时位于车辆段负二层101上的列车首先经过第一出线轨道103进入车辆段负一层102,之后再通过第二出线轨道104进入到第一出线连接轨道204,然后经过第一出线连接轨道204进行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而位于车辆段负一层102上的列车可以直接通过第二出线轨道104进入到第一出线连接轨道204,然后经过第一出线连接轨道204进行到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列车经过逆时针环形运营轨道201一周后通过第一入线连接轨道205进入到第一入线轨道105,之后即可停在车辆段负一层102上进行检查保养,也可再通过第二入线轨道106进入到车辆段负二层101上进行检查保养,当需要进行顺时针环形运营时,原理与逆时针环形运营原理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车辆段建设在负一层和负二层,而且位于负一层正上方的地面上可以建设建筑物,从而极大的节省了用地,极大的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易于推向市场。
[002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26]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
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