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动车组用内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86602发布日期:2022-02-12 12:5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动车组用内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车辆,特别是一种双层动车组用内装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市场需求以及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双层动车组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但,传统的适用于单层动车组的内装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对空间要求较高、空间利用率较低、总体重量偏高、无法保证其应用于双层动车组之后的乘客舒适性。另外,传统的内装设计思路及方法单一,无法形成适用于双层动车组的通用性设计方法。因此,目前的内装系统及其设计方法无法满足双层动车组快速发展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单层动车组的内装系统无法适应双层动车组内装需要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层动车组用内装系统。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动车组内装系统,其包括布置于车厢第一端的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布置在车厢端部与客室之间的过渡内装系统、布置于客室上层的上层内装系统、布置于客室下层的下层内装系统、布置于车厢第二端的第二端部内装系统、布置于车厢头部及车下的车外内装系统。
5.本实用新型双层动车组内装系统分为上层内装系统、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下层内装系统、第二端部内装系统、车外内装系统以及过渡内装系统,可以很好的适用于双层动车组特有的第一端、上层客室、下层客室与第二端的布置方式,弥补了传统动车组内装系统局限于端部内装系统、客室内装系统、车外内装系统,对双层动车组不适用的缺陷。
6.所述第一端部或司机室内装系统包括司机室前窗、司机室内装、司机室座椅、一端地板、隔墙电气柜,不仅使司机室美观,保证了司机的操作舒适性,而且隔墙电气柜可用于保护车上大型设备。
7.所述过渡内装系统包括通过台、楼梯、门立柱罩,以方便乘客进行上、下层走动。
8.所述上层内装系统包括上层侧窗、上层地板、上层顶板、上层侧墙、上层座椅、上层行李架,以将上层客室内的车体包围,使上层客室美观舒适,且方便乘客放置行李。
9.所述上层座椅包括一等座椅和二等座椅,所述一等座椅以悬臂方式安装在所述上层地板的中部,所述二等座椅以落地方式安装在所述上层地板的两端。
10.所述第二端部内装系统包括端部顶板、端部侧窗、端墙电气柜、二端地板、端部侧墙、端部座椅、端部行李架。
11.所述下层内装系统包括隔断、下层侧窗、下层顶板、下层行李架、下层座椅、下层地板、下层侧墙、大件行李架,以将下层客室的车体包围,使下层客室美观舒适,同时提供普通顶置行李架和落地的大件行李架既可以使乘客放置小尺寸行李也可以放置包括自行车在内的大尺寸行李,在车门与下层座椅区之间设置隔断等部件能有效减少客室内部的噪声。
12.所述下层座椅为折叠座椅,且所述折叠座椅安装在所述下层地板的中部,所述下层地板的两端安装车门。
13.所述车外内装系统包括导流罩、头罩、裙板,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使双层动车组保持流线型,减少车辆运行阻力,降低运营成本。
14.所述上层顶板的上表面粘贴保温材料,且所述上层顶板与车体顶盖密封形成集成空调风道,所述上层顶板上设置出风口。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a)本实用新型内装系统分为上层内装系统、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下层内装系统、第二端部内装系统、车外内装系统以及过渡内装系统,可以很好的适用于双层动车组特有的一端、上层、下层与二端的布置方式,且该设计分类方法和思想可以灵活的对局部进行修改,已适应不同的双层动车组,弥补了传统动车组内装系统关于端部内装系统、客室内装系统、车外内装系统的传统设计方法对双层动车组不适用的缺陷。
17.b)上层内装系统将车体包围以使客室美观;提供空调出风口以保证客室乘坐环境温度恒定;提供座椅以提高乘坐舒适性;提供行李架以方便乘客放置行李。
18.c)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将车体包围以使司机室和客室美观;提供司机座椅以保证司机的操作舒适性;提供隔墙电气柜用于保护车上大型设备。
19.d)下层内装系统将车体包围以使客室美观;提供空调出风口以保证客室乘坐环境温度恒定;提供座椅以提高乘坐舒适性;同时提供普通顶置行李架和落地的大件行李架既可以使乘客放置小尺寸行李也可以放置包括自行车在内的大尺寸行李;隔断包含自动隔断门等部件能有效减少下层座椅区的噪声。
20.e)第二端部内装系统除具有上述条款的效果,也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双层动车组的空间,提高载客量和运营收益。
21.f)车外内装系统采用空气动力学设计,以使双层动车组保持流线型,减少车辆运行阻力,降低运营成本。
22.g)过渡内装系统可方便于乘客进行上下层走动。
23.h)除车外内装系统,其他各部分内装系统通过过渡内装系统连接,使车厢形成完整舒适的乘车环境。
24.i)不同的座椅可使列车根据设计需求、载客量等要求灵活变化,最大限度的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双层动车组。
25.j)可依据运营环境和设计需求,内装系统与空调风道系统配合,保证客室车厢在外界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都能提供恒定的舒适温度。
26.k)各区域顶板中的侧顶板空间较大,可以为照明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乘客信息系统(pis)提供安装位置,避免因上述系统装于侧墙而导致侧墙安装问题的出现。
27.l)侧墙、顶板、端墙电气柜、隔墙电气柜、司机室内装有不同的材料可供选择有利于控制部件的整体重量,使车辆不超轴重,并同时保证部件安装的强度,灵活的适用于不同要求的双层动车组。
28.m)各区域地板表面有多种不同的表面覆盖物的选择,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美观要求,加强内装系统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层动车组内装系统的透视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层动车组内装系统的正视外观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层动车组内装系统的前视外观图。
33.图4为图2的a-a剖视图,图中座椅为悬臂安装方式。
34.图5为图2的b-b剖视图,图中座椅为落地安装方式。
35.图6为图4的c-c剖视图。
36.图7为图6的d-d剖视图。
37.图8为图6的e-e剖视图。
38.图9为上层座椅的规格及其布局示意图。
39.图10为下层座椅的规格及其布局示意图。
40.图中:1-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2-过渡内装系统;3-上层内装系统;4-第二端部内装系统;5-下层内装系统;6-车外内装系统;
41.11-司机室前窗、12-司机室内装、13-司机室座椅、14-一端地板、15-隔墙电气柜;
42.21-通过台、22-楼梯、23-门立柱罩;
43.31-上层侧窗、32-上层地板、33-上层顶板、34-上层侧墙、35-上层座椅、36-上层行李架;351-一等座椅;352-二等座椅;
44.41-端部顶板、42-端部侧窗、43-端墙电气柜、44-二端地板、45-端部侧墙、46-端部座椅、47-端部行李架;
45.51-隔断、52-下层侧窗、53-下层顶板、54-下层行李架、55-下层座椅、56-下层地板、57-下层侧墙、58-大件行李架;551-折叠座椅;
46.61-导流罩、62-头罩、63-裙板。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8.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等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进行描述的,并不对本专利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49.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双层动车组内装系统一实施例包括根据不同区域划分的上层内装系统3、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1、下层内装系统5、第二端部内装系统4、车外内装系统6以及过渡内装系统2。其中,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1与第二端部内装系统4布置于车厢两端;上层内装系统3布置于车厢中间的上层,下层内装系统5布置于车厢中间的下层,上层内装系统3和下层内装系统5之间由车体隔开;上层内装系统3的两端和下层内装系统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1、第二端部内装系统4通过过渡内装系统2连接;车外内装系统6布置于车厢头部以及车下。
50.如图4-图10所示,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1包括司机室前窗11、司机室内装12、司机室座椅13、一端地板14、隔墙电气柜15。过渡内装系统2包括通过台21、楼梯22、门立柱罩23。上层内装系统3包括上层侧窗31、上层地板32、上层顶板33、上层侧墙34、上层座椅35、上层行李架36,其中上层座椅35包括一等座椅351和二等座椅352,一等座椅351采用悬臂安装方式布置于上层地板32的中部,二等座椅352采用落地安装方式布置在上层地板32的两端;第二端部内装系统4包括端部顶板41、端部侧窗42、端墙电气柜43、二端地板44、端部侧墙45、端部座椅46、端部行李架47;下层内装系统5包括隔断51、下层侧窗52、下层顶板53、下层行李架54、下层座椅55、下层地板56、下层侧墙57、大件行李架58,其中下层座椅55采用折叠座椅551;车外内装系统6包括导流罩61、头罩62、裙板63;
51.针对不同的要求,上层座椅35和下层座椅55不局限于上述形式,分别可选择一等座椅、二等座椅、折叠座椅,以满足不同双层动车组对于座椅类别和载客量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车体断面,座椅的安装方式有悬臂安装方式、落地安装方式:悬臂安装方式对地板设计影响小,但对座椅结构要求较高;落地安装结构对座椅结构要求较低,成本较低。
52.上层地板32和下层地板56的选材包括普通的铝蜂窝地板以及复合材料电加热地板。当双层动车组对空调制热能力要求较高,且空调制热能力无法单独满足其要求时,地板可选用“复合材料加热地板+普通铝蜂窝地板”的材料组合。当空调制热能力可满足合同要求时,地板只需选用普通铝蜂窝地板。
53.上层顶板33与车体顶盖之间,下层顶板53与车体中部隔板之间通过密封保温处理后形成风道空腔,从而不必安装专用的风道空腔,进而降低了车身重量,增加了车体顶部空间的利用率。上层顶板33和下层顶板53为空调系统设置的出风口可采用孔板出风、格栅出风以及方形页出风方式,其中,客室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建议采用“孔板出风+格栅出风”的方式,客室端部(第一端部及司机室内装系统1和第二端部内装系统4)建议采用“方形页出风+格栅出风”的方式。
54.乘客信息系统(pis)、司机室客室照明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机电类系统尽可能布置于各个区域的顶板(比如上层顶板33和下层顶板53)上,以避免因开安装孔等原因使侧墙零部件数增加,同时避免因为安装上述系统而使侧墙与车体等部件出现干涉。
55.依据重量强度平衡设计法,各内装系统的选材优先考虑车辆轴重等重量因素,其次考虑零部件安装强度,最后考虑材料选用的成本因素。优先选用铝蜂窝、芳纶蜂窝等普通常用的材料;如果重量超标或者安装强度不够时,采用玻璃-碳纤维材料等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的材料。侧墙、顶板、端墙电气柜、隔墙电气柜、司机室内装既可采用普通的芳纶蜂窝材料又可使用较为高端的玻璃-碳纤维材料。
56.依据车辆要求或合同要求,各个区域的地板(比如上层地板32、下层地板56)表面优先选择粘贴地板布,比如:不同花纹的普通地板布,或者较为高端的轨道交通用毛毯。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