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48698发布日期:2022-10-19 00:2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3.在跨座式单轨车辆车体底架的设计研发过程中,由于骑跨式橡胶轮转向架的行走轮和导向轮在运行过程中的空间限制区域比一般轨道车辆转向架所占用的空间限制区域超出较多,同时考虑车辆维修方案中对不架车而直接更换橡胶轮的检修空间要求,严重侵占了车体底架的结构设计空间。发明人发现,目前轨道车辆的端部底架结构在满足车钩安装接口和转向架安装接口的同时,无法满足该骑跨式橡胶轮转向架的空间限制区域要求,也无法满足车辆不架车而直接换轮的检修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该端部底架在保证车钩安装接口的同时,尽可能的将车钩安装座位置前移,减少车钩安装座对骑跨式橡胶轮转向架限制区域的侵占。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部底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牵引梁、车钩安装座、第二牵引梁;所述车钩安装座包括竖向设置的座板,座板第一面设置多个竖向连接板,多个竖向连接板两两成对,且每对竖向连接板之间围成卡槽,第一牵引梁与车钩安装座连接处设置为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与卡槽固定连接。
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设置为梯形形式,凸起结构也设置为梯形形式。
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板第二面设为平面,座板第二面与第二牵引梁固定连接。
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板和竖向连接板为一体式结构。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牵引梁设置两个,两第一牵引梁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牵引梁侧部设置第一腹板,第一牵引梁底部设置第一盖板。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盖板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段、倾斜段、竖直段,水平段、倾斜段、竖直段一体成型,且三者在连接处圆滑过渡设置。
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平段与缓冲梁插接连接,竖直段与车钩安装座固定连接;车钩安装座与第一腹板之间直角连接,在二者的直角连接处设置多个第一筋板。
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倾斜段与水平向的夹角设置为50-70
°
,缓冲梁和车钩安装座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值。
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牵引梁顶部固设补强顶板,第一牵引梁和补强顶板之间还设置补强底板;第一牵引梁和缓冲梁连接处设置第一补强板。
1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车钩安装座两侧均与堵板固定连接,堵板与边梁固
定连接,堵板与缓冲梁之间连接多个第二筋板。
1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牵引梁设置两个,两个第二牵引梁相对设置,且两第二牵引梁之间具有设定夹角形成八字形结构。
1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牵引梁侧部设置第二腹板,第二牵引梁底部设置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段和平直段,弧形段和平直段一体成型,且二者在连接处圆滑过渡设置。
1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段与车钩安装座固定连接,平直段与枕梁插接连接;所述枕梁与边梁通过插接方式连接。
1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腹板与车钩安装座之间连接多个第二补强板,第二腹板与堵板之间连接多个第三补强板,第二腹板和枕梁之间连接设置多个第四补强板。
2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端部底架。
21.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22.本实用新型的端部底架,将车钩安装座设置为座板和竖向连接板一体成型的结构,其通过竖向连接板之间形成的卡槽与第一牵引梁的凸起固定连接,在保证车钩安装接口的同时,尽可能的将车钩安装座位置前移,减少车钩安装座对骑跨式橡胶轮转向架限制区域的侵占。
23.本实用新型的端部底架,通过补强底板和堵板将车钩安装座承受的载荷传递至边梁结构,通过筋板对整个车钩安装座结构进行内部补强,车钩安装座后部通过大弧度“八”字型第二牵引梁结构对车钩安装座进行支撑、补强,使整个车钩安装座及牵引梁结构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小了车钩安装座及牵引梁所占用的结构空间,不仅满足了骑跨式橡胶轮转向架对车体空间限制区域要求和车钩安装接口要求,同时也满足了车辆不架车而直接换轮的车辆检修要求,大大节约了车辆检修成本。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端部底架的背面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端部底架的另一背面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端部底架的再一背面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端部底架的正面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车钩安装座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车钩安装座的另一示意图;
31.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32.其中,1:缓冲梁;2:第一盖板;3:第一腹板;4:补强底板;5:车钩安装座;6:第二盖板;7:第二腹板;8:第四补强板;9:第六补强板;10:第七补强板;11:枕梁;12:第五补强板;13:第二补强板;14:第三补强板;15:第一补强板;16:补强顶板;17:第一筋板;18:第二筋板;19:堵板;20第一牵引梁;21第二牵引梁;22座板;23竖向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4.实施例1:
3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提出一种端部底架,其包括由前至后设置的缓冲梁1、第一牵引梁20、车钩安装座5、第二牵引梁21、枕梁11,缓冲梁和第一牵引梁连接,第一牵引梁和车钩安装座连接,车钩安装座和第二牵引梁连接,第二牵引梁和枕梁连接。
36.缓冲梁1水平横向设置,且缓冲梁和第一牵引梁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连接。
37.第一牵引梁20设置两个,两第一牵引梁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牵引梁侧部设置第一腹板3,第一牵引梁底部设置第一盖板2,图1-图3均示出了端部底架的背面,图4示出了端部底架的正面。
38.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两第一牵引梁平行设置,连接于缓冲梁和车钩安装座之间。
39.第一牵引梁的第一腹板一端与缓冲梁通过插接方式进行连接,第一牵引梁的第一腹板另一端与车钩安装座5固定连接,第一腹板3与第一盖板2之间通过坡口焊接,以达到型材密封及补强的目的。
40.第一牵引梁的第一盖板倾斜设置,且其具有较大坡度,也即缓冲梁和车钩安装座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值,此处的设定值可以为车钩安装座的高度值,从而使缓冲梁和车钩安装座之间的区域不占据过多空间,使车钩安装座位置前移,减少车钩安装座对骑跨式橡胶轮转向架限制区域的侵占。
41.具体的,第一盖板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段、倾斜段、竖直段,水平段、倾斜段、竖直段一体成型,且三者在过渡连接处圆滑设置,以避免应力集中;水平段与缓冲梁连接,竖直段与车钩安装座连接,且倾斜段的倾斜角度大于设定值,可选的方案中,将倾斜段与水平向的夹角设置为50-70
°
,最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将倾斜段与水平向的夹角设置为60
°
,由此可以保证整体结构连接的稳固性,并同时可以缩小缓冲梁和车钩安装座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第一腹板与第一盖板连接处也设置为相应形式。
42.在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一牵引梁顶部固设补强顶板16,补强顶板水平设置,将缓冲梁和车钩安装座之间的区域封堵补强。
43.更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一牵引梁和补强顶板之间还设置补强底板4,进行连接补强。
44.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牵引梁和缓冲梁连接处设置第一补强板15,第一补强板设置成l形,并焊接于第一腹板和缓冲梁之间,以对第一牵引梁、缓冲梁的连接处进行补强。
45.如图5-图6所示,车钩安装座用以安装车钩,车钩安装座5包括座板22,座板竖向设置,座板的第一面对应于第一牵引梁20位置处设置多个竖向连接板23,竖向连接板凸出座板设置,座板的第二面设置为平面形式,座板第一面与第一牵引梁连接,座板第二面与第二牵引梁连接。
46.竖向连接板设置两组,每组设置两个竖向连接板,每组的两个竖向连接板间隔设置,且两竖向连接板之间围成卡槽,相应的,第一牵引梁与车钩安装座连接处也设置为凸起
结构,凸起结构与卡槽卡接,且车钩安装座的竖向连接板与第一牵引梁的第一腹板通过带永久垫板的坡口焊接,并通过超声波探伤保证焊缝质量。
47.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卡槽设置为梯形形式,凸起结构也设置为梯形形式,由此在二者连接时可以更加稳固。
48.车钩安装座采用型材挤压一体成型,以保证车钩安装接口要求。
49.车钩安装座的座板22与第二牵引梁的第二腹板7通过带永久垫板的坡口焊接,并通过超声波探伤保证焊缝质量。
50.进一步的方案中,车钩安装座两侧均与堵板19固定连接,堵板19与补强底板4、边梁固定连接,从而将车钩承受的载荷传递至边梁,提高车钩安装座的结构安全性。
51.进一步的方案中,车钩安装座5与第一腹板3之间直角连接,在二者的直角连接处设置多个第一筋板17,第一筋板垂直于车钩安装座、第一腹板,通过第一筋板进行内部补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筋板可设置6个。
52.堵板19与补强顶板16、缓冲梁1之间通过多个第二筋板18进行连接、补强,第二筋板与补强顶板、堵板、缓冲梁均垂直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筋板设置6个。
53.第二牵引梁设置两个,两个第二牵引梁相对设置,且两第二牵引梁之间具有设定夹角,也即使得两第二牵引梁均与车钩安装座倾斜连接,进而形成八字形结构,能够将载荷传递至牵引梁及边梁,防止产生局部应力集中。
54.具体的方案中,两第二牵引梁前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二者后端之间的间距,从而更好将载荷进行传递。
55.本实用新型中,关于前后的定义为:以轨道车辆结构为基准,缓冲梁位于前部,枕梁位于后部。
56.第二牵引梁侧部设置第二腹板7,第二牵引梁底部设置第二盖板6,第二盖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段和平直段,弧形段和平直段一体成型,且二者在过渡连接处圆滑设置,以避免应力集中;平直段水平设置;相对应的,第二腹板与第二盖板连接处也设置为相应形式。
57.第二盖板的弧形段与车钩安装座连接,平直段与枕梁连接,第二牵引梁的大弧度“八”字型结构可对车钩安装座进行支撑、补强,使整个车钩安装座及牵引梁结构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小了车钩安装座及牵引梁所占用的结构空间。
58.第二腹板和第二盖板6通过坡口焊接,以达到型材密封及补强的目的。
59.第二腹板7与车钩安装座5之间通过多个第二补强板13连接进行补强,第二腹板7与堵板19之间通过多个第三补强板14连接进行补强。
60.第二牵引梁的第二腹板7与枕梁11通过插接方式进行连接,且第二腹板7和枕梁11之间连接设置多个第四补强板8、第五补强板12进行补强。
61.枕梁11与边梁(图中未示出)通过插接方式进行连接,且枕梁和边梁之间连接设置多个第六补强板9、第七补强板10进行补强。
62.实施例2:
63.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轨道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端部底架。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