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42178发布日期:2022-02-09 14:2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轨道车辆,通常包括车体、转向架和防侧翻总成,轨道车辆通过防侧翻总成与轨道梁配合能够防止轨道车辆侧翻,以保持轨道车辆正常行驶。但是,相关技术中的防侧翻总成仅在轨道车辆发生故障时才能发挥作用,不能够及时消除轨道车辆侧翻风险,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该轨道车辆不仅不易脱离轨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侧翻几率,具有主动防护性能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轨道车辆的轨道交通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安装于所述车体且可移动地配合于轨道梁的走行面;防侧翻总成,所述防侧翻总成安装于所述转向架且伸入所述轨道梁;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防侧翻总成,用于检测所述防侧翻总成相对于所述走行面的角度;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设于所述车体且与所述第一传感器通讯,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防侧翻总成相对于所述走行面的角度控制车速。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不仅不易脱离轨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侧翻几率,具有主动防护性能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传感器为角度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一传感器为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通过检测所述防侧翻总成与所述轨道梁在垂直于所述走行面的方向上的距离而检测所述防侧翻总成相对于所述走行面的角度。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侧翻总成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安装于所述转向架且沿垂直于所述走行面的方向延伸;防侧翻杆,所述防侧翻杆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且沿轨道梁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防侧翻杆;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套设于所述防侧翻杆的两端。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侧翻杆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从所述第一滚轮向远离所述第二滚轮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二端部从所述第二滚轮向远离所述第一滚轮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
传感器在所述第一滚轮的径向上不超出所述第一滚轮的外周面且在所述第一端部的轴向上不超出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和/或,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传感器在所述第二滚轮的径向上不超出所述第二滚轮的外周面且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轴向上不超出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防侧翻杆的端面,且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中心位于所述防侧翻杆的中心轴线上。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侧翻杆的端面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于所述防侧翻总成,用于检测所述防侧翻总成与所述轨道梁在所述轨道梁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第二传感器通讯且根据所述防侧翻总成与所述轨道梁在所述轨道梁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控制车速。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防侧翻总成之间胶接和/或卡接;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防侧翻总成之间胶接和/或卡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车辆。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车辆,轨道车辆不仅不易脱离轨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侧翻几率,具有主动防护性能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侧翻总成和轨道梁的配合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轨道车辆1、轨道交通系统2、
23.车体100、转向架200、走行轮210、
24.防侧翻总成300、第一支撑杆310、第二支撑杆320、防侧翻杆330、第一端部331、第二端部332、第一滚轮340、第二滚轮350、
25.轨道梁400、走行面410、第一止挡部420、第二止挡部430、凹槽440。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首先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2,如图1所示,轨道交通系统2包括轨道梁400和轨道车辆1,轨道车辆1可移动地配合于轨道梁400。
30.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
31.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轨道车辆1包括车体100、转向架200、防侧翻总成300、第一传感器(图中未示意)和控制系统(图中未示意)。
32.转向架200安装于车体100且可移动地配合于轨道梁400的走行面410,防侧翻总成300安装于转向架200且伸入轨道梁400,第一传感器安装于防侧翻总成300,用于检测防侧翻总成300相对于走行面410的角度,控制系统设于车体100且与第一传感器通讯,控制系统根据防侧翻总成300相对于走行面410的角度控制车速。
33.需要说明的是,走行面410通常与水平面保持平行,而在一些特殊区域,例如轨道车辆1需要转弯处,轨道梁400的朝向弯道内的一侧低于轨道梁400的朝向弯道外的一侧,此时走行面410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
34.并且,轨道梁400设有凹槽440,在轨道车辆1发生故障时,可以方便在凹槽440内从轨道车辆1的下方对轨道车辆1进行维修,防侧翻总成300的部分伸入凹槽440内,在轨道车辆1侧翻时防侧翻总成300可以止抵于凹槽440的槽壁以避免轨道车辆1脱离轨道梁400。
3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通过将转向架200安装于车体100且可移动地配合于轨道梁400的走行面410,防侧翻总成300安装于转向架200且伸入轨道梁400,其中,走行面410形成于轨道梁400的朝向轨道车辆1的一侧,转向架200设有两排走行轮210,两排走行轮210分别与轨道梁400的左右两侧的走行面410相配合,且轨道梁400的左右两侧的走行面410间隔设置,轨道梁400的纵截面大致呈“u”字型,防侧翻总成300位于轨道梁400内且位于两侧走行面410之间,轨道梁400设有第一止挡部420和第二止挡部430,第一止挡部420和第二止挡部430分设于在轨道梁400的宽度方向上设于凹槽440的相对两侧壁,如此,防侧翻总成300可以在轨道车辆1有侧翻趋势时与第一止挡部420或者第二止挡部430止挡,进而避免轨道车辆1发生侧翻。
36.另外,第一传感器安装于防侧翻总成300,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防侧翻总成300相对于走行面410的角度,控制系统设于车体100且与第一传感器通讯,控制系统根据防侧翻总成300相对于走行面410的角度控制车速。
37.具体地,在控制系统内可以预先设置安全角度,当防侧翻总成300与走行面410的之间角度大于上述安全角度时,表明轨道车辆1的侧翻可能性极大,第一传感器能够将该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轨道车辆1降低行驶速度,例如,第一传感器可以不断地将防侧翻总成300与走行面410的角度传递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角度限定出轨道车辆1的不同车速,从而在轨道车辆1存在侧翻趋势时,能够提前降低轨道车辆1的车速,以避免轨道车辆1发生侧翻,由此,轨道车辆1能够具有主动防护侧翻的作用,轨道车辆1的行驶安全性更高。
38.并且,防侧翻总成300处于轨道车辆1的下方且与轨道梁400间隔距离小,因此防侧翻总成300可以更及时可靠地表明轨道车辆1是否存在侧翻风险,而第一传感器若安装于车体100或者转向架200,由于轨道车辆1的悬架存在,导致车体100或者转向架200与走行面410的之间角度并不能很准确地反映出轨道车辆1是否可能侧翻,因此第一传感器需要安装于防侧翻总成300,以提高对轨道车辆1是否侧翻判断的及时准确性,进而更为安全可靠。
39.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1不仅不易脱离轨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侧翻几率,具有主动防护性能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4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2,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轨道车辆1不仅不易脱离轨道,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侧翻几率,具有主动防护性能好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传感器为角度传感器,和/或,第一传感器为距离传感器,第一传感器为距离传感器时通过检测防侧翻总成300与轨道梁400在垂直于走行面410的方向上的距离而检测防侧翻总成300相对于走行面410的角度。
42.其中,当轨道车辆1正常行驶时,防侧翻总成300与第一止挡部420和第二止挡部430间隔,若轨道车辆1发生故障或者有侧翻趋势时,则防侧翻总成300的一侧在垂直方向上会逐渐靠近走行面410,且防侧翻总成300的另一侧会在垂直方向上逐渐远离走行面410,此时防侧翻总成300在上下方向上会相对于走行面410发生倾斜,如此,无论第一传感器是角度传感器还是距离传感器,都能够检测出轨道车辆1是否有侧翻趋势,检测方式多样,能够可靠地检测出轨道车辆1的侧翻趋势,进而有效避免轨道车辆1侧翻,提高行驶安全性。
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防侧翻总成300包括第一支撑杆310、第二支撑杆320、防侧翻杆330、第一滚轮340和第二滚轮350。
44.第一支撑杆310和第二支撑杆320安装于转向架200且沿垂直于走行面410的方向延伸,防侧翻杆330安装于第一支撑杆310和第二支撑杆320且沿轨道梁40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杆310和第二支撑杆320沿防侧翻杆3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防侧翻杆330、第一支撑杆310和第二支撑杆320三者的相对位置固定,即防侧翻杆330不会相对第一支撑杆310和第二支撑杆320转动。通过第一支撑杆310和第二支撑杆320在轨道梁400的宽度方向上给防侧翻杆330提供支撑力,能够有效地避免轨道车辆1向左或者向右侧翻。
45.另外,第一传感器安装于防侧翻杆330,这样第一传感器检测防侧翻杆330与走行面410的角度或者距离更加精准,而且防侧翻杆330完全伸入到轨道梁400的凹槽440内,这样第一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到第一止挡部420或者第二止挡部430的距离判断防侧翻杆330和走行面410的相对角度。
46.第一滚轮340和第二滚轮350套设于防侧翻杆330的两端,其中,防侧翻杆330、第一滚轮340和第二滚轮350可以同轴设置,第一滚轮340和第二滚轮350可以相对于防侧翻杆330转动,第一滚轮340和第二滚轮350均可以为轴承,当轨道车辆1向一侧发生侧翻时,第一滚轮340的径向外侧或者第二滚轮350的径向外侧可以与第一止挡部420或者第二止挡部430直接接触且能够相对于轨道梁400和防侧翻杆330转动,由此,可以避免防侧翻杆330与轨道梁400直接接触,进而减小了防侧翻总成300与轨道梁400之间的摩擦力,以减小防侧翻杆330或者轨道梁400损坏的可能性。
47.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防侧翻杆330包括第一端部331和第二端部332。
48.第一端部331从第一滚轮340向远离第二滚轮350的方向伸出,第二端部332从第二滚轮350向远离第一滚轮340的方向伸出,这样能够避免第一滚轮340的背向第二滚轮350的一侧与轨道梁400接触,以及第二滚轮350背向第一滚轮340的一侧与轨道梁400接触,进而能够避免第一滚轮340和第二滚轮350损坏,结构设置较合理。
49.另外,第一传感器安装于第一端部331和第二端部332中的至少一个,由于轨道车辆1发生侧翻时,第一端部331的移动距离和第二端部332的移动距离大于防侧翻杆330的其余部位移动的距离,这样第一传感器可以更加精准地检测出防侧翻杆330与走行面410之间的距离或者角度,从而更精准地检测出轨道车辆1是否有侧翻趋势,主动防护效果更好。
50.更进一步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第一端部331,第一传感器在第一滚轮340的径向上不超出第一滚轮340的外周面且在第一端部331的轴向上不超出第一端部331的端面;
51.和/或,第一传感器安装于第二端部332,第一传感器在第二滚轮350的径向上不超出第二滚轮350的外周面且在第二端部332的轴向上不超出第二端部332的端面。
52.由此,第一滚轮340的外周面和第二滚轮350的外周面能够避免第一传感器的上侧与轨道梁400接触,第一端部331和第二端部332能够避免第一传感器的背向防侧翻杆330的一侧与轨道梁400接触,进而避免第一传感器与轨道梁400直接接触而损坏,降低了轨道车辆1发生侧翻时第一传感器发生损坏的几率。
53.具体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防侧翻杆330的端面,且第一传感器的中心位于防侧翻杆330的中心轴线上。
54.这样,当防侧翻杆330相对于走行面410发生倾斜,第一传感器检测防侧翻杆330与走行面410之间的角度或者距离的误差较小,即第一传感器能够更加精准地检测出防侧翻杆330与走行面410之间的角度或距离,进而更加精准地判断出轨道车辆1是否将要发生侧翻,预防轨道车辆1发生侧翻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55.可选地,防侧翻杆330的端面设有安装槽(图中未示意),安装槽由第一端部331向内凹陷,第一传感器安装于安装槽内。
56.通过设置安装槽来安装第一传感器,不仅方便对第一传感器进行定位固定,便于安装,还可以将第一传感器安装于防侧翻杆330内,进而使第一端部331的端面超出于第一传感器,从而避免第一传感器与轨道梁400直接接触,能够保护第一传感器不被损坏,延长第一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5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安装槽安装第一传感器仅为安装第一传感器的方法之一,第一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并不仅局限于通过设置安装槽安装。
5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轨道车辆1还包括第二传感器(图中未示意)。
59.第二传感器安装于防侧翻总成300,用于检测防侧翻总成300与轨道梁400在轨道梁400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控制系统与第二传感器通讯且根据防侧翻总成300与轨道梁400在轨道梁400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控制车速。
60.可以理解的是,轨道车辆1发生侧翻并不仅仅是因为拐弯而造成的侧翻,还有可能是其他故障所导致,例如,由于侧滑等原因导致轨道车辆1沿平行于走行面410的方向平移时,防侧翻总成300有可能与凹槽440的宽度两侧的槽壁发生摩擦,此时防侧翻总成300的一端受到制动力且另一端不受力,由于防侧翻总成300的两侧受力不均,有可能导致轨道车辆1发生侧翻。
61.通过设置第二传感器,来检测防侧翻总成300与轨道梁400在轨道梁400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当防侧翻总成300与轨道梁400在宽度方向上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表示防侧翻总成300有与凹槽440的宽度两侧的槽壁发生摩擦的趋势,通过第二传感器将该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轨道车辆1减小车速,能够减小防侧翻总成300和轨道梁400发生摩擦的距离,进而减小轨道车辆1的侧翻几率,进一步地提高了轨道车辆1的行驶安全性。
6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之间胶接和/或卡接,第二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之间胶接和/或卡接。
63.其中,第一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的连接方式可以与第二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的连接方式相同或者不同,例如第一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之间卡接,第二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之间胶接,或者第一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之间胶接,第二传感器和防侧翻总成300之间卡接。
64.举例而言,第一传感器可以安装于第一端部331,第二传感器可以安装于第二端部332,卡接和胶接的连接方式简单,便于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与防侧翻总成300之间的安装,且由于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重量较轻,无需设置额外的固定结构,拆装效率更高。
6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2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