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地铁)车辆空调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2.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在冬季时空调进行制热,当应用于轨道交通中时,特别是在地铁中,由于地铁空调有新风量的要求即送风不能停。而常规除霜方式需要换向阀换向从制热变成制冷,在除霜期间送风温度会不断降低,直至除霜结束并延迟一段时间送风温度才会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包括独立工作的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二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三室外换热器、第四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并联连接,所述第三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四室外换热器并联连接;第一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串联连接,第二室外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串联连接;第三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串联连接,第四室外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串联连接。
6.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通过使得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包括独立工作的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可以制冷制热交替运行,进而保持轨道交通车辆室内温度稳定,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过低导致乘客体验感差。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共同对应一个第一风机,所述第三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四室外换热器共同对应一个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设置有阻隔件,所述阻隔件能够防止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串风,且系统除霜时该系统对应的风机停止,阻隔才使得这个系统得以制热除霜同步进行。
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设置所述阻隔件,从而避免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距离过近,出现抢风现象,物理隔离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后能缓解这一现象,能解决因为抢风而造成的散风。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通口和第二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流通口与所述第一流通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三流通口和第四流通口,所述第四流通口连接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三流通口与所述第四流通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五流通口和第六流通口,所述第五流通口连接于所述第三室外换热器,所述第六流通口与所述第五流通
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七流通口和第八流通口,所述第八流通口连接于所述第四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七流通口与所述第八流通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所在的回路与所述第五流通口和所述第六流通口所在的回路不相通;所述第三流通口和所述第四流通口所在的回路与所述第七流通口和所述第八流通口所在的回路不相通。
1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所在的回路与所述第五流通口和所述第六流通口所在的回路不相通,从而实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相互独立运行。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干燥过滤器和第一视液镜,所述第一干燥过滤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视液镜连接于所述第四流通口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干燥过滤器和第二视液镜,所述第二干燥过滤器连接于所述第八流通口和所述第四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视液镜连接于所述第五流通口和所述第三室外换热器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长度相对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三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长度较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四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长度相对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长度较短。
1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干燥过滤器和所述第二干燥过滤器设置在系统中管程相对较短的一边,所述第一视液镜和所述第二视液镜设置在系统中管程相对较长的一边,由于所述第一干燥过滤器和所述第二干燥过滤器相对所述第一视液镜和所述第二视液镜阻力较大,因此利用所述第一干燥过滤器和所述第二干燥过滤器加到系统中管程相对较短的一边以平衡系统阻力,使得系统更加平衡。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单向阀、第一检测阀和第一压力检测元件,所述第一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一检测阀和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元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位置;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单向阀、第二检测阀和第二压力检测元件,所述第二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二检测阀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元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位置。
1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检测阀和所述压力检测元件均设置于所述单向阀的出口位置,从而避免误判系统故障。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于所述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换向阀的s口之间,所述第一换向阀的d口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阀,所述第一换向阀的e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三流通口,所述第一换向阀的c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于所述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连接于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二换向阀的s口之间,所述第二换向阀的d口连接于所述第二检测阀,所述第二换向阀的e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流通口和所述第七流通口,所述第二换向阀的c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四室外换热器。
16.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换向阀均采用变频版电磁四通阀,从而将所述第一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换向阀内的滑块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变小,即便是
在小压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滑块在壳体内滑动动作到位。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所述第一节流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干燥过滤器和所述第一流通口之间,所述第二节流阀连接于所述第一视液镜和所述第四流通口之间;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三节流阀和第四节流阀,所述第三节流阀连接于所述第五流通口和所述第二视液镜之间,所述第四节流阀连接于所述第八流通口和所述第二干燥过滤器之间。
1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所述热泵空调系统中设置4个所述节流阀,从而使节流阀能够分别靠近蒸发器,可以杜绝出现节流后距离室内换热器太长造成在路程中闪蒸,造成制冷量衰减的现象,并且在距离冷凝器较远,在进入节流阀之前,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液管路程中可以进一步散热,从而增加过冷度。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换向阀的c口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分叉口处;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换向阀的c口与所述第三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四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分叉口处。
2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换向阀与两个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的分叉口处,从而降低了成本。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对应有第一送风机和第二送风机,所述第一送风机和所述第二送风机均采用变频风机。
2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送风机和所述第二送风机均采用变频风机,从而使得车内人员负荷少时可以降低所述送风机的风量,从而降低噪音提高人体舒适度并节省能耗。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均采用变频压缩机。
2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均采用变频压缩机,从而可以通过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频率来降低系统的能耗。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通过使得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包括独立工作的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可以制冷制热交替运行,进而保持轨道交通车辆室内温度稳定,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过低导致乘客体验感差。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5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32.100、热泵空调系统;10、第一系统;11、第一室外换热器;111、第二室外换热器;12、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第一流通口;122、第二流通口;123、第五流通口;124、第六流通口;125、第一送风机;13、第一风机;14、第一干燥过滤器;141、第一视液镜;15、第一单向阀;
151、第一检测阀;152、第一压力检测元件;16、第一压缩机;161、第一气液分离器;17、第一换向阀; 18、第一节流阀;181、第二节流阀;19、第一温度传感器;191、第二温度传感器;20、第二系统;21、第三室外换热器;211、第四室外换热器;22、第二室内换热器;221、第三流通口;222、第四流通口;223、第七流通口;224、第八流通口;225、第二送风机;23、第二风机;24、第二干燥过滤器;241、第二视液镜;25、第二单向阀;251、第二检测阀;252、第二压力检测元件; 26、第二压缩机;261、第二气液分离器;27、第二换向阀;28、第三节流阀; 281、第四节流阀;29、第三温度传感器;291、第四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6.请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热泵空调系统100,该热泵空调系统100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中,热泵空调系统100用于对车厢内进行制冷或制热。在其他实施例中,热泵空调系统100还可用于商场、住宅等场合。
37.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在冬季时空调进行制热,由于地铁空调有新风量的要求即送风不能停。而常规除霜方式需要换向阀换向从制热变成制冷,在除霜期间送风温度会不断降低,直至除霜结束并延迟一段时间送风温度才会提升。
38.为解决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100,包括独立工作的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第一系统 10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11、第二室外换热器111和第一室内换热器12;第二系统20包括第三室外换热器21、第四室外换热器2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2;第一室外换热器1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并联连接,第三室外换热器21和第四室外换热器211并联连接;第一室外换热器11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2串联连接,第二室外换热器1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2串联连接;第三室外换热器21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2串联连接,第四室外换热器21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2串联连接。
39.本技术通过使得热泵空调系统100包括独立工作的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 20,在热泵空调系统100除霜时,一个系统制冷一个系统制热,室内换热器在制热和制冷的系统下,室内换热器分别与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的其中一个室外换热器连接,室内换热器中可以抵消制冷的冷量,避免出现传统模式单独除霜导致室内送风温度过低体验感差的现
象,从而实现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可以制冷制热交替运行,进而保持轨道交通车辆室内温度稳定,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过低导致乘客体验感差。
40.值得注意的是,串联和并联并不是指直接串联或并联,之间还设置有热泵空调系统的其他元器件。
41.具体地,第一室外换热器1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共同对应一个第一风机 13,第三室外换热器21和第四室外换热器211共同对应一个第二风机23,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23如果设置距离过近,就会因为距离过近而产生抢风,特别是高温工况时,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23直接散风,处理过的空气再次被室外换热器吸入,如此便使得系统工况更加恶劣。为解决此问题,本实施方式在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23之间设置阻隔件。物理隔离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23后能缓解这一现象,能解决因为抢风而造成的散风。
42.同时,设置第一室外换热器1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共同对应一个第一风机13,第三室外换热器21和第四室外换热器211共同对应一个第二风机23,在热泵空调系统100低负荷制热时不仅可以关闭一个系统和/或关闭一个系统的对应的冷凝风机,减少了能耗,提高了能效。
43.在本实施方式中,阻隔件采用隔板。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阻隔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对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23之间的串风进行阻隔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4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100提供独立工作的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就是为了解决现有热泵空调系统除霜时车厢内温度过低导致乘客不适的问题。一般来说,在天气比较寒冷时,热泵空调系统100 对车厢内进行制热,那么此时室外换热器处于蒸发吸热的状态,室外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为低温状态,冷凝器上面的冷凝水便会冻结成晶,严重时可能还会冻坏室外换热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此时车厢内需要制冷,室外换热器才会处于冷凝放热状态,使得室外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温度较高以此消除室外换热器上的冰霜,但是在天气寒冷时对车厢内制冷无疑会使得车内人员感到寒冷从而引起不适。
45.为解决此问题,独立工作的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可以实现一个系统制冷一个系统制热。也就是说,当热泵空调系统100需要进行除霜之前,先保证一个系统处于制热状态,然后再开启另一个系统进行除霜,这样车厢内换热器中制冷剂换热使得冷热空气互相抵消,以此维持车厢内的温度平衡,车厢内乘客也就不会感到过于寒冷而不适了。
46.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100不仅仅是针对于气温低下时需要除霜的情况设置的,可以用于平衡车厢内温度的任一情况,比如当一个系统制热导致车厢内温度过高时,另一个系统则可以开启制冷模式去平衡车厢内过高的温度;当一个系统制冷导致车厢内温度过低时,另一个系统则可以开启制热模式去平衡车厢内过低的温度。
47.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系统10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12、第一室外换热器 1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第一室内换热器12包括第一流通口121和第二流通口122,第一流通口121连接于第一室外换热器11,第二流通口122与第一流通口121相连通,第二室内换热器22包括第三流通口221和第四流通口222,第四流通口222连接于第二室外换热器111,第三流通口221与第四流通口222 相连通;第一室内换热器12包括第五流通口123和第六流通口124,第五流通口123连接于第三室外换热器21,第六流通口124与第五流通口123相连通,第二室
内换热器22包括第七流通口223和第八流通口224,第八流通口224连接于第四室外换热器211,第七流通口223与第八流通口224相连通;第一流通口121和第二流通口122所在的回路与第五流通口123和第六流通口124所在的回路不相通。
4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流通口121和第二流通口122所在的回路与第五流通口123和第六流通口124所在的回路不相通。也就是说,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共用第一室内换热器12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2,但是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分别在第一室内换热器12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2中形成不同的回路,即,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实现独立控制独立工作,如此才能实现一个系统制冷一个系统制热,以此维持车厢内的温度平衡。同样,第三流通口221和第四流通口222所在的回路与第七流通口223和第八流通口224所在的回路不相通。
49.进一步地,第一系统10包括第一压缩机16、第一气液分离器161和第一换向阀17。第一气液分离器161连接于第一压缩机16和第一换向阀17的s口之间,第一换向阀17的d口连接于第一压缩机16,第一换向阀17的e口分别连接于第二流通口122和第三流通口221,第一换向阀17的c口分别连接于第一室外换热器1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第二系统20包括第二压缩机26、第二气液分离器261和第二换向阀27。第二气液分离器261连接于第二压缩机26和第二换向阀27的s口之间,第二换向阀27的d口连接于第二压缩机26,第二换向阀27的e口分别连接于第六流通口124和第七流通口223,第二换向阀27 的c口分别连接于第三室外换热器21和第四室外换热器211。第一换向阀17和第二换向阀27分别用于对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的管路进行换向连接,从而转换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制冷/制热的模式。
50.优选地,第一换向阀17和第二换向阀27均采用变频版电磁四通阀。针对不同机型四通阀有两种版本。所谓定频版电磁四通阀和变频版电磁四通阀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其内部的构造,因为变频压缩机低频运行时高低压差不明显,四通阀是利用压差提供动力动作,变频机组低频时压差不明显容易使得四通阀卡滞在中间,导致机组故障。在现有的换向阀通常采用定频版四通换向阀,在热泵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切换工作时,由于变频压缩机启动和运行的频率较低,高低压压差小,定频电磁四通阀中的滑块与壳体间隙大,就会存在无法动作到位卡住的情况从而报高压保护故障。为解决此问题,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换向阀17和第二换向阀27均采用变频版电磁四通阀,如此可以减小四通阀滑块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这样便使得即便是小压差也可以动作到位不会被卡住。
51.进一步地,第一系统10包括第一单向阀15。第一单向阀15设置于第一压缩机16出口位置与第一换向阀17之间;第二系统20包括第二单向阀25。第二单向阀25设置于第二压缩机26出口位置与第二换向阀27之间。
52.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单向阀15的出口位置和第一换向阀17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压力检测元件152和第一检测阀151;第二单向阀25的出口位置和第二换向阀27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元件252和第二检测阀251。
5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力检测元件152和第一检测阀151依次设置于第一单向阀15的出口处,第二压力检测元件252和第二检测阀251依次设置于第二单向阀25的出口处,相比于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中通常将压力检测元件和检测阀设置于单向阀的进口处来说,如此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误判系统故障。例如,当空调系统中的干燥过滤器脏堵后,热泵空调系统频繁点动会导致制冷剂全部排出到单向阀出口处,而此时压力检测元件设置在单向阀进口处,即此时压力检测元件处于低压侧,因此不会受到保护,便导致检测阀不管检测
到低压还是高压均输出低压状态,这样就会让维护人员误以为漏氟或者缺氟,进而大量充注补充制冷剂,这样的误判可能会导致压缩机的损毁。
54.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检测元件152和第二压力检测元件252 均采用压力开关/压力传感器。
55.进一步地,第一系统10包括第一干燥过滤器14和第一视液镜141。第一干燥过滤器14连接于第一流通口121和第一室外换热器11之间,第一视液镜141 连接于第四流通口222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之间;第二系统20包括第二干燥过滤器24和第二视液镜241,第二干燥过滤器24连接于所第八流通口224和第四室外换热器211之间,第二视液镜241连接于第五流通口123和第三室外换热器21之间。
5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2和第一室外换热器11之间的管路长度相对第一室内换热器12和第三室外换热器21之间的管路长度较短;第二室内换热器22和第四室外换热器211之间的管路长度相对第二室内换热器22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之间的管路长度较短。
5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冷剂在第一干燥过滤器14和第二干燥过滤器24中的流动阻力相对在第一视液镜141和第二视液镜241中的流动阻力较大,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干燥过滤器14和第二干燥过滤器24设置在系统中管程相对第一视液镜141和第二视液镜241设置在系统中管程较短的一边,因此利用第一干燥过滤器14和第二干燥过滤器24加到热泵空调系统100中管程相对第一视液镜141和第二视液镜241设置在系统中管程较短的一边以平衡系统阻力,使得系统更加平衡。
58.进一步地,第一系统10包括第一节流阀18和第二节流阀181。第一节流阀 18连接于第一干燥过滤器14和第一流通口121之间,第二节流阀181连接于第一视液镜141和第四流通口222之间;第二系统20包括第三节流阀28和第四节流阀281,第三节流阀28连接于第五流通口123和第二视液镜241之间,第四节流阀281连接于第八流通口224和第二干燥过滤器24之间。
59.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中,蒸发器通常设置于两端送风的热泵空调机组的两侧,常规的两个节流阀设置于热泵空调系统中部会出现节流后距离蒸发器太长而在路程中出现闪蒸的情况,如此便造成了制冷量衰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100为解决这一问题,便在热泵空调系统100 设置4个节流阀,从而使得节流阀能够靠近蒸发器设置,避免距离蒸发器太长而在路程中出现闪蒸的情况,并与冷凝器距离较远,如此一方面能够在冷凝器冷凝后的液管路程中进一步散热而增加过冷度,另一方面因为是热管所以可以不需要包保温棉,以此减少保温棉使用量,降低材料成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流阀18靠近第一室内换热器12设置,第二节流阀181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22设置,第三节流阀28靠近第三室外换热器21设置,第四节流阀281靠近第四室外换热器211设置。
60.可选地,第一节流阀18和第二节流阀181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或者热力膨胀阀,在此不作限定。
61.进一步地,第一系统10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9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91。第一温度传感器19设于第一压缩机16和第一单向阀15之间,第二温度传感器191 设于第一换向阀17的c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1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111之间的分叉口处;第二系统20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29和第四温度传感器291,第三温度传感器29设于所述第二压缩机26和第二单向阀
25之间,第四温度传感器291 设于第二换向阀27的c口与第三室外换热器21和第四室外换热器211之间的分叉口处。
62.需要说明的是,常规热泵空调系统100除霜过程中需要在室外管路上设置温度传感器,而当本实施方式中将室外换热器设置成4个后,如果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冷凝器的出口末端,则需要设置4个温度传感器才能够满足要求,增加了材料成本;为解决此问题,本实施方式中而将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的位置进行改变,将其设置在冷凝器进口的分叉口,此时1台机组则只需要设置1个温度传感器就能够满足要求,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
63.进一步地,第一室内换热器12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2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送风机125和第二送风机225。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送风机125和第二送风机 225均采用变频风机。如此可以使得当车厢内人员负荷少时降低第一送风机125 和第二送风机225的送风量,从而降低噪音提高人体舒适度。
64.由于第一系统10和第二系统20的结构相同,因此可以互换使用。
6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均采用变频压缩机。如此可以通过降低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频率来降低系统的能耗。
6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