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装置及调平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488596发布日期:2023-12-26 10:5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装置及调平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轨道工程机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装置及调平方法。


背景技术:

1、轨道工程机械在轨道上运行时,本身存在左右的蛇形运动,而左右车轮为锥面结构,当轨道工程机械偏离轨道中心时将会由于车轮锥面结构使作业装置产生与水平面的夹角,作业装置上的作业人员将会感到极大不适,如在弯道时,由于存在外轨超高,这种感受将会更加明显;作业装置处于倾斜状态也不利于作业人员操作作业装置进行作业。

2、申请号为cn202010929084.2的专利公开一种支撑轨道车辆车体的调平装置及方法,如图1所示,该调平装置包括第一假台车2、第二假台车3、第一调平机构9、第二调平机构10、第三调平机构11、第四调平机构12、第一磁性浮子液位计13、第二磁性浮子液位计14、第三磁性浮子液位计15、第四磁性浮子液位计16以及控制单元;第一假台车2和第二假台车3置于轨道4上,第一假台车2包括第一支柱5和第二支柱6,第二假台车3包括第三支柱7和第四支柱8,第一调平机构9设于第一支柱5内,第二调平机构10设于第二支柱6内,第三调平机构11设于第三支柱7内,第四调平机构12设于第四支柱8内;车辆车体1底部的四角分别置于第一支柱5、第二支柱6、第三支柱7以及第四支柱8上,使车辆车体1平放于第一假台车2和第二假台车3上,第一调平机构9、第二调平机构10、第三调平机构11以及第四调平机构12均与车辆车体1连接,该装置利用四个磁性浮子液位计来检测车辆车体四角的不平整度,但是该调平装置安装于车架下方,仅依靠调平机构无法稳定的支撑轨道作业装置,该调平装置的检测仪表和调平机构过多,导致调平过程过于繁琐,无法快速的调平车架进而调平作业装置。

3、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装置及调平方法,实现稳定支撑轨道作业装置,自动调平轨道作业装置,简化调平流程提高调平速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装置及调平方法。

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装置,包括:

4、调平单元,包括上支撑模块、下支撑模块、左升降模块和右升降模块,所述下支撑模块固定于所述车架上端面,所述下支撑模块与所述上支撑模块的中间为行车方向轴连接,作业装置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模块上表面,所述左升降模块和所述右升降模块的底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下支撑模块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顶部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模块下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右两侧相对于行车方向;

5、第一检测模块,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模块以检测所述上支撑模块的角度,获取第一检测数据;

6、第二检测模块,固定于所述下支撑模块以检测所述下支撑模块的角度,获取第二检测数据;

7、控制模块,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模块上表面,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执行:

8、在所述作业装置作业前,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数据判断作业装置与水平面的夹角是否大于设定的调平角度阈值,当所述夹角大于设定的所述调平角度阈值时,控制所述调平单元调平所述作业装置,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判断所述作业装置水平后或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检测数据判断所述作业装置与车架的夹角大于设定的保护角度阈值时,控制所述调平单元停止调平;

9、所述作业装置作业完成后,根据所述第一监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检测数据控制所述调平单元将所述作业装置与所述车架调成平行;

10、其中,所述作业装置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设定的所述调平角度阈值时,手动控制所述调平单元将所述作业装置调成水平。

11、可选地,所述下支撑模块包括:

12、下支撑板,以及多个垂直固定于所述下支撑板上的第一支撑板,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板面朝向行车方向,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板均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中心或中心偏上位置;

13、所述下支撑板平铺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14、可选地,所述上支撑模块包括:

15、上支撑板,以及多个垂直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板下方的第二支撑板,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板面朝向行车方向,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板均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中心或中心偏下位置;

16、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板和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板一一对应进行轴连接。

17、可选地,所述调平单元还包括:

18、锁定模块,用于在所述上支撑模块与所述下支撑模块相互平行时,通过所述锁定模块锁定所述上支撑模块与所述下支撑模块的相对平行位置。

19、可选地,所述调平单元还包括:

20、连接轴,将所述连接轴穿入所有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进而将所述下支撑模块和所述上支撑模块轴连接。

21、可选地,所述调平单元还包括:

22、多个连接销,将每个所述连接销穿入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孔,进而将所述下支撑模块和所述上支撑模块轴连接;

23、所述连接销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数量相同。

24、可选地,所述锁定模块包括:

25、左锁定油缸,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模块上端面的左侧,其缸底与右锁定油缸缸底相对,缸口正对所述上支撑模块的左侧,且正对左支座的固定孔,左锁定油缸用于在所述上支撑模块的左侧将所述上支撑模块锁定在所述左支座上;

26、右锁定油缸,固定于所述上支撑模块上端面的右侧,其缸底与左锁定油缸缸底相对,缸口正对所述上支撑模块的右侧,且正对右支座的固定孔,右锁定油缸用于将所述上支撑模块锁定在所述右支座上;

27、所述左支座,固定于所述下支撑模块上端面的左侧,所述左支座设有与所述左锁定油缸缸柱相匹配的固定孔,所述左支座用于锁定所述左锁定油缸的缸柱;

28、所述右支座,固定于所述下支撑模块上端面的右侧,所述右支座设有与所述右锁定油缸缸柱相匹配的固定孔,所述右支座用于锁定所述右锁定油缸的缸柱;

29、在调平所述作业装置前,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左锁定油缸和所述右锁定油缸的缸柱缩回,以解锁所述上支撑模块与所述下支撑模块的相对平行位置;

30、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调平单元将所述上支撑模块与所述下支撑模块调成平行后,控制所述左锁定油缸伸出缸柱,穿入所述左支座的固定孔,以锁定所述左锁定油缸,控制所述右锁定油缸伸出缸柱,穿入所述右支座的固定孔,以锁定所述右锁定油缸,进而将所述上支撑模块和所述下支撑模块的相对平行位置锁定。

31、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撑板为倒等腰三角形。

3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利用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装置的轨道作业装置调平方法,包括:

33、在作业装置作业前,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数据判断作业装置与水平面的夹角是否大于设定的调平角度阈值;

34、当所述夹角大于设定的所述调平角度阈值时,控制所述调平单元调平所述作业装置,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判断所述作业装置水平后或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检测数据判断所述作业装置与车架的夹角大于设定的保护角度阈值时,控制所述调平单元停止调平;

35、所述作业装置作业完成后,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监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检测数据控制所述调平单元将所述作业装置与所述车架调成平行;

36、其中,所述作业装置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设定的所述调平角度阈值时,手动控制所述调平单元将所述作业装置调成水平。

37、可选地,所述轨道作业装置调平还包括左锁定油缸、右锁定油缸、左支座和右支座,所述轨道作业装置调平方法具体包括;

38、在所述作业装置作业前,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判断所述作业装置与水平面的夹角是否大于设定的所述调平角度阈值,若是,则控制所述左锁定油缸和所述右锁定油缸的缸柱缩回,以解锁所述上支撑模块与所述下支撑模块的相对平行位置,使所述上支撑模块能够相对所述下支撑模块进行轴转动;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控制所述左升降模块和所述右升降模块的升降直至所述上支撑模块水平,在调平过程中,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检测数据判断所述作业装置与所述车架的夹角是否大于设定的所述保护角度阈值,若是,则控制所述调平停止调平;

39、所述作业装置作业完成后,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和所述第二检测数据控制所述左升降模块和所述右升降模块的升降直至所述上支撑模块与所述下支撑模块平行,进而控制所述左锁定油缸和所述右锁定油缸分别伸出各自的缸柱穿入所述左支座和所述右支座的固定孔,以锁定所述上支撑模块与所述下支撑模块的相对平行位置。

4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调平单元包括上支撑模块、下支撑模块、左升降模块和右升降模块,通过将下支撑模块固定在车架上,将所述下支撑模块与所述上支撑模块的中间进行行车方向轴连接,将作业装置固定在上支撑模块,并在下支撑模块与上支撑模块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左升降模块和右升降模块,使左升降模块、右升降模块和下支撑模块共同支撑上支撑模块,进而支撑作业装置,保证作业装置能够稳定固定在车架上;且下支撑模块与上支撑模块为行车方向轴连接,仅通过左升降模块和右升降模块分别调节上支撑模块左右两端的高度即可使作业装置水平或与车架平行,实现快速调平作业装置;本发明通过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二检测模块分别检测作业装置与车架的角度,进而控制模块根据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二检测模块的实时检测结果分别控制左升降模块和右升降模块的升降进而调节上支撑模块左右两端的高度即可将作业装置调为水平或复位到与车架平行,实现作业装置的快速调平与复位,减少了控制环节进而简化了调平流程,提高了调平工作的效率和速度,减少了时间成本。

41、本发明的系统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