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中顶模块化结构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714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中顶模块化结构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中顶模块化结构,同时涉及一种安装该模块化结构的轨道车辆,属于轨道车辆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轨道车辆中,每节客室一般配备有一至两台空调机组,每台空调机组采用单元式结构,空调机组整机布置在车体底部或车顶。空调机组通过送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与车内的送风口和回风口连接,经过空调机组处理后的空气经送风口送入客室内,调节客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客室内的空气经回风口进入空调机组,与新风混合后再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完成制冷循环。
[0003]现有技术中的轨道车辆,普遍在中顶板上方安装与空调机组送风口连接的送风风道,送风风道通过安装梁等结构固定在车顶钢结构上,如专利号为201220605948的中国专利“轨道车辆顶部模块化结构”或专利号为200910222360.5的中国专利“一种铁路客车的车顶内部顶板连接结构”中所公开的。而且,中顶板和侧顶板均固定安装于车顶风道的底部,中顶板的安装依赖于风道的结构,并需要车辆组装现场施工。
[0004]另外,某些轨道车辆受车辆限界的限制,在保证客室内部高度空间的前提下,客室中顶板以上无足够空间布置空调送风风道。而现有技术中的送风风道不但增加了车辆的整体高度,无法满足车辆高度的限界要求,而且占用了较大的车顶空间。同时,也使得车辆的中顶结构复杂,增加了成本,也间接地增加了车身重量,无法满足车身轻量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模块化程度高的轨道车辆中顶模块化结构及轨道车辆。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轨道车辆中顶模块化结构,包括中顶板,在所述中顶板的两侧固定安装灯带,所述灯带上方固定安装吊梁,所述中顶板、灯带及吊梁整体呈U形结构吊挂在车顶钢结构上。
[0008]进一步,所述中顶板、灯带、吊梁与车顶钢结构围成的空间作为空调机组的送风风道,与空调机组的送风口连通。
[0009]进一步,在所述吊梁的外侧固定有侧送风板,在所述侧送风板上开设用于向客室送风的车内送风口。
[0010]进一步,所述灯带的灯罩为呈锐角的弧形过渡形状,所述中顶板、两侧灯带的灯罩及侧送风板形成锐角弧过渡的整体呈U形的连续弧面。
[0011]进一步,在所述中顶板的两侧各固定一通长的中顶纵梁,所述灯带、吊梁、中顶板通过中顶纵梁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中顶纵梁为通长的一体型材结构,具有底边、侧边及顶边,其底边与所述中顶板粘贴固定,其顶边与所述吊梁之间粘贴固定或通过螺栓固定或焊接固定。
[0013]进一步,所述中顶纵梁的侧边上具有向灯带方向开口的C形滑槽,所述C形滑槽通过螺栓与所述灯带的灯架固定连接。
[001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0015]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轨道车辆中顶模块化结构。
[0016]进一步,在中顶结构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侧顶板,侧顶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在车顶钢结构和侧墙板上,侧顶板与中顶结构之间留有用于向客室内送风的送风空间。
[0017]进一步,每侧的所述侧顶板采用分体结构,由上下两块组成,上侧顶板的顶边固定在车顶钢结构上,上侧顶板的底边和下侧顶板的顶边均固定在侧顶安装梁上,下侧顶板的底边固定在侧墙板上,所述侧顶安装梁固定在车顶钢结构上。
[0018]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中顶模块化结构及轨道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9](I)本实用新型将中顶板、灯带及吊梁集成在一起形成模块化结构,模块化程度高,可实现车下组装,再一体化安装在车上,提升了施工工艺性,大幅度提高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0020](2)合理利用中顶板上方自然形成的空间,解决了客室顶部无法布置送风风道问题,同时可省去单独的风道结构,利用中顶板与车体之间的空腔进行送风,减轻了重量并节省了成本,而且可以降低顶板与车体之间的高度,进而降低整车的高度,满足车辆限界的要求。
[0021](3)利用车辆客室中顶板以上空间,作为空调通风系统的送风风道,将空调机组的送风沿车体纵向长度方向输送到客室内,无送风死角,解决了客室内纵向送风不均的问题。
[0022](4)在中顶板的侧向向客室内送风,气流组织合理,可避免送风直吹人体造成的不适感,改善夏季小断面车辆的空调效果差问题,提高车内舒适性。
[0023](5)中顶板、灯罩及侧送风板组成连续弧形过渡的结构,整体美观大方,大大提升了车辆内装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 ;
[0026]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I ;
[0027]图4是本实用新型送风盒结构示意图。
[0028]如图1至图4所示,车顶钢结构1,中顶板2,侧顶板3,上侧顶板3a,下侧顶板3b,灯带4,吊梁5,吊梁顶边5a,吊梁底边5b,吊梁侧边5c,送风风道6,中顶纵梁7,底边7a,侧边7b,顶边7c,C形滑槽8,灯架9,螺栓10,C形槽11,侧送风板12,车内送风口 13,螺栓14,密封胶条15,密封胶垫16,灯罩17,送风盒18,出风口 19,光源20,铰链21,螺栓22,侧墙板23,侧顶安装梁24,安装件25,卡槽26,密封条27,螺栓28,螺栓29,螺栓30。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实施例一:
[00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顶置式空调机组、废排装置等,顶置式空调机组固定安装于车体顶部的车顶钢结构I上。在车体的内侧安装有内装饰板,以美化客室内的乘车环境,内装饰板包括侧墙板23、车顶中间的中顶板2、车顶两侧的侧顶板3、端墙板及地板,其中侧顶板3为两块,安装在中顶板2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中顶板2作为模块化结构整体固定安装在车顶钢结构I上。
[003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顶板模块化结构包括车顶中间的中顶板2,在中顶板2的两侧固定安装灯带4,两侧灯带4的上方分别固定安装有吊梁5,中顶板2、两侧的灯带4及两侧的吊梁5整体呈U形结构吊挂在车顶钢结构I上。整体模块化程度高,可实现车下组装,再一体化安装在车上,提升了施工工艺性,大幅度提高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0033]本实施例中,中顶板2的上方不再设置送风风道,而是将由车顶钢结构1、中顶板
2、两侧的灯带4及两侧的吊梁5围成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作为空调机组的送风风道6,在该空间中还可以安装其它所需设备,不受影响。该结构合理利用了中顶板2上方自然形成的空间,不但解决了客室顶部无法布置送风风道的问题,还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风道结构,减轻了车辆重量并节省了制造和材料成本,而且降低了中顶板2与车顶钢结构I之间的高度,并进而降低了整车的高度,满足车辆限界的特殊要求。同时,将中顶板2上方的整体空间作为送风风道6,将空调机组的送风沿车体纵向长度方向输送到客室内,无送风死角,解决了客室内纵向送风不均的问题。
[0034]在车顶钢结构I上开有与空调机组的送风口(图中未示出)对应的开口,送风口与开口处通过密封胶条实现密封连接,经空调机组处理后的冷空气,通过空调机组上的送风口及车顶钢结构I上的开口进入车顶钢结构I和中顶板2之间的送风风道6内。
[0035]在车顶钢结构I的开口处再固定安装一送风盒18,送风盒18处于送风风道6内,送风盒6采用玻璃钢或销合金制成。如图4所示,送风盒18为一盒体结构,送风盒18的上部敞口,侧壁上开有至少一个出风口 19,送风盒18的顶边通过螺钉固定在车顶钢结构I上,送风盒18将空调机组的送风口与由中顶板2和车顶钢结构I之间围成的送风风道6连通。送风盒18起到静压腔的作用,同时改变了空调机组的空气流动方向,空调机组送出的空气在送风盒18内得以缓冲,而且由于整个中顶板2上方的空间都相当于送风风道6,气流在送风风道6内进一步得到缓冲,使送风气流更加均匀。
[0036]在中顶板2上对应空调机组的回风口的位置开设车内回风口(图中未示出),在车顶钢结构I上同样开设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对应的开口(图中未示出),车内回风口的背面连接一回风风道,回风风道由隔板围成,隔板以外的空间均作为送风风道6。车顶钢结构I上的开口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之间通过密封胶条实现密封连接,车内回风口与回风风道的连接处也通过密封胶条实现密封连接。车内的空气通过中顶板2上的车内回风口进入回风风道,再最后通过空调机组上的回风口进入空调机组内与新风混合,混合后的空气再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中顶板I的两侧各固定一中顶纵梁7,中顶纵梁7沿车体长度方向通长设置,中顶纵梁7为一体的铝合金型材结构,具有底边7a、侧边7b及顶边7c,中顶板2为铝蜂窝板,中顶纵梁7的底边7a与中顶板2的侧边通过密封胶粘贴固定在一起。灯带4安装在由中顶纵梁7的底边7a、侧边7b及顶边7c围起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