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781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前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作为车身的一部分的车辆用前柱中,不仅为了提高驾驶员的视野而将该前柱的宽度形成为较细、而且提高抗弯强度的技术。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车辆用前柱,其具备作为车身的外侧部件的前柱外侧部和作为车身的内侧部件的前柱内侧部,将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并在该长边方向的整体形成封闭截面。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前柱便是如此。在这样的车辆用前柱中,代替为了承受挡风玻璃而向车辆的中心侧突出且重合的前柱内侧部的凸缘以及前柱外侧部的凸缘,将前柱内侧部的凸缘向内侧折回而作为第一前凸缘,将前柱外侧部的凸缘切开而将前侧的一部分作为第二前凸缘,在重合了上述第一前凸缘与第二前凸缘的状态下,形成封闭截面,并且,利用该第二前凸缘承受挡风玻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740号公报

根据上述现有的前柱,由于废除为了挡风玻璃而向车辆的中心侧突出且重合的前柱内侧部的凸缘以及前柱外侧部的凸缘,利用作为前柱外侧部的前侧的一部分的第二前凸缘来承受挡风玻璃,所以使驾驶员的视野提高。

然而,由于废除从前柱内侧部向车辆中心侧突出的凸缘以及从前柱外侧部向车辆中心侧突出的凸缘,所以前柱的抗弯强度相应地降低,进而存在需要提高抗弯强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将以上的情况作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使驾驶员的视野提高、而且具有充足的抗弯强度的车辆用前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要旨在于,一种车辆用前柱,(a)其具备作为车身的外侧部件的前柱外侧部、作为车身的内侧部件的车顶内侧加强件以及前柱内侧部,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并且在该长边方向的整体形成封闭截面,(b)在上述前柱外侧部以及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分别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侧凸缘,(c)在上述前柱内侧部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侧凸缘,(d)上述前柱通过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与上述前柱内侧部的外侧凸缘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而形成上述封闭截面,(e)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的内侧凸缘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于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f)上述车辆用前柱具备第一凸条部以及第二凸条部的至少一方,其中,上述第一凸条部形成于上述前柱内侧部,为了形成向车辆外侧开口的第一凹槽而向车辆内侧突出,上述第二凸条部形成于上述前柱外侧部,为了形成向车辆内侧开口的第二凹槽而向车辆外侧突出。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前柱,由于上述前柱通过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与上述前柱内侧部的外侧凸缘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而形成上述封闭截面,所以例如与代替上述前柱内侧部的外侧凸缘而使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侧凸缘的情况相比较,前柱的宽度适当地变细,从而使驾驶员的经由前柱的视野提高。另外,由于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的内侧凸缘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于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所以例如若在被重合于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的内侧凸缘与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的部分接合车身的一部分例如前顶板,则使上述前柱与车身的一部分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相比以往提高。由此,上述车辆用前柱不仅使驾驶员的视野提高、而且使与车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相比以往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前柱,具备第一凸条部以及第二凸条部的至少一方,其中,上述第一凸条部形成于上述前柱内侧部,为了形成向车辆外侧开口的第一凹槽而向车辆内侧突出,上述第二凸条部形成于上述前柱外侧部,为了形成向车辆内侧开口的第二凹槽而向车辆外侧突出,因此通过基于第一凸条部以及第二凸条部的至少一方的刚度提高作用使上述前柱的抗弯强度进一步提高。

这里,优选上述前柱内侧部相对于上述前柱外侧部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因此,由于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的内侧凸缘与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以无缝隙地重合的状态被接合,所以接合部分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例如若在该重合的部分接合车身的一部分例如前顶板,则使上述前柱与车身的一部分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相比以往进一步提高。

另外,优选,(a)在上述前柱内侧部一体地具备配设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柱内前侧部、和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前柱内后侧部,(b)在上述前柱内前侧部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侧凸缘,(c)在上述前柱内后侧部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上述外侧凸缘,(d)上述前柱通过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与上述前柱内后侧部的外侧凸缘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而形成上述封闭截面,(e)在上述前柱内前侧部的内侧凸缘接合有前围。因此,由于在上述前柱内侧部所一体具备的上述前柱内前侧部的内侧凸缘接合有前围,所以与例如在上述前柱内侧部设置切口,使外侧凸缘与内侧凸缘一体形成,使前围与该内侧凸缘接合的情况相比较,使上述前柱与上述前围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适当地提高。

另外,优选,(a)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与上述前柱内后侧部具有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与上述前柱内后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的后侧重合部,在该后侧重合部,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的内侧凸缘和上述前柱内后侧部的外侧凸缘与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接合,并且,(b)上述前柱内后侧部与上述前柱内前侧部具有上述前柱内后侧部与上述前柱内前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的前侧重合部,在该前侧重合部,上述前柱内后侧部的外侧凸缘和上述前柱内前侧部的内侧凸缘与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接合,从而形成上述封闭截面。因此,在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与上述前柱内后侧部被连在一起的后侧重合部,上述前柱外侧部、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以及上述前柱内后侧部相互重合的同时被接合,并且在上述前柱内后侧部与上述前柱内前侧部被连在一起的前侧重合部,上述前柱外侧部、上述前柱内后侧部以及上述前柱内前侧部相互重合的同时被接合,因此适当地抑制前柱的连接部分的抗弯强度的降低。

另外,优选,在上述后侧重合部设置有接合部,上述接合部是与前顶板接合的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的内侧凸缘和上述前柱外侧部的内侧凸缘重合的接合部。因此,由于能够将上述前顶板与构成上述前柱的两个的骨架部件即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以及上述前柱外侧部一起接合,所以易于确保接合强度,能够有效地确保向上述前顶板的负载分散性、车身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当地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前柱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车辆用前柱拆卸了前柱外侧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地表示图1的车辆用前柱中的该前柱与前顶板被接合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以及图3的iv-iv视剖视图。

图5是图1的v-v视剖视图。

图6是图1、图3的vi-vi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图被适当地简化或变形,各部分的尺寸比例以及形状等并非一定是被准确描绘的。

图1是表示适当地应用了本发明的前柱(车辆用前柱)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前柱10是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并且在该长边方向的整体形成封闭截面的车身的一部分,该前柱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与未图示的长条状的车身的一部分亦即车顶纵梁(roofsiderail)连结,该前柱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未图示的前围上板(cowltoppanel)(前围:cowl)连结。在图1中,省略了与前柱10同样地构成的、与前柱10相比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相反一侧的另一个前柱。另外,前柱10通过将从钢板冲压加工出的多个冲压部件相互焊接而构成为一体。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各图中,箭头fr是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中的前侧方向的箭头,箭头rr是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中的后侧方向的箭头,箭头in是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中的内侧方向的箭头,箭头out是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中的外侧方向的箭头,箭头up是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侧方向的箭头,箭头down是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下侧方向的箭头。

如图1~图3所示,在前柱10一体地具备:前柱外侧部(frontpillarouter)14,其是配置于该前柱1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伸长的长条状的骨架部件(车身的外侧部件);前柱内侧部(frontpillarinner)16,其是配置于该前柱1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伸长的长条状的骨架部件(车身的内侧部件);以及车顶内侧加强件(roofinnerreinforcement)18,其是配置于前柱10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前柱内侧部16连续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伸长的长条状的骨架部件(车身的内侧部件)。此外,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前柱10拆卸了前柱外侧部14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用单点划线表示构成前柱10的车身外板部的侧外板(sideouterpanel)(侧面外部)19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前柱内侧部16一体地具备:长条状的前柱内后侧部(frontpillarinnerrear)20,其配设于该前柱内侧部16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伸长;和前柱内前侧部(frontpillarinnerfront)22,其固定于该长条状的前柱内后侧部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

长条状的前柱外侧部14是通过例如冲压加工等从钢板等平板状部件成型出的部件,如图4~图6所示,该前柱外侧部14一体地具备:外侧壁部14a,其配置于该前柱外侧部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伸长;板状的下侧凸缘14b,其从该外侧壁部1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端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弯曲;以及板状的内侧凸缘14c,其从外侧壁部1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而且,在前柱外侧部14的外侧壁部14a沿前柱外侧部14的长边方向形成有为了形成向车辆内侧开口的第二凹槽g2而向车辆外侧突出的第二凸条部14p。该第二凸条部14p是用于提高前柱外侧部14抗弯强度的部件。

长条状的前柱内后侧部20是通过例如冲压加工等从钢板等平板状部件成型出的部件,如图2、图3、图5所示,在该前柱内后侧部20一体地具备:板状的内侧壁部20a,其配置于该前柱内后侧部2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伸长;板状的下侧凸缘20b,其从其内侧壁部20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端部向下侧弯曲;以及板状的外侧凸缘20c,其从内侧壁部20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而且,在前柱内后侧部20的内侧壁部20a沿前柱内后侧部20的长边方向形成有为了形成向车辆外侧开口的第一凹槽g1而向车辆内侧突出的第一凸条部20p。该第一凸条部20p是用于提高前柱内后侧部20的抗弯强度的部件。

前柱内前侧部22是通过例如冲压加工等从钢板等平板状部件成型出的部件,如图2、图6所示,在该前柱内前侧部22一体地具备:板状的壁部22a,其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内侧壁部20a邻接;板状的下侧凸缘22b,其从该壁部22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端部以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下侧凸缘20b邻接的方式弯曲;以及板状的内侧凸缘22c,其从壁部22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端部向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相反一侧即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

长条状的车顶内侧加强件18是通过例如冲压加工等从钢板等平板状部件成型出的部件,如图2~图4所示,在该车顶内侧加强件18一体地具备:板状的壁部18a,其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内侧壁部20a邻接;板状的下侧凸缘18b,其从该壁部18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端部以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下侧凸缘20b邻接的方式弯曲;以及板状的内侧凸缘18c,其从壁部18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端部向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相反一侧即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前柱10中,车顶内侧加强件18与前柱内后侧部20具有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18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后侧部20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一体地重合的后侧重合部a。此外,在上述后侧重合部a,车顶内侧加强件18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后侧部20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通过例如电阻焊等被接合。另外,如图4所示,上述后侧重合部a是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壁部18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内侧壁部20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重合、且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下侧凸缘18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下侧凸缘20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重合的部分。

另外,如图2所示,在前柱10中,前柱内后侧部20与前柱内前侧部22具有上述前柱内后侧部20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前侧部22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一体地重合的前侧重合部b。此外,在上述前侧重合部b,前柱内后侧部20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前侧部22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通过例如电阻焊等被接合。另外,如图6所示,上述前侧重合部b是前柱内后侧部20的内侧壁部20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前侧部22的壁部22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重合、且前柱内后侧部20的下侧凸缘20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与前柱内前侧部22的下侧凸缘22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重合的部分。

如图1、图3所示,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以覆盖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的方式,即以重合于上述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的方式配设。另外,在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一体地具备:第一宽幅部14d,其以分别与上述后侧重合部a的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和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重合的方式形成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w1较大;第二宽幅部14e,其以分别与上述前侧重合部b的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和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重合的方式形成为宽度尺寸w1较大;以及窄幅部14f,其被连结于上述第一宽幅部14d与第二宽幅部14e之间,形成为小于上述第一宽幅部14d以及第二宽幅部14e的宽度尺寸w1。

在长条状的前柱10中,在该前柱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即上述后侧重合部a,在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的第一宽幅部14d通过例如电阻焊等接合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从而如图4所示形成由前柱外侧部14、前柱内后侧部20以及车顶内侧加强件18围起的封闭截面。另外,在长条状的前柱10中,在该前柱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即上述前侧重合部b,在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的第二宽幅部14e通过例如电阻焊等接合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与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从而如图6所示形成由前柱外侧部14、前柱内后侧部20与前柱内前侧部22围起的封闭截面。另外,在长条状的前柱10中,在该前柱10的中间部,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的窄幅部14f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以重合的状态通过例如电阻焊等被接合,从而如图5所示形成由前柱外侧部14与前柱内后侧部20围起的封闭截面。此外,前柱外侧部14的下侧凸缘14b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下侧凸缘20b以重合的状态通过例如电阻焊等被接合。由此,长条状的前柱10利用前柱外侧部14、前柱内后侧部20、前柱内前侧部22、车顶内侧加强件18在其长边方向的整体形成封闭截面。此外,在图3~图6示出了焊接痕迹c,上述焊接痕迹c通过为了接合前柱外侧部14、前柱内后侧部20、前柱内前侧部22、车顶内侧加强件18所使用的电阻焊而形成于前柱10。另外,在前柱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中的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通过例如电阻焊等接合未图示的前围上板。

如图3所示,在前柱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端部即上述后侧重合部a,为了与长条状的前顶板24接合而设置有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的第一宽幅部14d重合的接合部d。在上述接合部d中,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的第一宽幅部14d以重合的状态通过例如电阻焊等被接合。上述长条状的前顶板24被接合于前柱10和与该前柱10相同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相反一侧的另一个前柱之间,在前顶板24配置有未图示的挡风玻璃的上侧缘部。

另外,如图3所示,在前顶板24一体地具备:长条板状的前侧凸缘24a,其形成于该前顶板2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和长条板状的后侧凸缘24b,其形成于前顶板2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上述前侧凸缘24a与后侧凸缘24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分别通过例如电阻焊等被接合于前柱10的接合部d。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例的前柱10,由于前柱10通过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与前柱内侧部16所具备的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所以例如与代替前柱内侧部的外侧凸缘而使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侧凸缘的情况相比较,前柱10的宽度适当地变细,从而使驾驶员的经由前柱10的视野提高。另外,由于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所以例如若在被重合于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的部分接合车身的一部分例如前顶板24,则使前柱10与车身的一部分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相比以往提高。由此,前柱10不仅使驾驶员的视野提高、而且使与车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相比以往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前柱10,在前柱外侧部14形成有为了形成向车辆外侧开口的第一凹槽而向车辆内侧突出的第一凸条部20p,在前柱内侧部16(前柱内后侧部20、前柱内前侧部22)形成有为了形成向车辆内侧开口的第二凹槽而向车辆外侧突出的第二凸条部14p,因此通过基于第一凸条部20p以及第二凸条部14p的刚度提高作用使前柱10的抗弯强度进一步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前柱10,前柱内侧部16(前柱内后侧部20、前柱内前侧部22)相对于上述前柱外侧部14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即,如图3~图6所示,使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位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的下侧,使前柱内后侧部20的下侧凸缘20b位于前柱外侧部14的下侧凸缘14b的下侧。因此,由于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以无缝隙地重合的状态被接合,所以接合部分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例如若在该重合的部分接合车身的一部分例如前顶板24,则使上述前柱与车身的一部分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相比以往进一步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前柱10,在前柱内侧部16一体地具备配设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柱内前侧部22、和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前柱内后侧部20,在前柱内前侧部22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侧凸缘22c,在前柱内后侧部20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侧凸缘20c,前柱10通过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与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以重合的状态被接合而形成上述封闭截面,在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接合有未图示的前围上板。因此,由于在前柱内侧部16所一体地具备的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接合未图示的前围上板,所以与例如在前柱内侧部16设置切口,使外侧凸缘与内侧凸缘一体形成,使前围上板与该内侧凸缘接合的情况相比较,使前柱10与未图示的前围上板被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强度适当地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前柱10,车顶内侧加强件18与前柱内后侧部20具有车顶内侧加强件18与前柱内后侧部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的后侧重合部a,在该后侧重合部a,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和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接合,并且前柱内后侧部20与前柱内前侧部22具有前柱内后侧部20与前柱内前侧部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的前侧重合部b,在该前侧重合部b,通过前柱内后侧部20的外侧凸缘20c和前柱内前侧部22的内侧凸缘22c与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接合而形成上述封闭截面。因此,在车顶内侧加强件18与前柱内后侧部20被接在一起的后侧重合部a,前柱外侧部14、车顶内侧加强件18以及前柱内后侧部20相互重合的同时被接合,并且在前柱内后侧部20与前柱内前侧部22被接在一起的前侧重合部b,前柱外侧部14、前柱内后侧部20以及前柱内前侧部22相互重合的同时被接合,因此适当地抑制前柱10的连接部分的抗弯强度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前柱10,在后侧重合部a设置有接合部d,该接合部d是与前顶板24接合的车顶内侧加强件18的内侧凸缘18c和前柱外侧部14的内侧凸缘14c重合的接合部。因此,由于能够将前顶板24与构成前柱10的两个骨架部件即车顶内侧加强件18以及前柱外侧部14一起接合,所以易于确保接合强度,能够有效地确保向前顶板24的负载分散性、车身刚度。

以上,虽然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进的方式进行实施。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前柱10中,在前柱外侧部14形成有为了形成向车辆外侧开口的第一凹槽而向车辆内侧突出的第一凸条部20p,在前柱内侧部16(前柱内后侧部20、前柱内前侧部22)形成有为了形成向车辆内侧开口的第二凹槽而向车辆外侧突出的第二凸条部14p,但是无需设置第一凸条部20p以及第二凸条部14p双方,即使设置任意一个,也能够得到大体上的抗弯强度提高效果。总之,设置第一凸条部20p以及第二凸条部14p的至少一方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柱(车辆用前柱);14…前柱外侧部;14c…内侧凸缘;14p…第二凸条部;16…前柱内侧部;18…车顶内侧加强件;18c…内侧凸缘;20…前柱内后侧部;20c…外侧凸缘;20p…第一凸条部;22…前柱内前侧部;22c…内侧凸缘;24…前顶板;a…后侧重合部;b…前侧重合部;c…焊接痕迹;g1…第一凹槽;g2…第二凹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