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2740发布日期:2018-06-08 20:3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99084号中公开了一种在主车架上紧固有座椅导轨并且紧固有连接座椅导轨的中间部和主车架的下端部的副车架的二轮摩托车的车架结构,在该二轮摩托车的车架结构中,紧固副车架之间的横板配置于主车架的周边。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的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99084号所记载的车辆的车架结构中,在车宽方向的力被施加给座椅导轨的情况下,通过横板,座椅导轨和副车架以一体感而移动。然而,在与座椅导轨和副车架接合的主车架或者枢轴车架中,由于在接合部附近产生扭曲、弯曲,因此,夹持着接合部而接合的车身后方部(主车架、枢轴车架等)和车身前方部(座椅导轨和副车架等)不会以一体感而移动。由此,损坏了车身后方部和车身前方部的一体感。另外,在上述的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99084号中公开了一种在主车架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将加强车架插入到主车架内的空间的结构,但是,加强车架的形状会变得过大。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施加了车宽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以一体感而移动的车辆的车架结构。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车架结构,具有主车架、枢轴车架、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其中,所述主车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所述枢轴车架接合于所述主车架的后部,向下方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接合于所述主车架,从所述主车架向后方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和所述枢轴车架,该车辆的车架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特征:所述枢轴车架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和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侧壁的后部的后壁构成,与所述枢轴车架的所述后壁和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接合的第一托架从所述后壁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从所述枢轴车架的所述后壁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前方向延伸而配置于所述枢轴车架的所述左右一对的侧壁之间的第二托架与所述后壁接合,在侧视时,所述第二托架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

第二特征:所述第一托架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托架的至少局部沿所述第一托架的延伸方向配置。

第三特征:在所述枢轴车架接合有管部件,该管部件支承枢轴,该枢轴用于安装支承后轮的摇臂,所述第二托架的前端部与所述管部件接合。

第四特征:在所述枢轴车架的后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该凹进部在后视时比所述侧壁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凹进,所述副车架跨所述枢轴车架的所述凹进部和所述后壁而与之接合。

第五特征:所述凹进部在所述枢轴车架上从比所述枢轴车架和所述副车架的接合部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到所述管部件与所述枢轴车架接合的接合部附近,所述凹进部的局部以沿着所述管部件的所述接合部的方式形成。

第六特征:在侧视时,所述第一托架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下边的方式配置,与所述枢轴车架的所述后壁和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接合的第三托架从所述后壁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托架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上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三托架设置有延伸部,该延伸部从所述第三托架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延伸到所述第一托架。

第七特征:所述枢轴车架由左板部件和右板部件构成,所述左板部件由左侧的所述侧壁和所述后壁的左侧部分形成,所述右板部件由右侧的所述侧壁和所述后壁的右侧部分形成,在所述枢轴车架的所述后壁形成有将所述左板部件和所述右板部件重叠而接合的重叠部,在所述第一托架、所述第二托架和所述第三托架形成有避免与所述重叠部干涉的避让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中,具有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其中,第一托架从枢轴车架的后壁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而与左右一对的副车架接合;第二托架从枢轴车架的后壁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沿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延伸方向朝车身前方向延伸。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即使在有车宽方向的力施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作为配置于比枢轴车架的后壁靠后方的位置的车身后方侧车架的座椅导轨和副车架、与作为车身前方侧车架的枢轴车架和主车架的一体感。即,能够由连接隔着后壁配置于后方的副车架及其之间和后方的第一托架、与以沿着副车架的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的第二托架,来将沿车宽方向施加的力传递给车身整体,因此,能够减少在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之间所产生的扭曲、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将第一托架以沿着左右一对的副车架的方式配置,将第二托架的至少局部配置于第一托架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隔着枢轴车架的后壁将2个托架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据此,能够将车宽方向的力传递给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的2个托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将第二托架的前端部与支承枢轴的管部件接合,因此,也能够更牢固地固定第二托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使副车架跨枢轴车架的凹进部和后壁而与之接合,因此,能够确保副车架和枢轴车架的接合部分的长度。据此,能够将副车架与枢轴车架更牢固地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将凹进部形成于枢轴车架上的、从比枢轴车架和副车架的接合部靠上方的位置到枢轴车架与管部件接合的接合部附近为止,因此,能够使凹进部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另外,能够顺利地将凹进部与侧壁及后壁连接,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凹进部。

在本发明的第六特征中,将从枢轴车架的后壁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而与左右一对的副车架接合的第三托架设置于第一托架的上方,并且设置从第三托架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到第一托架的延伸部。据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能够将副车架与枢轴车架更牢固地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设置避让部,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构成枢轴车架的右板部件和左板部件的接合而形成的重叠部与第一托架、第二托架及第三托架彼此相互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架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车架的主要部位的左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身车架的局部放大的左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车身车架的局部放大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V-V向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是图1的VI-VI向视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向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车架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下面称为二轮摩托车)10的车架结构的左侧视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发明,只要没有特别指示,就以由坐在二轮摩托车10上的驾驶员所看到的方向为基准来说明“前后”、“上下”和“左右”方向。另外,对于在车身的左右各设置有1个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机构乃至结构要素,对左边的机构乃至结构要素的附图标记标注“L”,对右边的机构乃至结构要素的附图标记标注“R”。

二轮摩托车10为具有车身车架12、前轮WF、后轮WR、发动机14和座椅16的跨骑式车辆,其中,前轮WF设置于车身车架12的前方;后轮WR设置于车身车架12的后方;发动机14位于前轮WF和后轮WR之间,且设置于车身车架12的下方;座椅16位于前轮WF和后轮WR之间,且设置于车身车架12的上方,供乘员乘坐。

车身车架12具有头管18、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0L、20R、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枢轴车架24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头管18将左右一对的前叉28L、28R自如转动地进行支承,该左右一对的前叉28L、28R在下端部将前轮WF可旋转地进行支承。前叉28L、28R的上端与桥接部件30接合,在桥接部件30的中央接合有转向轴(图示省略),该转向轴轴支承于头管18。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设置有操纵方向用的把手32。左右一对的前叉28L、28R以其下端部从车宽方向夹持前轮WF的方式配置。

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0L、20R从头管18向左右岔开而平缓地朝后下倾并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接合于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0L、20R,朝后上倾并向后方延伸到车辆后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的前端部与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0L、20R的后部连接。枢轴车架24接合于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0L、20R的后部并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从枢轴车架24的中间部朝后上倾并向后方延伸,而与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的中间部接合,以连接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和枢轴车架24。

在枢轴车架24上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延伸的枢轴24a。在后端部将后轮WR可旋转地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的摇臂34L、34R的前端部可摆动地支承于枢轴24a。左右一对的摇臂34L、34R以其前端部从车宽方向夹持枢轴车架24的方式配置。同样,左右一对的摇臂34L、34R以其后端部从车宽方向夹持后轮WR的方式配置。为了连接左右一对的摇臂34L、34R的后端部和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的中间部,而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后悬架36L、36R。

发动机14例如为四循环单缸卧式发动机。发动机14以悬挂于车身车架12的方式被安装,详细而言,发动机14悬挂于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0L、20R和枢轴车架24。发动机14具有:曲轴箱38,其收装沿车宽方向大致水平延伸的曲轴(图示省略);和气缸部40,其从曲轴箱38的前部向前方延伸。气缸部40具有:气缸42,其设置于曲轴箱38的前方;气缸盖44,其与气缸42连接;和气缸盖罩46,其罩住气缸盖44的前表面。

在曲轴箱38的后方内部一体地设置有未图示的变速器。即,发动机14和所述变速器设置成一体。在从曲轴箱38的后部向左外方向突出的所述变速器的输出轴设置有驱动链轮48,在后轮WR的左外方向侧设置有从动链轮50。发动机14的输出经由所述变速器通过被挂在驱动链轮48和从动链轮50的链条52传递给后轮WR。

发动机14的排气管54从气缸盖44的下表面被拉出,经过发动机14的下方而向后方延伸,与配置于摇臂34R的右外侧的消声器56连接。对所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箱58位于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0L、20R之间,且配置于气缸部40的大致上方。在连接空气净化箱58和气缸盖44的进气口的空气管59安装有节气门体60。

在发动机14的后部上方,于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之间设置有可收纳头盔等物品的行李箱62。此外,燃料箱(省略图示)位于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之间,且设置于行李箱62的后方。座椅16以从上方覆盖行李箱62和所述燃料箱的方式配置。座椅16由供驾驶员乘坐的驾驶员用座椅16a和供同乘者乘坐的同乘者用座椅16b构成的串列座椅。

用于驾驶员放置双脚的左右一对的驾驶员用脚蹬64L、64R支承于左右一对的脚蹬支架66L、66R,该左右一对的脚蹬支架66L、66R从曲轴箱38的后部下表面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在脚蹬支架66L安装有侧梯68。在驾驶员用脚蹬64L的附近设置有跷跷板式的换挡踏板70。大梯72安装于枢轴车架24的下部。另外,用于同乘者放置双脚的左右一对的同乘者用脚蹬74L、74R支承于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

设置于二轮摩托车10的左侧的链条52以经过摇臂34L的上方和下方的方式配置。在曲轴箱38的后部左侧表面安装有覆盖驱动链轮48和链条52的前端部的链轮盖76。在链轮盖76的后方侧,覆盖链条52的链条盖78安装于摇臂34L。链条盖78具有:上侧链条盖78a,其从侧方和上方覆盖经过摇臂34L的上方的链条52;和下侧链条盖78b,其从侧方和下方覆盖经过摇臂34L的下方的链条52。上侧链条盖78a也覆盖从动链轮50的上部,下侧链条盖78b也覆盖从动链轮50的下部。上侧链条盖78a安装于设置在摇臂34L的上部的支架79a,下侧链条盖78b安装于设置在摇臂34R的下部的支架79b(参照图5)。在后轮WR的上方设置有后挡泥板80。

图2是车身车架12的主要部位的左侧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车身车架12的局部放大的左侧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车身车架12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图1的V-V向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6是图1的VI-VI向视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图5的VII-VII向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枢轴车架24由左右一对的平板状的侧壁82L、82R和平板状的后壁84构成,其中,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沿车身前后方向和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而设置;后壁84连接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的后部(具体而言,后端部)。即,枢轴车架24具有车身前后方向上的截面呈大致コ状或者大致П状的形状。在侧视时,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的车身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参照图2、图4等)。

该枢轴车架24由左板部件86L和右板部件86R构成,其中,左板部件86L由侧壁82L和后壁84的左侧部分85L形成;右板部件86R由侧壁82R和后壁84的右侧部分85R形成(参照图5、图6)。通过将该左板部件86L和右板部件86R的局部重叠,并且利用焊接进行接合,来使枢轴车架24成形。即,通过将后壁84的左侧部分85L和右侧部分85R局部重叠,并且利用焊接进行接合,来使枢轴车架24成形。通过该左板部件86L和右板部件86R的重叠,而在后壁84上形成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重叠部88。另外,在重叠部88形成有焊缝88a。

在枢轴车架24接合有支承枢轴24a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管部件(枢轴支承部件)90。该管部件90以贯穿枢轴车架24的方式设置于枢轴车架24。即,管部件90以贯穿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的方式与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接合。在枢轴车架24(具体而言,在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形成有未图示的枢轴固定孔。在将管部件90插入到该枢轴固定孔之后,通过焊接来接合枢轴车架24和管部件90,由此,管部件90固定于枢轴车架24。因此,在管部件90和枢轴车架24的接合部92L、92R形成有焊缝(参照图6等)。

枢轴24a以贯插于管部件90内的方式设置(参照图7),摇臂34L、34R的前端部安装于从管部件90突出的枢轴24a的两端部,由螺母N紧固(参照图5、图6)。另外,在管部件90的前方附近配置有构成发动机14的曲轴箱38(也包含有所述变速器)(参照图5、图7)。

在枢轴车架24的后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94L、94R,该凹进部94L、94R在后视时比侧壁82L、82R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凹进(参照图6等)。该凹进部94L、94R通过使侧壁82L、82R的后端部分的局部凹进而形成。由于该凹进部94L、94R,形成有凹进部94L、94R的部位处的后壁84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未形成有凹进部94L、94R的部位处的后壁84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窄。

凹进部94L、94R沿车辆上下方向以规定宽度(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于枢轴车架24上。详细而言,凹进部94L、94R在枢轴车架24上,从比枢轴车架24和副车架26L、26R的接合部96L、96R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到管部件90与枢轴车架24接合的接合部92L、92R附近为止(参照图4等)。另外,凹进部94L、94R的局部以沿着管部件90的接合部92L、92R的方式弯曲而形成。通过如此形成凹进部94R、94R,而能够顺利地将凹进部94L、94R与侧壁82L、82R及后壁84连接,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凹进部94L、94R。

副车架26L的前端跨枢轴车架24的凹进部94L和后壁84(具体而言,后壁84的左侧部分85L)而从车身后方侧与两者接合。同样,副车架26R的前端跨枢轴车架24的凹进部94R和后壁84(具体而言,后壁84的右侧部分85R)而从车身后方侧与两者接合。如此,通过在枢轴车架24上构成凹进部94L、94R,将副车架26L、26R与凹进部94L、94R及后壁84接合,而能够确保副车架26L、26R和枢轴车架24的接合部分的长度。因此,能够将副车架26L、26R与枢轴车架24更牢固地接合。另外,通过将副车架26L、26R与凹进部94L、94R及后壁84接合,而容易地将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参照图5、图6)。因此,也容易地将摇臂34L、34R、链条52和链条盖78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其结果,能够缩小二轮摩托车10的车宽。此外,由于副车架26L、26R和枢轴车架24的接合是通过焊接来进行,因此,在接合部96L、96R上形成有焊缝。

凹进部94L、94R构成为,在侧视时,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构成副车架26L、26R接合的接合部96L、96R的位置处最长。并且,凹进部94L、94R构成为,在侧视时,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从构成接合部96L、96R的位置越朝向上方和下方越短,即越细。据此,即使在沿车宽方向被施加了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施加给凹进部94L、94R的应力集中,另外,容易进行用于构成凹进部94L、94R的弯曲加工。在侧视时,凹进部94L、94R的至少局部构成为与链轮盖76和链条盖78重叠(参照图1)。

为了连接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从后壁84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后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第一托架100与后壁84及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参照图2、图6、图7等)。通过该第一托架100,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也彼此接合。即,第一托架100也连接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之间。第一托架100通过焊接与后壁84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因此,在该接合部分形成有焊缝。该第一托架100以沿着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方式配置。详细而言,在侧视时,第一托架100以沿着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下边的方式配置于副车架26L、26R的下部。

第二托架102与后壁84连接(参照图2、图6、图7等),其中,第二托架102从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前表面)向车身前方向延伸而配置于枢轴车架24的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之间。如图3所示,在侧视时,第二托架102以沿着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延伸方向(由线27表示该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第二托架102的至少局部沿第一托架100的延伸方向(由线101表示该延伸方向)配置。在侧视时,第二托架102的局部与凹进部94L、94R重叠。第二托架102的前端部与支承枢轴24a的管部件90接合(参照图2、图3、图5、图7)。第二托架102通过焊接与后壁84和管部件90接合,因此,在该接合部分形成有焊缝。

在乘员操作把手32进行转向的情况下在车身前方侧车架所产生的车宽方向的力经由该第一托架100和第二托架102被传递给车身后方侧车架。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的追随性,即,也容易使车身后方侧车架的长度方向与车身前方侧车架的长度方向一致,而能够在车身的前后得到一体感。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托架100和第二托架102,即使在车宽方向上的力被施加给车身车架12,例如座椅导轨22L、22R和副车架26L、26R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在车身后方侧车架和车身前方侧车架之间所产生的扭曲、弯曲。据此,即使在施加了车宽方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的追随性,从而能够得到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的一体感。此外,车身后方侧车架的意思是指配置于比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靠后方的位置的座椅导轨22L、22R和副车架26L、26R,车身前方侧车架的意思是指主车架20L、20R和枢轴车架24。

再者,平板状的第三托架104在第一托架100的上方与后壁84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参照图2、图6、图7等),其中,该第三托架104以连接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方式从后壁84的后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通过该第三托架104,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也彼此接合。即,第三托架104也连接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之间。第三托架104通过焊接与后壁84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因此,在该接合部分形成有焊缝。第三托架104以沿着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方式配置。详细而言,第三托架104以沿着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上边的方式配置于副车架26L、26R的上部。

在第三托架104设置有延伸部106,该延伸部106从第三托架104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并延伸到第一托架100(参照图2、图4、图7)。第三托架104和延伸部106连接而形成为一体,延伸部106的后端(下端)通过焊接与第一托架100接合。通过还设置有该第三托架104和延伸部106,而能够将副车架26L、26R和枢轴车架24更牢固地接合。

在第一托架100、第二托架102、第三托架104形成有避让部100a、102a、104a,该避让部100a、102a、104a用于避免与形成于后壁84的重叠部88的干涉(参照图5、图6)。此外,图7的附图标记110为连接左右一对的摇臂34L、34R的横管。

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10的车架结构具有第一托架100和第二托架102,其中,第一托架100从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而与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第二托架102从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沿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延伸方向朝车身前方向延伸。因此,即使在施加了车宽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作为配置于比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靠后方的位置的车身后方侧车架的座椅导轨22L、22R和副车架26L、26R与作为车身前方侧车架的枢轴车架24和主车架20L、20R的一体感。即,能够通过连接隔着后壁84配置于后方的副车架26L、26R及其之间和后方的第一托架100、和以沿着副车架26L、26R的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的第二托架102,来将沿车宽方向施加的力传递给车身整体。因此,能够减少在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之间所产生的扭曲、弯曲,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的追随性。

由于将第一托架100以沿着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方式配置,将第二托架102的至少局部配置于第一托架100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隔着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将2个托架100、102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据此,能够将车宽方向的力传递给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的2个托架100、102,从而能够提高作为车身整体的车架(车身车架12)的追随性。

由于将第二托架102的前端部与支承枢轴24a的管部件90接合,因此,也能够更牢固地固定第二托架102,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的追随性。

由于使副车架26L、26R跨枢轴车架24的凹进部94L、94R和后壁84而与之接合,因此,能够确保副车架26L、26R和枢轴车架24的接合部分的长度。据此,能够将副车架26L、26R更牢固地与枢轴车架24接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前方侧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的追随性。

由于将凹进部94L、94R从比枢轴车架24与副车架26L、26R的接合部96L、96R靠上方的位置到接合有管部件90的接合部92L、92R附近形成于枢轴车架24上,因此,能够使凹进部94L、94R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另外,能够顺利地将凹进部94L、94R与侧壁82L、82R及后壁84连接,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凹进部94L、94R。

将从枢轴车架24的后壁84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而与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的第三托架104设置于第一托架100的上方,并且设置从第三托架104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到第一托架100的延伸部106。据此,能够将副车架26L、26R更牢固地与枢轴车架24接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前方侧的车架和车身后方侧车架的追随性。

由于在第一托架100、第二托架102、第三托架104的各托架上形成有避让部100a、102a、104a,因此,能够防止形成于枢轴车架24的后部的重叠部88与第一托架100、第二托架102及第三托架104彼此相互干涉。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具有主车架(20L、20R)、枢轴车架(24)、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和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其中,所述主车架(20L、20R)从头管(18)向后方延伸;所述枢轴车架(24)接合于所述主车架(20L、20R)的后部,向下方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接合于所述主车架(20L、20R),从所述主车架(20L、20R)向后方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22L、22R)和所述枢轴车架(24),所述车辆(10)的车架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车架(24)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和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的后部的后壁(84)构成,

与所述枢轴车架(24)的所述后壁(84)和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的第一托架(100)从所述后壁(84)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

第二托架(102)与所述后壁(84)接合,该第二托架(102)从所述枢轴车架(24)的所述后壁(84)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前方向延伸而配置于所述枢轴车架(24)的所述左右一对的侧壁(82L、82R)之间,

在侧视时,所述第二托架(102)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托架(100)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托架(102)的至少局部沿所述第一托架(100)的延伸方向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枢轴车架(24)接合有管部件(90),该管部件(90)支承枢轴(24a),该枢轴(24a)用于安装支承后轮(WR)的摇臂(34L、34R),

所述第二托架(102)的前端部与所述管部件(90)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枢轴车架(24)的后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94L、94R),该凹进部(94L、94R)在后视时比所述侧壁(82L、82R)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凹进,

所述副车架(26L、26R)跨所述枢轴车架(24)的所述凹进部(94L、94R)和所述后壁(84)而与之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进部(94L、94R)在所述枢轴车架(24)上从比所述枢轴车架(24)和所述副车架(26L、26R)的接合部(96L、96R)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到所述管部件(90)与所述枢轴车架(24)接合的接合部(92L、92R)附近,

所述凹进部(94L、94R)的局部以沿着所述管部件(90)的所述接合部(92L、92R)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时,所述第一托架(100)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下边的方式配置,

与所述枢轴车架(24)的所述后壁(84)和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接合的第三托架(104)从所述后壁(84)的车身后方侧的表面向车身后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托架(104)以沿着所述左右一对的副车架(26L、26R)的上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三托架(104)设置有延伸部(106),该延伸部(106)从所述第三托架(104)的后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延伸到所述第一托架(1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10)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车架(24)由左板部件(86L)和右板部件(86R)构成,

所述左板部件(86L)由左侧的所述侧壁(82L)和所述后壁(84)的左侧部分(85L)形成,

所述右板部件(86R)由右侧的所述侧壁(82R)和所述后壁(84)的右侧部分(85R)形成,

在所述枢轴车架(24)的所述后壁(84)形成有将所述左板部件(86L)和所述右板部件(86R)重叠而接合的重叠部(88),

在所述第一托架(100)、所述第二托架(102)和所述第三托架(104)形成有避免与所述重叠部(88)干涉的避让部(100a、102a、104a)。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