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在发动机室内具有支撑臂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等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已知具有如下支撑臂的构造,该支撑臂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下部件(散热器支承构件)和与该隔板下部件相比配置于后方的副车架(悬架梁)连接(专利文献1)。
作为其它前部车身构造,已知具有如下支撑臂(悬架支承车架)的构造,该支撑臂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和与该横梁相比靠后方的下纵梁连接(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4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1127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前部车身构造的支撑臂在配置于车身前部的内燃发动机的下方朝车身的斜向前后延伸。因此,发动机油有可能在更换内燃发动机的滤油器时滴落至支撑臂的上表面而将支撑臂污损。
由于以往的支撑臂由上表面平坦的帽形横截面形状的钢材构成,因此,滴落至支撑臂的上表面的发动机油容易在支撑臂的上表面积存。因此,在以往的支撑臂中,擦拭发动机油的作业变得麻烦,更换滤油器时的工时增大。即,以往的支撑臂并未考虑发动机油的滴落。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在于,能够以良好的作业性进行对滴落至支 撑臂的发动机油的擦拭作业。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具有在发动机室30的下方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臂40,上述支撑臂40具有向上凸的槽形横截面形状的支撑臂主体部42,上述支撑臂主体部42的上表面46朝向该支撑臂主体部42的左右的侧部以向下斜度倾斜。
根据该结构,即使发动机油滴落至支撑臂40的上表面46,由于上表面46朝向左右的侧部以向下斜度倾斜,因此滴落至支撑臂40的上表面46的发动机油也朝向上表面46的左右的侧部流动而不会积存于上表面46。由此,从支撑臂40的上表面46擦除的发动机油的量减少,发动机油的擦拭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优选上述支撑臂40具有从上述支撑臂主体部42的左右两侧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凸缘部44,上述凸缘部44朝向该凸缘部44的侧缘44A以向下斜度倾斜。
根据该结构,从支撑臂主体部42流动滴落至凸缘部44上的发动机油朝向侧缘44A流动,并从侧缘44A流动滴落至外部,从而不会积存于凸缘部44上。由此,从凸缘部44擦除的发动机油的量减少,发动机油的擦拭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优选上述支撑臂40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上下地倾斜,在上述凸缘部44上形成有凹槽48,该凹槽48沿该凸缘部44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到达该凸缘部44的侧缘44A。
根据该结构,流动滴落至凸缘部44上的发动机油在凹槽48汇集并被凹槽48引导而从凹槽48流动滴落至外部,因此发动机油汇集并从支撑臂40流动滴落至地板上等的固定位置,从而还以良好的作业性进行地板上等的发动机油的清扫。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优选上述支撑臂40在前后方向上下地倾斜,在上述凸缘部44的前后方向的倾斜下位侧上形成有沿该凸缘部44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50。
根据该结构,凸缘部44上的发动机油的流动被突条50阻挡,该机油不会从突条50向后方流动而是从突条50的部分流动滴落至外 部,因此发动机油汇集并从支撑臂40流动滴落至地板上等的固定位置,从而还以良好的作业性进行地板上等的发动机油的清扫。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优选具有:左右的前侧车架10,其沿前后方向延伸;隔板下部件14,其安装于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10的前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副车架18,其在比上述隔板下部件14靠后方的位置安装于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10,并对左右的悬架部件22进行支承,上述支撑臂40使得前端与上述隔板下部件14接合、且使得上述支撑臂40的后端与上述副车架18接合。
根据该结构,提高了隔板下部件14的弯曲刚性,并且提高了隔板下部件14及副车架18的扭转刚性。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优选上述支撑臂40以分别随着趋向前方而在俯视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的配置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
根据该结构,在隔板下部件14产生的弯矩得到抑制,隔板下部件14的强度得到提高。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优选具有加强部件52,该加强部件52使得前缘与上述隔板下部件14接合、且使得加强部件52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缘与上述一对支撑臂40接合。
根据该结构,支撑臂40的强度得到提高。
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优选具有下部罩54,该下部罩54设置于由上述隔板下部件14、上述副车架18以及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10包围的部位,在上述加强部件52上设置有用于对上述下部罩54进行固定的固定部56。
根据该结构,下部罩54的支承强度得到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滴落至支撑臂的上表面的发动机油不会积存于上表面。由此,从支撑臂的上表面擦除的发动机油的量减少,从而以良好的作业性进行发动机油的擦拭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身构造的拆下加强部件后的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身构造的概略侧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身构造的支撑臂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V-V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1中的VI-VI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中使用的支撑臂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放大剖视图(相当于沿图4中的V-V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中使用的支撑臂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放大剖视图(相当于沿图4中的V-V线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前侧车架
12 前底板车架
14 隔板下部件
16 散热器
18 副车架
20 前轮
22 下臂(悬架部件)
24 内燃发动机
26 滤油器
30 发动机室
40 支撑臂
42 支撑臂主体部
42A 顶部
42B 倾斜部
42C 侧部
44 凸缘部
44A 侧缘
46 上表面
48 凹槽
50 突条
52 加强板
54 下部罩
56 螺母(固定部)
58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前部车身构造具有左右两个前侧车架10。前侧车架10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使得后端与左右对应侧的下纵梁(未图示)的前端接合。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0的后端附近接合有左右对应侧的前底板车架12的前端。
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0的前端接合有隔板下部件14的左右对应侧的端部。由此,隔板下部件14在前侧车架10的前端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在隔板下部件14的上部安装有散热器16(参照图3)。
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0以及前底板车架12上安装有副车架18。副车架18配置为:在与隔板下部件14相比靠后方的位置将左右两侧固定于左右对应侧的前侧车架10以及前底板车架12,并将左右的前侧车架10相互连接。副车架18将左右的前轮20的下臂(悬架部件)22支承为能够转动。
由左右的前侧车架10、隔板下部件14以及副车架18包围的大致矩形的区域的上方空间为发动机室30,在发动机室30配置内燃发动机24。在内燃发动机24的底部能够更换地安装有滤油器26。
左右一对支撑臂40在发动机室30的下方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支撑臂40分别利用螺栓32将其前端能够拆装地固定于隔板下部件14的下底部,并利用螺栓34将其后端能够拆装地固定于副车架18的前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右侧的支撑臂40的配置部附近的上方设有滤油器26。
架设于隔板下部件14与副车架18之间的支撑臂40提高了隔板下部件14的弯曲刚性,并且提高了隔板下部件14以及副车架18的扭转刚性。如后所述,支撑臂40具有大致帽形横截面形状,从而支撑臂40的弯曲刚性及扭转刚性高,因而上述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显著。
左右的支撑臂40的前端的车宽方向上的分离距离比后端的该车宽方向上的分离距离短,左右的支撑臂40分别配置为随着趋向前方而在俯视下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倾斜,即,形成为ハ字形的配置。并且,左右的支撑臂40分别随着趋向后方而在前后方向上尽量向下方位置(低位)上下地倾斜(参照图3)。即,支撑臂400成为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的向下斜度的配置。
左右的支撑臂40相对于隔板下部件14的固定点的车宽方向上的距离越大,因作用于隔板下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前后方向的力而在隔板下部件14上产生的弯矩越增加,隔板下部件14越容易变形,但由于左右的支撑臂40在俯视下配置为ハ字形,从而上述固定点的车宽方向上的距离缩短,在隔板下部件14上产生的弯矩得到抑制。由此,隔板下部件14的强度得到提高。
支撑臂40为钢板的冲压成型品,如图4、图5所示,其一体地具有:向上凸的槽形横截面形状的支撑臂主体部42;以及从支撑臂主体部42的左右两侧部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凸缘部44,支撑臂40整体观察时具有大致帽形横截面形状。
支撑臂主体部42具有:在横截面上观察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顶部42A;处于顶部42A的左右两侧、且分别具有朝向左右侧方下降的斜度的左右的倾斜部42B;以及从倾斜部42B的下端向下方折曲且大致垂直的左右的侧部42C,该支撑臂主体部42大致遍及长度方向 的整个范围地具有向上凸的横截面形状。支撑臂主体部42的上表面46由顶部42A以及左右的倾斜部42B构成,且朝向支撑臂主体部42的左右的侧部以下降的斜度倾斜。左右的倾斜部42B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斜角)θa彼此相同,可以为10度~20度左右。
左右的凸缘部44与左右对应侧的侧部42C的下端连接,且朝向左右对应侧的左右的侧缘以向下斜度倾斜。即,右侧的凸缘部44从相对于支撑臂主体部42的右侧的侧部42C的连接部朝向右侧的侧缘44A以向下斜度倾斜,左侧的凸缘部44从相对于支撑臂主体部42的左侧的侧部42C的连接部朝向左侧的侧缘44A以向下斜度倾斜。左右的凸缘部44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斜角)θb彼此相同,可以为10度~20度左右。由此,支撑臂40在支撑臂主体部42的左右两侧具有下垂倾向的凸缘部44,该支撑臂主体部42在横截面下观察时形成为左右方向的中央向上凸的山形。
在凸缘部44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到达侧缘44A的凹槽48。凹槽48是对机油的流出进行引导的槽,如图3所示,该凹槽48设置为比与滤油器26的前后方向位置对应的前后方向位置靠后方、即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倾斜的支撑臂40的低位侧。
在凸缘44上形成有以横穿凸缘部44的左右方向的整体的方式延伸的突条50。突条50是阻挡凸缘部44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机油溢出的堤坝部,如图3所示,该突条50设置为比与滤油器26的前后方向位置对应的前后方向位置靠后方、即设置于支撑臂40在前后方向倾斜的下位侧。突条50优选设置为与凹槽48相比靠后方、即设置为与凹槽48相比靠支撑臂40在前后方向上倾斜的下位侧。
如图1所示,在支撑臂40的前侧安装有加强板52,利用螺栓36使该加强板52的前缘与隔板下部件14接合,通过由符号X表示的焊接点处的点焊而使该加强板52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缘(左右两侧缘)与左右对应侧的支撑臂40接合。加强板52与支撑臂40一起能够相对于隔板下部件14拆卸。
加强板52提高了支撑臂40的刚性。即便是同一车型,所需刚性 也根据两轮驱动、四轮驱动、动力单元等的规格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所需刚性大的情况下安装加强板52,只要根据所需刚性的不同而采用适当的大小、板厚、材质的加强板52即可。由此,不进行支撑臂0的变更就能够应对规格的不同,即能够利用公共的一个支撑臂40而应对规格的不同,无需准备多个用于支撑臂40的冲压成型的大型模具,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在由隔板下部件14、副车架18以及左右的前侧车架10包围的部位、即发动机室30的下部通过螺栓38而能够拆卸地安装有由树脂成型品形成的下部罩54。如图6所示,在加强板52的上表面上固定有螺母56。将下部罩54贯通的螺栓58与螺母56紧固。由此,螺母6成为下部罩54的追加的固定部。
在加强板52上设置下部罩54的追加的固定部,由此提高下部罩4的支承强度,因溅水冲击而引起的下部罩54的变形得到抑制。由此,能够减薄下部罩54的板厚,从而能够实现下部罩54的轻量化。
接下来,对滤油器26的更换时滴落至支撑臂40的上表面46的发动机油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图4所示,滴落至支撑臂40的上表面46的发动机油由于上表面46因倾斜部42B而朝向左右的侧部以向下斜度倾斜,因此上述发动机油朝向上表面46的左右的侧部流动,并顺着侧部42C流动而滴落至凸缘44上。对于流动并滴落至凸缘部44上的发动机油而言,由于凸缘部44朝向侧缘44A以向下斜度倾斜,因此上述机油朝向侧缘44A流动,并从侧缘44A流动滴落至外部。由此,滴落至支撑臂40的上表面46的发动机油不会存积于支撑臂40上,从支撑臂0擦除的发动机油的量减少,因此发动机油的擦拭作业变得容易,能够以良好的作业性迅速地进行该作业。
支撑臂40配置为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的向下斜度,从而流动并滴落至凸缘部44上的发动机油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在凸缘部44上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汇集于凹槽48并被凹槽48引导而从凹槽48流动滴落至外部。由此,发动机油从支撑臂40集中流动滴落至地板上 等的固定位置,因此作业性良好地进行地板上等的发动机油的清扫。
另外,即使在凸缘部44上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的发动机油越过凹槽48而向后方流动,该发动机油的流动也被突条50阻挡,从而该机油不会从突条50向后方流动,而是从突条50的部分集中流动滴落至外部。由此也能够以良好的作业性进行从支撑臂40流动滴落至地板上等的发动机油的清扫。突条50还发挥通过堵塞作用而阻止由发动机油污染的区域的扩大的功能。
以上虽然针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容易理解,本发明并未由这种实施方式限定,在未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如图7所示,支撑臂主体部42的顶部42A可以是具有比较小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的扁平形状。另外,如图8所示,支撑臂主体部42可以是大致半圆形的横截面形状。支撑臂40可以配置为从后方朝向前方下降的向下斜度。对于左右的支撑臂40的配置而言,其与隔板下部件14的接合点可以在左右侧在同一位置处形成为俯视时的V字形。
另外,未必需要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所有结构要素,只要未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能够适当地进行取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