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844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尤其涉及一种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动平衡扭扭车设计为两段式,每一段均包括一脚踏部以及与电机轮,然后通过两脚踏部连接,且每一段均设置供电设备,这样的设计使得包装运输不方便,比较占空间,而且每一段均设置供电设备会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包括电源控制组以及两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组左右两侧的轮组,所述电源控制组包括控制盒底盖、固定连接于所述控制盒底盖上方的控制盒上盖、设置于所述控制盒底盖与控制盒上盖之间的电源控制件以及中心主轴,所述中心主轴的左右两侧分别伸出于所述控制盒底盖的左右两侧外,且所述中心主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上下方向上的卡槽;每一所述轮组均包括一脚踏部以及连接于脚踏部一侧的电机轮,所述脚踏部内设置有供中心主轴插入的空腔以及与所述中心主轴的卡槽相卡合的卡扣。

所述脚踏部包括轮组下盖、固定连接于所述轮组下盖上方的轮组上盖、设

置于所述轮组下盖与轮组上盖之间的承重座、电路板、拉杆,所述卡扣也设置于所述轮组下盖与轮组上盖之间,所述承重座包括承重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承重板下端中间的供所述中心主轴插入的空心管体,所述空心管体的内腔即为所述空腔,所述空心管体左右向延伸,且所述空心管体底壁设置有上下向的通槽;所述拉杆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空心管体,其包括一竖向部以及自所述竖向部中间往电源控制组一侧延伸的横杆,所述竖向部抵靠于所述空心管体远离电源控制组的一端,且所述拉杆与空心管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拉杆保持往朝向电源控制组一侧移动的趋势;所述卡扣包括一位于所述空心管体下方的本体以及自本体中间往上延伸的卡块,所述本体中心设置有一供所述拉杆横杆插入的穿孔,所述卡扣与空心管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卡扣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所述卡块可往上穿过空心管体底壁的通槽后卡入中心主轴的卡槽内。

所述卡扣还包括两分别自本体前后两侧往上延伸的延伸板、分别自两延伸板上端往外延伸的上板,所述承重板自下端往下延伸有两竖板,所述两竖板分别位于空心管体前后两侧,所述脚踏部还包括两压板,所述两压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两竖板下方,所述卡扣两侧的延伸板上端以及上板分别位于两竖板与空心管体之间,所述第二弹簧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侧的所述上板与压板之间。

所述脚踏部还包括一固定设置于所述空心管体内的轴套,所述中心主轴插

入所述轴套内,对应空心管体底壁上的通槽与中心主轴上的卡槽,所述轴套底壁也设置有上下穿透的穿槽。

所述承重座自空心管体底壁往下延伸有左右相互间隔的第一延伸座、第二

延伸座,其中所述第一延伸座自空心管体底壁远离电源控制组的一端往下延伸,所述卡扣位于第二延伸座朝向电源控制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延伸座与第二延伸座均设置有左右向延伸的供所述拉杆横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拉杆的竖向部抵靠于所述空心管体底壁以及第一延伸座远离电源控制组的一端,所述横杆穿过第一延伸座、第二延伸座后穿入所述所述卡扣本体的穿孔,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横杆与空心管体之间。

所述承重座进一步自空心管体底壁往下延伸有第三延伸座,所述第三延伸

座间隔设置于第二延伸座朝向电源控制组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延伸座也设置有左右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卡扣位于第二延伸座与第三延伸座之间,所述拉杆的横杆穿过所述卡扣本体的穿孔后再穿入所述第三延伸座的通孔内。

所述电机轮通过一装配轴与脚踏部连接,所述装配轴设置为偏心轴。

每一所述轮组还包括一锁紧块,所述锁紧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承重板下端,且所述锁紧块与承重板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装配轴一端插入固定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轮组上盖中间设置为镂空,所述镂空处设置有一脚踏开关,所述脚踏

开关与所述承重板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且所述承重板设置有上下穿透的通孔供脚踏开关的下端穿过,所述脚踏开关上方设置有一脚踏防滑面板。

所述电源控制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控制盒底盖与控制盒上盖之间的跑马灯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控制盒上盖的按钮,所述按钮与跑马灯座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轮组与一个电源控制组组装而成的三段式结构,且电源控制组与两个轮组为完全独立的组件,从而可单独包装运输,节省空间;而且三者之间采用卡扣、卡槽与拉杆的快速组装方式连接,所以组装也特别简单方便快速;此外,因为两个轮组结构完全一样,从而在生产零部件的时候可采用通用替换模具结构,从而节省生产成本;且通过中间的电源控制组给两侧轮组供电,从而实现中间部分独立供电;再者,所述电机轮的装配轴设置为偏心轴,从而可以降低车身高度,从而增加使用稳定性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的卡扣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组装前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组装后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根据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组装前剖面侧视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组装后剖面侧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6、7、8、9所示,本实用新型三段式电动平衡扭扭车包括电源控制组100以及两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组100左右两侧的轮组200,所述电源控制组100包括控制盒底盖1、固定连接于所述控制盒底盖1上方的控制盒上盖2、设置于所述控制盒底盖1与控制盒上盖2之间的电源控制件3以及中心主轴4,所述中心主轴4的左右两侧分别伸出于所述控制盒底盖1的左右两侧外,且所述中心主轴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上下方向上的卡槽41;每一所述轮组200均包括一脚踏部5以及连接于脚踏部5一侧的电机轮6,所述脚踏部5内设置有供中心主轴4插入的空腔以及与所述中心主轴4的卡槽41相卡合的卡扣50。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脚踏部5包括轮组下盖51、固定连接于所述轮组下盖51上方的轮组上盖52、设置于所述轮组下盖51与轮组上盖52之间的承重座53、电路板54、拉杆55,所述卡扣50也设置于所述轮组下盖51与轮组上盖52之间,所述承重座53包括承重板531以及设置于所述承重板531下端中间的供所述中心主轴14插入的空心管体532,所述空心管体532的内腔即为所述空腔,所述空心管体532左右向延伸,且所述空心管体532底壁设置有上下向的通槽5321;所述拉杆55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空心管体532,其包括一竖向部551以及自所述竖向部551中间往电源控制组100一侧延伸的横杆552,所述竖向部551抵靠于所述空心管体532远离电源控制组100的一端,且所述拉杆55与空心管体53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550,在第一弹簧550的作用下,所述拉杆55保持往朝向电源控制组100一侧移动的趋势;所述卡扣50包括一位于所述空心管体532下方的本体501以及自本体501中间往上延伸的卡块502,所述本体501中心设置有一供所述拉杆横杆552插入的穿孔503,所述卡扣50与空心管体53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500,在第二弹簧500的作用下,所述卡扣50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所述卡块502可往上穿过空心管体532底壁的通槽5321后卡入中心主轴4的卡槽41内,从而组装所述电源控制组100以及轮组200。

在本实施中,较佳的,所述卡扣50还包括两分别自本体501前后两侧往上延伸的延伸板504、分别自两延伸板504上端往外延伸的上板505,所述承重板531自下端往下延伸有两竖板533,所述两竖板533分别位于空心管体532前后两侧,所述脚踏部5还包括两压板56,所述两压板56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两竖板533下方,所述卡扣50两侧的延伸板504上端以及上板505分别位于两竖板533与空心管体532之间,所述第二弹簧500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侧的所述上板505与压板56之间,从而使得卡扣50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脚踏部5还包括一固定设置于所述空心管体532内的轴套57,所述中心主轴4插入所述轴套57内,对应空心管体532底壁上的通槽5321与中心主轴上的卡槽41,所述轴套57底壁也设置有上下穿透的穿槽571。所述轴套57的设置可以使得中心主轴4与脚踏部5的连接更为顺畅,而且不会对承重座53造成磨损。

较佳的,所述承重座53自空心管体532底壁往下延伸有左右相互间隔的第一延伸座534、第二延伸座535,其中所述第一延伸座534自空心管体532底壁远离电源控制组100的一端往下延伸,所述卡扣50位于第二延伸座535朝向电源控制组100的一侧,所述第一延伸座534与第二延伸座535均设置有左右向延伸的供拉杆横杆552穿过的通孔(图未示),所述拉杆55的竖向部551抵靠于所述空心管体532与第一延伸座534远离电源控制组100的一端,所述横杆552穿过第一延伸座534、第二延伸座535后穿入所述卡扣50本体501的穿孔503,所述第二弹簧500设置于横杆552与空心管体532之间。较佳的,所述承重座53进一步自空心管体532底壁往下延伸有第三延伸座536,所述第三延伸座536间隔设置于第二延伸座535朝向电源控制组100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延伸座536也设置有左右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卡扣50位于第二延伸座535与第三延伸座536之间,如此,所述拉杆55的横杆552穿过所述卡扣50本体501的穿孔503后再穿入所述第三延伸座536的通孔内,从而使得横杆552对拉杆55的限制更为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电机轮6通过一装配轴61与脚踏部5连接,较佳的,所述装配轴61设置为偏心轴,偏心轴的设计可以降低车身高度,从而增加使用稳定性与安全性。

所述脚踏部5还包括一锁紧块58,所述锁紧块58固定连接于所述承重板531下端,且所述锁紧块58与承重板531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图未示),所述装配轴61一端插入固定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从而连接所述电机轮6与脚踏部5。

所述电路板54固定设置于所述承重座53与轮组下盖51之间,且所述脚踏部5还包括与所述电路板54固定连接的电路板固定座54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固定座541的金手指542以及金手指固定圈543,所述电路板54以及电路板固定座541、金手指542、金手指固定圈543的结构以及连接可为公知技术,所以不在此赘述。

所述轮组上盖52中间设置为镂空521,所述镂空521处设置有一脚踏开关59,所述脚踏开关59与所述承重板53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591,且所述承重板531设置有上下穿透的通孔供脚踏开关59的下端穿过。较佳的,所述脚踏开关59上方设置有一脚踏防滑面板592,所述脚踏防滑面板592的设置不仅可以保护脚踏开关59,而且使得使用者更加安全。

所述轮组上盖52靠近电机轮6的一侧往上延伸有轮盖522,所述轮盖522盖于所述电机轮6上方,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电机轮6。

所述脚踏部5还设置有连接于轮组下盖51前后侧的并与所述电路板54连接的照明指示灯5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控制件3包括固定设置于控制盒底盖1与控制盒上盖2之间的跑马灯座31、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控制盒上盖2的按钮32,所述按钮32与跑马灯座3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33。所述电源控制件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控制盒上盖2与控制盒底盖1之间的与跑马灯座31连接的电池,所述控制盒上盖2上还设置有电量指示灯(图未示)。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跑马灯座31固定连接于控制盒上盖2内,所述中心主轴4位于跑马灯座31下方,所述控制盒底盖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弧形凹槽11,对应的,所述控制盒上盖2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开口朝下的弧形凹槽21,所述中心主轴4左右两侧下端分别置于控制盒底盖1左右两侧的弧形凹槽11内,所述电源控制组100还包括左右两轴瓦42,两所述轴瓦42分别跨卡于所述中心主轴4左右两侧上并固定连接于所述控制盒底盖1的弧形凹槽11两侧,从而将所述中心主轴4固定于所述控制盒底盖1,然后将所述控制盒上盖2的左右两弧形凹槽21分别对准所述左右两轴瓦42,再固定连接控制盒底盖1与控制盒上盖2即可。

在未组装电源控制组100与轮组200前,在第一弹簧550的作用下,所述拉杆55的横向部分插入卡扣50本体501的穿孔503内,从而使得卡扣50不能往上移动,所以此时所述卡块502只能在穿过空心管体532底壁的通槽5321后卡入轴套57底壁的穿槽571内,而不能露出于轴套57底壁外,同时第二弹簧500被压缩。组装电源控制组100与轮组200时,将所述中心主轴4插入轴套57内,中心主轴4往轴套57内推进的时候,中心主轴4的端部会将拉杆55的竖向部551往电机轮6的方向推,推动一定距离后,中心主轴4的横杆552脱离卡扣50本体501的穿孔503,在第二弹簧500恢复力的作用下,卡扣50往上移动,从而所述卡块502露出于轴套57底壁外并卡入所述中心主轴的卡槽41内,此时,能听到“嗒”的一声,代表电源控制组100与轮组200组装到位。

为了更方便电源控制组100与轮组200组装的定位,较佳的,所述控制盒底盖1左右两侧分别往外延伸有定位柱12,对应的,所述两轮组200的承重座53朝向电源控制组100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定位柱12配合的凹槽5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530设置于空心管体532侧壁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轮组200与一个电源控制组100组装而成的三段式结构,且电源控制组100与两个轮组200为完全独立的组件,从而三者可单独包装运输,节省空间;而且三者之间采用卡扣50与卡槽14、拉杆55的快速组装方式连接,所以组装也特别简单方便快速;此外,因为两个轮组200结构完全一样,从而在生产零部件的时候可采用可通用替换模具结构,从而节省生产成本;最后,通过中间的电源控制组100给两侧轮组200供电,从而实现中间部分独立供电。

上述方位描述中,以图1为参考,图1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即定义为前后左右上下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