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三轮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方便进出电梯的双人电动三轮车。
背景技术:
电动三轮车是用以电瓶为动力,电机为驱动的拉货或拉人用的三轮运输工具,电动三轮车采用管式大容量、左右衬、深放电、牵引式电瓶,能适应长时间工作连续放电的要求,电瓶正常使用两年,内容量不减。
当前三轮车市场蓬勃发展,小区楼宇林立,绿色出行方式备受关注,然而三轮车结构多以双人或者三人居多,不能像自行车一样可以通过电梯放进屋内,解决防盗问题,所以市场急需一种可折叠能进电梯的双人休闲三轮车,目前市场上双人休闲三轮车多以不可折叠为主,或折叠结构不合理,且实现成本较高,为此我们设计出一种可折叠方便进出电梯的双人电动三轮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折叠方便进出电梯的双人电动三轮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折叠方便进出电梯的双人电动三轮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底板中部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中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安装座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有前座框架,所述前座框架与车架的底 板之间安装有电瓶,所述前座框架的上端设置有前座,所述前座的一端焊接有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焊接在前座框架上端的横梁上,所述车架的尾部焊接有后座框架,所述后座框架的上端通过锁紧螺丝铰接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的中部两侧均设置有支撑转轴,所述两侧的支撑转轴连接有连接杆的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后座转轴,所述后座转轴设置于后座的靠背的两侧,所述后座的靠背后侧铰接接有储物篮。
优选的,所述后座框架与车架的底板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
优选的,所述前座框架通过锁扣卡接在后座框架上。
优选的,所述后座放置在前座框架的上端或者放置在支撑平台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后座上设置有靠背和扶手。
优选的,所述前座框架的上端与支撑平台的上端为于同一平面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前座垫框架依靠前下方的转轴进行前后翻折,从而使后排乘客方便上下车,以及前座下方电池的拿取,前座由转轴旋转至背面落在前座框架的下方,后座与通过两侧扶手后端连杆转轴连接,可向前抬起翻折落于前座框架的上方,使得双座变为一座,实现了三轮车的折叠,缩小了三轮车所占的空间,本实用新型在不减少骑乘人数的前提下,将后排座椅通过连杆方式与座椅下方支撑框架连接,进行前后偏移,将后排宽大坐垫及扶手前后挪动,解决单人与双人模式切换,使得车身长 度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折叠方便进出电梯的双人电动三轮车的单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座框架与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座框架与前座的俯视图。
图中:1车架、2安装座、3第一转轴、4前座框架、5电瓶、6前座、7连接转轴、8第二转轴、9后座框架、10支撑平台、11支撑转轴、12连接杆、13后座转轴、14后座、15储物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可折叠方便进出电梯的双人电动三轮车,包括车架1,车架1的底板中部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座2,安装座2中设置有第一转轴3,安装座2通过第一转轴3连接有前座框架4,前座框架4通过锁扣卡接在后座框架9上,前座框架4与车架1的底板之间安装有电瓶5,前座框架4的上端设置有前座6,前座6的一端焊接有连接转轴7,连接转轴7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二转轴8,第二转轴8焊接在前座框架4上端的横梁上,车架1的尾部焊接有后座框架9,后座框架9与车架1的底板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后座框架9的上端 通过锁紧螺丝铰接有支撑平台10,前座框架4的上端与支撑平台10的上端为于同一平面内,支撑平台10的中部两侧均设置有支撑转轴11,两侧的支撑转轴11连接有连接杆12的一端,连接杆12的另一端连接有后座转轴13,后座转轴13设置于后座14的靠背的两侧,后座14放置在前座框架4的上端或者放置在支撑平台10的上端,后座14上设置有靠背和扶手,后座14的靠背后侧铰接接有储物篮15。本实用新型的前座框架4依靠前下方的第一转轴3进行前后翻折,从而使后排乘客方便上下车,以及前座6下方电电瓶5的拿取,前座6由连接转轴7旋转至背面,再通过第二转轴8旋转落在前座框架4的下方,后座14与上方的座椅结构通过两侧扶手后端连杆转轴连接,可向前抬起翻折落于前座框架4的上方,前座框架4以锁扣方式与后座框架9结合,在后座框架9上的减震装置发生工作效应,前座框架4与之发生联动效用,本实用新型在不减少骑乘人数的前提下,将后排座椅通过连杆方式与座椅下方支撑框架连接,进行前后偏移,将后排宽大坐垫及扶手前后挪动,解决单人与双人模式切换,使得车身长度发生变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