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450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或电动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由于经济因素、交通状况以及其他各项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人们在出行中选择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自行车也由于它的轻便、价格低廉等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我国也因此被称为自行车大国。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港澳则通常称其为“单车”(其实粤语通常都这么称呼);而在日本称为“自転(转)车”;自行车种类很多,有单人自行车,双人自行车还有多人自行车。

自行车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之一,它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行车类产品的研发及技术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

鞍座是安装在自行车座管上,用来提供坐姿支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然而目前,在自行车或电动车领域内,骑行者在骑行时,由于鞍座表面光滑,常会使骑行者感到臀部受力集中,长时间骑行会有颠簸不舒适的感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臀部受力集中,感到不舒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鞍座,包括鞍座本体,所述鞍座本体由上及下依次设置有皮革层、发泡层、底板和鞍梁,所述皮革层粘结所述发泡层,所述发泡层粘结所述底板,所述底板下部设置所述鞍梁;

所述鞍梁为减震式鞍梁结构,具体为:

所述鞍梁包括第一悬臂、第二悬臂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杆状结构,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向内弯折形成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交叉设置,所述鞍梁通过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底板插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鞍座均固定安装在自行车或电动车的套管上,鞍座的鞍梁与套管固定连接,现有的鞍梁大多为成对设置的曲杆,均为单层结构,当骑行者在路面上骑行,路况不好时,车轮接受的向上的冲力会转接到套管上的鞍梁,鞍梁又转接给鞍座,进而使骑行者的臀部受力集中,感觉不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鞍座,采用减震式鞍梁结构,能够在骑行过程中将车轮的受力传递到鞍梁,由于鞍梁具有减震功效,能够使骑行者的臀部减缓受力,能够增加舒适的感觉;鞍梁的上端面为平面,使鞍梁与自行车的套管顺利安装,鞍梁采用向内折弯的结构,是为了使鞍梁结构为两层、三层乃至多层的结构,增加鞍梁的缓冲作用,这种结构的设计出发点是借用了弹簧的结构,弹簧本身就具有缓冲回弹的功效,利用弹簧的工作原理能够有效增加鞍梁的缓冲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各向内弯折两次, 并形成四个折弯角,形成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悬臂、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悬臂在所述鞍座的中轴面上的投影形成类五边形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类五边形结构是为了确保鞍梁为双层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一层结构的缓冲,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分别起到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的作用,所述支撑部则可以相对鞍座的底板做上下方向的微量缓冲位移,经鞍梁缓冲后,骑行者的臀部便减缓受力,更加舒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震式鞍梁结构不仅限于类五边形结构,还可以是类七边形,不管是是类五边形还是类七边形结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均不在同一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折弯角的角度范围为90°—105°;

需要说明的是,鞍梁为折弯形结构,且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不设置在同一平面,且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均为折弯形结构,是为了方便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分别与鞍座的底板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近所述鞍座的尾部位置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成对设置,所述凸起部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二悬臂插接的第二凹槽;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上设置有凸起部,是为了增加鞍梁的安装高度,使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倾斜设置,增加鞍梁的缓冲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近所述鞍座的头部位置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一悬臂插接的第一凹槽;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近所述鞍座的头部位置的结构为罩状结构,罩状 结构内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悬臂与底板采用插接和/或焊接的连接方式,增加第一悬臂与底板的连接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凸起部为半球形凸起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从成型工艺来说,半球形凸起结构更加容易成型,不仅成型工艺简单,而且能够一次成型,节省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凸起部也可以是方形凸起结构或者弧形凸起结构,只要能增加鞍梁的安装高度就符合本实用新型对于凸起部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半球形凸起结构的半径范围为25mm—30mm。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所述底板的固定部与所述底板的凸起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制造工艺简单,节省工时,同时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的边缘与所述皮革层之间均设置有发泡层,在所述鞍座的底面,所述发泡层包裹所述底板的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发泡层直接包裹底板边缘的结构,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护边结构,节约了成本,鞍座边缘的线条结构更加顺滑,并且实现了底板、发泡层和皮革层的无缝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鞍座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为长圆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鞍座本体的中部设置通孔,能够增加骑行者臀部的透气,使骑行者骑行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鞍座,采用减震式鞍座结构,能够在骑行过程中将车轮的受力传递到鞍梁,由于鞍梁具有减震功效,能够使骑行者的臀部减缓受力,能够增加舒适的感觉;鞍梁的上端面为平面,使鞍梁与自行车的套管顺利安装,鞍梁采用多次折弯的结构,是为了使鞍梁结构为两层、三层乃至多层的结构,增加鞍梁的缓冲作用,这种结构的设计出发点是借用了弹簧的结构,弹簧本身就具有缓冲回弹的功效,利用弹簧的工作原理能够有效增加鞍梁的缓冲功能;

采用发泡层直接包裹底板边缘的结构,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护边结构,节约了成本,鞍座边缘的线条结构更加顺滑,并且实现了底板、发泡层和皮革层的无缝连接;

在鞍座本体的中部设置通孔,能够增加骑行者臀部的透气,使骑行者骑行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的半剖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的鞍梁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皮革层; 2-发泡层;

3-底板; 4-鞍梁;

41-第一悬臂; 42-支撑部;

43-第二悬臂; 31-凸起部;

311-固定部; 421-折弯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有避震效果的鞍座,包括鞍座本体,鞍座本体由上及下依次设置有皮革层1、发泡层2、底板3和鞍梁4,皮革层1粘结发泡层2,发泡层2粘结底板3,底板3下部插接鞍梁4;

鞍梁4为减震式鞍梁结构;

鞍梁4包括第一悬臂41、第二悬臂43和支撑部42,支撑部42为杆状结构,支撑部42的两端向内弯折形成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交叉设置,鞍梁4通过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与底板3插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鞍座均固定安装在自行车或电动车的套管上,鞍座的鞍梁4与套管固定连接,现有的鞍梁4大多为成对设置的曲杆,均为单层结构,当骑行者在路面上骑行时,路况不好时,车轮接受的向上的冲力会转接到套管上的鞍梁4,鞍梁4又转接给鞍座,进而使骑行者的臀部受力集中,感觉不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鞍座,采用减震式鞍梁结构,能够在骑行过程中将车轮的受力传递到鞍梁4,由于鞍梁4具有减震功效,能够使骑行者的臀部减缓受力,能够增加舒适的感觉;

鞍梁4的上端面为平面,使鞍梁4与自行车的套管顺利安装,鞍梁4采用多次折弯的结构,是为了使鞍梁4结构为两层、三层乃至多层的结构,增加鞍梁4的缓冲作用,这种结构的设计出发点是借用了弹簧的结构,弹簧本身就具有缓冲回弹的功效,利用弹簧的工作原理能够有效增加鞍梁4的缓冲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支撑部42的两端各向内弯折两次,并 形成四个折弯角,形成的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一悬臂41、支撑部42和第二悬臂43在鞍座的中轴面上的投影形成类五边形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类五边形结构是为了确保鞍梁4为双层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一层结构的缓冲,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分别起到了固定连接支撑部42的作用,支撑部42则可以相对鞍座的底板做上下方向的微量缓冲位移,经鞍梁4缓冲后,骑行者的臀部便减缓受力,更加舒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式鞍梁结构不仅限于类五边形结构,还可以是类七边形,不管是是类五边形还是类七边形结构,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均不在同一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折弯角421的角度范围为90°—105°;

需要说明的是,鞍梁4为折弯形结构,且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不设置在同一平面,且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均为折弯形结构,是为了方便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分别与鞍座的底板3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底板3近鞍座的尾部位置设置有凸起部31,凸起部31成对设置,凸起部31上设置有固定部311,固定部311上设置有用于第二悬臂43插接的第二凹槽;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3上设置有凸起部31,是为了增加鞍梁4的安装高度,使第一悬臂41和第二悬臂43倾斜设置,增加鞍梁4的缓冲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底板3近鞍座的头部位置设置有用于第一悬臂41插接的第一凹槽;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3近鞍座的头部位置的结构为罩状结构,罩状结 构内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悬臂41与底板采用插接和/或焊接的连接方式,增加第一悬臂41与底板3的连接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凸起部31为半球形凸起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从成型工艺来说,半球形凸起结构更加容易成型,不仅成型工艺简单,而且能够一次成型,节省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凸起部31也可以是方形凸起结构或者弧形凸起结构,只要能增加鞍梁4的安装高度就符合本实用新型对于凸起部31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半球形凸起结构的半径范围为25mm—30mm。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底板3、底板3的固定部311与底板3的凸起部31为一体成型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制造工艺简单,节省工时,同时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底板3的边缘与皮革层1之间均设置有发泡层2,在鞍座的底面,发泡层2包裹底板的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发泡层2直接包裹底板3边缘的结构,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护边结构,节约了成本,鞍座边缘的线条结构更加顺滑,并且实现了底板3、发泡层2和皮革层1的无缝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鞍座本体的中部设置有通孔,通孔为长圆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鞍座本体的中部设置通孔,能够增加骑行者臀部的透气,使骑行者骑行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鞍座,采用减震式鞍座结构,能够在骑行过程中将车轮的受力传递到鞍梁4,由于鞍梁4具有减震功效,能够使骑行者的臀部减缓受力,能够增加舒适的感觉;鞍梁4的上端面为平面,使鞍梁4与自行车的套管顺利安装,鞍梁4采用多次折弯的结构,是为了使鞍梁4结构为两层、三层乃至多层的结构,增加鞍梁4的缓冲作用,这种结构的设计出发点是借用了弹簧的结构,弹簧本身就具有缓冲回弹的功效,利用弹簧的工作原理能够有效增加鞍梁4的缓冲功能;

采用发泡层2直接包裹底板3边缘的结构,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护边结构,节约了成本,鞍座边缘的线条结构更加顺滑,并且实现了底板3、发泡层2和皮革层1的无缝连接;

在鞍座本体的中部设置通孔,能够增加骑行者臀部的透气,使骑行者骑行更加舒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仅包括上述实施例1的全部技术特征,还包括:

所述底板采用PE材料一体成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